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志愿填报干货上场!投档表和专业表的另类用法,你知道吗?

2019志愿填报干货上场!投档表和专业表的另类用法,你知道吗?

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没有砖家高大上的理论,只有土得掉渣的却很实用的干货。近期又增加了不少新朋友,今天,针对前期不断有家长朋友提到的问题,介绍或者重复两点小知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第一点是:高校历史录取数据的准确性有多重要?

第二点是:投档位次表到底有多大作用?需要三年以上的数据吗?

2019志愿填报干货上场!投档表和专业表的另类用法,你知道吗?

​1、论历史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性

今天,哥第一次想到做全国各省市大学分专业录取数据,以前都是用一所就做一所。很多家长把专业数据的准确性看得比什么都大,说如果不准确的话,会影响到孩子的录取。这简直等同于要了孩子的命啊!当然了,没有专业录取数据,想做到“压专业线”录取,几乎不可能。或者报高了,取不到;或者报低了,浪费分。

但是,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专业数据只是一个一个的点,我们不是报一所院校一个专业。再准确的数据,也是历史,不可“刻舟求剑”。

理论上,大平行志愿导致高校录取生源的“扁平化”现象特别突出,同质化问题特别严重。很多家长重视数据的准确性,也是很有道理的。问题是,如果你对历史数据过于重视,就会忽视其他更重要的变量影响。所以,哥对专业录取数据的态度是:大体须有,但不要太较真。

2019志愿填报干货上场!投档表和专业表的另类用法,你知道吗?

​2、投档位次表的正确解法

近期,看到不少网友留言,说投档位次表没用。哥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儿搞笑。如果投档位次表没有用,为什么各省《志愿填报指南》无一例外地提供?这当真是个问题。

这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一定要综合分析影响志愿填报除历史数据之外,更重要的影响变量。对啊,如果考生人数不变,招生计划不变,投档位次表的确是没什么用的,看专业录取位次数据,基本就差不多了。问题是,很多高校不发布专业录取数据,那除了投档位次表,怎么解呢?无解。

2019志愿填报干货上场!投档表和专业表的另类用法,你知道吗?

所以,结合考生人数变化和招生计划变化,活用《投档位次表》和《专业录取位次表》,才是志愿填报选院校定专业的核心。

很多志愿填报专家强调,投档表也好,专业录取数据也好,一定要看三年以上的所谓的“趋势”,把自己弄得莫测高深。哥觉得这纯是瞎扯。其实,录取数据的波动趋势只是表象,招生计划的变化,才是本质。

很多大学三年录取专业都有不少差别,不少专业今年招明年不招。这个时候,先根据招生计划调整情况,来推投档位次的变化情况,再来根据“三区法”,也就是专业录取位次排序后“冷、热、中”三大区来预判专业录取位次。

2019志愿填报干货上场!投档表和专业表的另类用法,你知道吗?

听不懂?比较绕是吧?举个例子说明:某高校2018年在贵省投档位次是50000名,2019年减少了一半计划(2018年山东这样的事儿真发生过)。怎样来预判今年投档位次和专业录取位次呢?

教大家一手:模拟“砍掉”一半专业,直接盯中区专业录取平均分对应的位次,基本就是实际投档位次了。然后把所有专业,特别是冷区专业录取位次全部按比例往上提就对了。

所以说,投档表是管圈定范围的,而专业表是用来定点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是不是这么回事?至于是否需要三年以上数据?不需要。有朋友参考10年数据失败的先例在前面呢,会用是关键,不在于多少年。

怎么样?大家看懂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