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醫郅學剛:37載風雨行醫48萬里路

村医郅学刚:37载风雨行医48万里路

在六枝特區中寨鄉長寨村,總是有一個身穿白大褂、揹著出診箱匆忙走在崎嶇山路上的身影,映入百姓眼簾,他就是中寨鄉長寨村村醫郅學剛。在這片九曲十八彎的山路上,這位村醫風雨行醫37載,用雙腳在這片土地默默地丈量出了48萬里的行醫里程,更是學會了四種民族語言,只為方便群眾看病不出村。

村医郅学刚:37载风雨行医48万里路
村医郅学刚:37载风雨行医48万里路村医郅学刚:37载风雨行医48万里路

冬季的陽光灑在六枝特區中寨鄉長寨村村頭上,還來不及享受暖陽的愜意,村醫郅學剛早已揹著出診箱來到鄰村布依族同胞柏樹芬家,瞭解其病情轉變情況。

柏樹芬是中寨鄉平基村人,在家裡幹農活時不慎將腿摔成重傷;由於丈夫外出務工,又恰逢當地冬忙季節,在六枝人民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後便轉回老家養傷。自回家養傷以來,村醫郅學剛便成了她家“常客”,不管天晴下雨,郅學剛總是按時到她家為她輸液消炎和檢查病情好轉情況。柏樹芬的弟弟告訴記者,在村醫郅學剛的幫忙照看下,不僅方便了他們照顧家裡,更為他們每天節省了在縣城幾十元的生活費用。

六枝中寨鄉平基村村民柏樹芬弟弟柏樹勇說:“郅醫師到這以後,不僅是減輕了我們去醫院住院的生活費,還可以在家裡面照顧家裡的一些農活,很感謝郅醫師。”

村医郅学刚:37载风雨行医48万里路
村医郅学刚:37载风雨行医48万里路

在長寨村衛生室牆上,一幅鮮紅的錦旗上面“神醫救治·二代人生”八個字格外的惹人注意,這是周邊群眾為感謝郅學剛行醫多年而特意製作的錦旗,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道出了郅學剛行醫37年來為大家排憂解難的感謝心聲。長寨村位於六枝特區與水城縣交界處的深山裡面,距離中寨鄉政府駐地20公里,共有321戶1437人,主要居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漢族。加上週圍的十幾個小山村共有幾千餘人,多年以來,看病路程艱辛成了當地群眾的一塊心病。1963年出生於中寨鄉扯扭村的郅學剛從小便經歷過看病苦、看病難、看病貴的心酸,於是從小立志長大要從醫,用自己所學所得來為家鄉群眾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於是在1980年畢業原六枝特區衛校的他在1981年毅然來到原六枝特區長寨村從事起了醫生這項艱鉅的工作。

六枝特區中寨鄉長寨村村醫郅學剛說:“因為在這個地方離鄉太遠,一個小小的感冒去鄉醫院,要花費來去的車費,我認為自己應該要做點貢獻,把老百姓的費用降低,讓老百姓過上幸福日子。”

已有70多歲的龍正連告訴記者,在郅學剛未到家鄉從事村醫之初,由於交通落後,道路崎嶇,每當有大病小病,大家都得翻過20公里的山路到鄉醫院或到更遠的六枝、水城的縣醫院去就診看病,這一去一來,一年盤下來的小豬崽就去了一半的損失。因此,在他們眼裡,郅學剛的到來,不僅解決了大家看病難的問題,更多是給大家解決了看病艱辛的這塊“心病”。

六枝特區中寨鄉扯扭村村民龍正連說:“他沒來這裡當醫師時,我們要到六枝、水城去看病,他來這裡後,我們找他治病,他也治得好,很方便。”

郅學剛告訴記者,由於長寨村在家的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為了方便大家就醫看病,他每天的工作基本就是揹著出診箱和藥箱穿梭在長寨村周邊的十幾個山村之間。遠的時候要走十多里的山路,近的則要走4裡左右,平均下來每天要出診五六趟左右,平均每趟走下來每天要走6裡多的山路。就這樣慢慢的日復一日,郅學剛在這片九曲十八彎的山路上,風雨行醫37載,用他的雙腳在這片土地上默默地丈量出了48萬里的行醫里程。

六枝特區中寨鄉長寨村村醫郅學剛說:“我行醫這二三十年當中,我要盡力為當地老百姓排憂解難,減少老百姓在大病小病中的痛苦,我想積極為老百姓做出一點貢獻,為老百姓服務。”

郅學剛告訴記者,在行醫這37載,為了能讓自己與百姓尤其是少數民族同胞無障礙的溝通交流,自己在行醫過程中一邊認真研究業務知識,一邊向周邊少數民族同胞學習他們的日常用語,學著學著,如今的他能夠熟練地用漢語、布依語、彝語、仡佬語與患病鄉親們交流病情,拉近了他與周邊群眾的生疏感和親切感。為此,在附近幾個村群眾的眼裡,來他這裡看病,不僅方便,大家還能無障礙的交流感情。

多年來,大家對郅學剛的信任和喜歡,讓郅學剛感到肩上責任重大。郅學剛告訴記者,在這行醫30多年,才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原來從未被湮滅過,對於村民們給予的信任,只有不斷的學習和提高醫療水平,為老百姓減輕疾苦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枝特區中寨鄉長寨村村醫郅學剛說:“這二三十年的業務水平知識還學習得不夠,還得多看書、多鑽研,向好的先進的醫師學習,儘量的為老百姓多做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