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或已下降,樓市“回暖”腳步放緩,需理性看待

購買力下降,樓市預期降低

購買力或已下降,樓市“回暖”腳步放緩,需理性看待

前兩天看到一組數據,2018年的新生兒出生率同比2017年降低了不少,國家已經放開二胎,但是出生率依然不高,這個很值得深思,現在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跟之前相比,明顯翻了幾番,並且現在工資水平上浮的幅度明顯低於房價的漲幅,很多人已經買不起房了,購買力下降成事實。

購買力或已下降,樓市“回暖”腳步放緩,需理性看待

雖說2018年年底已有相應的刺激政策,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只能選擇觀望,不會出手購房,“買不起”。

居民收入增幅低,房價高,房貸多,可支配收入低,購買力低,這是現狀。

如何去改變購買力低下?國家從社會保障入手,增加福利待遇,提高個稅起徵點,發展實體經濟,降低房價,讓房價慢慢的迴歸理性,讓“房住不炒”的理念深入人心,讓每一個人都能買得起房,住得起房,老有所居,住有所養;

2019年樓市因城施策,分類指導,樓市可能會有一定的回暖,但是在上半年成交量不會高,多數人或仍將處於觀望狀態,他們覺得樓市還會再降,降到他們的預期,才考慮出手,但是不管房價怎麼降,也不會降到2016年以前的房價水平,開發商和銀行也不會希望房價降太多,要不然銀行的貸款很難收回來,開發商房子更難賣出去,還有一部分撬槓杆的炒房者也不期望房價降;真正希望房價降的是沒房的剛需族。

購買力或已下降,樓市“回暖”腳步放緩,需理性看待

樓市的“紅利時代”或已終結,以炒房謀生存,發展,也不再可靠,現在的一些小開發商都不敢拿地,也不願去拿地,有的是沒實力再拿地,現在拿地的企業基本上都是一些國企、央企和一些比較大的開發商,有實力去拍地,基本上都是幾家房企聯合在一塊拿地,不再單獨拿地,這種聯合體可以壓縮成本到最低,畢竟利潤空間很小,國家在控制,如今“地王”出現的極少,地方政府也不再以房地產作為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是大力發展創新型企業,發展實體經濟。

2019年的樓市“回暖”已成大勢所趨,但是“回暖”腳步會放緩;

購買力或已下降,樓市“回暖”腳步放緩,需理性看待

如大對數人所期待的一樣,房價會降低,樓市也能夠回暖。“去庫存”這個概念也將會再次提出來,很多炒房者持有的房產也不得不拿出來對外出售,隨著時間的推移,持有成本越來越高,得拋售出去,讓真正需要的人,能夠入住,這樣也會降低空置率,避免資源的浪費,有些人房子空著,有些人只能住城中村或棚改區,甚至地下室,“蝸居”著;未來這些都將會改變。

購買力或已下降,樓市“回暖”腳步放緩,需理性看待

“樓市回暖”也成大勢所趨,在2018年年底多番刺激下,樓市波動明顯,市場又活躍起來了,但是光看不買的居多,還在觀望,還有的是“買不起”,只能被迫的等房價再降點再會選擇出手,這個時間預計也將持續半年,所以雖回暖,但腳步也會很慢,放緩。

購買力下降,樓市回暖緩慢,理性購房,你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