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看新聞就能賺外快的APP,你信了?

走路、看新聞就能賺外快的APP,你信了?

近年來

各種各樣的“賺錢”“送錢”APP

風靡網絡

看看新聞可以賺現金

刷刷視頻可以拿紅包

甚至聊天打字、走路跑步

也可以有收益……

但是真的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嗎?

記者調查發現

那些所謂的“賺錢”“送錢”APP

只不過是吸引流量的幌子

餡餅背後更多的是陷阱

走路、看新闻就能赚外快的APP,你信了?

每天4000步,月收入有上千元?

走路就能賺錢?

靠噱頭吸人眼球

消費者稱上當了

湖南長沙消費者劉先生是一名健身愛好者,每天走路的步數都在1萬步以上。前段時間,劉先生髮現朋友圈裡有多個好友在推廣一款運動類APP,聲稱“走路就能掙錢”“讓運動產生價值”,還附有“新手指南”。“我就好奇了,走個路就能賺到錢?”劉先生雖然對此表示懷疑,但還是下載了該APP。為了穩妥起見,劉先生在下載之前特地諮詢了一位推廣該APP的朋友。對方信誓旦旦地說是真的,他每天走4000步,月收入有上千元。

但是,劉先生在註冊過程中發現,不僅要實名,還要綁定個人支付寶,支付1元才能登錄。“剛開始,我按平臺上說的,每天走路賺‘糖果’,一開始3天賺1個‘糖果’,後面2天就賺1個,一切都還正常。可是後來發現光靠走路賺不到多少‘糖果’,需要不斷做推廣,‘拉人頭’,才能獲得更多的‘糖果’,升級會員,然後就是等‘糖果’升值。由於拉不到人頭,現在用了1個多月,

雖然我每天都要走1萬多步,但只賺到3元錢,可平臺規定滿50元才能提現,照這個速度,想提現幾乎沒有可能。”劉先生感覺自己上當了。

走路、看新闻就能赚外快的APP,你信了?

無獨有偶,北京消費者劉女士也在使用一款號稱“走路就能賺錢”的APP。她告訴記者:“掙1元多錢得好幾個小時,有時得十幾個小時,而且要滿100元錢才可以提現。我半年賺了48元多點。走好幾萬步,才1角多錢,現在已經不再想賺錢的事了,權當娛樂健身吧。”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網絡上各種打著“賺錢”“送錢”幌子的APP非常多,這些“賺錢”APP除了在各大網絡平臺植入廣告外,還滲透至各個應用商城中,種類也是五花八門:玩遊戲賺錢、閱讀新聞賺錢、轉發文章賺錢、試玩APP賺錢、走路運動賺錢、知識問答賺錢、問卷調查賺錢……關於“賺錢”APP的經驗貼也在網上隨處可見,這些文章大多以誘惑性文字為標題,打著分享經驗的幌子為APP做推廣。

走路、看新闻就能赚外快的APP,你信了?

這類“賺錢”APP宣稱利用零散時間在手機上進行簡單操作就可以獲取一定回報,非常具有誘惑力,吸引了許多手機用戶參與。記者調查發現,有不少APP採用

“第一次註冊獎勵”吸引用戶點擊下載,而用戶在初期獲利嚐到甜頭後,又會在“成功推薦親朋好友得獎勵”的誘惑下向他人介紹,這些都加速了此類APP的傳播。

完成各種任務只掙幾角錢

而提現門檻卻要幾十元

拉人頭成為APP另一個“套路”

消費者當心餡餅後面是陷阱

真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賺錢”APP真的能讓人輕輕鬆鬆就免費賺到錢?答案當然是:否!

“廣告上聲稱的收益和實際差距很大,第一次註冊獎勵幾千金幣,註冊後發現幾千金幣實際還不到1塊錢。”下載過某資訊類“賺錢”APP的小黃告訴記者。根據該平臺兌換原則,用戶至少要閱讀四五百分鐘的新聞資訊或者觀看十幾個小時的短視頻,才能賺取1元錢,進而才能在該APP提現。

小黃說,他最終選擇了放棄這款下載量不錯但根本賺不到錢的APP。

走路、看新闻就能赚外快的APP,你信了?

記者嘗試下載了幾款“賺錢”APP,發現其下載量都不低。在某個APP下載的評價頁面有許多留言,有些提到了“不能用微信提現”“一天只能賺幾毛錢”等問題,有的甚至在評論裡表示“都是假新聞”“新聞質量太低”。

記者註冊了一款閱讀新聞賺錢的APP,剛打開頁面就彈出一個新人紅包,顯示可提現6.88元。當記者依次完成簽到、閱讀、邀請好友等任務後,又獲得了3000多個類似於積分形式的“現金豆”,可以兌換約3角錢。不過當記者打算提現時,卻發現需要累計賺到30元才能提現。而這樣的提現門檻,也同樣存在於其他“賺錢”APP中。

走路、看新闻就能赚外快的APP,你信了?

調查中記者還發現,這類“賺錢”APP通常都會給新人較多獎勵,但是越到後期,用戶拿到獎勵的難度越大,也越難達到平臺設定的最低提現要求。不過,為了不讓用戶因為完不成任務而放棄,“賺錢”APP還早已為用戶埋下了另一個“套路”——通過“拉人頭”賺錢。記者發現,許多APP都設置了豐厚的推薦獎勵,與看新聞賺錢相比,這種賺錢方式似乎輕鬆得多。某“賺錢”APP宣稱邀請一位用戶可以得到9元,邀請越多賺得越多,最高可達13元。而以“走路能賺錢”為噱頭的某APP,則將拉人頭數量與用戶等級、收益掛鉤。

“賺錢”APP存極大安全隱患

業內專家表示

隨意註冊使用“賺錢”APP

存在洩露個人信息風險

消費者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事實上,賺錢APP大都涉嫌虛假違法宣傳,以所謂的賺錢獎勵誘人下載,以及向周圍親戚朋友分享,吸引大量手機用戶加入,刺激流量擴張,再通過流量變現獲利。同時,巨大的流量還可以用來吸引融資、提高企業估值。

走路、看新闻就能赚外快的APP,你信了?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表示,有的“賺錢”APP還誘導用戶幫其拉人頭髮展下線,涉嫌傳銷並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以及個人隱私權。

業內專家提醒

對於“賺錢”APP,消費者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應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避免輕易提交個人信息、支付信息等內容,尤其對於需要交納一定金額才能加入的“賺錢”APP更應當審慎對待,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一旦發生個人信息洩露或者財產被侵犯,應及時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記者:王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