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上海理工大学?

崇明阿星


学校前身
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
1900年,因庚子之变,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
鸟瞰沪江大学校园(5张)
1902年,在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购得土地,开始建造校舍。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
1911年,浸会神学院和浸会大学堂合并组建上海浸会大学(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博士。此后校务发展很快。
1913年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社会学系。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
上海理工大学(19张)
1917年12月3日,学校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注册,并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中国第一家社会学实验基地和第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1920年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3年,学校选科定型为教育、宗教、社会、商、理共五科,明确理科培养方向为医学预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项。
1927年神学院分立。1928年1月,沪江大学董事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大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大“更为中国化”。
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英文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
军工路516号校门(2张)
1932年,在金融界资助下,刘湛恩校长于市中心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楼创办了商学院分院——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学院本专科兼招,分设日班和夜班,实行学分制,专业设置多样化,还设置奖学金,又聘请学者和社会名士执教,为在职职工、家境贫寒好学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办以后入学者踊跃,遂与军工路本部商学院合并,拥有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学院。1934年,在中国建筑师学会支持下,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开设两年制建筑科,是上海最早正规的建筑教育基地。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
1938年4月7日,刘湛恩惨遭日伪特务暗杀,樊正康接任校长。
1942年1月,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沪江大学同学会根据校董会等各方面意见,决议成立沪江书院。朱博泉、郑章成先后主持院务工作。
台湾沪江高中一行参观上海理工大学(4张)
1943年2月,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合开办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凌宪扬任商学院院长。1944年9月,凌宪扬被选为沪江大学代校长,开始筹备战后恢复事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
1946年2月,学校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凌宪扬出任校长。
1949年上海解放后,沪大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主任为余日宣,副主任为蔡尚思,但日常工作实际上由教务长章靳以主持。195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沪江大学,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
1952年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科(组)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等院校;华东工业部接管沪江大学原址和校舍,建立上海工业学校,下设机械、电机和化工三个专业。1953年1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受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同年改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工业管理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5月升格为上海工业学院,以发展军用仪器仪表制造专业为重点,7月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
1962年,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61级光学仪器专业新生全部转入上海机械学院就读。 1965年3月,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调入湖南大学。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领导。
1972年4月,上海工学院撤销建制并入上海机械学院;1979年1月,原上海工学院建制分出成立上海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恢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院校。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外语系。
1979年,学校在国内最早设立系统工程专业、系和研究所。同年11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专程到校考察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并在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
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
1981年,学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加拿大高校合作,开始举办全英文授课MBA项目;1983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发表专题报道,认为“此举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获得全国第一个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获得制冷与低温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拥有该学科博士点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养的国内第一个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1988年,台、港、沪三地沪江校友联合上海机械学院在沪江大学原址设立“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暨复办沪江大学商科。
1993年创建工业工程专业,是上海市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
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学校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4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德文医工学堂——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德文医工学堂
1907年10月1日,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校址设在1899年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
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开始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新址建设校舍。
1912年,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并先后开设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接管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和校产。1918年,中法两国政府开始协商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共同办校。1919年3月10日和4月16日,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蔡元培分别致函法国驻沪总领事和法国驻华公使,建议由他们负责将同济医工学堂改建成一所华法学校,以与他们在北方筹建的北京中法大学遥相呼应,并向法方保证“确保有关法国各方与之建立永久和牢固的关系”。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建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
1923年升格为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
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1931年,学校又以本校学制及课程与教育部所颁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修正专科学校规程》的规定不相符合,高于专科学校的水平和标准,呈请改为独立学院,获准于9月1日正式改为中法国立工学院。1940年6月起,中法国立工学院停办。1940年秋,由中法两国政府派人员组成“中法国立工学院院产保管委员会”,负责保管学校财产。工学院关闭后,其校舍或工厂一部分被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法国在沪企业、法童实业学校等相关单位借用。1943年8月,汪伪政权收回法租界后,工学院课堂大楼及学生宿舍成为法军临时兵营。1943年秋,为确保中法共有财产不落入敌伪手中,中法国立工学院校友自发成立“校友会复校运动委员会”,并创办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承接之,其经费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社会热心人士资助,教职员多为前工学院教员。1946年,中国政府接收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以及中法高工,并将重庆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迁沪并入,主导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1949年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1991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召开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主要是本科院校参加,只有三所高专参加,其中之一就是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2年国家教委、机械工业部在学校召开高专的科研工作讨论会,并要在全国高专中推广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方针。
1993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3年10月,电气技术专业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4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再次召开,高专中只有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参加,学校也受到国家教委表扬。
合校之后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7年3月20日,学校举行组建庆典和揭牌仪式,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邵奇惠、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为上海理工大学揭牌。为纪念前身沪江大学,英文校名定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毕业季(6张)
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
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两校部分资源参与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
2005年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合作组建,并由钱学森同志亲自题词命名的“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在学校挂牌。
2005年11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行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签约仪式。
2006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9所英国著名大学携手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作创建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同年,“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被列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8年,原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318号校址、原上海电机学院军工路1100号校址并入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沪上8家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科堡应用技术与艺术大学和富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设立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
2015年9月1日,学校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同发起组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6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8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1月,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同筹建的“智慧医疗光学实验室”揭牌仪式在瑞金医院举行。12月,学校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约共建“太赫兹技术口岸安全联合实验室”;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上海理工大学成为该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同年,学校联合麻省理工学院、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
2018年1月17日,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签约共建“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是上海市第一批建设的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之一。1月22日,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月,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入选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5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正式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的国际认证,成为大陆地区第20所及非教育部高校第1所通过AACSB国际认证的大学。6月,学校“卓越工程2.0一流专业发展计划”获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入选项目。7月,学校牵头成立全国首个最大的康复机器人学术组织——中国康复医学会技术转化与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康复机器人联盟,联盟挂靠单位为上海理工大学。8月,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11月,成为沪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12月,学校“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造新中心。
2019年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办学规模编辑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15个学院、2个教学部,有56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院系专业目录学院名称专业名单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工业工程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英语、德语、日语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传播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动画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医学信息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制药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其他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学院(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

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7月,学校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拥有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光学工程
ESI全球前1%学科(2个):工程学、材料科学
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动力机械及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热能工程、光学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 、工程热物理、系统工程
国家国防特色学科(3个):光学、能源、控制
上海市重点学科(8个):系统分析与集成、系统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光学工程、印刷出版、制冷与低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动力机械及工程、经济系统运作与调控、建筑环境工程与节能、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6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6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力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化学、新闻传播学
专业学位硕士种类(11个):国际商务硕士、金融硕士、翻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艺术硕士、工程硕士(含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工程、物流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项目管理、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18个领域)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66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88人,博士生导师17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69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6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两院院士(4人):庄松林、林宗虎、汪应洛、顾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陈康民、张忠孝、高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2人):华泽钊、林宗虎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张忠孝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庄松林、陈康民、王树林、林宗虎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6人):张忠孝、刘平、陈斌、常兆华
全国优秀教师(4人):黄晨、陈大文、高岩、朱坚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邓红文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3人):邓红文、窦晓鸣
上海市领军人才(4人):徐福缘、杨俊和、张华、杨茉
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人):刘宝林、宋成利、许键、于安东、董琼、黄影平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热工教学团队(2009年,杨茉)
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9月,学校在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级平台51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44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热能与动力工程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6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印刷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业(4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现代出版印刷实验中心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传热学、建筑环境学、光学信息技术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沪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
学生培养
学校围绕“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定位,致力于培养学生有思想的头脑、国际化的眼光,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上海市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本部侧门
学校在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17年顺利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4年-2017年,学生先后获得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冠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冠军等国内外1000余项赛事的奖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
学校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实验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同时,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46个项目,成活率近62.3%,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创业者。学校持续推进专业国际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等,2013年在国内首个以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工科专业权威认证ASIIN认证,学校共有8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行业协会专业认证。
2018年上海理工大学最近推出师生学术共同体交流计划,为学生随导师出境交流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每位教师到境外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时,最多可以带4名学生,学校为每名教师和学生提供最高1万元经费资助。

大高考


上理工在下放上海市后的十年里是中央、地方双不管没人爱。失去参评211后,迅速落了……在建校100年时,上海市又重新认识上理工,上理工才回神,慢慢地恢复昔日精英状况。


lee68_hz


校园景色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