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硬笔行书,假如临古帖的话,古帖中的线条怎样过渡到硬笔行书中去?

无名笔客


方寸之地可笼挫万物,毫厘之地也一样可以的。毛笔书法的点画走势、结字技巧同样适用于硬笔书法,软笔也可势如出刀,硬笔也能温柔似水,关键在于笔者驾驭硬笔的能力。以本人硬笔习作――聊斋之《画皮》试述一二。

首先,要真正学会使用硬笔,让硬笔写出温柔。比如,切、挑、抹、勾、折、转、提、顿这些动作,可以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来改变平笔直书的运笔方式,写出如毛笔一样疏密相间、厚薄交迭的效果。

好字,一定要有惊喜,不论笔画繁简还是字幅大小,一定得有料。不仅第一眼看上去感观舒服,更要细细品来有味道。这也是为什么馆阁体不吃香,田英章缺意蕴的主要原因。不管什么体什么风格,还真要取法于古而不食泥于古。


有的人学了几天书法,临了一段时间的帖子,只是临了个三五分,仅仅只会照猫画虎,就敢出作品、参加大赛了。看来看去,都是人家的东西,没有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行书是极其优雅的书体,不急不躁、不愠不怒、不跋不扈,藏锋蓄势而又不失风流豪放。既然娴熟的硬笔技法可以通融毛笔技法,我想练行书主要的途径还是取古意、效古法。写之前或练习中,一定要善于吸纳借鉴,悟出的东西才是最可贵的。

行书写得好的人太多了,二王,米芾,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鲜于枢……,习练之初,可以选一个自己最喜欢(而非最接近或擅长)的,来作为主要临写对象,强塑笔法、结构等等。临习一段时间之后,再换个名家来临。久之便会看出端睨,各取其长。

成年人练书法,肯定比少儿要快得多,理解力就不在一个层次上,融汇贯通的也比较快。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抱庸以为一定要重点坚持固强而非克弱,益优长比去短板更重要,当然点画结构基础必须是坚实的。










抱庸斋主


书法审美由传统书法建立,硬笔临写毛笔古帖,从传统中去寻找和发掘硬笔书法之美,是明智之举。难点也在于古帖中的线条怎样过渡到硬笔书法中去,下面分享一点我的经验:

一、明白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使用工具上的差异:

一是书写工具不同,硬笔不同于毛笔;二是纸张不同,硬笔书法不使用宣纸;三是墨水不同于墨汁。

由于这三点差异,使得硬笔书法的表现能力相对单一,只能表现简单线条,很难表现毛笔书法的丰富变化。那么学习时候就要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字的筋骨,正所谓“取其筋骨,求其风神”。


二、如何将古帖中的线条怎样过渡到硬笔行书之中:三点经验分享!

1、取其筋骨和间架结构:临摹的时候,硬笔字笔画基本上是沿着毛笔字笔画的中线走,模拟毛笔笔尖的运行轨迹。启功先生也谈到过类似的办法。

2、把毛笔书写的提按变化应用到硬笔字中;毛笔字能够写出粗细变化,主要是靠提按,即把在书写过程中不断笔尖提起来、按下去;硬笔临写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进行提按变化,让硬笔笔尖在纸上跳跃。一些优秀的硬笔书写者通过这个办法可以写出毛笔字的韵味。

3、 客服写硬笔书法的通病:很多人写硬笔字笔画没有提按,笔尖不离开纸面,在纸上拖着走,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是笔笔一样粗细,缺少变化,这是必须要克服的。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欢迎书法同道关注“麓风轩”,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麓风轩


学习硬笔书法临古代经典法帖是必须的基本功。

先用毛笔临一段时间你自己喜欢的古代法帖。方法是自己想法将古代的法帖缩小打印出来,缩小程度要比通常书写的钢笔字略大些,以便于观察法帖中字的细节部分,(也可以直接临古代的小楷字帖,不过小楷以楷书为多。)然后按照描红、对临、背临的流程,不记遍数进行反复的临习,直到能对帖里的字在不看字帖是达到胸有成竹,提笔时如在眼前纸上。这很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时候就大可不必刻意去考虑如何如何将毛笔书法线条过渡到硬笔书法里,直接将所学字帖里的字如影取形意临到纸上即可。头脑里古代书法法帖了的字多了,就可以尝试自己进行习作创作了。

这期间还必须将读帖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将读帖能力达到读之入神的地步最好。这样就可以写出具有毛笔书法艺术意韵的硬笔书法作品了。

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自然就可以将毛笔书法的线条过度渡到硬笔书法里。虽然这样说,其实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还要做许多功课,特别是你如果去追求硬笔书法艺术而不仅仅是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的话。

这是我学习毛笔书法《圣教序》用硬笔临习的残片,不敢说功夫很到位,但放大后还是可以看到明显的既有毛笔书法的那种起转承合的节奏趣味,也有硬笔书法的一些特征的。

所以说,在学习硬笔书法的过程中,大可不比刻意去考虑如何过渡问题。在追求用硬笔写出毛笔意味的硬笔书法过程中,自然就可以做到了。


翰墨书道


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在练硬笔行书之前,最好先练楷书,即用硬笔临摹毛笔小楷字帖。在楷书基础上练行书,轻而易举。

用硬笔临写毛笔行书帖,主要目的是获取笔法、字法,重在流畅自然,尤其避免刻意做作。比如,笔法方面,侧重于提按和行笔节奏默契一体。字法方面,主要表现字体结构骨架。而笔画起止和转折处的棱角,不必深究,意到为止,力求含蓄小巧。



临摹范本,可从历代名家行书帖中选择。常见行书帖的字体多是中楷,字大小一般3厘米左右,显然,用硬笔临摹不方便,甚至会感觉有些吃力,所以,在临摹前需将帖作缩印处理,使字体近似小楷,便于操作。

临帖方法,千万不要使用对临法(照着字帖)。宜采用〈潘氏摹临法〉和〈潘氏三指执笔法〉。如图:


临摹操作作法概要: 将拷贝纸伏在帖上,用铅笔精心描写,注意,笔尖必须在画的中心轨迹上行走,笔尖轻轻着纸,留有提按余地。原帖笔画粗的地方,稍微按笔,反之,笔画细的地方适当提笔。笔画起、止、转折处只需稍微停驻一下即可,千万不要用力顿笔。

用铅笔反复描摹两三遍,待感觉技法熟练了,字体特点记住了,再换钢笔或中性笔临摹。


上述是我个人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古贴是软笔书法,注定其中有些字的写法,用硬笔是不太好写的,若是为了追求“古风墨趣”,硬笔书写也会过慢,就失去了硬笔实用、流畅的生命力。

吴玉生老师:


所以,硬笔学习古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影响硬笔书写速度的结构、笔法,少学;繁体字,少学,简单实用,选临、意临但不通临。

也不复制高手的练字方法,毕竟,很多高手的少年时代,普通人是无法复制的,他们很多小学时代书法都入门了,我小学时还脏兮兮,天天追街机玩呢,他们的经验,也只能参考,历史复制不来。

古贴中,有太多精华。硬笔学习古贴,也有太多的取舍。对于古贴,我基本上就是找常用的简体字,找行楷的写法。主体,还是以现代钢笔字帖、各位高手为师。书法之路虽然无捷径,但若能少走弯路,也是相对的捷径了。

对个别字的理解,如:



欣赏过古贴中“不”,就跟感觉走,随意写了,没求临的太像。下图抄写中,有的就是这样写。

再如:



上图“形”字,左边写法学点古贴,右边写法更为舒展,其实吧,作为硬笔字,我还是更喜欢右边的写法,更为舒展,流畅。不背叛自己的审美观,不迷信古贴。好吧,心路历程,权当与各位书尤交流。

兰亭集序我也常欣赏,算是意临吧,抄的时候,也学了很多字,抄的简体字,笔力尚浅,如图:


下为前段所写,近来忙练字少了:




行书一点通


按照这个理论,硬笔书法只能临写古帖中线的方向和长度,线的质感和形状很难写出来,工具有限制。



不二斋


晒晒我的字,很想练楷书,就是写不工整。请勿见笑!



jianxint


练了一段时间了,没多大进步,求指点!




海岛39909302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科迪亚克棕熊3



求高手指点、提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