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硬筆行書,假如臨古帖的話,古帖中的線條怎樣過渡到硬筆行書中去?

無名筆客


方寸之地可籠挫萬物,毫釐之地也一樣可以的。毛筆書法的點畫走勢、結字技巧同樣適用於硬筆書法,軟筆也可勢如出刀,硬筆也能溫柔似水,關鍵在於筆者駕馭硬筆的能力。以本人硬筆習作――聊齋之《畫皮》試述一二。

首先,要真正學會使用硬筆,讓硬筆寫出溫柔。比如,切、挑、抹、勾、折、轉、提、頓這些動作,可以通過力度、速度的變化來改變平筆直書的運筆方式,寫出如毛筆一樣疏密相間、厚薄交迭的效果。

好字,一定要有驚喜,不論筆畫繁簡還是字幅大小,一定得有料。不僅第一眼看上去感觀舒服,更要細細品來有味道。這也是為什麼館閣體不吃香,田英章缺意蘊的主要原因。不管什麼體什麼風格,還真要取法於古而不食泥於古。


有的人學了幾天書法,臨了一段時間的帖子,只是臨了個三五分,僅僅只會照貓畫虎,就敢出作品、參加大賽了。看來看去,都是人家的東西,沒有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行書是極其優雅的書體,不急不躁、不慍不怒、不跋不扈,藏鋒蓄勢而又不失風流豪放。既然嫻熟的硬筆技法可以通融毛筆技法,我想練行書主要的途徑還是取古意、效古法。寫之前或練習中,一定要善於吸納借鑑,悟出的東西才是最可貴的。

行書寫得好的人太多了,二王,米芾,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鮮于樞……,習練之初,可以選一個自己最喜歡(而非最接近或擅長)的,來作為主要臨寫對象,強塑筆法、結構等等。臨習一段時間之後,再換個名家來臨。久之便會看出端睨,各取其長。

成年人練書法,肯定比少兒要快得多,理解力就不在一個層次上,融匯貫通的也比較快。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抱庸以為一定要重點堅持固強而非克弱,益優長比去短板更重要,當然點畫結構基礎必須是堅實的。










抱庸齋主


書法審美由傳統書法建立,硬筆臨寫毛筆古帖,從傳統中去尋找和發掘硬筆書法之美,是明智之舉。難點也在於古帖中的線條怎樣過渡到硬筆書法中去,下面分享一點我的經驗:

一、明白毛筆書法和硬筆書法使用工具上的差異:

一是書寫工具不同,硬筆不同於毛筆;二是紙張不同,硬筆書法不使用宣紙;三是墨水不同於墨汁。

由於這三點差異,使得硬筆書法的表現能力相對單一,只能表現簡單線條,很難表現毛筆書法的豐富變化。那麼學習時候就要揚長避短,充分表現字的筋骨,正所謂“取其筋骨,求其風神”。


二、如何將古帖中的線條怎樣過渡到硬筆行書之中:三點經驗分享!

1、取其筋骨和間架結構:臨摹的時候,硬筆字筆畫基本上是沿著毛筆字筆畫的中線走,模擬毛筆筆尖的運行軌跡。啟功先生也談到過類似的辦法。

2、把毛筆書寫的提按變化應用到硬筆字中;毛筆字能夠寫出粗細變化,主要是靠提按,即把在書寫過程中不斷筆尖提起來、按下去;硬筆臨寫的時候要有意識地進行提按變化,讓硬筆筆尖在紙上跳躍。一些優秀的硬筆書寫者通過這個辦法可以寫出毛筆字的韻味。

3、 客服寫硬筆書法的通病:很多人寫硬筆字筆畫沒有提按,筆尖不離開紙面,在紙上拖著走,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是筆筆一樣粗細,缺少變化,這是必須要克服的。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漫漫書法路,加我不孤獨!

歡迎書法同道關注“麓風軒”,一起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麓風軒


學習硬筆書法臨古代經典法帖是必須的基本功。

先用毛筆臨一段時間你自己喜歡的古代法帖。方法是自己想法將古代的法帖縮小打印出來,縮小程度要比通常書寫的鋼筆字略大些,以便於觀察法帖中字的細節部分,(也可以直接臨古代的小楷字帖,不過小楷以楷書為多。)然後按照描紅、對臨、背臨的流程,不記遍數進行反覆的臨習,直到能對帖裡的字在不看字帖是達到胸有成竹,提筆時如在眼前紙上。這很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

這時候就大可不必刻意去考慮如何如何將毛筆書法線條過渡到硬筆書法裡,直接將所學字帖裡的字如影取形意臨到紙上即可。頭腦裡古代書法法帖了的字多了,就可以嘗試自己進行習作創作了。

這期間還必須將讀帖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將讀帖能力達到讀之入神的地步最好。這樣就可以寫出具有毛筆書法藝術意韻的硬筆書法作品了。

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自然就可以將毛筆書法的線條過度渡到硬筆書法裡。雖然這樣說,其實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還要做許多功課,特別是你如果去追求硬筆書法藝術而不僅僅是寫一手漂亮的硬筆字的話。

這是我學習毛筆書法《聖教序》用硬筆臨習的殘片,不敢說功夫很到位,但放大後還是可以看到明顯的既有毛筆書法的那種起轉承合的節奏趣味,也有硬筆書法的一些特徵的。

所以說,在學習硬筆書法的過程中,大可不比刻意去考慮如何過渡問題。在追求用硬筆寫出毛筆意味的硬筆書法過程中,自然就可以做到了。


翰墨書道


根據我多年教學經驗,在練硬筆行書之前,最好先練楷書,即用硬筆臨摹毛筆小楷字帖。在楷書基礎上練行書,輕而易舉。

用硬筆臨寫毛筆行書帖,主要目的是獲取筆法、字法,重在流暢自然,尤其避免刻意做作。比如,筆法方面,側重於提按和行筆節奏默契一體。字法方面,主要表現字體結構骨架。而筆畫起止和轉折處的稜角,不必深究,意到為止,力求含蓄小巧。



臨摹範本,可從歷代名家行書帖中選擇。常見行書帖的字體多是中楷,字大小一般3釐米左右,顯然,用硬筆臨摹不方便,甚至會感覺有些吃力,所以,在臨摹前需將帖作縮印處理,使字體近似小楷,便於操作。

臨帖方法,千萬不要使用對臨法(照著字帖)。宜採用〈潘氏摹臨法〉和〈潘氏三指執筆法〉。如圖:


臨摹操作作法概要: 將拷貝紙伏在帖上,用鉛筆精心描寫,注意,筆尖必須在畫的中心軌跡上行走,筆尖輕輕著紙,留有提按餘地。原帖筆畫粗的地方,稍微按筆,反之,筆畫細的地方適當提筆。筆畫起、止、轉折處只需稍微停駐一下即可,千萬不要用力頓筆。

用鉛筆反覆描摹兩三遍,待感覺技法熟練了,字體特點記住了,再換鋼筆或中性筆臨摹。


上述是我個人心得,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古貼是軟筆書法,註定其中有些字的寫法,用硬筆是不太好寫的,若是為了追求“古風墨趣”,硬筆書寫也會過慢,就失去了硬筆實用、流暢的生命力。

吳玉生老師:


所以,硬筆學習古貼,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影響硬筆書寫速度的結構、筆法,少學;繁體字,少學,簡單實用,選臨、意臨但不通臨。

也不復制高手的練字方法,畢竟,很多高手的少年時代,普通人是無法複製的,他們很多小學時代書法都入門了,我小學時還髒兮兮,天天追街機玩呢,他們的經驗,也只能參考,歷史複製不來。

古貼中,有太多精華。硬筆學習古貼,也有太多的取捨。對於古貼,我基本上就是找常用的簡體字,找行楷的寫法。主體,還是以現代鋼筆字帖、各位高手為師。書法之路雖然無捷徑,但若能少走彎路,也是相對的捷徑了。

對個別字的理解,如:



欣賞過古貼中“不”,就跟感覺走,隨意寫了,沒求臨的太像。下圖抄寫中,有的就是這樣寫。

再如:



上圖“形”字,左邊寫法學點古貼,右邊寫法更為舒展,其實吧,作為硬筆字,我還是更喜歡右邊的寫法,更為舒展,流暢。不背叛自己的審美觀,不迷信古貼。好吧,心路歷程,權當與各位書尤交流。

蘭亭集序我也常欣賞,算是意臨吧,抄的時候,也學了很多字,抄的簡體字,筆力尚淺,如圖:


下為前段所寫,近來忙練字少了:




行書一點通


按照這個理論,硬筆書法只能臨寫古帖中線的方向和長度,線的質感和形狀很難寫出來,工具有限制。



不二齋


曬曬我的字,很想練楷書,就是寫不工整。請勿見笑!



jianxint


練了一段時間了,沒多大進步,求指點!




海島39909302


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科迪亞克棕熊3



求高手指點、提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