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以副榜貢生的身份步入仕途,副榜貢生是科舉考試中的哪一個層次?

用戶0671


向敬之

副榜貢生就是參加鄉試出成績的備取生,算不上真正的舉人,但有資格參加選拔進士的會試。

崇禎十二年,于成龍到太原參加鄉試,本來很有能力中舉。然而,他在考場碰到了考官公然受賄,徇私舞弊,於是借題發揮,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直抒胸臆,結果正榜無名,勉強考了個副榜貢生。這般看來,于成龍應該是考得不錯,不然被貶損的考官,豈會將他名留副榜。

備取就是可要可不要,不算也能算。模稜兩可,考官把于成龍攔在舉人之外,但還是不留人口舌,以免上級調查。

于成龍入仕,則是順治十八年的事情了。他的學歷,為副榜貢生,還是前明的,但是,他卻在清朝參加了幾次官方進修:一是順治四年至八年,于成龍到太原崇善寺開辦的學校學習四年,他有參加了一次鄉試,但不幸落榜,連一個副榜貢生都沒撈到。二是順治十八年參加國子監學習,終於通過明經謁選吏部,被安排到廣西羅城做縣令。

于成龍之所以能被直接安排為知縣,是有原因的:

一、廣西剛被平定,而羅城連百廢待興都談不上,是社會形勢不穩的蠻荒邊地,能有人願意前往為朝廷收拾爛攤子,朝廷也樂意。

二、清朝武力征服南方,推行剃髮、易服、圈地等惡政,對漢人進行民族奴役政策,能有漢人願意入仕,可以起到榜樣作用,清廷是鼓勵的。


以禮觀書


貢生和貢士不是同一個概念,所謂貢士,指的是會試錄取者,這些人的地位高於鄉試錄取者——舉人。貢士實際上就是準進士,再經過殿試分出一甲、二甲、三甲等排名,賜出身之後,即可以稱為進士。一甲賜進士及第,即俗稱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和現在醫院的級別恰好相反)。



副榜貢生則不同,所謂副榜貢生,指的是鄉試沒有考中舉人、但成績尚可者,另列副榜、授予貢生,入國子監繼續深造。除了副榜貢生之外,明代還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有恩貢、拔貢、歲貢、優貢和例貢。這些都屬於特殊形式的貢生或者優待生,同樣有進入國子監繼續深造的資格。換句話說,所謂副榜貢生實際上類似於候補舉人。雖然是候補,要進國子監繼續深造,但是這些人同樣是具備為官資格的,而於成龍就是這類所謂的副榜貢生出身。



于成龍的副榜貢生其實並不是清朝給的,而是明朝。實際上,在清初組織的的鄉試中,于成龍落榜了,連副榜貢生都沒有錄取到。由於清初的滿洲統治階層急需人才,同時也是出於安撫、籠絡漢族士子階層的需要,對前明的貢生同樣予以承認。于成龍這才獲得了出仕的資格,於順治十八年入國子監學習,結業後正式出仕為官。說起于成龍的官場第一步頗有些“兒戲”,他的第一個職務廣西羅城縣令居然是抽籤抽來的。英雄不論出處,縣令是抽來的也好、買來的也罷,于成龍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行政人才。上任邊遠蠻荒之地羅城之後,短短數年便把百業蕭條麼羅城治理得井井有條,為此還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廣西全省唯一的“卓異”。之後,于成龍步步高昇,而且又獲得了兩個“卓異”,從縣令一直幹到了總督。



提到于成龍,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於青菜”。誠然,于成龍對於自身的約束可謂達到了極致,絕對配得上“天下第一廉吏”。相對於職業操守,于成龍的行政才能實際上更加出眾。整個清朝副榜貢生出身者能夠做到總督這樣高位的其實並不多,而連續獲得三個“卓異”者,只有于成龍一人。足見於成龍並不是獨善其身的清流,而是肯做事、能做事、做得好事的能臣、循吏。而且,于成龍雖然堅守自己職業操守的底線,一生清廉、被稱為“於青菜”,卻不對上司、同僚、下屬進行道德綁架,與上司、同僚、下屬的關係相對還是比較融洽的,從三次被上司舉薦“卓異”也能看出一二。僅就這一點而言,出身與其頗為近似的明朝名臣海瑞(海瑞是舉人出身)遠不及於成龍。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于成龍是書香門第出身,在明代於家就世代為官,從小在這種家庭耳濡目染,自然是勤奮讀書,走科舉的道路。于成龍出生於明萬曆四十四年,雖然他出名是在清朝康熙年間,但他前幾次考的是明代的科舉。

于成龍讀書是認真的,一心想要當聖賢,不過科考殘酷的現實告訴他,聖賢之路不會那麼平坦。崇禎十二年,二十三歲的于成龍考中鄉試副榜貢生,這個成績比較糟糕。

在科考的漫漫長路中,讀書人首先得通過縣試和府試成為童生,再通過院試成為秀才,以秀才的身份參加鄉試,考中了就是舉人老爺。舉人就有了當官的資格,同時其中有一部分會被推薦到國子監讀書做學問稱作貢生。舉人接著在京城參加會試,考中了其實就是進士,之後的殿試只是把這些進士按等地排排名次,頭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

于成龍副榜貢生就是在鄉試中沒有考中舉人,但是成績勉強還行過得去,可以作為正式名額的備份推薦到國子監去深造一番,當然還得花點銀子。後來因為明末於的家鄉山西戰亂特別厲害,已經有做官資格的于成龍索性呆在家裡孝敬老人,沒有外出當官。

在社會動盪局面安定下來之後,順治年初他參加了鄉試,可惜又落第,順治十八年,已經四十五歲的于成龍參加了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在北京他參加了明經科考試。由於明經科考試相對容易,檔次比較低,考中的人也只能做一些小官,所以通過抽籤,于成龍被任命為廣西羅城縣令。


雖然那是一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煙瘴之地,但于成龍義無反顧地騎著毛驢踏上了他的征程,開始了他的“卓異”人生。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明清兩代科舉制度大致相同,有縣試而府試再院試,縣試到府試都及格的稱為童生,通過院試及格後才能叫生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秀才。大家要知道,院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想要在有限的名額裡考及格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秀才也不是那麼好考的,當了秀才就等於有了功名,可以不交賦稅,可以見知縣不跪等特權了。過了院試之後才能去鄉試,中了鄉試就又是一個層次了,那就是舉人了,就有當官的資格了。注意了,重點來了。在考取舉人時,會在這些舉人中推薦一部分人去國子監讀書的資格,被推舉者就是貢生,那麼什麼是貢生副榜呢?就是在正式推舉名額之外還要另加幾個名額做為下次被優先推舉的備選。包括舉人、鄉試、會試、殿試都有副榜。于成龍就是貢生副榜,說明他當時沒有被推舉為貢生,也就是下一屆貢生的備胎。還不是正經八百的貢生。


寒石禪


副榜貢生也稱副貢,是指鄉試錄取中的副榜(正榜就是舉人了)。副榜名義上是正榜額滿後給予一些優秀考生的待遇,這些人在中副榜前的身份是學生(廩、增、附、監、貢),中副榜再參加鄉試則稱為副貢。

副榜並不是鄉試才有,會試也有。

許多人都認為貢士專指會試中式者,其實是錯誤的。把會試中式者稱為貢士,是清代才有的事,意指貢進之士,因為會試中式只是一種名義身份,需要殿試進一步考定等級後才正式授職,故名為貢士。"貢士"在明清,更多的時候是指貢生,即歲貢、恩貢、抜貢等(清代有恩、拔、歲、優、副五貢),以及捐納監生(納貢)。所以,在閱讀地方誌和史籍時,碰到"貢士"兩個字,千萬別想當然地認為是會試中試者。

(手機上寫的,舉例不便,就省略了。有興趣的,找幾本地方誌翻翻。)


了不了齋主人


副榜貢生也就是相當現在沒有考上一流大學,但是本身又很優秀有資格進入一流大學學習的旁聽生或者是特招生!


Jerry隨筆人生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


風臨閣主


通俗地說,副榜貢生就是地方推薦上中央大學的候補人員。


Zyh秋分


舉人和貢生是一個時期的產物?明朝只有貢生沒有舉人之說吧。


普化先生


簡單說,貢生就是拔尖的秀才,和舉人一塊上學的讀書人。貢士,就是拔尖的舉人,和進士一塊上學的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