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文史】早胜镇:文艺创作

早胜是商贸重镇,更是文化名镇,崇文尚学是这里的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曾有陕西某知名剧团来早胜演出,演出结束后,该团团长感叹地说“早胜戏真难演,因为人人都是评论家,他们不但熟知剧情,熟知扮相,就连唱腔、板路都能评论一二,人人都能来两句, 吼两声”。


【宁县文史】早胜镇:文艺创作


这里的人们不但能评戏会唱戏还会写戏。六七十年代,剧作家燕旺才以提倡勤俭节约为主题创作编写的《二两煤油》演出后轰动了宁县, 燕旺才却被工作队长王吉泽以给社会主义抹黑为由组织批斗。成为县剧团专职编剧后,创作的《老掌柜新传》演出后轰动庆阳,成为进省调演的必演剧目,在省城兰州演出后,得到省城人民的普遍赞誉。退休教师方正文则以剧本创作为乐趣,笔耕不辍。

在文学创作上更是人材辈出。庆阳市委原政研室主任以文字写作而享誉庆阳的王钊林创作的散文《话说地气》,由弥亚牛朗诵上网后轰动全国,被《读者》杂志收编,成为人们互相推荐聆听的重要作品,《担水沟》、《三个涝池一个庄》等作品成为时代力作。

庆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晓峰写作的《缺失中的成长》、以全写真的手法将人们带入了那个难忘的年代,那段峥嵘的岁月。《凝重的土地》以独到的笔触、深入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生长在这篇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深深厚爱和殷切期盼,是一篇难得的警世文章。以填写古体诗词见长的遇村人王安民,填写的古诗词韵律工整,嵌词新颖,以小见大, 寓意深刻。是当代人难得一见的古诗词创作家,他所创作的古诗词已达 三百余首,有望付梓出版。以近体诗见长的徐文芳写作的散文《我与你有四生四世的情缘》以忆往昔的笔调,回忆了自己一家四代在早胜小学读书的情境,可谓声情并茂、言自肺腑,使人对早小肃然起敬。已经作故的郭舖退休教师柳忠基编写的《成语诗迷》出版发行,被各中小学校作为教材收藏。方正文编写的《七言律绝三百首》出版发行,成为爱好文学的人们的案头读物。米占宏对陇东民俗礼仪潜心研究,出版的《陇东民俗》一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陇东民俗礼仪大全,对陇东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网络文学的兴起,给爱好文学创作的早胜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平台。年过花甲的自由职业者北街人徐文芳,在早胜街道以卖麻辣烫为业的北街人师建军,以修鞋为业的田屯庄席天存,靠打工度日的院子村人王海宁,院子村残疾人朱英俊,他们的近体诗、散文创作,既大气磅薄,又充满了生活气息,非常接地气,均成为了网络红人,深受网民喜爱,更将早胜的民间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早胜的民间文学创作方兴未艾。

早胜书画界更是人才济济。 张星炜尤工书画,李如璋的书法几可与于佑任齐名。到了现代,权保乾、李鼎锋、王佳孝的书法成为了庆阳书界翘楚。集创作、评论、教学为一身的李鼎锋身残志坚,是庆阳市唯一的“兰亭奖”获得者, 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郭铺人周晚峰曾从教于延安大学。被《中国青年报》专版以《青年画家周晚峰》 为题报道,现为北京中央美院教授。北街人陇东学院美术学院原院长王金柱的水墨画《耕牛》成为传世佳品。 寺底人刘巨贤年逾花甲赴西安美院拜著名画家刘禹锡为师,进行为期三年的进修学习,专门从事书画创作, 在西峰独立举办个人画展。中学高级教师、庆阳老年书画协会主席刘希贤的梅花在庆阳独树一职,深受爱好者青睐。以庙宇彩绘为专长的清华人王勇,所绘的影谱、壁画深得庆阳、平凉、陕西旬邑等地人们 的喜爱,被授予“甘肃省民间艺术家”称号。郭铺人王鹤以书画进军北京,从事书画创作研究和出版发行工作,事业如日中天。青年画家魏琳琳、苟梦琳、青年书法家卫炜等均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和风格,成为书画界新秀。

出生于早胜遇村,现为庆阳市文联副调研员的张新合。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体味人生,捕捉瞬间, 成为陇东报的摄影主角,其作品常见于报端。

是早胜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着生在此,长在此的人们。也是这里的人们成就着、书写着、 创造着早胜的历史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