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

Power_G


阎锡山号称“山西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

(阎锡山旧照)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一个小地主家庭。从读书开始,到入伍参军,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血拼,最终成为了山西的实际掌权者。

古人很讲究“衣锦还乡”。项羽甚至说,如果一个人发达以后,衣锦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所以项羽在革命还没有成功后,就急急忙忙大封天下,回到他的故乡彭城。甚至还把都城定在彭城。可见其想在家乡炫耀的念头,有多么强烈。

不光是古人会这样,其实当下人也是这样。当下不少人过年回乡,其目的就是要展现出自己的风光。一些人将自己一年的积蓄都穿戴在身上,还有一些人开着豪车摇下车窗,一路大声按着喇叭。生害怕曾经的熟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风光模样。

那么,掌控了整个山西的阎锡山,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呢?

(阎锡山故居)

一听说最高领导要衣锦还乡,阎锡山手下的官员们,便纷纷削尖脑袋,又是张罗着安排车队,又是准备规格最高的仪仗。都想要把这次阎锡山回乡行,搞得风风光光,以期能得到阎锡山的赏识。

要知道,当时的小汽车可是非常罕见的,哪怕是一辆,就足以表明尊贵的身份。结果官员们硬是给阎锡山搜罗来了数十辆小汽车,光是排在一起,就已经非常震撼了。

面对官员们搜罗来的数十辆小汽车,再看着阵容庞大的仪仗队,阎锡山也是一阵无语。就在官员们纷纷观察着阎锡山的面部表情时,阎锡山却是面无表情地表示:这些东西都给我退回去,只留下一台汽车,再带上两三个护卫足够了。

虽然手下的官员们,满肚子困惑。但表面上,还是纷纷拍着阎锡山什么“清廉”“节俭”之类的马屁,并按照他的吩咐执行了命令。

一些个自作聪明的官员认为,阎锡山这是在故意装低调,扮猪吃老虎呢。因此他们只留下了一辆最破旧的汽车,满心以为猜到了领导的心思。

阎锡山对此也没有多说,带着两三个护卫,坐上那辆破旧的汽车,便回乡探亲去了。

(阎锡山全家福)

到了村口之后,阎锡山命令手下人将汽车停在村口,带着手下徒步进了村。

由于长期在外奋斗,曾去过日本读书,回国后又一直在为革命的事情奔波,阎锡山已经多年没有回乡了。

不过这次回来,面对着乡里乡亲亲切的招呼声,阎锡山收起了领导的威严,反而像小时候一样,亲切地和乡亲们打招呼。每走几步,就会停下来和乡亲拉一拉家常。

由于阎锡山身穿简朴的服装,乡亲们对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距离,一切一如往常。或许,这才是阎锡山回乡所真正追求的。

这次以后,阎锡山每年都会抽时间回家乡一趟。甚至在战争时期,也从没有间断。一直到他前往台湾,这样的习惯才被打破。而他每次回乡,也务必让自己排场低调,衣着朴素,始终保持着和乡亲们的亲切感。

抛开阎锡山的政治立场不谈,面对日寇的入侵,他在抗战中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始终保持着当年的一份初心,不以排场和阵仗耀武扬威,始终保持纯粹,这便是值得学习的高贵品质。


张生全精彩历史


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不张扬,别显摆,低调呗。

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现属定襄县),1911年10月底,太原起义成功,29岁的阎锡山当选为山西省军政府的大都督,这既是他投身革命奋斗得来的辉煌,也是他善于算计而得到的果实。

这年春节,他要回老家过年。这是他当了山西军政府大都督后第一次省亲,部下的亲信们认为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就要讲究隆重排场,以此显示大都督的威严和气派。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拟了一份筹备计划,其中安排了庞大的随从队伍,要准备的各种贵重礼品,准备了洋服和军服,光安排的车辆有30多辆。

这份周密计划呈给阎大都督后,他一边看一边摇头,拿起笔全都划掉了。亲信们不解,这么周密的安排还不满意,还要多么隆重气派?

阎锡山却只要一辆旧吉普车,2名随员士官和1名司机。那些各种各样的礼品也都不要了。

当车开到河边村头时,阎锡山让车停住下了车,取出外祖母缝制的中式衣服穿上了。

士官和司机跟在阎锡山身后,走进了村子。与遇见的村民打招呼,拉家常,走了个把钟头才进家门。

后来,随行士官问起这件事,为何要轻车简从,为何要对村民那样热情?

他回答说:“孙中山先生常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则伯川可少过矣!”

阎锡山的低调,已说得很清楚,他不能在父老乡亲面前耍大牌抖威风,低调低调再低调,谦卑谦卑再谦卑。

阎锡山做了山西大都督后,看到村里许多穷人没房子住,就想给每户穷人圈个小院盖3间房,在征地时要征一位金堂老人的5亩地,老人要价200大洋,办事人员不想给这么多钱,阎锡山为报答金堂老人当年对自己的厚爱,不但满足了他的要求,还另加50块大洋讨老人欢喜。

当然,阎锡山也不能完全脱俗,他在家乡也大兴土木,耗费重金建了近千间房屋,有20多个院落,也称得上是豪宅。他脑子里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也要显得威风凛凛。(见下图)

话说回来,阎锡山此后在父老乡亲面前一直坚持低调,每次回到河边村,都是常人打扮,步行进村。这表明他出自社会底层,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善于降低姿态,赢得百姓的好感。底层接近平民,官场韬光养晦,是阎锡山的重要特点。


趣话历史那些事


山西的大军阀阎锡山,在发迹之后,衣锦还乡,让手下人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前呼后拥,而是只开了一辆旧吉普车,带着两个随从,到了村口,停下车走进村子,和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亲切交谈。

手下人很难理解,阎锡山解释道:老百姓才是根本,我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就,忘了本。

这件事,虽然有些政治秀的味道,但从阎锡山的所作所为,也可以看出阎锡山的一些治国思想。

阎锡山在民国诸多军阀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可以算是一个持续时间最久的军阀,足足统治了山西三十八年。这是名副其实的山西之王。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能在那样一个乱世中,保持自己在山西的地位权势,可见,阎锡山是个很厉害的人物。

阎锡山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所以,对山西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武昌起义之后,阎锡山开始宣布独立,并一举击溃来犯的清军,从此获得了山西的统治地位。

如果从阎锡山对于山西的贡献来说,他真的是保了一方平安,但从阎锡山的政治态度来说,属于墙头草式人物。

他曾经拥袁,也曾经反袁,曾经拥段,也曾经反段,曾经拥蒋,也曾经反蒋。这种反复,被阎锡山自称为中庸之道。也体现了阎锡山,并没有更高的政治理想,只是想保住山西这块根据地。


我们或许可以因此而鄙视阎锡山的为人,但如果穿越到民国时候,就会发现,在整个民国(除了抗战时期),要说战争最少的,最稳定的地方,一定是山西了。

而阎锡山的墙头草行为,让各方势力都无法染指山西,无法染指,就不会有大的战争,在当时的年代,只要不打仗,就是一种幸福。从这一点看,阎锡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阎锡山在山西的三十八年里(中间因为中原大战失败,曾经蛰伏大连了一段时间,但在蛰伏期间,阎锡山依然保持对山西的控制权),阎锡山采取了儒家治国的理念,在阎锡山击败清军,成了山西总督之后,他开始推行移风易俗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禁烟”“天足”和“剪辫子”在阎锡山的大力推动下,山西各地百姓纷纷摆脱了清朝留下来的痼疾。



接着,阎锡山开始进行乡村改革,现在看来,这些改革其实和古代里正制没有什么区别,但这样的改革,让山西境内各乡村的人口很快稳定下来,并且通过儒家文化,主要是开展教育和训练民兵,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乡村流氓地痞和游手好闲之类的人物。

这些改革虽然并没有大刀阔斧,但很符合最底层村民的切身利益,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稳定和踏实。也让普通老百姓开始认可这个信任的总督。


得到老百姓认可的阎锡山,开始推进农业的发展,这些农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比如兴修水利,鼓励蚕桑,种粮食和一些经济作物。这些政策,进一步稳定了山西各地的村镇。吸引很多流民来到山西。山西一度被评为“模范省”。

从阎锡山执政山西后的一系列的政策,可以看出,阎锡山受到儒家治国思想影响很大,明白老百姓的重要性,在统治山西初期,和很多其他军阀不一样的是,阎锡山并不好大喜功,也不想推到重来,他的绝大多数政策,其实是“毫无创新”的。

但就是这些“毫无创新”的政策,让老百姓感受到了难得的稳定。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曾经说过,治理一个大国,就好像作一条小鱼,不能不翻动,也不能翻动的太频繁。

不管阎锡山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从他的这些政策措施而言,做的很实在,能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踏实。其实,老百姓都很淳朴,有时候,活做的踏实点,哪怕“毫无创新”也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小小嬴政




历史已成过去,现在想起阎锡山 的当年,已经快百年之事了。无论用什么观点评价阎锡山,都别忘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特殊时代。处在乱世的阎锡山,能把家乡山西治理成一片世外桃源,人民安居乐业,确实不愧一代人杰。



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 ,阎锡山出生在五台县河边村,父亲阎书堂,当时是慈禧太后的御用采办,负责慈禧的生理卫生和日常用品,整个清宫的脂粉绸绢,都由阎书堂提供。



慈禧非常信任忠厚正直的阎书堂,听说阎书堂喜得贵子,要做阎锡山干娘,权倾朝野的慈禧能为阎锡山干娘,也是阎书堂求之不得的。后来阎书堂在阎锡山五岁时,带他进京认干娘,阎锡山宁死不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阎锡山20岁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六期。日本天皇亲自接见了他,并进入日本陆军军官学校。与东条英机,冈村宁次都是军校同学。当时日本陆军学校有一条校训【要做就要阎百川】



回国后的阎锡山 ,慈禧一心把自己的娘家侄女那梅许配阎锡山为妻,阎锡山没有答应,说满人事多,不守妇道。阎锡山娶了大自己八岁的邻居徐竹青为妻,徐竹青早年丧母,父子相依为命,为照顾脑血栓瘫痪在床的父亲,一直没有嫁人。

阎锡山理解她,并愿意和她一起照顾岳父。徐竹青被眼前的弟弟感动,三日后嫁给阎锡山。虽然阎锡山后来成为山西第一人,终身不纳一妾,与徐竹青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阎锡山成为山西督军时,开始了对山西励精图治,把山西以北9个县,改成连接全国的市贸区,称【山西黄金商府】,安定的山西,全国上万巨商风起云涌,迁居山西发展,


根据【山西志】记载,阎锡山执政期间,有63个国家在山西设立办事处,外商云集,山西在外国人眼里成了内地新租界。这也使山西财政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九的收入。



经济繁荣的山西,主要表现在民生的真正福利上。山西教育,在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免费教育。



凡家中孩子多,家庭困难的农户,一律免去一切费收,自给自足,每两个贫困家庭给黄牛一头,年年发放粮种。



高瞻远瞩的阎锡山,把目光投向山西农民,公益办学,让大批的农民子弟走出乡村,根据【山西档案】,


阎锡山在山西办大学264所,医学类学校870所,当时日本,英国等外籍教师在山西得到大力引进。



阎锡山把山西建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先进地区,当时有内陆上海之称。公费教育,每年大批山西学子送往国外学习。也给山西带回了一日千里的动力。



整个山西,每年毕业的大批学生得到重用,各行各业,被一种新型思维带动着,科学性地稳步上升。

阎锡山在各市县,前无古人地进行了房地产改革,开发了大批房产,提供给毕业后的农民子弟成家立业,走出农村的年轻人,通过两年的努力,可以买一所自己的小家,


这是阎锡山为了发展山西,为了使山西的年轻人更好地为山西发展做贡献,由山西财政投资的非盈利房地产开发。是人道主义发展方针。



阎锡山虽然成为山西的英雄,可为人并不张扬,除非在正式场合,都是一身山西农民装束,一件棉袄,居然穿出三处破洞。


阎锡山常常去农村,走在农人中,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阎锡山,真实的阎锡山一点不假,真正为山西人谋幸福。



阎锡山最痛恨官官相卫,欺压百姓,每年进行吏治考核,不能清廉为民的一律严惩。阎锡山执政的原则,是严于律己,他在山西期间,除罚自己为官的亲戚72人,枪毙六人。要有一个严明的官场,阎锡山首先做到了人人平等。在阎锡山以身作则的领导下,山西官场一片清廉,他们尊重和佩服阎锡山。



阎锡山虽然提拔了大批五台人,可这些人也成了维护山西安定,惩罚官场腐败的得力助手。全国很多人,纷纷迁入山西,使山西人口成为全国各省之最。



当时有很多国民党大佬主张把山西周边的三个省划归山西,因为害怕阎锡山搞独立,没能形成决议。



阎锡山回到五台山河边村时,一直布衣步行,所有长辈,阎锡山毕恭毕敬,和村里年轻人说说笑笑,就爱蹲在村里长辈的小屋内,吃一碗老人的手擀面。


村里的老人不是希望阎锡山常常回来,只是每天很想他。每次阎锡山离开村子,老人们都要掉眼泪,阎锡山为了这些老人,再忙也会抽时间回家看看,有时大半夜到家,就和老人挤在一张床上。这就是阎锡山,不管怎样评说,阎锡山就是阎锡山。


白这个颜色


作为一个山西人,看到一群人在这里吹嘘阎锡山多么好,我就出离愤怒了!

阎锡山祸害山西老百姓38年,最后逃到那个小岛上终老再也没回家,这就是对山西最深重的爱吗?

我们山西人,普遍对阎锡山和孔祥熙这样的大军阀大贪官毫无好感,我们真正崇敬的英雄是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傅作义、彭真这些共和国开国英雄们。

有一次在酒桌上,我向朋友们介绍我们朋友李锡彪,我说:“这兄弟厉害了,李鸿章的李,阎锡山的锡,林彪的彪!”朋友们一起鼓掌叫好,李锡彪本人直接炸毛“玛德,三个人没有一个好人,我重新说,“李白的李,刘禹锡的锡,彪马的彪”。”大家继续大笑不止。

这兄弟,是文水人。说起阎锡山,眼睛都要红了。我们都知道伟大领袖给刘胡兰同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也都知道刘胡兰是被阎锡山匪军用铡刀铡死的,也都知道刘胡兰死的时候只有14.5岁。但很少人知道,刘胡兰被杀的一些细节。

2007年1月12日(刘胡兰牺牲60周年纪念日),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没错,阎锡山匪军就是用殴打恐吓等方式,逼迫着支持刘胡兰高土改的乡亲们,亲手铡下了刘胡兰年轻的头颅。

这样的阎锡山,是你喜欢的阎锡山吗?

不过,时光流逝,中国人民站起来已经60年了,太多人忘记了一个甲子前无数烈士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反而开始回忆那些军阀贪官老爷们给丢下的残羹冷炙了。

疯狂破坏沂蒙老区、屠杀革命老区的还乡团支持者张灵甫,不也是被某些人当成抗日英雄崇拜了吗?山西有个刘胡兰,山东有个解文卿。解文卿死的比刘胡兰还惨,不仅有长达6小时的殴打,还有剪烂手指的酷刑,最终一堆麦秸烧死了遍体鳞伤的解文卿。

言归正传,说回阎锡山本人。

阎锡山的确做过一些好事,比如发展山西经济,振兴山西教育,再比如保境安民让山西免于战乱。可是,阎锡山的罪行,也照样不能被选择性忽略。

1,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鸦片种植和贩运始终是重要财源。阎锡山支持山西境内中鸦片,其实有渊源。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当局在全省范围内禁止鸦片种植,在文水县和交城县引发“交文禁烟惨案”,同盟会和新军站在群众这边,支持种植鸦片,帮助阎锡山顺利掌握新军领导权。

四川人因为保护铁路股权而发生保路运动成为武昌首义先声,而山西人却因为保护鸦片种植开太原新军起义的先声,作为山西人,真觉得丢脸。

2,阎锡山在抗战中后期,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太原会战期间,阎锡山积极反共的面目暴露无遗,阎锡山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直接领导八路军的作战行为。可是面对国共合作的山西新军的蓬勃发展,他悍然发动了1939年的十二月事变,因为续范亭等爱国将领的阻止,贺龙、刘伯承等八路军的坚决打击,没有才没有酿成皖南事变那样的惨剧,不过仍然有十几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遭到破坏。最令人发指的是,阎锡山居然在抗战期间与日本签订停战协议,即使是消极抗日如蒋介石,都对他破口大骂,让徐世昌亲临前线进行视察。

3,阎锡山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倒行逆施,更是引起了天怒人怨。阎锡山长期躲在陕西宜川秋林镇,晋绥军偏安晋西和晋南,却在抗战胜利后快速东进北上,抢夺胜利果实。解放山西的最后一战太原战役,阎锡山早早逃到台湾,让手下负隅顽抗。明明是43人自杀,却非要说500人自杀,这43人中还有两个日本侵略者。

综上所述,阎锡山实在当不起现代人对他太多的赞誉。

阎锡山衣锦回乡,不摆架子,寸头下马步行,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作秀而已。冯玉祥还曾拍电影宣传自己爱兵如子,给士兵搓背、剪指甲、理发,可是冯玉祥对待下属,动不动就是鞭子抽,即使是宋哲元、张自忠这样的高级将领都受过这种待遇。

俗话说的好,兔子不吃窝边草,阎锡山对谁不好,也不会对河边村的老百姓不好。原因很简单,河边村父老看着他长大,多多少少还有一些感恩之心。如果阎锡山在河边村都是作威作福,恐怕阎家的祠堂和祖坟就保不住了。

像阎锡山这样在外面作威作福,回故乡积德行善的军阀太多了。

汤恩伯,在河南被称为“水旱汤蝗”四大害之一,可是回到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汤村,几乎没人说他不好。

孔祥熙,利用职务之便,大发国难财,通过贪污腐败成了中国首富,可是在山西省太谷县,他却兴修水利、兴办学校,俨然一个大善人。

蒋鼎文,在陕西当官时,狂嫖滥赌,可是到浙江诸暨看看,说几乎没人说蒋鼎文的坏话。


历史知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无论再嚣张的人,回到家乡都是很低调的。

我们看看蒋介石。

蒋介石老家在奉化溪口镇。他成为国家领袖以后,曾考虑扩建一些故居。

他的故居门口是一个卖千层饼的店,小贩是蒋家多年的邻居。

蒋介石曾经派蒋经国去和这家人谈,能否将小店卖给蒋家,这样才能扩建。

谁知道,这家小贩回答:他现在当皇帝了,了不起啦!他看上我的房子,叫他自己来讲好了。

无奈之下,蒋经国只能告诉老蒋,这家人不愿意卖。

按照大家的想法,蒋介石万人之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领袖斯大林也要让他三分,区区一个小贩敢找麻烦?

谁知道,蒋介石却说:人家不肯搬,不要强迫。

后蒋介石回老家小住,刚出门就遇到这家小贩。小贩很不客气的拦住他,喊老蒋的小名说:你要我房子?现在你做‘皇帝’了,我哪里敢不让呢?只好让你。

蒋介石尴尬的回答:不要这样说,不要这样说,我怎么会要你房子?呵呵!我们还做邻居好了。

于是,今天大家去溪口镇旅游,就会发现蒋介石的这个祖居并不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院子,在院子正面的东角有个千层饼铺

至于毛泽东,也是如此。

毛泽东在建国以后几乎没有回过老家。难得回去几次,都客客气气的请村里的长者和党员们吃饭,从不摆架子。这些长者也敢在毛泽东面前说话,有些人还抱怨当时的一些政策。毛泽东总是耐心的听。

为什么这些领袖在自己老家,却如此老实?

这是中国传统乡绅文化决定的。

在以前的中国农村,所谓皇权不下县,地方实际是有名望的乡绅、族长在管理。

这些族长并不是仅仅要有钱有地位,更要有名望。

所谓有名望,就是要讲道理,不能蛮横,更不能欺压良善。如果你在老家口碑不好,就算再有钱再有地位,乡亲们也瞧不起你。

你这一代可能嚣张,别人不敢说什么。但你的子孙将来可就难过了。

所以,民国几乎所有的军阀和高级官员,回到老家都是老老实实的,从不敢惹事,更不敢仗势欺人。

不然,恐怕他们儿子都娶不上像样的媳妇!


萨沙


阎锡山是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为了生存,游走于各派势力之间,所做的事情,也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阎锡山作为一名山西人,在他自1911年到1949年,主政山西的38年间,为山西的父老乡亲们做了很多有利、务实的事情。

阎锡山在山西大兴水利,号召百姓多种树,多种棉花,饲养牲畜,植桑养蚕,增加收入。同时,还禁烟、断辫、禁止缠足。当时的很多省份,因为战乱民不聊生,而山西百姓却是安居乐意,丰衣足食。

阎锡山还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为山西的学童造了几十万张桌椅。他曾说,不论贫富贵贱,在学龄时,都应该去上学,这就是国民教育。他还将“受教育”列为与当兵和纳税同等重要的事情,称之为“国民之三大义务”。这一举措让山西学龄儿童受义务教育比例长期保持在70%以上。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赞叹道:“山西是中国义务教育策源地。”

山西商人,通常被称为“晋商”,而晋商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阎锡山的大力支持。阎锡山在任期间,就曾说:“整理村范,非藉商人之力不可”。阎锡山深知商人的作用和力量,他就大力鼓励经商,支持商人的发展,让山西很快成为了当时富甲一方的宝地。

阎锡山的老家在山西五台县,他主政山西,自然也要时常回老家看看。但阎锡山返乡,并非项羽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阎锡山回家乡绝非炫耀,而是为了去看望他的外祖母,回乡祭祖。

阎锡山虽然出生在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但是在他六岁时,亲生母亲去世,而他的继母不肯养育他。他就被外婆领去,由他的外婆抚养长大。因此,阎锡山跟他的外婆感情深厚,时刻挂念着他的外婆,就想回乡去看望他的外祖母。

阎锡山的部下一听,觉得阎锡山是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炫耀一下呗。他们就精心准备好了送给阎锡山亲戚、朋友,还有乡亲们的礼物,又备好了一个庞大的车队,准备跟随阎锡山一起返乡,来一个盛大的返乡庆典。

结果呢,到了出发的日子,阎锡山让所有人、车都留下,仅带着一名司机和两名年轻的士官,坐上一辆陈旧的吉普车,往老家赶去。

车辆一路颠簸,到了家乡的村头,阎锡山让司机停车,然后穿上了外祖母给他做的衣服,下了车,带着两名士官和司机,步行走入了村子。一路上,阎锡山还不断的和村民打招呼、聊天,了解村中的民情。

跟随的士官很不解,阎锡山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

阎锡山深知民心的重要性,所以,他不但要做利民的事情,还要约束自己的言行,礼待百姓,让自己和百姓的关系融洽。阎锡山得到了山西百姓的支持,才让他在山西稳稳的坐了38年,成了当时的军阀中,统治同一个地方时间最长者。


奕天读历史


所谓“衣锦还乡”在中国是一个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每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都想回到家乡做点事情也好,祭祖也好,反正是要光耀门楣的。

前几天刷抖音的时候就看到恒大老总许家印陪父亲回河南周口老家,那才叫一个衣锦还乡,如今的许家印2900亿,还能回乡去看望父老乡亲,说明许家印先生在成功之后不忘初心,不忘生他养他的地方。

然而,许家印却说“不为衣锦还乡,只求回报乡梓”,回到家乡后,许家印同乡亲们吃了一顿有地瓜、黑窝头、煮白菜萝卜、地瓜汤的大餐。

这才是真正的大佬,现在很多成功的人,早就忘了哪里是他的故乡了。

说起来这个衣锦还乡,并不都是光耀门楣的事情,这个典故最早说的是楚霸王项羽的事情,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以图天下,结果项羽却分封诸侯,看到秦宫破壁残垣,因此说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就是项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思想,关羽在建功立业之后迫切的想要回到家乡炫耀。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只想衣锦还乡而不能在落魄的时候回到家乡。

现在多少大学生毕业后在北上广过的不如狗,却不敢回到家乡,没有出息的人回到家乡迎接你的只能是热嘲冷讽,纵横在外面上两年班混不下去了,回到家乡的时候,从大家的脸上都能看出来他们心理的话,那谁家那谁,上个大学白念,出去连个工作都没找到。

有点感慨万千,话题扯远了,接下来再说阎锡山衣锦还乡的事情。

来自山西五台县的阎锡山也是受到很好教育的人,自幼就在私塾读书,后来考上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03年被官费报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要知道当时能够上陆士的人,回国后都是栋梁之才,留学日本的这一小撮人影响中国革命很多年。

阎锡山在日本期间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并且和孙中山提出“南响北应”,也就是同盟会在南方起义,阎锡山在山西遥相呼应,当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都失败了,阎锡山也没呼应上,等武昌起义的时候,阎锡山借助同盟会在山西的力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成立军政府,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

阎锡山能够执政山西,可以说是从山西走出去后,又回到了山西,表明阎锡山和项羽一样是一个乡土概念很浓厚的人,阎锡山的军阀势力不但很少扩张到山西之外,而且清一色的重用山西人,尤其是五台县人,当时有一句话形容山西政界“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跨”。

在阎锡山的治理下,山西一度发展成为模范省,尤其是山西的义务教育,更是全国领先,在阎锡山治理下的山西,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不去读书是要受到惩罚的。

然而阎锡山真正回到五台县老家过年的时候,却从来也不大张旗鼓,当车走到村头的时候,就下车步行走回村子里,而且穿着并不是锦衣,而是普通的衣服,看起来和一个山西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路上碰到乡亲们还亲切的跟人家打招呼,一点也不摆架子,本来是衣锦还乡,却是异常低调。

其实这就是真实的阎锡山,不显山不漏水,崇尚中庸之道,生活节俭朴实,从辛亥革命一直到败退台湾,阎锡山才能够主政山西长达38年之久,在到台湾之后亦能够善终。没有大风大浪,自然不会起起落落。

多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朝得意就忘乎所以的人最后必然会走下坡路,以前范伟饰演《马大帅》中一个角色就是,在外面混的不错,回乡之后就不知道怎么好了,各种炫耀,结果不长时间就被打回原形,在城里又过上了穷日子,这个时候相邻来投奔他,他只能拿脸盆盛白菜炖粉条来招待大家,大家觉得他吝啬,那些相邻反而厌恶起他。

人在成功后,衣锦还乡并不难,难的是“衣锦不还乡,还乡不锦衣”!

但是你看现在的社会风气,网络上充斥着全是“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啊!”


史论纵横


民国时期,全国陷入混乱。但是有一个地方很特别,就是军阀阎锡山所占据的山西。山西在他的治理下可谓是百姓安康,甚至连上学都不要钱。周边很多省份难民纷纷逃往山西,希望在这里寻求避难。


阎锡山出生在山西五台,故乡情怀特别严重。即使工作再繁忙,平时只要有时间,都会回家看看。当他坐上山西第一把交椅时,就提出回家祭祖的想法。

当时很多人认为他这是衣锦还乡之举,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部下为了迎合他的意愿,先是大操大办十几个车队送行。但是他拒绝了属下的好意,只是带了几个随从,开着平时的车就回家了。

当汽车到达村头时,更是停下车步行。遇到昔日长辈,按照当地礼节问好。丝毫没有显山露水,在老家祭祖完毕就匆匆离开,周围人也不知道他这几年究竟干了什么。

在这之后的很多年里面,阎锡山每次回到老家。从来都是收起在外面的架子,本本分分的做一名山西五台“普通人”。后来很多人问他为何如此行径?

他的回答很令人动容,自己老家孕育了他。就算在外面过得再风光,回到老家在老人面前还是一个孩子。做人不能忘本,我是在乡亲父老眼皮子下长大,怎么会在他们面前炫耀?

而阎锡山并没有只是说说而已,他先是在山西普及义务教育,又建设起诸如太原兵工厂在内的工业体系。改善了山西的交通情况,在农村地区推行六政三事。抗日战争时期,更是积极投入到抗战中。是所有军阀当中,口碑比较好的一位。


史之策


阎锡山虽说是大军阀,但是,他在山西统治的时期,还是给山西人做了很多好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能从山西立足三十八年而不倒的原因。

因为阎锡山是山西人,他明白,自己若是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要有老乡的支持, 连老乡都不支持你。你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呢?

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只要他回家,走到村口就会下车步行。

这才是对老乡的一种尊重,只有这样做,阎锡山才能更好的收买人心。才能让更多的人归附于他。

阎锡山在统治山西的时候,确实也为山西人做了不少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和当时的中国乱世是有关系的,那时候中国面临的是军阀四起的战乱局面,针对军阀四起的乱世,阎锡山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来应对。

比如说,他在山西采取的铁路轨道是窄轨道。

这样的轨道和其他省份的不能相通。因此其它省份的兵力,想通过火车,运送兵力到达山西,也就不可能了。

也正是这个方式,让山西在那个时代,保持住了几十年的和平与安定。

他还办理了很多学校,这些学校都是让学生免费来就读的。

大家都知道山西的煤炭比较发达,还有钢铁。有了煤炭和钢铁就能制造武器,就能发展当地的经济。

正是这一系列的策略的实施,让当时的山西,成为了中国数一数二发达的省份。

当然了阎锡山之所以做这些事,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些手段的实施就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说到政治,就不得不说阎锡山的政治才能,他统领的地盘在山西,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个四战之地,他的西部有冯玉祥,他的东北有张作霖。他的近邻有吴佩孚,还有北伐的蒋介石,李宗仁。

这些邻居无论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但是,阎锡山给他们相处的都很融洽。这就不得不佩服阎锡山了。

不过阎锡山也不会这样一直和稀泥。他也会抓住时机,也会选择主动出击的。

中原大战就是阎锡山联合冯玉祥等人和蒋介石干的仗呀,这一战蒋介石方因为张学良的加入而胜出。

阎锡山战败后就归属了蒋介石。

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综合各方势力,考虑来考虑去,在徐向前和朱德的劝解下,他又开始联共抗日。

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很快能建成,和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和阎锡山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结束后,阎锡山又开始联合蒋介石一起对抗中国人民解放军。

最后阎锡山是被自己的老乡,比他更厉害的徐向前元帅打败的。山西解放之后,阎锡山就逃到了台湾,最后死在了台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