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周玉清-相濡以沫


说到曹丕和曹植哥俩,99%的人会想到著名的《七步诗》,然后脑海中浮现曹丕嫉贤妒能,阴险刻薄的样子,以及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气质,同为兄弟,差距咋这么大呢?

话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位子,后来称帝建魏。曹氏三父子都是当世大文豪,“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但论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曹植远胜过乃兄曹丕,因此深受曹操喜欢,曹丕虽然称帝了,仍十分嫉恨曹植,害怕曹植抢夺自己的位子,便处处刁难曹植。

有一次曹丕在大殿上公然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还要保障质量,不然就要杀掉曹植,结果曹植不愧才高八斗,果然七步成诗,便是著名的《七步诗》,此诗感情真挚,暗讽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曹丕听后十分惭愧,便放弃了杀掉曹植的想法。

上述《七步诗》的故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至于广为流传的五言绝句《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把《七步诗》改造后的作品。

其实,除了《七步诗》是曹丕给曹植出的难题外,历史上还有一个《死牛诗》的故事,也是曹丕给曹植出的难题,难度比《七步诗》还要大。

话说曹丕有一次和曹植乘马车出游,碰见两头牛打仗,一头牛掉到井里死了。

曹丕眼珠子一转,又出了坏点子。

曹丕正式下诏让曹植以“死牛”为题赋诗,描述两牛相斗、一牛掉井而死的经过,但诗里不能出现“牛、井、斗、死“这几个字,且必须在马行百步之内完成40字,否则斩首。

如此限制,如此难度,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要曹植的命。

但曹植觉得so easy,他甚至嫌马走得不够快,甩了两鞭子让马跑起来之后,曹植不假思索,立刻挥笔赋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写完,收工,还不到一百步,曹丕傻眼了。

这个故事出自《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宋太宗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类书,记载了大量汉代至宋初的传奇小说、轶事趣闻、鬼怪故事、仙道异录等,故事原文如下: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

不得不说,曹植的《死牛诗》集中体现了他的才高八斗、思维敏捷、应变急智,虽说艺术水平和流行程度不如《七步诗》,但创作难度明显更胜一筹。

不过故事还没完,《太平广记》说曹植完成《死牛诗》后,一看步数还不到,又作了一首自我怜悯的三十字诗,也就是《七步诗》,但内容和《世说新语》记载略有不同: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按照《太平广记》的说法,曹植在骏马奔跑一百步之内,连续做了《死牛诗》、《七步诗》两首难度极大的诗,自始至终,自信满满,真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

不过,《七步诗》和《死牛诗》的真伪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曹丕的政治智商不在曹操之下,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如果真想除掉曹植,他完全可以找出一百个绝不重复、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意图不轨”之类的借口根本不用什么证据,就可以灭掉对方,何必用这种简单粗暴又天真儿戏的恶作剧整人,显得自己心胸特别狭窄?

最重要的是,曹丕死于226年6月,曹植死于232年,曹植比曹丕晚去世6年。如果曹丕下定决心要整死曹植,他为何放过曹植一马,难道就因为一首诗吗?

作者认为,如果《七步诗》和《死牛诗》都是曹植的作品,《七步诗》很可能是曹植看到煮豆燃的情形,有感而发随性创作的;《死牛诗》则有可能是曹植自我增加创作难度,业余时间“玩票”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应该是后人为了突出曹植才华,让曹丕充当背景帝而虚构出来的故事。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文学》、《太平广记·俊辩》、《三国志》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曹丕.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么样:

曹操有三个儿子,每一个都没有自已的特征与鲜明的特点,大儿子曹丕为人沉稳老辣,最终继续了曹操的魏王爵位,并在不久后废掉了汉献帝,建立了魏国,史称魏文帝。老二儿子曹彰是员武将,一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曹操称为“黄须儿"。老三儿子曹植文采过人,尤其喜欢饮酒作诗,后代人曾说~“天下文人才气如果有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来。

曹植从小就喜欢诗歌赋,10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曹操一日看见了小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称好,但又不相信是小儿子自己写的,便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回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比请人代写”。可见小时候的曹植的文学造诣就以经很深了,也令曹操刮目相看。

有一天,曹丕与曹植同车出游,途中遇见两头牛相斗,一头牛斗败,坠死井中。曹丕见此情景,心生奷计.当场诏令曹植赋《死牛诗》一首,做诗对于曹植来说那是在简单不过的事,可是曹丕提出了.很多苛刻要求。他提出的要求是,这首诗的字数一定要多于四十个字,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不能使用一些特殊的字,在诗中不能出现,牛、井、斗、死四个字,曹植当即付赋诗;

两肉齐通行,

头上带横骨;

行至凶土头,

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惧刚,

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

盛意不得泄。

临危不惧的曹植,在一次用自己的文采和智慧脱离险境,幸免可难。

曹植随然处处小心,但一直确被这位兄长打压非难,并为此迁徒,他的待遇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曹丕死后.按理应该点了吧,可是继位的曹睿对他这位叔叔依然是,处处加以提防,也许是他老子曹丕教给他的。总之曹植的一生是一直处在被打压非难的情况下,日子过的真是难受又心酸。但世人对曹植的文采那是齐声称赞的。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影响力对后人,那是很大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曾说过,“曹植为建安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可见曹植的文采对后世的影响力有多大。原本曹丕想打压一下曹植,没想到一首不能有“牛”和“死"两字的《死牛诗》又成了一首千古名作,令后人称道。


与风互语


问题: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

前言

这个故事出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辩一》,死牛诗后面还有一段话,说的是七步诗:

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世说》)

不过今天的《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七步诗却不太一样: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书传抄刊刻时难免有些错误,今天的世说新语中七步诗有几个字与太平广记不太一样。但是死牛诗却一点也没有记载,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曹植逃过一劫。他终于在黄初七年(226年)熬死了曹丕,不过自己依然得不到重用,6年以后在忧郁中病逝,终年41岁。

一、死牛诗是押入声韵的古体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曹植的时期,还没有四声平仄,当然也不存在什么格律诗, 那时候也没有统一的韵书。 隋朝韵书是参考生活中口音制定的,所以有一些诗也是符合后来韵书标准的。

按照韵书来看四个韵脚都是入声:【骨、突、窟:六月】 、【泄:九屑】 。不讲究格律的古诗时是可以用邻韵通押,所以这四个字虽然是两个韵部,但是属于邻韵,这首诗的押韵是符合唐朝古体诗要求的。

二、死牛诗是白战体

宋朝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记载了一段故事:

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当时有进士许洞者, 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

这段故事说的是当时有九位侍僧,是当年的网红,个个作诗很牛。可是许洞不服气,邀请他们作诗,但是诗中不可以有这些字: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众僧人都歇菜了。

后来苕溪渔隐(南宋胡仔)在自己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欧阳修的故事:

“六一居士守汝阴日,因雪会客赋诗,诗中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

六一居士欧阳修当年在汝阴作官,汝阴古代属汝南郡,所以苏轼说“以为汝南故事云”。欧阳修有一次于“雪中约客作诗”, 他提出: “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字皆请勿用”, 不许用经常用来描写”雪“的词语进行创作。

再后来苏轼仿照欧阳修作咏雪诗,因为苏轼诗的有: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这就是“白战体”的由来,意思是赤手空拳打仗不可持有兵刃。


苕溪渔隐说”

自二公赋诗之后,未有继之者,岂非难措笔乎?”

自从欧阳修和苏轼以后,没有继续这样赋诗的人了,难道不是难以下笔吗?

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

结束语

《太平广记》是受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看来死牛诗早于欧阳修、苏轼作白战体。

白战体很难做出好诗,同样,死牛诗也不是一首好诗,这一类诗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

曹丕在路上看见两头牛打架,就让弟弟作诗,做不出来就要砍头,似乎也太儿戏了。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像是民间传说,但是这首诗一定是文人写出的作品,有可能是后人故意张冠李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事记载在《太平广记》里,不仅不能出现死和牛字,限制条件比这个多得多。

魏文帝曹丕曾经和弟弟陈思王曹植一同出去游玩。

正好遇见两头牛斗架。牛头相抵,比拼的是力气。一头牛斗不过对方,步步后退,掉到井里摔死了。

曹丕就对曹植说:“你不是有才吗?你就以死牛为题材作一首诗。”

曹植刚要开始。

曹丕说:“我还有限制条件呢,第一不能出现牛、井、斗、死,四个中的任何一个字;第二诗句必须是四十个字;第三马走一百步必须写完。如果写不完的话,就要砍头。”

——这弄死曹植的意思也太明显了。

曹植当然没别的选择,他只能打马前行,一面打马一面写:“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五言诗,八句,正好是四十个字。

而且提前交卷——写完马还没有走了一百步。

曹植虽然圆满完成了答辩,但是想想这也活得太窝囊了,于是又写了一下感慨自己:“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不就是咱们熟知的《七步诗》吗?

如果按照这个故事的逻辑,咱们熟知的七步诗,应该叫《马上百步诗》,这首著名的七步诗反而是随手而作的。

《太平广记》上说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但我们今天见到的《世说新语》版本上记载的是我们熟知的版本,并没有死牛诗。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公案,具体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了。

但是也可以看出,当年曹丕害曹植的故事版本有很多,我们吃瓜群众看看就行了。


锦翼


世人皆知曹植宫中七步成诗,免去了杀身之祸,殊不知后来做的《死牛诗》才是他得以保全的真正原因。

《死牛诗》这件事在《三国志》和《世说新语》中是没有记录的,只记载了曹植的七步诗。而《太平广记》中却实实在在记录了下来。



继曹植《七步诗》之后,碍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束缚,考虑到了天下世家舆论的影响,曹丕就暂时饶过了他的这位弟弟。

一日,曹丕携曹植骑行出游,当走到一处村落看到两牛在对顶,曹丕感觉颇有意思就垮马观看。不一会其中一只就顶不住了,跌落进了深井里。

曹丕性质被勾了起来,再加上想要借机敲打敲打曹植,便出了一个题目:以牛为题,诗中不可出现牛、死二字。若答的不好就处以死刑。

曹植可是才高八斗的第一人,当年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虽然其中可能有些吹捧的成分,但也不难看出曹植的才华在天下人眼中是有目共睹的,区区小诗怎么会难住他呢。



曹植思索片刻便脱口而出: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

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曹丕听后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弟弟确实是才华横溢,另一方面也听出了诗中的隐喻,与之前的《煮豆》一般,将兄弟二人以二牛想比,感叹兄弟之情。

至此,曹丕再也没有提过要杀曹植,虽然杀意没有了,但提防之心还是没有消去,对曹丕多次迁封。先后任安乡侯(河北)、鄄城侯(山东),之后升任鄄城王。



曹丕死后,曹叡继位。这位小皇帝对他的叔叔也是处处防备,曹植曾多次上书想要任于朝堂,言辞情真意切。然而曹叡年纪虽小但心智成熟,只是满口赞赏却不封他实权官爵。

到232年,曹植受封陈王,同年在郁郁寡欢之中逝世,年41岁。


老衲法号是道济


图一:今天动画中的曹丕与曹植形象,总把曹植塑造成聪明的小朋友,而曹丕通常为不讲理的傻瓜

故事出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二首诗引自《世说新语》)

《太平广記》,是一部古代小说总集。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呂文仲等12人等人奉宋太宗的命令开始编纂。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共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专收野史以及小说杂著,其中以神仙、鬼、报应、神、女仙、定数、畜兽、草木、再生、异僧、征应等十一类约占全书的一半。

因此,这首出自于小说的“死牛诗”,实在不能当真。

其实——

1. 曹丕的诗写得相当好,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三曹。下面列举其中一篇作品: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其中“明月皎皎照我床”一句,后来其意境也被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引入到《静夜思》一诗中,成为“床前明月光”。)

图二:床指“胡床”,就是布面的马扎,是我们最早使用的椅子的原型

2. 曹植的武功不见于经传,但是才华隽永、文字俊逸,诗赋成就极高

确实如谢灵运所说:独占八斗(其实谢灵运是顺便捧一把自己)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这一《洛神赋》中的名句,可称为千古佳作。


万里长空夜未央


聋王认为《死牛诗》是后人杜撰的故事,诗写的太烂了。

虽然《死牛诗》和《七步诗》都是曹植化解危机时作的,但从题目、语言,到全诗意境,《死牛诗》都不能和《七步诗》相比。

《死牛诗》可信度不大

《死牛诗》是《太平广记 俊辩》中的一个故事,但《太平广记》不属于信史,记录的大多是民间传说,因此故事可信度不大,更像是有人模仿《七步诗》的故事黑曹丕。

百步成诗

《死牛诗》这个故事讲的是曹丕和曹植看到两头牛相斗,一头牛掉井里了,便让曹植马走一百步写40个字的一首诗,要求不能出现“牛、井、斗、死”这几个字,和《七步诗》如出一辙,曹丕好赖也是个皇帝,咋脑汁这么少,就会这一招,一点新意也没有。

诗写的很俗

先看一下《死牛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
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如果一个初学律诗的人在短时间内写这么一首诗,也说的过去,但曹植聪明过人,对诗歌颇有造诣,再急也不可能写一些俗不可耐的诗丢人,况且曹丕也不是不学无术之人,写的烂也蒙不过去啊。

我们分析一下,首先用“肉”代表“牛”,太Low了点,哪怕用“丑”也比这个强啊;“头上戴横骨”,这哪是诗啊,就是被逼的说了一句大白话,没有一点美感。最后一句似乎想点题,“盛意不得泄”,但这个“盛意”用的,在这个危急关头,谁还能顾及“盛意”,魂都吓飞了,还想什么兄弟间浓浓的情谊?另外曹植既然要表达自己不愿兄弟相残,按他之前的风格,也应该不卑不亢,而不是像阿Q一样嚷:儿子打老子。我不是打不过你,是我让着你啦。整首诗就是为了创造故事,而牵强的胡诌出来的,一点意境也没有。

对比一下《七步诗》一目了然

如果大家把《七步诗》再细品一下,《死牛诗》是不是曹植所作,一目了然。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聋王侃史


其事载于《太平广记》,不独不出卒与牛字,限于其远也。魏文帝尝与弟陈思同游。正遇两牛斗架。牛头相抵,比拼者力。一头牛斗过之,步步后退,坠井死矣。帝因谓植曰:“非汝有乎?汝乃以杀牛为府诗。”。”曹植方始。帝曰:“我有限也?,第一不见牛、井、斗、死,四个中之一字;第二句须是四十个字;第三马行百步必成。若不能书者,则枭首。”。”——此毙植之意亦明矣。植固无他择,其徒打马行,一面打马一面书:“两肉齐道,头戴横骨。至凼土头。峍起相骤。二贼不俱新,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厚意不泄”五言诗,八句,正是四十字。且预纳卷——成马未去百步。植虽圆成之说,但念此亦生得太宋矣,于是又为之慨然自:“煮豆持作羹,作漉豉取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急。”。”——此吾习之《七步诗乎?若依此之文,我知者七步诗》,宜曰《立百步》,此首名之七步诗反手而为之。《太平广记》云此事出《世说新语》而吾今见《世说新语》本书者吾知之本,非死牛诗。此文学史上的一个名之案,其实不得知矣。然亦可见,昔文帝害植之事本多,我食瓜众观而已矣。



如假包换的令狐冲


方圆论坛观点!

关于曹丕让曹植写《死牛诗》这个故事出自于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话说有天曹丕和曹植同行出游,途中曹丕看到两只牛在争斗,其中一头牛失败坠井而亡。曹丕心生一计命令曹植现场做赋一首,而且限制赋中“不能有牛字,也不能有井字,不能说争斗,也不能有死字”。并且规定乘坐的马匹走百步之内必须成赋,并且赋还得是四十个字。百步之内诗赋不成就要杀掉他。



曹植不敢不答应,于是策马前行作诗曰:

两肉齐头行,头上带横骨。 行至凶土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诗赋做完之后百步还没有走完。曹植在诗中巧妙的避开了“肉”、“井”、“斗”、“死”等字眼。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再次化险为夷。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连曹植的《七步诗》也是出自《世说新语》。而《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世说新语》就是收刮各种小道消息新闻八卦这类的东西。八卦新闻有真有假。也就是说《七步诗》和《死牛诗》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大家都知道小道消息的准确度确实有待商榷。

《世说新语》由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著。而南北朝时期流行“贬曹尊刘”的风气。所以《世说新语》中很多事情的真实性有待商榷。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曹丕谋害曹彰。但正史记载,曹彰是病逝的。在这块《世说新语》就和正史存在偏差了。



而且《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一些扬州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来源就是刘义庆在扬州当地听别人说的故事。然后他就记载在《世说新语》之中了。就单从这一点看《世说新语》的真实性就存在很大的疑问。而且《世说新语》刘义庆并不是唯一的作者。而是作者之一。《世说新语》还有很多其他的编者,因为它本身就是由无数个故事组成。所以曹丕令曹植作《死牛诗》一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虽说这首听起来是比七步诗难多了,但依我看来,简直就是小儿科,毕竟我也是常常在网上发文写小说的,不时会踩到敏感词和关键词字眼的陷阱,不得已,只能用替代字眼来更换。

曹植比我可强多了,他直接用肉来比喻成牛,两团肉,反正你曹丕知道这是牛便够了,其余人看得懂,看不懂就是另外一回事。

然后呢,死如何解决,更简单,用卧就够了。

一肉卧土窟。

简单明了,爬不起来了,没法斗啦,难不成还要去摸鼻息,看牛是不是死了?

大意就是:两团肉在相斗,最终一肉卧土窟。

就是这样,专门写给曹丕一个人看,只要他看得懂,命就算保住了。

所以,这首诗的价值比七步诗差多了,但属于保命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