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下半句更為經典,道盡“人性”二字

俗語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下半句更為經典,道盡“人性”二字

古時候交通並不便利,普通人大多隻有兩種出行方式,即走路和渡船。但江湖險惡,出行之餘,往往也存在著諸多避諱,老一輩人為此還總結出了很多經驗教訓,並以俗語的方式表現出來,來看看其說的是否在理。

比如說這一句:“五人三姓莫走路”,話說得很直白,就是說出行的時候,如果同行五人中存在著三種姓氏,那麼就不要一起前行了。

俗語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下半句更為經典,道盡“人性”二字

顯然,在老一輩人眼中,同行人姓氏的數量和出行安全有直接關聯,那麼這麼說有沒有道理呢?要想弄清楚這句話,我們還得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社會治安不好,而出行的地方大多荒無人煙,所以很容易在路上發生意外。比如說遭遇山賊、野獸,或是同行人行不軌之事,這時候大家必須團結起來一直對外,才能化解危機。

俗語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下半句更為經典,道盡“人性”二字

但老一輩人覺得,這團結得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同行之人必須是自家人,即同宗族同姓氏的人。確實古時候人們的宗族觀念很強,有血緣關係做紐帶,同姓氏的人在面對危機時,往往會選擇聯合在一起,畢竟大家是一家人。

但不同姓氏的人在一起,如果沒有共同利益,那麼就很難團結起來,遇到危機時往往是一鬨而散。還有一點,如果大家同宗同姓,在路上就不用太過防範,畢竟親人之間很少有嫌隙。但不是一家人,路上還必須時刻提防對方。

俗語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下半句更為經典,道盡“人性”二字

由此說來,這句話放在當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除了出行,人們在很多方面也都存在著相似觀念,比如是經商做買賣,便是家族壟斷。不過到了今天,古時候存在的諸多風險已經被各種高科技裝備化解,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也隨著溝通交流的深入以及觀念轉變,有了很大提升。

這句話其實還存在著下半句,儘管鮮為人知,但卻非常經典。來看這句:“三十六人莫過渡”,意思也很明瞭,說的是渡船時的避諱,如果船上坐滿了36個人,那麼就不要再坐上去,最好等下一班再渡河。

俗語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下半句更為經典,道盡“人性”二字

古時候渡船都為木質,體型較小,往往只能坐36個人。如果超載,船的穩定性就會受影響,如果遭受意外,比如說因為大風大浪而翻船,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這裡的“莫過渡”其實是一種危機防範意識,畢竟出行時安全是首要因素。

俗語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下半句更為經典,道盡“人性”二字

而且在這麼多人中,難免有些人會渾水摸魚,以行不軌之事。如果在船上遭遇到強盜或是小偷,往往得不償失。因此老一輩人覺得,如果船滿載以後,最好還是在岸上等待下一班。其實這種觀念放在當今也依舊適用,生活中,我們都應該有防範危機的意識,小心駛得萬年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