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盛世打杂


窦娥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主人公,《感天动地窦娥冤》被誉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原文中窦娥所发毒誓是这样的:(正旦云)竇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麼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掛在旗枪上:若是我竇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麼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掛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竇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长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著我尸骸现;要什麼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著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窦娥所发毒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就是:第一血溅白练;第二六月飞雪;第三大旱三年。三个毒誓都是窦娥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向上天请愿。

窦娥从小就十分可怜,母亲早亡,父亲因为家里都穷,又要上京考科举,不得不用女儿换盘缠,把女儿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窦娥也没有反抗,而是顺应了父亲的做法,到了蔡家当了个好媳妇好妻子。


可是天公不作美,窦娥刚到蔡家两年。丈夫就不幸去世。窦娥恪守妇道,与婆婆两人相依为命。无奈被同乡恶棍张驴儿父子双双看中。蔡婆婆无奈只能答应,不忍被他们一直屈服。但是窦娥是个有节气的女子,不肯屈服。张驴儿为了得到窦娥,开始设计毒害蔡婆婆来要挟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地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张驴儿便诬陷窦娥,窦娥有冤不能伸张,没人可以帮助自己。最后只能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呐喊。而窦娥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冤屈,只能求助于虚无的苍天,她发了三个毒誓。而这些毒誓在窦娥被斩杀以后也一一应验。

可以说这是元代普通的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反应。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朝代,而且元朝统治者不同于清朝,元朝反对融入汉文化,他们将自己的那一套带到了汉人居住地。为了实现自己的圈地养羊养牛,元代统治者通过暴力来征服汉人。汉人开始大规模的反抗,统治者只能下令不能随便圈地。


虽然有法律的约定,但是很多统治者依旧勾结地方豪强迫害汉人。元代出现了很多冤案,很多处在社会低端的劳动人民成为了他们的牺牲品。

关汉卿所写的这个故事来自于民间传说“东海孝妇”,第一和第二个毒誓都十分正常,常见于古代的冤屈故事中。被斩头以后得鲜血没有流到地上,而是飞上了素练。六月本该晴空万里,太阳当空的时节,却出现了下雪的非自然现象。这在古代没有科学研究的情况下,通常也会被赋予一种所谓“冤”的标签。

而这最后一种,为什么窦娥会用迫害其他无关的百姓呢?毕竟大旱三年,可能会导致颗粒无收,最后让老百姓不能生存,失去家园,流离失所。其实在古代很多鬼神之说大都如此,比如水鬼不就一样嘛。无故落水而死变成水鬼,不能投胎。而投胎的唯一办法就是拉过往的行人做一个替死鬼,这样才能重新投胎。可以看出古代神鬼之说都是会拉无辜的人当自己的垫背。


我认为这一方面是窦娥在惩戒世人,窦娥无故被人冤枉,世人那么冷漠,无人帮助自己,只得寻求上天的帮助。她必须惩罚这些冷漠的人,让他们明白,自己当初不帮助好人的后果。这也是在提醒他们,不能助纣为虐。

另一方面,其实窦娥也是在惩罚官府,一旦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最先被问责的便是当官的,冤枉他人的官员,怎么可能会有治理旱灾的能力呢?所以窦娥也是在为自己报仇,为了向官员报仇


藤树先生


窦娥临死的时候曾经发下了三个大誓,血溅白绫三尺高,六月飞雪三伏天,三年大旱不下雨,显我窦娥天大冤。

这是古代窦娥冤的主人公在临死的时候发的三个誓,来证明自己的冤情。

事情是这样的,窦娥是一个童养媳,丈夫早忘,和婆婆相依为命度日,村里有个恶霸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她婆媳,窦娥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药死婆婆,没想到把自己的爹毒死了。于是就诬陷窦娥婆婆毒死的。窦娥不忍心婆婆被毒打,就认下了是自己毒死了公公。

但是,窦娥知道自己的冤屈,苦于没有地方申冤,就发下了三个完全不可能的誓言其中一个是把白绫挂在三丈外,三尺高的地方,誓言说“刽子手用刀砍了窦娥的头以后,窦娥的血不流到地上”。第二个誓言是“三伏天下大雪覆盖窦娥的尸体,不要让尸体暴露在空间”。第三个誓言是“从杀了窦娥以后,那个地方三年不下雨”来证明她自己的冤屈。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不是苍天有眼,来显示一下,谁能知道窦娥的冤情。如果是平常就能出现的事情又怎么能显示冤情。只有在完全不可能的情况出现,才能说明冤情。

总的来说,故事就是故事,如果这三个誓不能实现,怎么会说明主人公的天大冤情。其实这是古代用来教育人不要做坏事的一个方法。


初来乍到197180235


 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狠人话不多。

  窦娥在走投无路,眼看就要人头落地的时候,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三桩誓愿,她作过声明,她说:“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上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可见,在她的初衷里,她只是觉得自己太冤了,冤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天下第一冤,碰上这伙贪官,要想伸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定要有些“灵圣”,让世人传开,让世人见识还有真正的青天。古时的天象,是可以作为政事的象征的,窦娥作为知识分子的女儿,原不应该有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可是在她的潜意识里,她不想相信,又想相信,所以才会骂“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但是,她又很矛盾地意识到,在自己的人生末路,只有灵圣,神灵这些东西,才能真正替她出头,所以,她许下种愿,让虚无的神灵出场。我相信,她的初衷是这样。

  可是,这前两桩好理解,大旱三年,却伤了无数百姓。估且正如她所说临死前自己胡言乱语的,发了无头愿,可是也体现了她的自私。她不是个完人,没必要把她捧成一个斗士,她就是个普通的妇女,在她的世界里,儒家那一套三贞九烈的东西,她是奉行的,她不但自己奉行,她还要婆婆也奉行,婆婆不听,要想过上幸福的有夫有子的生活,尽管这夫啊子啊,目的不纯,是为她的家产而去,但是蔡婆还是想这样。但对于窦娥来说,这不行啊,死去的公公都不会愿意啊。

  可是,站在旁人的立场看,站在市井小民的角度看,蔡婆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好,大宗家产是谁的?是谁赚来的?死人能给活人带来什么?招个接脚夫未必就是坏事,可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窦娥不答应,于是就有了张驴儿下药,杀错人的事情发生。

  有的时候,窦娥当然是善良的,她对婆婆的生活照顾有加,可是她是迂腐的,她的悲惨令人同情,她的悲惨无法宣泄,她想借天来惩处坏人,既然坏人暂时惩处不了,那就欺负欺负跟自己一样的不能反抗的人好了。这种神逻辑,许多地方都有,看看鬼怪复仇,找的都是比它弱的,气运强的一个不敢动,是一样的道理。

  窦娥的死,有冷漠看客即平民百姓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不是百姓。她发下的大旱三年的誓愿,到底会死多少人,有多少无辜的人,是老的还是小的,会不会因此造成社会动荡,她管不着,反正别人不管她的死,她也不管别人的死活,只要证明她的清白就好了。好在这只个故事,只是为了文学而创作,生活中发生的机率,基本没有,否则,牵连太多啊。

  当然了,换做我们,生在她的时代,不见得会比她做得更好。但是既然是议论古人,这么说,应该不算过分吧。(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窦娥冤又叫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一共有四折楔子。一楔子就相当于现在的序幕,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一个背景。



这个故事讲的是: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要进京赶考,但是他没有钱,于是他就把窦娥卖给了蔡婆婆作童养媳,窦娥到了蔡家还没有两年,她的丈夫就生病死了,只剩下了窦娥和她的婆婆。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他想要霸占窦娥,于是他就跟自己的父亲到了窦娥家里,要让窦娥的婆婆嫁给张驴儿的爹,让蔡娥嫁给张驴儿。窦娥的婆婆还有些愿意,窦娥坚决不从,于是张驴儿怀恨在心,他就做了一碗羊肚汤给蔡婆婆吃,并且在羊肉汤里面下了毒药,想要以此嫁祸于窦娥陷害她。蔡娥的婆婆没有吃,却给了张驴儿他爹吃了,他爹吃了以后就死了,张驴儿就把窦娥告到县官那里,县官昏庸无道,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窦娥打入死牢,要处死窦娥。



在刑场上行刑时,窦娥发现了三桩誓愿,第一桩是血溅白练,意思就是,竖起一支旗杆,上面挂起块白布,窦娥的人头落地时,血不洒在尘土之上,而是撒在白布之上,让当地的百姓能够当时就看到自己的冤情。让人们知道县令的昏庸无道。

第二是,六月飞雪。六月飞雪就是杀了窦娥以后要在当时下大雪,就是让天地感应到自己是冤屈的。当时的人们都信奉天地,认为天地有灵气,天地都会感到冤屈,就会出现异常现象,因此在6月的时候下大雪,这是一种特殊的变化而反映出窦娥的冤屈。这一誓愿,在当时也实现了。



第三,亢旱三年。就是大旱三年。如果说前两个誓愿,都是要表现窦娥的冤屈,那么亢旱三年就是要表现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在过去官员的升迁,升官都与他的政绩有关,而如果这个地方政绩不好,官员是没有机会升迁的,大旱三年就会让官员,他没有政绩,治理不好一方,因此也就失去了升迁的机会,这是对官员的一种惩罚,县官他自己昏庸,判处窦娥成了一个冤屈的鬼魂,所以说就要惩罚这个昏庸的官吏。

窦娥的这三桩誓愿最后都实现了,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所谓浪漫主义手法就是现实生活当中无法实现的,而让他在自己的戏剧当中实现,人们用这种手法表现的对当时昏庸官场的愤恨和对柔弱善良的窦娥的一种敬佩。


平原春秋


窦娥冤的故事初中就学过,可以说印象相当深刻了,其实在学的时候我就一直有一个困惑,这个困惑一直在看国内鬼神故事的时候就一直存在,借这个题目一起说一下。

首先说窦娥冤是个悲剧,她的三个毒誓也都一一兑现,就充满了鬼神的色彩。不仅在窦娥冤里,在国内大部分鬼怪故事里,都有一个冤鬼索命的故事,让我十分困惑。比如说有的人落水淹死了,就会不停的找河边的人索命。有的人被恶人陷害,无奈自杀,就会不停的找无辜人士索命,反而对凶手置之不理。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像以前大火的“张震讲鬼故事”里就充满了大量的这样的情节。也就是说,在我们传统的故事体系里,一个人无辜枉死,变成厉鬼,他可能不会直接去找正主报仇,但是一定会牵扯无辜的人们进来发泄,这几乎是所有鬼故事的定律。而窦娥冤,几乎就是这种故事的师祖。这到底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模式?

窦娥的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她跟婆婆相依为命,没想到被无赖张驴儿看上了,窦娥当然不从。于是张驴儿就想着把她婆婆毒死进而霸占窦娥,然而一不留神居然把他自己老爹害死了。于是张驴儿恼羞成怒,诬告窦娥杀死他爹,窦娥当然不承认,但是张驴儿勾结当地官员,居然拿窦娥婆婆要挟她,窦娥无奈屈打成招,判了死刑,然后就发了这三个毒誓。

在我看来,血溅白练是为了表明心志,当场证明自己清白,这个没什么,很正常。下面的毒誓应该是张驴儿和冤枉她的官员不得好死,冤有头债有主嘛,这才是谋害她的正主。然而窦娥没有这么做,她是让当地所有老百姓都饱受惊吓和灾难,一个是六月飞雪,想想看,就算在今天,大热的六月三伏天,人们突然看到下大雪都要吓一跳,何况是古代那种百姓愚昧的年代,肯定要吓死,觉得自己真的得罪了老天。这点精神上的折磨已经够大了,窦娥还不满足,还要楚州大旱三年,这个就太狠了,那时候本来人们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好的年景也就勉强果腹,大旱三年绝对是要浮尸满地。

我觉得窦娥发出咒怨,让陷害她的张驴儿、赛卢医和官员身染恶疾不得好死,折磨个几年都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要发三个毒誓呢,为什么要牵涉到无辜的百姓呢。这其实是窦娥的思想局限性作怪。当然了,这也怪不得窦娥,而是作者关汉卿的意思。而关汉卿的创作灵感则来源于“东海孝妇”的传说,可以说不仅故事情节,就是思想中心也是跟东海孝妇一致的,因为在那个故事里,也有大旱三年的说法,关汉卿在创作的时候,只能说艺术加工语言情节上更有感染力,思想内容并没有得到升华,这也就反应了我们那时候人的一般思想:万事看天,个人意志无足轻重。


看看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元朝,正是普通知识分子混的最惨的时期,关汉卿正是这些最惨人员里的一员,他还认识了不少底层杂剧演员,他自称是一个“响当当的铜豌豆”,足见江湖气息。现实生活的不如意让他跟普通百姓一样,把更多的人生希望寄托于老天和清官,这也怪不得他,因为当时整个的元朝朝廷都太差了,很多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希望,只能等待老天的解救。遇到了麻烦也是老天的不好,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所以动辄就牵涉到老天身上。而这个老天,不仅仅是仰望星空那个老天,而是包括了周围整个的一切,包括那片土地那片山河还有那片土地上居住的人们。于是要发恨就一起恨进去。

最后窦娥的毒咒一个个实现,她那小时候就离开的父亲居然也考取了功名,回到楚州再次调查了这个事情,这才把迫害她的罪魁祸首拿下。这是另外一个典型套路,寄希望于清官,清官似乎是古代文学形象不可或缺的题材,似乎什么千愁万恨的事情,遇到清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个套路可以说屡试不爽。

窦娥冤唤作《感天动地窦娥冤》,它要的效果是感天动地,轰轰烈烈,效果也确实达到了,但是说句实在话,从我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对这个故事就没有太大感动,也许这样的情节设置打动不了我吧。尽管在思想性上窦娥冤不见得有多么高明,但是不得不说在艺术方面和文字感染力上,窦娥冤绝对一流。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冤假错案,也对当时整个社会黑暗进行了一个缩写,杂剧里面不仅有大量通俗易懂而有感染力人物对白,还化用了很多典故,有很多诗句化的语言,读起来是酣畅淋漓,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一览众河小


若说西方有莎士比亚的悲剧,那中国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评价:“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戏剧中最具震撼力的悲剧,悲剧中最大快人心,善恶终报的正剧。

被父所弃,寄人篱下为童养媳,夫亡成寡,与婆婆相依为命,被恶棍陷害,被判斩刑,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一个弱女子身上,然弱女子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临死立下三桩誓愿。

第一,窦娥控诉冤情的时候,先是骂天怼地,表示天地无眼,后来发的这毒誓想要应验,其实还是回到了指望天地上面。第二,窦娥是真的冤,这三个毒誓要是应验,那大旱三年,得多少百姓跟着受苦死去,那窦娥岂不是千古恶人。

窦娥为什么要发这三个毒誓,站在窦娥的角度来看,她这恶毒的愿望并不是要诅咒世人。因为古人都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天地算是所有人的精神支柱了。窦娥此时受冤,雪耻无望,天地不帮助她,就没有人能再能帮助她了。她诅咒六月飞雪,大旱绝收,其实就是表达自己受到天大冤屈的愤恨,并不是想伤害他人。

窦娥反复强调,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就会出现上述三个毒誓的结果。其实这算是一种预言,不是诅咒导致了那三个结果,而是我窦娥受冤的事实导致的那三个结果。

对一个绝望的女人来说,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下,说出的话逻辑上出现矛盾反而是正常的。并且这种情况下,发毒誓也是一个女人唯一能做的最后挣扎。


打彩开户找505484


窦娥的冤屈在于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被人欺辱,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最后还落得个凄惨结局,她的冤屈,确实闻者悲痛。

行刑前,她怒喊:天,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地,你不分好歹枉为地。随后发下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血溅白练是对自己被冤枉的最直接反抗,表示其灵魂不屈,死后也要抗争。

六月飞雪,那场本不该出现的大雪,是窦娥的血,她要让人们都记住这一刻。也是作者关汉卿会人们看戏心态的讽刺和控诉,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沾有窦娥的冤屈之血。

最后的大旱三年,则是会所有人的一种报复,是会整个社会的不满和发泄,也是作者整个戏剧的高潮。




盛世打杂


因为窦娥太冤了,人间申诉无门,只能寄希望于老天爷,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报应。没有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那种无力感的,窦娥冤的故事,甚至遍及整个人生场景,包括职场、情场、官场,以及人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场等等。以下从三个方面,尝试作一些解读:



一、血溅白练,是当时当刻对冤屈的印证


①从窦娥讲角来讲,用血溅白练的事实,来向草菅人命的贪墨官吏和诬告的张家父子宣战。


②弱女子窦娥无力与男权和黑暗世道相抗衡,只得把希望寄托于天地万物,从而用血溅白练的非常景象,达到对污吏和真正杀人凶手的鄙视和控诉。



③因此,血溅白练就是对冤屈当时当刻的印证。虽然张家父子和无良官吏一时没有得到报应,但最起码可以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良心不得安宁。


二、六月飞雪,用反自然现象表明心迹。



①窦娥利用六月飞雪的毒誓,再次来印证自己冤屈,同时也为了亲自掩埋自己的尸体。从而,说明作者也好,窦娥也好,无论春夏秋冬,他们都希望人间是一个容身的纯净场所,没有冤屈和杀戮。


②虽然窦娥的父亲不在身边,不能为她收尸体,或许已经惊恐万端、年迈的婆婆也无法担当起为她安葬的重任。可令她悲凉的是,世间无枝可依,活着尚不能求得一丝温暖,更何况人走茶凉,谁还能为她收一把寒骨呢,人生只能自己为自己收场。


③还有一种情况,四月至六月间是一些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尤其是在北方,这时大概是麦子收获的季节,下一场大雪,对冬天的麦苗来说是好事,但对成熟的小麦来说,估计也是天灾了。



④这样,或许还有一层寓意就是,谁也不能破坏社会的规则和秩序,就像春夏秋冬的正常轮回一样,每个季节都有它既的运行法则,如果人为损毁了共同的生存环境,那么,六月飞雪的反常现象就会出现。


⑤如同《窦娥冤》中为了一己私欲而横行霸道的张家父子和那些卑劣的狗官,无疑,他们都在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长此以往,这些蛀虫,必会带来大隐患。


三、大旱三年,是对人性的报复和警示。



①对于窦娥婆媳的悲惨遭际以及张家父子的人品,其实所有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只是大家在强权和冤情面前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选择了当一名安全的看客,因家大家觉得这事反正跟自己无关。


②其实,不然。试想,小时候自己有没有被冤枉过的经历,当时有没有期望有一个侠士,站出来为自己伸张正义;职场中有没有被不公评对待过,有没有希望有人为了维护共同的规章制度而为自己力谏。为此,自己有没有过无助的感受。这时,或许每个人都会希望有神助,一个良善的人站出来大胆为正义发声,哪怕这个声音很微弱,也能为自己燃起一丝温暖之火。



③或许只有经历的人,才更能感受到窦娥的满腔愤恨。而自己一路走来,有没有为TA人鸣过不平和伸出过温暖的手。远的不说,就如同当下重庆的公交车坠江事件,我们在为遇难者发出悲痛的同时,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他跟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④所以,窦娥冤事件,看似跟那些看客无关,其实谁也逃脱不掉整个环境的腐败,今天,窦娥被冤枉,那么,明天,就会有千千万万个窦娥含冤丧命。


⑤张家父子的作为,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就在平时的职场空间里,或者邻里的环境中,谁的人品怎么样,大家都是有共识的。所以,在窦娥婆媳出现了这么大的人命事件时,却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为她们说一句暖心话、给一口热水喝,更别说伸张正义了。



⑥这时窦娥的内心是无比悲凉的,她的悲凉是来自于对人性的绝望,因为大多数人都在眼睁睁地观瞻着一个冤屈女子的酷刑,看热闹是人的本性。为此,窦娥无比悲愤地,发了这个大旱三年的毒誓,警示人们,秩序和规则的灾难无人幸免,有些事不要袖手旁观。



综上,窦娥的三个毒誓,步步都在印证她的冤屈,每一层都是她对乱世的控诉,每一句又表明了她在无助时,对丑陋的怒斥和对美好的希冀。

影视成长笔记小刨手


三桩毒誓,桩桩件件都是极不可能,乃至可以说反常理的。

大家再看关汉卿窦娥冤元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正是因为像窦娥所说,她的冤屈,只能由老天爷来替他昭雪了,是之谓沉冤昭雪。



关汉卿便通过种种迹象,如原文描述血一滴不漏全洒在了悬挂的白绫上,六月已是夏日炎炎竟然天降大雪,把她的尸身刚好整个掩埋掉。这桩桩件件的不可能,都如窦娥所说那样应验了,言下之意关汉卿通过天降奇兆来告诉世人,老百姓,窦娥确实是冤屈的。张驴儿知道、知府知道,但老百姓却不知道。


当然,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当是三年旱灾。

很多人说窦娥到底是不是双面人物,违背了她善良的定位,居然拉着老百姓一起受苦,饱受三年天灾?

这里关汉卿挖了一个坑,通过三年旱灾,让大家通过自己每日遭受的旱灾之苦越是苦便越能理解窦娥之冤,然后都会把仇恨归拢到张驴儿与知府身上。久而久之,张驴儿与知府的命运便被注定。告诉世人什么叫做人在做,天在看。同时,三年后,刚好是他父亲当京官回来昭雪的时候,故事总要有个恰到好处的时候与人物收尾。



窦娥如此奇冤,非得有奇闻奇事,旷日持久到让当局注意以惩改才好,戏里戏外都一样,关汉卿的伏笔不可谓不良苦用心。


不书公子


咱们先梳理一下故事线,才能更好地理解窦娥的誓愿:窦娥母亲早逝,父亲窦天章是个穷书生,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于是把七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当童养媳。成婚后,窦娥的丈夫早死,只得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去讨账时被张驴儿父子搭救,那张驴儿父子也不是好人,一对光棍想与蔡婆母女配对,并霸占蔡婆的家产,财色兼收。蔡婆屈从,窦娥誓死不从。张驴儿本想毒杀蔡婆,没想到却误杀了自己的老子。张驴儿不哀也不恨,反而再次逼迫窦娥。窦娥明知情形对自己不利,仍没有屈从。

张驴儿告上公堂,用银子打点,贪官桃杌认钱不认人,屈打成招。窦娥临死前发下了三桩誓愿,结果全部应验。后来窦天章当了两淮提刑肃正廉访使,“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且有先斩后奏大权。窦娥的鬼魂与爹爹相认,并道出了冤屈。于是,窦天章重审此案,张驴儿被凌迟处死,桃杌被免职,永不叙用,蔡婆婆由窦天章赡养。冤屈被洗刷,正义得到了伸张,看似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回头来看窦娥的三桩誓愿:“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为何要发下这样的誓愿,窦娥已经亲口告诉了我们。 这三桩誓愿都曾有先例,窦娥的目的有三:一是彰显冤屈;二是不落红尘;三是惩罚罪人。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中国人一直深信天理昭彰,天公地道。老天会降祥瑞以示褒奖,也会出异象以示警醒。窦娥的前两桩誓愿当时就应验了,倘若皇帝英明或清官有知,及早发现窦娥的冤屈,可能大旱三年的灾难就可以避免。 我们不禁要问:罪人难道只有张驴儿父子和贪官桃杌吗?

其实,赛卢医、蔡婆、窦天章也都是罪人,他们也都直接参与了对窦娥的谋杀。再挖得深点,高利贷、封建人伦、社会制度也都有份。窦娥还是太善良,化成鬼魂还委托自己的父亲照顾婆婆。她没有认清高利贷的罪恶,没有真正了解制度往往是最残忍的,反而感念蔡婆的恩德。窦娥是那个时代的贤妻孝妇,可残酷的现实非但没有厚待她,反而以最残忍的方式毁灭了她,悲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