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篇》找茬“拱手禮”雕塑不是小題大做

最近,四川樂山一組雕塑中的“拱手禮”的方式被網友吐槽“拱”錯了。對此,吟誦非遺傳人、文史專家、四川省國學教育研究會主要發起人陳洪稱,揖禮、拱手禮、抱拳禮等都各有講究,“上述雕塑中男子行的即拱手禮,但是拱錯了。”(紅星新聞曾報道:樂山一雕塑拱手禮“拱”錯了?到底是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

《雕塑篇》找茬“拱手禮”雕塑不是小題大做

▲ 雕塑“拱手禮”

拱手禮又叫作揖、抱拳禮,是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儀,其歷史非常悠久。按照傳統拱手禮的形式規矩,對手位、手形、身形都有具體要求。其中,在手位的要求上,男子的作揖姿勢是右手握拳,左手包住,而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

在人們逐漸很少行拱手禮和對拱手禮禮儀規則不太講究的今天,在公共場所設置一座“拱手禮”雕塑供市民欣賞,這本身不失為一件好事情,可以向市民傳遞“拱手禮”的傳統文化知識,可以傳承和弘揚拱手禮這種傳統禮儀。但是,“拱手禮”雕塑中的“拱手禮”手位形式卻“拱”錯了,那麼這在客觀上顯然是好心辦壞事。說輕了,這是鬧了一個笑話;說重了,其實是在誤導人,是在向市民傳遞錯誤的傳統文化常識。

城市公共雕塑不同於私人家裡的擺設雕塑,城市公共雕塑承擔著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城市美學功能。這決定了城市公共雕塑要具有公共價值,除了要有基本的藝術美感之外,還要注重細節,不能犯常識性錯誤。從這個角度說,市民給犯錯的“拱手禮”雕塑找茬,這不是小題大做。既然“拱手禮”雕塑在細節上犯了錯誤,設計方、所有者就應該知錯就改、及時糾正錯誤,不要讓有錯的“拱手禮”雕塑繼續擺放在公共場所誤導公眾。

事實上,近年來城市公共雕塑頻頻出錯,引起社會爭議。歸根結底,是城市公共雕塑在設計、設置等環節忽略了公共性,在設置雕塑的決策、設計過程中沒有徵求專家學者和大眾的意見。

因此,要避免城市公共雕塑再犯下這類文化常識錯誤,以及杜絕城市公共雕塑傳遞“審醜”觀念,誤導市民的美感,最根本的是要讓城市公共雕塑迴歸公共屬性。這就要求城市公共雕塑的決策、設計方案必須向專家學者、市民徵求意見,糾正設計方案中的各類常識錯誤。

總之,設置城市公共雕塑的決策時要慎重,要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之路。

——————內容轉自成都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