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不代表無敵?為何說即使趙構支持岳飛也不可能徹底消滅金國?

靜夜史


這個說法並不正確。

悲催趙構的逃亡之路

相信宋高宗趙構在對金作戰這個事情上,心思是複雜的。靖康之恥,汴京淪陷,他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僥倖沒有被金人擄走,在第二年,也就是建炎二年,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建元稱帝,迫於形勢,任命主戰派李綱為相,但不久之後,讓李綱下臺,在金軍大舉侵宋的情形下,放棄中原,逃亡揚州。

逃到揚州還不到一年,金兵長途奔襲揚州,他又逃到杭州,在杭州還沒站穩腳跟,緊接著就爆發了苗劉兵變,強迫趙構退位,在此危難之際,幸好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趙構才保住了帝位。

之後金兵一路南下,趙構一方面表示求和,一方面帶著朝廷開始流亡,從越州到明州、又從明州到定海(舟山),一直漂泊海上,最後才逃到了溫州。

趙構的經歷其實蠻慘的,手下將領的兵變、金軍一路南下逼迫,自己的狼狽逃亡之路,這些必然是給當皇帝沒多久的他留下了極深的心理陰影。建炎的四個年頭裡,他幾乎沒有什麼好日子,帝國皇帝的身份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安慰。

一直到了紹興二年,才算是戰杭州站穩了根腳,在此後的八年之間,各路將領、義軍收復失地,對抗金兵,終於將金人趕到了江北,金宋戰爭達到了戰略相持的階段。

趙構對於南宋的掌控

在建炎逃亡的那些年裡,趙構的朝廷是朝不保夕的,他沒有一支有實力同時屬於自己的嫡系中央軍,只能仰仗各路在抗金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軍隊,可苗劉之亂,讓趙構的心底絲毫不信任任何武人。


但形勢不如人,南宋朝廷依然只是一個新生的政權,沒有自己的班底,也沒有自己的實力,一定程度上而言,只是抗金的一面旗幟。高宗只能仰仗於幾乎等同於各自為政的武將們。作為一個皇帝,這是極難忍受的事情。

所以趙構皇帝的一生,研究的不是向金人報仇雪恨,也不是最大程度收復失地,而是如何拿回自北宋以來並不屬於武人們的兵權。只有拿回兵權,他的心才安,睡覺才踏實。

為了拿回兵權,他開始扶持主和派,在朝堂之上逐漸削弱主戰派的力量,控制他們的輿論影響,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逐漸統一聲音。主和,一來是性子懦弱,沒什麼進取心的高宗性格使然,二則是,議和成功了,武人們自然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能夠收回分散於諸將手中的權力,重新建立北宋的軍事制度,恢復以文制武的局面。

趙構雖然被封建史學家們評價為中興之主,但其實他是歷史上最沒有權威的一箇中心之主了。在政治上,他沒有太祖的魄力和戰略眼光,也沒有神宗的壯士斷腕般的決心和毅力,在軍事上,他更加是毫無建樹。綜合來說,他只是一個善於搞政治鬥爭的意外君臨天下的皇帝,既沒有個人奮鬥,也沒有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

但其實站在他的角度而言,無論是誰,可能也只會選擇議和這條路。因為只有議和,才能重新收攏兵權。換做任何一個帝王,都會選擇這麼做。但是在議和收兵權之後,其實還可以繼續選擇與金國的戰爭,畢竟和約這種東西本來就是用來撕毀的。只是遺憾的是,趙構沒有那麼大的志向。

至於岳飛,趙構全力支持他也沒用。作為主和派堅定分子的岳飛,他和他的軍隊早已自成一軍,而中興四將中的其他三位也一樣各自成軍,朝廷雖然擁有調動他們的權力,但是,卻不一定能夠真正完全整合這四支軍隊。

高宗支持一家,必然會導致其他三家以及其他勢力的不滿,南宋初期的軍事力量過於分散,這不利於整合勢力,發揮優勢,與金人做最後的決戰。而單憑岳飛一家,也無力單獨進行北伐,畢竟,岳家軍的規模只有十萬之眾,以兵力規模而言,不足以達到與金兵做主力對決的程度。岳家軍一直都是在打局部戰爭,如果是攻城戰,一城一池打下去,這個兵力規模就杯水抽新,如果是吸引金兵主力進行決戰,卻必然需要分兵,這就更加沒有優勢了。

岳飛曾上書朝廷,表達自己滅金的決心,也表示了需要至少20萬以上大軍。可這封奏請,石沉大海。因為高宗是不可能答應的,即便高宗對岳家軍的實力膨脹毫無芥蒂,但是,南宋不止岳飛一家軍隊,這麼幹了其他三家會是什麼態度?當初能勤王的三家,說不定還能再來一次靖難。

這裡並不是為高宗洗白,而是當時的南宋,真的還沒有從北宋滅亡的局面中緩過來,雖然大家都同仇敵愾,但是任何抗金勢力成長起來後,都避免不了成為山頭主義,對於杭州的朝廷而言,削平山頭,整合軍隊,或戰或和,才是最好的局面。

只是,冤了一心精忠報國的岳飛,成為了高宗“殺雞儆猴”以及“促成和談”的工具。


朝代說


如果趙枸真的支持岳飛,不說滅掉金國,最少中國的歷史必將改寫。


看看當時的形式,岳飛在取得郾城大捷後,北方的義軍紛紛響應,金國在中原的統治已經朝不保夕,岌岌可危,金國上下已經做好遷都的打算。這時候,岳飛只要振臂一呼,北方的義軍就會紛至沓來,以岳飛治軍之才,把這些散兵遊勇打造成虎狼之師應該是小菜一碟。

當時的岳家軍有10萬之眾,加上這些投奔來的義軍,最少也能組成十幾萬大軍,再加上韓世忠等人的部隊,把金國逐出中原,讓南宋還於舊都易如反掌。有人該說了,宋朝缺乏馬匹,不可能遠征金國,隔段時間,金國還會捲土重來。

其實,這種看法完全是錯誤的。岳飛北伐中原,完全是以步兵為主,即使在郾城大捷中,也是步兵主動出擊,打垮了不可一世金國鐵騎。岳飛能以步兵戰勝騎兵,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可以說岳飛深諳步兵戰勝騎兵之道。

所以說,在缺少步兵的情況下,岳飛完全有能力,有實力做到“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但即使如此,岳飛也會像衛青、霍去病一樣,兵鋒直達瀚海,最後只能得勝而歸。因為東北和漠北一樣,根本不適合農耕民族的生存,難以久留。而那些被岳飛打跑、打散的金國貴族,在宋軍撤走以後,重新糾結在一起。但他們也會像當年的匈奴一樣,實力大傷,再也不會對宋朝構成威脅。金國很有可能向西佔領漠南漠北,那麼,後來的成吉思汗能否崛起於蒙古高原恐怕都是未知數。

假設很完美,歷史很殘酷。在此說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也算是班門弄斧吧!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當時岳飛應該放手一搏,不該回去送死。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最後一戰,竟然撤軍了,難以理解。本來七戰七捷,金人已經接近崩潰了,再打一仗,金人就被趕出北方了,當時金人已經所剩不多了。岳飛北伐半途而廢,不能和霍去病平起平坐,如果岳飛稱之為民族英雄,那麼這種半途而廢的舉動就被認可了。岳飛即便是英雄,因為他最後放棄了,也要在民族英雄的基礎上降低一格,這才是中國歷史學家爭論岳飛地位的真正目的。岳飛他就該放手一搏,不能愚忠保皇。為人民群眾利益而戰的是民族英雄,為了保住皇帝一人作戰的是奴才!!關羽岳飛均愚忠,不能提倡。應該提倡冉閔陳霸先那樣真正的民族英雄。


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22




漫談宋金形勢



1.錢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聽到有人說南宋紹興十年前後缺錢缺糧,宋高宗趙構第一個坐不住了



(紹興十年四月)丁卯,上諭大臣曰:“聞三京谷賤,令有司糴之,運至江淮,以備凶歲,則可減東南和糴之數”。又曰:“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來,動得百萬緡,皆寬民力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五

這個“三京”指河南。趙構說,河南糧食也獲豐收,要購買低價糧運往另一主產糧區江淮;市舶司主官也比較得力,商人願意交易,市舶司年收入得錢百萬緡。

呂頤浩、趙鼎兩位理財高手相繼任相,時號“小元祐”,南宋初年吏治也相對清明。於是,戰爭時期的南宋讓人大跌眼鏡地處於相對繁榮期



(紹興十一年九月)甲申,上曰:“水旱有數,雖堯湯不能免,艱難以來十餘年間,未嘗無歲,此天佑也……令監司視其實數,或有侵失,嚴責補還。義倉充實,則遇水旱或無飢病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一

趙構說,即使上古聖君也不能避免遇到水災、旱災,然而從北宋滅亡至今,沒有一年發生過大規模災荒,不得不說這彷彿是天佑大宋。我們應趁著連年豐收,恢復北宋以來的義倉

紹興十一年九月宋金仍處於交戰狀態。按趙構的說法,此時南宋的糧食根本吃不完




從紹興四年以來南宋便試行諸軍屯墾,七年正式允許營田,朝廷收入只是整個南宋收入的一部分。各宣撫司軍隊招募流民和歸正人從事商業和農業,不但安撫了人心,還可獲得收入,從而也減輕了朝廷財政壓力

(紹興十年五月)丁丑,上謂大臣曰:“天下之財何必盡斂於府庫?有若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藏於民,猶在官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五

宋金開戰在即,南宋並未象議和後一般“視民如禽獸”,相反,為安撫人心,還不斷推出惠政,表示要藏富於民




戰爭時期,宗室、官員“省陌”,只發部分薪水;還要杜絕富室大戶奢靡作風。當然,移風易俗還得趙構以身作則

上又曰:“累禁銷金鋪翠,朕性淡薄,服用樸素,故宮中無敢逾者。但聞富家大室猶有以金翠為飾,不惟費財,亦非所以厚風俗”。乃詔臨安榜諭,三日棄毀,違者重坐之

趙構說,我宮中裝飾儉樸,卻聽說有權貴還在搞銷金鋪翠那一套。下令,限臨安權貴們三天內必須譭棄全部奢侈品,違者從重從嚴處罰



趙構以身作則還表現在行宮的規制上

(紹興十年五月)丙戌,江東制置大使兼行宮留守葉夢得奏,修行宮欲大慶、垂德、垂拱、紫宸四殿規模稍大。上恐勞民,諭輔臣,令從簡儉,止營兩殿足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五

葉夢德奉詔在建康修行宮,除居所外,原打算建四個大殿,趙構主動減了兩個




以上只是我隨手舉的幾個例子

誰能想到這時儉樸的趙構和連吃三天史上最奢侈宴席的趙構是同一個人?

誰又能想到此時連宮殿都捨不得修的趙構二十一年後僅一次放出的宮女和女樂就達六百人?

誰又能想到在戰爭時能享受惠政的百姓卻在議和之後“民力重困,餓死者眾”?






2.戰事


關於紹興十年~十一年宋金之戰已經分別採用《金史》、《宋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等史料寫過太多。綜合起來再談一談


紹興十年,金國越國王都元帥完顏宗弼不甘心放棄既得利益,殺掉金國高層中的主和派後,挑起了這場宋金舉國之戰

舉國中之兵集於祁州,元帥府大閱,遂分四道南侵。

四路金軍分別是

命聶埒(耶律)貝勒出山東,右副元帥薩里罕(薩離合)犯陝右,右驃騎大將軍知翼州李成犯河南。而宗弼自將精兵十餘萬人,與東平府孔彥舟、知博州酈瓊、前知宿州趙榮,抵汴,至是犯東京。

李成攻取河南西部洛陽一帶,實際與攻取汴京的完顏宗弼是一路。宗弼這路除上述降將外,他“自將”的精兵就是當時金國的舉國精銳

精銳損失殆盡的後果是

岳飛班師,(忠義社首領)梁興不肯回,復懷衛二州;紹興十年秋,王忠植復代、石等十一州



即便諱敗,通過《金史》仍能看到金軍在河南的窘境



宋兵來取河南地,宗弼召阿魯補,與許州韓常、穎州大臭、陳州赤盞暉,皆會於汴。阿魯補以敵在近,獨不赴。而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三州,旁郡皆響應。其兵犯歸德者,阿魯補連擊敗之~《金史》卷六十八.阿魯補

宗弼召諸將聚兵對抗岳飛,南京應天府守將阿魯補卻已經遭到攻擊脫不了身。金軍軍紀嚴明“令酷而下必死”,可以想見,要怎樣的惡劣形勢(旁郡皆響應)才能使阿魯補不惜違令也不去汴京

通過這段描述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宗弼並兵前,宋軍已經攻佔了許(郾城)、穎(穎昌)、陳三州



宗弼再取河南,表薦忠義為猛安。攻翼州,先登。攻大名府,以本部力戰,破其軍十萬。~《金史》卷八十七.僕散忠義

金將僕散忠義攻破的翼州在山西(宋史中表述為“破金人於垣曲,又捷於沁水”),大名府在河北(宋史中沒有攻取大名府的記載),這兩個地方原本都屬於金軍的大後方

這段記載說明當時奉岳飛號令的義軍聲勢浩大到可以攻州掠府。可以想見,紹興十年岳飛部戰果比《宋史》記載的更大






3.形勢


紹興十年六月,順昌大捷後,汪若海在上朝廷書中寫道

今(金)舉國之師盡聚於東京(汴京.今河南開封),我乃直趨河北,則河朔之民必響應,兀朮(宗弼)可不戰而擒也……契丹之屬必自立,則女真可不加兵而滅之……~《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二

汪若海算是半個順昌之戰的親歷者,對宋、金兩軍戰鬥力和兩國形勢判斷得比較準確,宋軍北伐,河朔之民必群起響應,金國境內被征服的契丹等民族也將紛紛起來反抗部曲制的金國統治。汪若海認為,只要宋軍堅持向河北向兵,根本用不著宋軍出太多的力,金國的統治就將瓦解



彼方(金國)困於蒙古,姑示強以償中國

虜已厭兵,異時以婦女隨軍,今不敢攜。朝廷不知虛實,卑辭厚幣,未有成約。不若乘勢進擊,再造猶反掌爾

…………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二十一.《洪皓行狀》

當時洪皓就在金國,他親眼見證了金國的困境



金皇統四年,金軍都元帥完顏宗弼與部下談起宋金之戰

“……又宰殺騾馬相兼為食……諸將士雲,輜重俱盡,有食奴婢者。又云南軍不測,要回淮上……吾視諸軍飢心嗷嗷,忘失晝夜。龍虎阿勒巴言:‘若南宋受檄,猶得半軍回;若宋軍渡江,不擊自潰’……忽蕭平章躍騎走報,不覺喜感天神……吾班師回泗集軍馬,輜重騾馬依稀四分,奴嬋十中無六,惜哉”!

紹興十一年,宗弼率領精銳盡失的金軍強撐著繼續對南宋作戰,在淮西再次陷入絕境

金軍慘敗於柘皋,雖然宗弼用計在濠州打敗了楊沂中和王德,但宋軍岳飛、韓世忠、劉錡等部依然完好,張俊手中大部分兵力也沒有受到損失。金軍只好渡江北返,軍事上進入僵局

這時,金軍後勤供應不足的問題凸顯。為了填肚子,士兵們摸魚撈蝦採野菜殺騾馬,甚至出現宰殺隨軍奴婢為食的現象

所以,當宋朝同意按宗弼的條件議和的答書送回時,宗弼不由“喜感天神”

宗弼對手下將領後怕地說道

“(南宋)軍機至此而不能決,若能決,無一人一騎得回也”

幸好宋軍沒有決斷,若真繼續作戰,我軍及可能全軍覆沒

跟著,宗弼好好地表揚了一下自己,鄙視了一下南宋

“吾私心用智,但一檄書下,遂取捷。乃萬世不傳之上策”。

我靈機一動,寫了一封措詞強硬的檄書(求和信)便讓南宋乖乖地趴下了。這就是對付南宋的最好辦法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六十九.《徵蒙記》

李心傳錄完這段後感嘆

(李)大諒所云,可見金人勢窮力竭之實

以實力和形勢來看,宋軍可以把金國變成部落。然而,結果是宗弼憑一封信就把大宋變成了宋國,把秦檜變成了終身獨相,把趙構變成了臣構





答案就是:

強大的確並不代表無敵,但是如果趙構全力支持北伐,南宋能夠恢復河山,金國隨之也將在內外交困、四分五裂中滅亡



為國釣魚


宋代的重裝步軍應該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巔峰級別的重裝步軍,而岳飛部的戰鬥力在南宋一線主力中又是最強的。所以,岳飛軍可以在只有少量騎兵的配合下,在局部戰場上獲得對金軍的戰役級的勝利。(此時的金軍,已經配有世界最強力的重甲騎兵集團,絕不是一般騎兵能比擬的)

但是,如果認為南宋能夠依靠最精銳的重裝步軍獲得對金全面戰爭的勝利,無疑是痴人說夢。南宋重裝步軍的戰力雖然強悍,但缺點也很明顯;首先就是建軍費用昂貴,以南宋的經濟實力,也只能維持三十多萬的一線主力兵團。其次是軍隊後勤保障、包括新兵訓練增補工作都特別繁重,重裝步軍一旦前出到開闊平原地帶,脆弱的後勤保障線是極易受到騎兵襲擊的,造成不戰自潰的局面。所以,岳飛軍在中原戰場雖然屢有勝績,但如果再向北進擊,岳飛軍的兵力可是佔南宋一線兵力的三分之一強,一旦遭受重創,其巨大的防禦缺口必然導致國家崩潰。

所以,趙構並非庸主,其阻止岳飛軍進一步北上,既非懦弱苟且也不是什麼擔心被擄的兩個皇帝回來。而是對整個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進行綜合考量的結果。


大明雄魂


如果宋高宗不把岳飛叫回來支持他繼續和金國打仗,要滅掉金國確實不可能,當年岳飛率領岳家軍和金國大將金兀朮大戰對金國軍隊實行下砍馬腿上砍騎兵導致金國軍隊大敗,使金兀朮發出這樣的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金兀朮就開始考慮再跟岳飛打下去必定會全軍覆沒,後來金兀朮向金國的君臣建議把被他們抓去當奴隸的宋欽宗放出來並在中原建立一個傀儡政權,所以如果宋高宗繼續讓岳飛跟金國人打仗到那時岳家軍就會左右為難甚至有的岳家軍士兵可能會投靠宋欽宗的傀儡政權,所以如果支持岳飛繼續北伐要徹底滅掉金國是不可能的


福建情人


再打下去,南宋的經濟撐不住。

打仗需要大量的錢,不管輸贏,都是大量的投入。

以戰養戰只能發生在敵方領土上,以搶掠敵方物資來保證軍隊補給,而岳飛作戰的地區是北宋故土,不可能搶掠民眾物資來保證作戰,只能依靠後勤。而長時間作戰,再富裕的國家也撐不下去【除了搞遊擊一類】。

戰爭影響農業商業,稅收銳減,而支出暴增。實際上,南宋因為北伐而加稅,已經引起南宋領地內的出現農民起義。

岳飛如果違反規矩而脫離南宋補給、自行解決,雖然得到北地民眾的支持。但是長時間的作戰,越往北,越適合金兵發揮,南宋阻擋金兵的水網、水土不服將不存在,越有可能吧岳飛的軍隊拖入泥潭,久了北地也撐不下去。

南宋的錯誤,不是在於殺不殺岳飛,而是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政策,把一個民族歸屬感硬生生撕裂。


咱來了


宋在金前稱不起大國。當時邊界在今北京一帶,長期反覆的邊境衝突引發全面戰爭。宋本重文輕武。軍事由軍方岳飛等一眾強硬派主持。金攻陷北宋後已無心戀戰:前乃南方溼熱之地,北人不慣。後有真正的“前蘇聯”,一個地跨歐亞多民族的大蒙古帝國正悄然崛起。金相粘罕鼠須幾捻,三角眼一轉,終於搜出一妙招。秦檜應運而生。被俘押北的眾北宋君臣之一的他本是新科狀元,神童,當時還很年青,尚處於實習階段,差不多白紙一張。和後世的”下放”不同,“知青”中的青年才俊,連已屆中年的”高幹子弟”也被當稀物兒;把所有未婚的,身邊沒女人的這些中原男子,粗放爽快的關東大妞們是一搶而光啊。兩帝不用說有公主洞房掛馬鞭子侍候。你道只有一個揚四郎啊。秦檜適新婚,兩口子被安排在馬場餵養馴馬,開始接受“再教育”。經長期觀察鍛鍊改造良好,早已和“貧下中農”打成一片並”入了黨”。粘罕屁顛屁顛接連向金主舉薦終於獲准秦檜成行南下執行“和平使命”。也算間諜罷。高宗這邊也早有求和之意。聽秦檜詳述北國風光:林海雪原,銀裝素褁,冬墨夏綠,別樣壯美。何必定要我溼熱多雨江南?更有“馬上當兵,馬下為民”的軍國主義制度,嚼粗食羶的強悍戰士,與之硬幹勝算幾何?最後附耳過來:…數十年後必成氣候。彼時金腹背受敵,我大宋唾手可得中原也。有此“雙面間諜”提供的第一手資料,先得“天機”的高宗從此不會再聽岳飛,即使任其出戰,結果可想而之。


用戶不關美達哥


戰爭本來就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較練,其中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國情,制度等方面的整體對抗,軍事行動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軍事將領的能力強弱從客觀上可以影響戰鬥的結果,但是對於整場戰爭來說,他的影響範圍還是有限的。就拿近代國共之戰來說,最終決定勝敗的還是兩個陣營的文化、體制及所代表的利益群體。

下面我們來探討下宋朝和金國的戰爭:

第一、重文輕武,北宋是文人政治, 宋太祖基於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而有意削弱了宋朝武將的權力,直接的弊端就是導致了宋朝軍隊積貧積弱,有軍事才能的人也就相對的少了很多,而且軍隊戰鬥力低下, 指揮官也就處處受制於人。所以跟金國這樣擁有精銳的騎兵的國家戰鬥,宋朝軍隊還是比較吃力的;

第二、宋軍騎兵不足,雖然各有勝利,但因為騎兵不足,不能對金兵進行趕盡殺絕,所以金兵即使失敗了也很快就恢復過來,而宋軍責會因為龐大的後勤不堪重負;



第三、宋軍因缺失騎兵而造成軍隊自身信心的不足,士氣低下;


第四、朝廷內部腐敗,奸臣當道,致使很多戰略舉措的失敗。

朋友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留言,大家一起探討。


瀏陽河趣史


本來就滅不掉,也沒打算滅,歷史上也從來就沒什麼人認為岳飛將軍能滅了金。。。

首先,因為宋朝沒有馬場,騎兵弱,打不了殲滅戰,即使打敗金軍,也無法徹底殲滅,不殲滅,遲早死灰復燃;其次,後勤跟不上,如果真打算滅金國,那麼補給線會拉的特別長,壓根供應不上;最後,岳飛將軍父子也並沒打算徹底滅了金國,岳飛將軍的目的在雪靖康之恥,迎接回徽欽二帝,收復失地,收復燕雲十六州。

不過,岳飛將軍父子如果有趙構的支持,雖然不至於滅亡金國,但絕對可以重創金國,確保宋朝之後不至於那麼憋屈。趙構和秦檜之所以遺臭萬年,並不是因為不支持岳飛,而是他們自毀長城的做法。

首先,當時岳飛北伐,氣勢如虹,連戰連捷,收復了大片失地,數次大敗金軍;而北方對宋還有期望的漢人很多都揭竿而起,響應岳飛;遼國雖然覆滅,但餘部還在,也依舊和金作戰(最後滅遼餘部的是蒙古,也就是到金滅亡,也沒處理完)。金軍多面對敵,自身已經應對不暇,岳飛進軍,形式上應該是由金求和,再次也是不談,而不是主動宋來。

再者紹興議和內容太過了!!!!!!紹興議和,議和這件事本身就先把在金國起義的百姓軍民給賣了,之後宋金多次作戰,北方漢人卻不動,很大程度上就與這個有關!!其次,沒有戰場勝利後應有的自信,紹興議和竟然在連續大勝的基礎上,將所有勝利果實,岳飛收復的土地全部割讓給金國,還把重創金國,作為威懾力的岳飛父子殺了當價碼!!最後,就是皇帝直接跪了,宋遼檀淵之盟,宋遼互為兄弟,換來了近百年和平,宋遼兩國皇帝平等,然後宋朝片面背盟滅了遼,新的紹興合議,宋金互為父子,金國皇帝是宋皇帝的爹,宋金名義上成了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