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尬”慶70大壽,塑造假想敵共識已成美歐難題

北约“尬”庆70大寿,塑造假想敌共识已成美欧难题

當地時間2019年4月3日,美國華盛頓,北約成立70週年紀念招待會舉行。視覺中國 圖

4月4日,在華盛頓的北約70“大壽”慶典上,曾經充當美國遏制蘇聯“排頭兵”的土耳其再次向美國政府表達了堅持購買俄製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意向,一度讓氣氛變得有些尷尬。

整整三十分鐘的出席時間中,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幾次用堅決的立場回應了所謂“土耳其對北約的忠誠問題”。他甚至強調,購買S-400導彈是“一項已經完成的交易”。

東道主美國也沒有對來訪的貴賓展現出多少“客氣”。副總統彭斯除了在一個主題為“北約70年”的論壇中炮轟土耳其之外,還把矛頭對準了德國。他指責德國不顧盟國反對,堅持與俄羅斯合作開展“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以及拒絕按照美國的要求提高防務開支。

在那個北約各國擁有“統一敵人”的年代,從沒有人想到成員國對整個聯盟的“忠誠”問題會在某一天被公開擺上檯面。更何況,遭受這種質疑的還是本應仰賴於“盟主”美國保護的聯盟“中堅”和“前線”國家——德國和土耳其。

歐洲戰略精英“自覺”與美國保持一致

“北約是人類歷史上運氣最好的聯盟之一。它總能趕上那些恰好讓其成員感受到足夠威脅的事件——蘇聯崛起、南斯拉夫危機、阿富汗戰爭等等,但這些威脅又都沒有真的變為一場全面戰爭,即便是與蘇聯的對峙最後也沒有轉化為熱戰。”在倫敦國王學院從事戰爭研究的威廉·霍尼格博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不過,如今北約中的西歐成員國開始發現,自身感受到的防務壓力正在減小,一些國家甚至在特朗普的高壓之下“頂風作案”,進一步削減軍費開支。德國政府上個月剛剛宣佈,到2023年,德國的國防支出佔GDP的比重將降至1.25%,這與美國提出的2%紅線相去甚遠。

事實上,降低國防開支的觀點在德國國內一向有較高的民意基礎。德國政壇中有聲音認為,與其屈從於特朗普的“敲詐”,不如把錢投到養老金改革或教育事業中。在這一點上,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面臨著來自社民黨的壓力。社民黨黨首、德國財長奧拉夫·舒爾茨力主頂住特朗普,避免加大軍費開支。

“即便德國空軍目前連現有的作戰飛機都無法保證後勤和維護,德國老百姓依然反對我們增加軍費,畢竟德國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包袱。”曾兩次在科索沃執行過任務的前德國聯邦國防軍上校,現漢堡赫爾穆特-施密特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丹·克勞斯對澎湃新聞表示。

為了說服盟國加大軍費投入,美國手上打的依然主要是“俄國牌”。不管是美土關於軍售問題的分歧還是美德之間關於“北溪-2”項目的爭吵,俄國威脅,總是被華盛頓當做那個最能合理化自己要求的說辭來使用。

“對歐洲而言,現在確實存在俄羅斯帶來的地緣政治挑戰,但已經沒有所謂的俄國軍事威脅了。看看軍費對比吧,繼續談論俄羅斯軍事威脅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法國國際和戰略關係研究所所長帕斯卡爾·博尼法斯對澎湃新聞表示,“還有所謂的‘俄國影響力’問題。在歐洲國家,俄羅斯的影響力比起美國來實際上微不足道。”

2018年,俄羅斯的軍費開支600億美元,而僅北約歐洲成員國的國防開支之和就達2500多億美元,美國自身的軍費開支更是高達7500億美元,均遠遠高於俄羅斯。儘管近年來的地區危機都有俄羅斯參與的身影,但難以讓西歐國家感受到真真切切的軍事威脅。另外,北約近年來投入資源發展的投送能力也旨在服務海外軍事幹預行動,與“應對俄羅斯威脅”也扯不上多大的干係。

“那麼,為什麼在西方還是有那麼多人把所謂的‘俄國威脅’渲染成一種事關歐洲生死存亡的威脅呢?這就值得玩味了。”博尼法斯分析道,“因為歐洲的戰略精英們已經習慣甚至內化了來自美國的地緣戰略思想。美國擁有大量智庫、權威研究機構和地緣戰略研究和交流項目,這是戰略軟實力的體現,它讓很多歐洲精英們‘自然而然地’保持了和‘主流的’美國學術界一致的想法,而沒有產生植根於歐洲地緣戰略傳統的思考。”

塑造假想敵成難題,歐洲已不願買賬

在4日的北約29國部長會議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似乎也意識到了區區俄羅斯一國,並不足以讓歐洲人信服威脅的真實性和嚴重性。他情緒激昂,連續列舉了一系列“威脅”,試圖讓盟友們相信,北約依然有繼續團結“一致對外”的必要。

“我們必須讓聯盟更好地適應新出現的威脅,比如俄羅斯的侵略、不受控制的移民、網絡攻擊、能源安全的威脅。”蓬佩奧表示。

不僅僅是政府的高層官員如此表態,美國部分戰略精英也欲繼續讓盟國相信,共同敵人和威脅的存在要求歐洲保持與美國的團結,並加大防務投入。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於2日刊登了一篇以《度過70歲生日的北約需要團結》為題的評論文章,稱美國需要使盟國在共同的目標下重新團結起來。

讓歐洲人就此買賬並非易事。早在冷戰結束時,西歐就出現了對北約持謹慎懷疑態度的政治精英,尤其是在素有戴高樂獨立外交傳統的法國。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從一開始就反對擴大北約。因為北約東擴會不可避免地讓俄羅斯感到受到遏制,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法國的判斷。”博尼法斯此前在其個人社交賬戶上表示,“盲目東擴造成什麼結果呢?現在擺在面前的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景:莫斯科和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比冷戰期間還要惡劣,雙方的政治對話甚至比那時還少。”

不僅如此,在“素有反骨”的法國,甚至還有政界人士將矛頭直接對準了美國,即便那時特朗普還沒有上臺。據法國獨立媒體Mediapart三月份報道,在薩科齊任期中,法國政府曾欲撰寫一部國防政策白皮書。有關政府部門邀請了法國軍方和學界的戰略研究人員,用“頭腦風暴”的形式思考法國和歐洲在二三十年後可能會遭遇的地緣政治情景。專家組中的一名法國國防部高官向白皮書編委會提了一個問題:在未來的二十年中,美國是否可能構成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在白皮書裡設想這個情景。該話題由此成為了一個討論禁區。

而時下,歐洲正逐漸開始一場關於“如何變得不再天真”的討論,不少政治領導人和戰略精英開始思考怎樣增強歐洲戰略自主性的問題。早在去年9月12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其任內的最後一次“盟情諮文”中就大談歐洲主權,甚至演講標題都被定為“歐洲主權時刻”。他意在提醒歐洲人,“不要繼續生活在幻想中”,應拋棄完全依賴舊盟友的想法。

“特朗普說北約已經‘過時’了。但不要天真,他不會埋葬北約,這只是一種為了敲詐勒索歐洲盟國的說辭,他想逼歐洲人增加軍事開支然後去買美國軍火。”博尼法斯還表示,“拋卻幻想的時刻確實到了。歐洲人不應將全部希望寄於美國在特朗普後出現一位‘正常總統’的可能性。美國的單邊主義深植於其歷史傳統,特朗普只不過讓它顯得誇張荒謬而已。美國的下一任總統不會自然而然地變成一個多邊主義的擁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