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否应该继续简化,以满足通俗大众和国际化的需求?

牛顿摸石头过河


简化汉字无论工程大也好,保留中华传承也吧,提出再简化的提案是正確的。现在向智能时代发展,还在旧观念上打转转,是会落伍的。

几年前,有人担心大家不爱读书,许多人发表评论,担忧未来怎么办?谁知科学发展,手机成了书,玌在书刋报业危机。现在是,机不择视,无论何地都在读。我很爱看书,现在也天天看事机。可见时代的发展,文字必须改再改革。汉字简化后,有些简体字代赞不了繁体字,没保留中华文化,好像是一个问题,其实这并没有啥。简化字已六十多了,国家不是繁荣富强了吗?要发展就要改,才能与时足进。


黄骏34


首先来探究,中国大陆六十年前的“文字改革”,其成因何在?其工作方针又如何?

远在1928年,苏联即包藏祸心,着手策划侵略中国的文化。1931年完成了“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是年九月二十六日在海参威举行了“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中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其原文如下,

“要根本废除象形文字(汉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要造成真正通俗化、劳动大众化的文字,要采取合于现代科学要求的文字,要注重国际化的意义。要达到以上目的,祇有采用拉丁字母,使汉字拉丁化才有可能。。。。。祇有拉丁化,才是国际革命的、政治的、科学的及各种术语有机的灌输到中国言语中的一条容易的道路”。

会后又积极进行了扫盲、编印课本、创办“拥护新文字”报等等的工作。

附带提及,1913年由国家正式公布的注音字母,ㄅㄆㄇㄈ。。。。。,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1930年改称为注音符号。在识字和读音统一方面做出了贡献。后来台湾小学一年级或幼儿园即以此奠基。因ㄅㄆㄇㄈ注音符号,貌似中国文字,就在上述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了排斥与反对。

继而“左联”份子民国二十三年,在上海掀起了“大众语运动”推行“拉丁化运动”。二十四年十二月,鲁迅、郭沫若、柳亚子、陶行知等六百八十八人进行签名运动,发表“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表示积极拥护“拉丁化新文字”。之后三年中,由中共策动组织之拉丁化团体约七十有余,遍布上海、北平、西安、重庆、汉口、广州等地。抗战初期,所谓“拉丁化运动”仍在上海、汉口、广州、重庆、香港等地暗中进行,中共曾在重庆企图筹组“中国新文字学会”但始终未获成功。到了抗战末期,民国政府下令禁止后,“拉丁化运动”才销声匿迹。然而中共在其根据地延安,对“新文字”之推行则不遗余力,甚至还传播到了国外的华侨学校。

为了实行“文字拉丁化”,过渡时期的措施“简化汉字”是为其铺路的,当时的行政方针和实际运用的方法,列举如下:

●1958年一月十日周恩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指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任务为三项,“目的”祇有一个,就是“把汉字逐渐改变为拼音文字”。

●1955年中共“中共语文”杂志,亦载“中共的文字改革祇有用拼音文字,汉字终久(究)必废。。。。。。为了适应目前“暂时仍旧使用汉字”的需要,不得不简化一下。”

●虽说一些手写字是其来有自,张芷在“论中国文字改革统一战线”书中说道,“用别字代替淘汰汉字的方法是将汉字用‘自我吞食’的方法”。

●吴玉章在“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也曾说明,“要制造汉字使用上的混乱和脆弱,要打击和动摇人民维护固有文字和重视历史文字的心理。”

●另一项“整理汉字”的工作,将同音异形的字群中选用一个笔划最少的做为代表,其余的删除。

这五项道明了政府“文字简化”工作的方针,目标是直指“拼音化”,汉字不过是暂时用用而已,目的在逐步消灭汉字。这证实和肯定了“简化汉字”的宗旨,不在“扫除文盲”。

“拉丁化运动”错误的思想弥漫蛊惑了人心,而后事实又证明了“推行拼音文字”确实行不通。有主观上的思想原因,也有客观上的技术问题。拉丁字母在中国是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国文字历史悠远,有那千丝万缕深厚的民族情感维系交织其间,过新年贴春联,结婚贴喜字,。。。。。。岂仅是一个表音元素所能涵盖得了的?

传统汉字经过如此翻来倒去的折腾,大量的文字被淘汰或支离。多少文字之形声义三者俱去,文字特性丧失而面目全非。一大堆“一字多意”的简讹字从而冒将了出来。而分期进行整理汉字的工作计划,却因阻力和困难遭停滞,拼音化自然也就破局了,然而那些落于拼音化半道上被伤残的文字,至今却还没被恢复成原来的模样。虽是大量的人们使用着,却不意味着拥有了真理,造成了中国自秦朝以来文字使用上最混淆的局面。人们至今仍全盘规律性地书写错别字,成就出了大片另类文盲可是不假,百姓紧攥著的却是准废弃品而不察。人们若还庆幸歌颂著简化字之简易,省了时光,岂不荒谬?

我们何需抛弃自家所长,断送家珍,而就范于人?并且中国文字是单音节的,许多字、词发音相同,“近世进士尽是近视”用拼音文字到底是不易辨别何是何的。中国文字的优越性、趣味性即在那小小的方块里,蕴藏着奥妙的玄机,形声义彰显,易于辨识。字与字相叠又可构成多种的组合,辞赋,律诗,。。。。也再再阐明著中华文字的绚丽与多彩。

文字的进程是随着人类文化不停地前进的,人类思维会变得更精密、细致与复杂,文字本身的表达层次怎应变得更趋“削简”化?丰盈的字迹,可滋润涵育浇灌满足心灵渴求的欲望,书写又可多多活动肢体健脑养生。传统楷书字体笔划俊秀流畅挺拔,令人心生感动,行草书的运笔,往往少少几笔,一个美丽潇洒或一个苍劲有力的字就呈现了。传承的和书写的文字可相互映照对应,传承是标准不变的,书写可依艺术个性情感而收放。简化字作为传承和书写那有资格与传承汉字相比拟的呢?

蒋中正先生时代的政府,以文化乃民族命脉,撤回了或有的文字简化题议,而题议如何也是不同于以拼音化来废除汉字为目的的。在台湾的励精图治,教育普及,文化水准高,以为借镜。

记忆如轨迹,刻划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深刻,传统汉字的曝光率越多,字迹自然就越能深印脑海。生为中华儿女,若不识得传统汉字,乃憾事一桩!如果没有拥有过宝贝的东西,自然不知其可贵性。教育跟经济与文盲相关,并非汉字之罪过。中国过去战乱频仍,百姓们颠沛流离,失学者甚多,文盲当然多。若在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里,孩童们有机会学习,习读传统汉字由浅入深,从简单的字学起,将字拆开来的学,那有不能胜任的呢?小时一个生字写一行,从没有怕难的心理,四年级时已不必书写生字一行了,小学毕业能读小说。

当我们面对这根源于外强的侵略和本国民族自信心低落所造成的文字改革错误的偏激思想和行径,是否能醒悟出当年的失策?今后又当如何地善后?

心不焦灼乎?期盼我们能如同三十多年来的经改般,壮士断腕,“力求恢复传统汉字丰盈之原貌”,有魄力大踏步地前进,使出正能量来,精神与物质的文明并重,文治与武功并进,诚若是,乃民之福也,国亦必昌盛宏伟矣!

简化字的推行不能再走远了,回头是岸!

史实摘自汪学文著书,1967年初版,中共文字改革与汉字前途。


三生有幸sh


汉字还要简化?

非常不赞成阁下的提问,有带节奏的感觉。

汉字已经在建国后被简化过一次了,我们大陆用的就是简体字,香港,澳门,台湾用的才是真正的古汉字。

汉字代表着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汉字里可以看到很多哲理。简体字这一刀砍得已经把汉字整得很受伤了,你竟然还要问能不能继续简化?

诚然,汉字简化对扫清文盲非常有帮助,但我们不能为了这个目的而动摇我们的文化根基。已经简化过一次的汉字,现在也勉强能凑合,继续简化下午,难道真的要写所有的字为“一二三”才行吗?

你看我们大陆的书法家,有哪一位写简体字的?

总之,汉字已经不能再简化,这种事情非常严肃,不值得商榷。


花香云淡风暖


谢谢你的提问。如果汉字继续简化,那叫添乱!没有任何科学基础。

1978年推出过第二套简化字方案,但是,遭到社会的反对,所以,第二套简化字就等于胎死腹中。

第二套简化字之所以被废弃,除了激进的“汉字改革”思想作祟,还因为脱离文化,脱离群众。例如把个别人使用的简写字,也当做标准字来推广。

比如,干部的部字,去掉了左半部,右半部,就是干部的部字。餐厅的餐,只有左上,剩下的都简化了。这就是添乱。

失败的第二次汉字简化已经教训在前了,你还简化什么汉字?

再说呢,如今,写字已经不是繁重的劳动方式之一了。

电脑手机的使用频率比钢笔还高,人人都能在手机上工作了。

而且,因为电脑手机是文字输入,所以,也不存在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差别了。

但是,如果是手写,仍然有简体字和繁体字的效率差别。但是,由于手写负担已经降到最低限度了,所以,也没有特别增加负担的担忧了。

所以,简化字已经没有必要再简化了,也没有必要再“恢复”繁体字。

从国际化来说,中国推行的标准字大法就是《新华字典》,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新华字典》里的字是中国的标准汉字,你总不能今年《新华字典》这样写,明年《新华字典》那样写吧?

汉字需要稳定。中国的汉字从唐代就基本稳定下来了。

《康熙字典》搜罗了5万多汉字,其实90%是“异体字”,但是,写法有繁有简,都是楷书书体,参考对照的古老标准字是小篆体字。

《新华字典》存1万1千多字,也有繁体字对照,没有小篆。其实,也就7000多字。

对于90%的人来说,《新华字典》里的字,你学一半就够用了。

即使你想当作家呢,把《新华字典》里90%的字,大约6000字学好,足够对付的。

除非你是专门研究文字的,《新华字典》肯定不够用。

由此来看,简化字版的《新华字典》,就是最好的汉字普通学习标准了。

而更专业的汉语汉字的学习,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就是像我天天玩文字,也没有学习过篆书。

那么,为什么第一次汉字简化是成功的呢?

两个原因。一个是机会原因。当时,确实需要简化字。不识字的人太多,普及汉字,就是以简化字为标准的,因此,大家在第一时间,就接受了简化字。形成了认同简化字的最大群体基数。

第二,简化字有深厚的历史传统。简化的一些汉字,绝大部分是古代使用过的“异体字”。

例如万和萬,后和後,云和雲等等。虽然有些简化字也是本来的字,例如子曰诗云的云和太后的后,他们本来就没有繁体字,但是被简化字借用到繁体字中,代替繁体字了。

只有少部分,根据书法规律,整理了一下,推广出来了,所以,机会和历史都符合大众接受。

而第二次简化字,就有些离谱,所以,汉字再也不能简化了,简化必然会产生非常大的文化负担和经济负担。


千千千里马


答: 1、常用字笔画太多的应该简化。(僵尸字没必要简化,可弃另放。)

2、古诗词里与今音不合的音韵,在新版诗词里标明读音即可,不矛盾。

汉字音、形简化建议:

只要不是多音字,就没必要改。

①模糊音应该改。模糊音改成清晰音。

②赘音应该改,如: “说、熟”等等都应该简化为一个读音。“和”也应该简为两个读音,一个字可以有两个读音,但不能有三个读音以上。

③三个读音以上的字,可以用新字来代替它的其它意思。这样,汉语言会更精准,更清晰。

④有争议的字应该改。如:“还”。《借条》“我今还欠(款)某某人民币伍万元整。”,是今天还huan了伍万元?还是还hai欠款伍万元?社会上因为这个“还”,扯皮、打官司的都有。

⑤模糊音可以去掉。如: 带后鼻音的g,发音既模糊又难听,没有音感美。

⑥多音多义(意)字虽是博大精深、内涵多彩,但他容易产生歧义。它会让学生们很难学,大学生也同样会觉得很难。外国人学习中文就更难。用我自创的技巧联(出句)举一个例:

如: 老子包头蒙古人。(对上联)

注解: 老子:①李耳,②指父亲。③(对他人自大)指:我(本人)。包头: ①用布或物包头,②包头市,蒙古:①蒙古国,②指内蒙古。蒙古人:①蒙古或内蒙古的人。②蒙(骗)古人。古人: ①泛指前人,古代的人,②姓古的人。

蒙: 有四种读音,且多意。不要说一般人难以全懂,就是楹联专家及大学教授也未必能弄懂后能对出正确对句。

建议简化多音,简化字要形象化。如下:供参考。








先生刘兴华


别再简化了,已经够简化的了。再简,汉字那点韵味都没了。繁体字反倒能让我们猜出字的含义,简化字就难一点,现在的简化字已经很好了。


至于国际化的问题。大可不必考虑。如果老外想学,繁体字他也照样学,他要不想学,你就把所有的汉字都变成一撇一捺,也没人学。就这玩意,你爱学不学。没必要为了迎合歪果仁的需要而再次简化汉字。


你看哪个国家为了中国人学外语的需要而改造他们的语言了?人家都在努力保持自己语言的纯洁性,正统性,咱们为什么要为了别人的需求而改变自己呢?

再说了,那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歪果仁出这份钱吗?出钱都不给他做。我们的语言,凭啥由你来指手划脚。


散木17


👊👊👊篇首语:汉字急需的是改革。

✋1 汉字改革,有识之士早已在呼吁,势在必然。

✋2 汉字改革,不等同于汉字继续简化,更不等同于完全恢复繁体字。

👊👊👊第一 汉字改革的方向是完善。

✋1 建国初期的汉字简化的结果很成功。大大提高了人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程度,为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功绩不可淹没,其成果不可抹杀。

✋2 建国初期的汉字简化缺乏系统性设计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这也是近来有人呼吁恢复繁体字的原因,这也是确实存在的问题。

✋3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网络乱象对汉字的冲击比较大,如何保护汉字不被破坏和侵蚀,也是汉字改革的议题之一。

✋4 所以,汉字的改革也是很迫切的,尤其是完善原来的缺陷,最大程度上保护其表意文字的功能,最大程度上保护其文化载体功能,最大程度上防止信息化的冲击,这都是文字改革需要考虑的。

👊👊👊第二 汉字很美,让它更美。

✋汉字很美,通过改革和完善,把它打扮得更美。

✋我给一位网友的回复,分享给大家:祝愿汉字和书法,源远流长而来,奔腾不息而去!永传子孙后代,扬我中华美名!



听不烦的乡里乡亲


不能在简化了,举个例子,

“园中花化成灰,夕阳一点一下坠,

相思泪,心已碎,秋日残红萤火飞,空听马蹄归”。这段诗是一个猜字谜语,打一字,这个字是苏的繁体字“蘇”现在简化完的苏跟这首诗驴唇不对马嘴,什么玩意!老祖宗的文化遗产都让现代人给嚯嚯啥样了,还改,有本事要让世界为我们改变,不要让我们还去迎合西方那些恶棍土匪国家,就知道欺负软弱的国家,不要为豺狼走狗改变!要努力搞好经济,让全世界来迎合我们,要让外国人有一种无论汉语多难都要学习的劲头,让全世界都羡慕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引领世界。

要都简化的和日文似的谁还有兴趣学汉语,都学日语去了!


煜翔翀天~秋录


漢字是否應該繼續簡化,以滿足通俗大衆和國際化的需求?

漢字,在大範圍內,應該保持穩定,否則,難以傳承中華文化。在小範圍內,在各自的小圈子內,在寫給自己看的文章內,繼續簡化,甚至使用拼音文字,或者增加新字,添加偏旁,繼續繁化,都應該是允許的。畢竟,“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也理所當然地包括每個公民在內。

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字,應該珍惜,應該敬畏,當然,也不應該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畢竟,漢字在信息交換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一個龐大的字庫,不利於計算機程序的運行。

漢字的任何變革,必須謹慎。今天,漢字的使用,已經到了非常混亂的地步,有名人的題字

“故裏”,“皇後”,有編導的用詞“徵南大元帥”,“滿洲裏”,“一鬥米”,“十裏堡”,更有電腦軟件的“中文繫”,“千裏冰封萬生裏雪飄”,“答複”,“複讀”。我最近下載了幾個篆書字體,竟然沒有一個是使用正體字的,都是把簡化字轉換成篆字,於是,錯誤不可避免,而且不可糾正。

字典和電腦軟件一錯,於是很多很多人就跟著一齊錯起來。究其原因,就在於一個“禁”字!正體字被禁用了62年,國人如何不錯?附照片於後,篆書之錯誤取自“篆書在線轉換”,字典之錯誤取自商務印書館《古代汉語字典》,限於篇幅,其大量錯誤,不能盡數列出。春风十里、人云亦云、斗转星移、升斗小民、干扰、干预、干涉、干燥、干净、征服、征伐、征途、征讨、万里长征、皇后,被篆作:春風十裏、人雲亦雲、鬥轉星移、升鬥小民、幹擾、幹預、幹涉、幹燥、幹淨、徵服、徵伐、徵途、徵討、萬裏長徵、皇後,應該篆作:春風十里、人云亦云、斗轉星移、升斗小民、干擾、干預、干涉、乾燥、乾淨、征服、征伐、征途、征討、萬里長征、皇后。里的繁體字是裏,但繁體字是不能恢復的,漢字簡化是單向進行的,把簡化字里恢復成繁體字裏,必錯!簡化字里對應的正體字有兩個:里、裏。要恢復的只能是正體字!在《古代汉語字典》裏,里裏二義項不分,云雲二義項不分……在《新华字典》裏,它們是加註數字分開敘述的。

祇要不強制推行一種字體,禁止一種字體,則優勝劣汰,人們自會選擇。這也是憲法所賦予公民的權利: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

簡化字古已有之,它用於各種非正式場合,簡單,適用,方便。它也廣泛用於行草書法之中。儘管如此,簡化字在文改之前,一直處於俗字的地位,不能取代正體字。這是因爲它先天不足。

簡化字的缺點有七:①簡化字有大量的形近字,容易印錯寫錯讀錯,容易塗改偽造。少寫幾筆,固然方便。但筆畫越少,字的特徵就越不明顯。而不像正體字,看到個輪廓就認識,甚至寫錯一兩筆也無妨。我們的祖先想得週到,爲防塗改,有個一字,再造一個壹字。正體字雖然也有形近字,如已己巳,戊戌戍,但數量少,不常用。而簡化字的形近字就很多。重慶某地,把“全國直撥電話”全部印成“全国直拔电话”。撥和拔,原來相差萬里,簡化後卻成了形近字:拨、拔。某店爲方便顧客,寫有標牌“本店設有充電設施”,卻被誤讀爲“本店沒有充電設施”。設和沒,本來相差萬里,簡化後容易讀錯。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如雨和兩,寫快了很難辨認。而簡化後就很難認錯了:雨、两。②簡化字的多字合併,表面上是進步,實際上是倒退到秦漢以前大量使用通假字的情況,混淆不清是通病,無藥可醫。只有在特定語境下纔勉強可以辨認。這是歷史的倒退,而不是進步。單從這一點來說,簡化字是漢字的老祖宗,其資格比正草隸篆四種字體都老。應該屬於秦漢以前的古漢字。簡化字遊游合一,這是公元前221年的事。秦丞相李斯製小篆,只有游字,沒有遊字。有人說書法作品要用繁體字。這裏就不行了!遊字之篆書,只能是簡化字游,否則即是錯誤:依楷作篆。

簡化字的云雲合一,里裏合一,就更古老了。因為篆書中已有云雲里裏。此四字之合併,是在更古老的金文之中。那是秦始皇以前的事了。

再看下去,余餘合一,舍捨合一,背揹合一,卷捲合一,錶表合一,鬍胡合一,鬚須合一,製制合一,咚冬合一,麵面合一,糰團合一,緻致合一,鹹咸合一,禦御合一,築筑合一,準准合一,滷鹵合一,佈布合一,蓆席合一,佔占合一,兇凶合一,迴回合一,塗涂合一,彙滙合一,歷曆合一,苹蘋合一,籤簽合一,秋鞦合一,千韆合一,別彆合一,沈瀋合一,适適合一,松鬆合一,蘇甦合一,壇罎合一,佣傭合一,郁鬱合一,髒臟合一,折摺合一,征徵合一,只隻合一,丰豐合一,准準合一,党黨合一,种種合一,几幾合一,盡儘合一,再看下去,系係繫三合一,升陞昇三合一,周週賙三合一,干幹乾三合一,蒙懞矇濛四合一。 這實際上是返回到遠古時代大量使用通假字的情況。

簡化字的多字合併的結果,詞義混淆不清是通病,無藥可醫。這一嚴重錯誤,就連文改會自己也承認,簡化字表有附註:在余和餘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餘,在折和摺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摺……人們要問,既知混淆,何能合併?正如網民所述,文改會成員的漢文字水平是打折扣的,就連這個附註也沒有寫通。既生混淆,就必須選擇使用,又何能一律用某一個字?而有些人正是照此規定辦理:《論語》中子曰詩云一律用“雲”……錯得離譜卻茫然不知,躺在錯誤上面睡大覺,反譏他人“有病!吃飽了撐的!”

簡化字的多字合併,造成了新的大量的通假字,產生混淆不清的通病。這是簡化字的第二大弊端。

抱殘守缺,食古不化,復古倒退,錯而不改,

理應歸於何者?請對號入座!

③正體字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書面普通話,而簡化字只是一隅之方言。正體字已經使用了2000多年,是中國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的主要載體,是浩如煙海到中國古籍的主要載體,正體字的這一正統地位,是無法改變的,也是無可替代的。拼音文字也好,簡化字也好,都不能與正體字相提並論。禁止使用正體字,也就禁止了兩千多年的文明。也無怪乎學生在圖書舘裏找不到《後漢書》了。今人不識古人書,以後將成為常態。④和港臺海外文字不通,交流不便。一國兩字,同種不同文。人爲製造隔閡,損傷民族感情,妨礙祖國統一大業。⑤大量的類推簡化字爲電腦內存不容。漢字字庫本就龐大,加上簡化字,尤其是大量的類推簡化字,使得電腦內存容納不下,而出現運行速度變慢,甚至死機。所以,簡化字是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累贅,已經到了非割掉不可的地步。⑥部分簡化字造型欠佳。如厂、产、广、气,書寫不便。寫在一篇文章裏還不見得,要是寫在招牌上,對聯上,書法大家也寫不隱,有如大廈將傾,搖搖欲墜。⑦簡化字不符合造字規則,它實際上是古文盲所隨意而爲。

簡化字最致命的問題 —— 廢除了漢字表意功能。

簡化字筆畫雖然少一些,但實際上卻比正體字難學。這是為什麼呢?正體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直接相連,遵守“六書”的造字規則,分別為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正體字,將字義編碼在字形當中。從正體字的科學性、實用性來講,它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文字系統。如果漢字學得好,即使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從字形結構也能猜出字義。學漢字的正確方法,是從字形出發,才能掌握字的本義,從而理解引申義和用法。

而簡化字最致命的問題,就是廢除了漢字的表意功能,字與字之間沒有什麼規律,使漢字變成了既不表意又不表音的符號字,難學、難記。用簡化字學習中文,一方面不利於理解字義,只能靠死記硬背,另一方面還會丟失文字記載的文化信息,也容易產生歧義。

例如下面這些字,大家看看有什麼規律可循?這個字為什麼這樣寫?我們如何從字形上來記憶字義?我們教下一代認字的時候如何跟他們解釋這個字?

欢(歡),汉(漢),鸡(鷄),对(對),圣(聖),凤(鳳),戏(戲),仅(僅),邓(鄧),叠(疊),双(雙),轰(轟),聂(聶),树(樹)。一個又字,替代了14個偏旁,有什麼規律性是談不上了。又字是個筐,什麼都往裏裝。這大概是古文盲寫字,記不得了,出於無奈,隨便畫一個圈,圈畫歪了,成了篆書的又字。這也和二簡字一樣,很多乃文盲之所爲。1972年,我見過一個官辦商店,過磷酸鈣被簡化成“个〇三介”,卻被當局吹捧爲“羣眾的創造精神”。正因爲簡化字乃古文盲之所爲,乃無奈之舉,隨意之作,所以,歷朝歷代,不入正體字之列,斥之爲破字、俗字。今人以非爲是,認訛爲正。過去語文老師拼命糾正的錯別字,如“表里如一”,“特征”,“云雨”,“游行”,“秋千”,“手表”,“其余”,“制造”,“細致”……文字一改革,這些錯別字就成了規範漢字。有人譏諷“二奶佔了正室”,“婊子充當夫人”。今人拾起簡化字這個寶貝,拿來愚弄自己的子子孫孫。實在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不難看到,漢字簡化是非常草率和隨意的,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當時推行簡化字的目的,是廢除漢字,實現漢字拉丁化:反正要拉丁化了,改個一塌糊塗又何妨?

中國的簡化字,在體例上出現了大混亂。很多部件本可以只用一種管道簡化,但往往是一個字一個樣——比如,“昜”至少有三種簡化模式:楊(杨)、陽(阳)、傷(伤);“登”則至少有四種:證(证)、鄧(邓)、燈(灯)、鐙(镫)。很多可以一併類推簡化的漢字組,有些只類推一半,中途莫名其妙地變異——比如,盧簡化成了卢,瀘、顱也相應簡化成了泸、颅,但爐、驢卻被簡化成了炉、驴。有些又只類推一小部分,其餘的原封不動——比如,憶、億已經簡化成了忆、亿,臆、噫卻不簡化。漢字固有的邏輯體系,就這樣毫無意義地破壞掉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充分發揮簡化字的長處,克服簡化字的缺點。只有正不廢簡,簡不禁正,取長補短,正簡並用,讓人們自由選擇。即如憲法之規定: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







Deng5111222


我觉得汉字不仅要继续简化,也应该再一次进行改革,改革方向是第一,把那些死字僵字彻底从教科书,新华字典删除,作为研究可保留部分到专门图书馆和文字研究单位,第二重点把通用当用汉字在教科书中,新华字典中明确下来(本人认为六千字左右),第三,把一音多字,多字一音的要适当整合,如果不涉及重大概念的整合在一起。

汉文字是中华独特文明载体,是中华文化结晶,我们有责任保护,但更有责任发展:用最简洁的文字写出最美的文章应是我们这代人的追求和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