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兵變後後周仍有實力為何不反撲?

我是熱狗


  

  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第一時間反攻京城,奪下皇宮。當時周恭帝、小符太后都背叛遷居到皇家寺廟,已經被趙匡胤兵馬控制。並且,趙匡胤親自帶兵清剿皇宮,將周世宗其他子嗣全部緝拿,該殺的殺,該抓的抓。

  也就是說,除了周恭帝,後周已經沒有其他皇子有名分繼承帝位。而周恭帝已經被趙匡胤掌控。

  另外,後周立國不到十年,周世宗柴榮在位嚴刑峻法,對臣下有失恩德,多數大臣並不感恩,加上後周皇族人丁單薄,並無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

  周世宗在位時,從各地挑選精銳組建了新禁軍,新禁軍的戰力遠在地方軍隊之上,因此在無利可圖,無人首倡反正的情況下,大多數節度使選擇了默認現狀。

  當然,還是有兩家節度使選擇了造反,一個是澤潞節度使李筠,一個是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不過,這兩家最終都失敗了。

  李筠本就是一個野心家,他並非後周心腹,在周世宗時期就割據一方,圖謀不軌。趙匡胤兵變之後他又勾結北漢,發動兵變。不過,名不正則言不順,在趙匡胤親征之下,僅僅一戰就大破李筠。

  至於李重進本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本來有名分起兵,不過,因為周世宗柴榮對李重進特別敵視,在臨死之前特意將其貶斥出京,因此李重進對於柴榮他心有怨氣,沒有在第一時間起兵,後來趙匡胤要削奪他兵權,他才造反。

  在趙匡胤親征之下,短短一天,他佔據的揚州就被攻破。

  總之,後周建國時間短,周世宗恩德不足,加上趙匡胤兵強馬壯,善待後周大臣,大家自然甘心投降。


葉之秋


陳橋兵變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比較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在部眾的擁護下,取後周政權而代之以大宋。不過,趙匡胤的政變並非毫無抵抗,在大宋政權建立後,原後周的兩名節度使先後起兵,但並未成功,史稱“二李之亂”。

下面,我就來說說北宋初期的“二李之亂”。

李筠的叛亂

陳橋兵變,大宋開國後,昭義節度使李筠旗幟鮮明地反對新政權。

李筠乃是後周的一員悍將,他先後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諸政權。郭威稱帝后,提拔李筠為昭義節度使,坐鎮潞州(今山西長治)。李筠擔任昭義節度使的時間很長,地位相當穩固,是非常有實力的地方諸侯。

趙匡胤政變奪權後,積極拉攏諸地方勢力。在這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裡,許多地方勢力紛紛向新的中央政權表示效忠。可是,昭義節度使李筠卻沒有動靜。宋太祖曉得李筠的實力,便主動拉攏,許以高官厚爵,派使節抵潞州,加封李筠為中書令。

開封的使節抵達後,在招待宴會上,李筠出人意料地令人請出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畫像,懸掛於廳壁之上,竟然對著郭威的畫像,號啕大哭起來。此舉表明李筠不願歸順新朝廷。究其原因,並非僅僅忠於後周,而是他認為趙匡胤乃是後輩,居然這樣爬到他腦袋上,心有不滿。況且趙匡胤授予他中書令之職,表面上是升官,實際是要削奪其兵權。這一點,李筠豈有不知之理。

在得知李筠的態度後,北漢皇帝劉鈞派使節秘密會見李筠,約請他共同起兵,對抗新成立的大宋政權。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與趙匡胤的戰爭爆發了。

仗著有北漢政權的支持,對於這場戰爭,李筠信心十足,在他看來,“吾周朝宿將,與世宗(柴榮)義同兄弟;禁衛之士,皆吾舊人。”他認為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榮的大旗為號召,後周舊將以及禁軍官兵勢必會倒戈,推翻趙匡胤的政權。

可是李筠的判斷完全錯了。

趙匡胤對後周舊將恩威並施,官照當甚至還獲得提拔,俸祿照領,有幾個人腦殘想著為後周效忠呢?對於李筠的叛亂,趙匡胤是有充分準備的,當戰火燃起時,他馬上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率部進討。

李筠雖然得到北漢的援助,可是與北漢的矛盾很快暴露出來。北漢與後周是世仇,而李筠口口聲聲自稱後周遺臣,令北漢皇帝大為不滿;同時,北漢皇帝劉鈞派了一名監軍到李筠軍中,這也引起李筠的不滿。這種互不信任嚴重削弱雙方聯合作戰的力量。

為了迅速平定叛亂,剛剛上臺四個多月的趙匡胤決定御駕親征。很快,石守信與高懷德便給皇帝送上一份厚禮,他們在澤州南大破李筠及北漢聯軍三萬餘人,生擒北漢將領範守圖,擊殺監軍盧贊。

連吃敗仗後,李筠只得龜縮在澤州,攖城固守。

六月,宋太祖趙匡胤抵達澤州,親自坐鎮前線,指揮攻城。宋軍派出一支敢死隊攻城,終於登上城牆,澤州終於陷落了。李筠不願成為宋軍的俘虜,他在城池陷落後,自焚身亡。這位昭義節度使從起兵到敗亡,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李重進之叛亂

在李筠叛亂的同時,有一個人也蠢蠢欲動,他就是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在諸節度使中,李重進身份是比較特殊的。他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戰功赫赫的將領。在柴榮統治時期,他與張永德、趙匡胤等人分掌兵權。柴榮死後,朝廷授李重進檢校太尉,改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不久後,趙匡胤黃袍加身,篡位奪權,而後削去李重進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之職。

恰好在這個時候,李筠起兵反宋,李重進反覆盤算,決心與李筠聯合。然而,由於李筠迅速敗亡,李重進錯失了起兵的最佳時機。

平定李筠之亂後,朝廷一紙令下,把李重進由淮南節度使調為平盧節度使。這下子李重進害怕了,擔心一旦離開老巢,就會遭到趙匡胤的毒手。趙匡胤為了讓李重進安心,特賜免死鐵券,以表立場。

李重進仍然不放心,因為他乃是周室近親,郭威的外甥,而且有兵權。像他這樣的人,豈不是新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麼?一道免死鐵券,難道真能保全性命嗎?顯然,李重進更願意拼死反擊,而非把命運交到別人手中。他拒絕朝廷的調令,呆在自己的地盤,修繕城池,積極備戰,並向南唐求援。

既然李重進不願歸順新政權,趙匡胤就不客氣了。

建隆元年十月,石守信被委任為揚州行營都部署,轄王審琦、李處耘等將領,率領精銳禁軍部隊討伐李重進。謀臣趙普向趙匡胤指出:“李重進憑恃長淮,繕修孤壘,外絕救援,內乏資糧,宜速取之。”趙匡胤聽從趙普提議,下詔親征,統領六軍將士從開封出發,乘舟順流而下,直撲揚州。

皇帝親征總能鼓舞士氣,前線官兵更是奮勇作戰,終於攻破揚州。李重進的結局與李筠類似,但更悽慘,在城陷時,他縱火自焚——不僅是他一個人,還包括他的家人,都在灼熱的火焰下化為灰燼。


君山話史



後周的軍事實力在五代算是比較強的,至少是比之前的後晉和後漢都要強。加上柴榮時期的幾次軍事行動都比較成功,所以還是積累了比較好的軍事資本。

柴榮死的時候,後周經過前期的積累,正是國力強盛的上升期,而且中晚唐以來的藩鎮問題也基本上解決了,又擊敗過遼國,改變了後晉以來中原在軍事上的被動局面。

但天妒英才,柴榮英年早逝,他積累下來的這些資本就只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了。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登基,建立宋朝,接了柴榮的盤。

在亂世有沒有自己的親戚兄弟幫自己掌握軍隊個重要的藩鎮,這是非常重要的。有兒子靠兒子,沒有兒子靠兄弟,沒兄弟就用自己的女婿之類,也都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當然,自己的子弟太多,而且都手握兵權,對繼位的人威脅是比較大的,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資格繼位的。後梁和後唐就面臨這個問題,兒子多,而且都有兵權,所以老皇帝一死,就有人要造反奪權。

比如後晉石敬瑭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後漢劉知遠是後晉石敬瑭的女婿,都是以河東為根據地,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政權。而他們的根據地都是在前朝就建立起來的,在老皇帝的時候也是被寄予厚望,希望這些親戚在他身後能夠夾輔王室,但結果都是他們自己想當皇帝。

柴榮的問題在於,郭威本身就全家都被殺光了,迫不得已才起兵造反,死的時候沒有其他人繼位,只能傳位給外姓的柴榮。而柴榮也很悲催,他自己也沒有其他親人。

所以,柴榮死的時候,只有幾個年幼的兒子。長子宗訓登基,另外兩個還很小,都沒有能力自立。柴榮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他手下的親信將領。而這其中,他最為信任的就是趙匡胤。


按照後來宋朝記錄的說法,柴榮也是很擔心身後有人篡位的,所以殺了一些人望比較高,或者被認為又帝王之相的人。但他沒想到的是,最後篡位的會是他最信任的趙匡胤。而且,趙匡胤每天就在他眼前活動,柴榮卻並沒有提防趙匡胤。

趙匡胤是柴榮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為了籠絡趙匡胤,柴榮還做主把他老婆的妹妹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算是成了親戚,以為這樣比較安全。

其實,以柴榮臨死時後周的軍政實力來看,趙匡胤並不是篡位機會最大的,比他機會更大的大有人在。比如李重進,無論實力還是資歷,就都有更高一些。所以,在柴宗訓繼位以後,才把李重進外放到淮南做節度使,以防患生肘腋。

但結果仍然是趙匡胤突然篡位了。在趙匡胤篡位之後,除了河東的李筠和淮南的李重進曾經起兵反抗之外,其他人都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趙匡胤篡位的事實。

而李筠和李重進起兵,也不是因為他們真心要忠於後周和柴榮,懷念故主,只是他們恥為人下而已。因為在他們看來,要篡位,也是應該讓他們先來,他們資歷比趙匡胤更老。

所以說,雖然後周的軍事實力在柴榮死後沒有太大的損失,仍然是比較強的,但是卻分散在幾個主要的外姓將領手中,郭家和柴家都沒有更合適的人來統領,哪怕是挑頭反抗趙匡胤,也沒有合適的人。


蕭武


趙匡胤是後周都點檢,禁軍大將。後周宮內外的軍事大權都掌握在趙匡胤手中,柴宗訓母子成了待宰的羔羊,只能拱手讓位。趙匡胤是官二代,隨周世宗徵北漢伐南唐屢獲戰功,成為一顆冉冉上升的將相。周世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努力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做統一天下的準備。當時武將擁兵造反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他認為是武官端正有福相的將領都想盡辦法和協掉,唯獨沒有防備趙匡胤。一方面趙匡胤是後起之秀根基不深,還特別勇敢和忠心。另一方面趙匡義和他是連襟關糸。柴榮死後趙匡胤有託孤之任。960年北漢和契丹聯軍入侵,趙匡胤奉命率軍出征,當走到陳橋驛時,士兵譁變,將士把一件皇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這是當年後周開國皇帝郭威造返的成功複製。趙匡胤幾乎兵不血刃,一夜之間當上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原先後周群臣一致官復原職,參與參加兵變的將領都是好哥們,一律加官進爵自然皆大歡喜。當一切安定就續後,趙匡胤採用宰相趙普的建議,削奪朝中大將兵權。於是趙匡胤大宴群臣,勸說諸將交出兵權,用良田美宅做交換做到君臣之間沒有猜忌。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把禁軍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收到手中,從而解決潛在危脅。





關東俠客


哈哈,反撲個毛,趙匡胤是後周少壯派軍官的代表人物,又是周世宗柴榮的義弟,非常受寵信,又是禁軍首領,當時柴榮的兒子年齡又小,大部分軍官心裡也覺得少主不堪重任,趙匡胤陳橋兵變離後周的國都才二十里地,外地的軍隊根本沒有時間反應,趙匡胤立馬稱帝,他稱帝以後後周也沒有哪股勢力能夠抗衡,只好順勢跟著他混。


愛寵大將軍


諸路節度使心不齊,只有兩路“李耘、李重進”反抗,還是失誤的分別各自抗爭,面對趙匡胤的中央禁軍如同螳臂擋車,迅速被平定,其他藩鎮待遇不變,故盡歸新宋。


zhizunyu1


當人家如探囊取物,第一時間扼住了你的喉管,你連呼吸都不順暢的情況下,能反抗得了?況且人家軍事大權在握,後周即使堅挺不倒,誰又能與之相對?


雲捲雲舒152754837


有實力的能代表後周的有誰?


無慾金剛


主要還是當時這種改朝換代有點習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