【寧縣文史】早勝鎮:文藝創作

早勝是商貿重鎮,更是文化名鎮,崇文尚學是這裡的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曾有陝西某知名劇團來早勝演出,演出結束後,該團團長感嘆地說“早勝戲真難演,因為人人都是評論家,他們不但熟知劇情,熟知扮相,就連唱腔、板路都能評論一二,人人都能來兩句, 吼兩聲”。


【寧縣文史】早勝鎮:文藝創作


這裡的人們不但能評戲會唱戲還會寫戲。六七十年代,劇作家燕旺才以提倡勤儉節約為主題創作編寫的《二兩煤油》演出後轟動了寧縣, 燕旺才卻被工作隊長王吉澤以給社會主義抹黑為由組織批鬥。成為縣劇團專職編劇後,創作的《老掌櫃新傳》演出後轟動慶陽,成為進省調演的必演劇目,在省城蘭州演出後,得到省城人民的普遍讚譽。退休教師方正文則以劇本創作為樂趣,筆耕不輟。

在文學創作上更是人材輩出。慶陽市委原政研室主任以文字寫作而享譽慶陽的王釗林創作的散文《話說地氣》,由彌亞牛朗誦上網後轟動全國,被《讀者》雜誌收編,成為人們互相推薦聆聽的重要作品,《擔水溝》、《三個澇池一個莊》等作品成為時代力作。

慶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閆曉峰寫作的《缺失中的成長》、以全寫真的手法將人們帶入了那個難忘的年代,那段崢嶸的歲月。《凝重的土地》以獨到的筆觸、深入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對生長在這篇黃土地上的人們的深深厚愛和殷切期盼,是一篇難得的警世文章。以填寫古體詩詞見長的遇村人王安民,填寫的古詩詞韻律工整,嵌詞新穎,以小見大, 寓意深刻。是當代人難得一見的古詩詞創作家,他所創作的古詩詞已達 三百餘首,有望付梓出版。以近體詩見長的徐文芳寫作的散文《我與你有四生四世的情緣》以憶往昔的筆調,回憶了自己一家四代在早勝小學讀書的情境,可謂聲情並茂、言自肺腑,使人對早小肅然起敬。已經作故的郭舖退休教師柳忠基編寫的《成語詩迷》出版發行,被各中小學校作為教材收藏。方正文編寫的《七言律絕三百首》出版發行,成為愛好文學的人們的案頭讀物。米佔宏對隴東民俗禮儀潛心研究,出版的《隴東民俗》一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隴東民俗禮儀大全,對隴東傳統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網絡文學的興起,給愛好文學創作的早勝人提供了一個新的創作平臺。年過花甲的自由職業者北街人徐文芳,在早勝街道以賣麻辣燙為業的北街人師建軍,以修鞋為業的田屯莊席天存,靠打工度日的院子村人王海寧,院子村殘疾人朱英俊,他們的近體詩、散文創作,既大氣磅薄,又充滿了生活氣息,非常接地氣,均成為了網絡紅人,深受網民喜愛,更將早勝的民間文學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早勝的民間文學創作方興未艾。

早勝書畫界更是人才濟濟。 張星煒尤工書畫,李如璋的書法幾可與於佑任齊名。到了現代,權保乾、李鼎鋒、王佳孝的書法成為了慶陽書界翹楚。集創作、評論、教學為一身的李鼎鋒身殘志堅,是慶陽市唯一的“蘭亭獎”獲得者, 他的學生遍佈全國各地。郭鋪人周晚峰曾從教於延安大學。被《中國青年報》專版以《青年畫家周晚峰》 為題報道,現為北京中央美院教授。北街人隴東學院美術學院原院長王金柱的水墨畫《耕牛》成為傳世佳品。 寺底人劉巨賢年逾花甲赴西安美院拜著名畫家劉禹錫為師,進行為期三年的進修學習,專門從事書畫創作, 在西峰獨立舉辦個人畫展。中學高級教師、慶陽老年書畫協會主席劉希賢的梅花在慶陽獨樹一職,深受愛好者青睞。以廟宇彩繪為專長的清華人王勇,所繪的影譜、壁畫深得慶陽、平涼、陝西旬邑等地人們 的喜愛,被授予“甘肅省民間藝術家”稱號。郭鋪人王鶴以書畫進軍北京,從事書畫創作研究和出版發行工作,事業如日中天。青年畫家魏琳琳、苟夢琳、青年書法家衛煒等均有自己獨特的創作特色和風格,成為書畫界新秀。

出生於早勝遇村,現為慶陽市文聯副調研員的張新合。以獨特的視角觀察社會,體味人生,捕捉瞬間, 成為隴東報的攝影主角,其作品常見於報端。

是早勝悠久的歷史文化薰陶感染潛移默化著生在此,長在此的人們。也是這裡的人們成就著、書寫著、 創造著早勝的歷史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