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单眼花翎,与双眼、三眼花翎除荣誉上不同外,在实质上有什么区别?

haili526


清宫剧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特赐三眼花翎”,“拔翎夺顶”等用词。而且从赐罚官员的反应来看,这是一种很重大的仪式。

清朝顶戴翎分为两种:花翎和蓝翎。花翎赐五品以上(含五品),蓝翎赐六品以下(含六品)。


清朝朝冠式样

清朝改冠易服,礼冠名目繁多,文武百官的朝冠式样也有着严格的品级之分。清朝官员分九品,以“顶珠”和服饰上所绣的动物来划分。

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品级而不同。清初以宝石来镶顶,而雍正年间则以颜色相同的玻璃来替代。到了乾隆年间,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者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如一品亮红顶、二品涅红顶、三品亮蓝顶、四品涅蓝顶、五品亮白顶、六品涅白顶。至于七品素金顶以下,也全部由黄铜所顶替。(有句老话叫:官不到二品,戴不得红顶,就是指二品以上的“红顶子”)。

而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大概六厘米)的翎管,用玉、翠、珐琅、花瓷等制成,用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分,蓝翎由鹖羽所制,羽长而无眼,称“无眼翎”,花翎则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所制(“眼”就是孔雀翎毛上园花纹),“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


顺治年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赐花翎,之后又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至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可见,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皇公贵族才能有的冠饰。至于地位最显赫的亲王、郡王等,按规定不需戴花翎。

清朝初年,花翎极为贵重,唯有功勋及蒙特恩的人才能得到赏戴,“顶戴花翎”也成为了清代官员显赫的标志。清中叶后,国家财政困难,国库空虚,朝廷为了开辟财源,公开卖官鬻爵。所以在清中期,只要肯出钱,就可以捐到想要的品级,穿着耀眼的官服,荣耀门庭,欺压百姓。

到了咸丰年间,花翎也开始了明码实价地拍卖:花翎七千两,蓝翎四千两,随“眼”的不同花翎的价格也不同。清初严格赏赐的“顶戴花翎”,至此也变得如同街边货物一样,公开叫卖了。



狐史首丘


没什么区别,只是地位和荣誉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