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各个城市之间有哪些“梗”?

林峰仪


甘肃在分省之前,地域辽阔。分省后只剩下千里河西走廊为主干线的一根干骨头。目前来看,甘肃分省时只考虑了分出去的部分,而未考虑留下来的部分。

目前,甘肃气候和经济区块来说,基本分为三大块,由西向东分别为河西走廊,陇中地区,陇东南。而这几大块中河西走廊从气候经济相对独立的一个经济区。陇东地区来说,由于与陕西互溶距离西安较近,对甘肃的认同感不高。

个人认为,甘肃经济落后有她的自身因素,但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也是导致甘肃落后的主要因素。狭长的甘肃东西有铁路公路串联,而狭窄的南北与相邻省份的公路少之又少,尤其是省界公路甘肃一侧总有十几公里无法行走的烂路。我建议,西北五省应重新划分行政区,将现有的甘肃进行重新划分,以河西走廊为主将内蒙阿拉善,青海海西,新疆哈密组建真正的甘肃省。乌鞘岭以东河黄地区以兰州西宁海东及定西天水陇南…等地组建陇源省,庆阳平凉分别并入陕西和宁夏。

这种划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西北地区长治久安。


天地胡杨


首先,我是甘肃人,很高兴前一段时间我们的省会兰州,走进了二线城市的行列。



那么,就有人说了,甘肃是一个二线城市拉着十几个五线城市,这可以看做是对甘肃的冷嘲热讽,但,我相信我们甘肃会发展起来的!

我认为,我们甘肃的文化是丰富的,各个城市间也有不少“梗”,让我给大家捋一捋。

首先,说说兰州。兰州最好吃的是兰州牛肉面,可是不知不觉闻名全国,甚至世界的,却是兰州牛肉拉面。



然后就是我们的庆阳了,甘肃各地区最为倔强的性格以及婚嫁高彩礼、气走长庆油田等传说位列甘肃省奇葩榜首,有个庆阳的朋友,性格很倔,我们都说他像头倔驴。

还有就是,天水的“瓷娃娃”了,相比于其他地方,天水的水土不错,也出了不少的名人,这也算是一个小“梗”吧。

最后,就说说我们的“河西酒廊”吧,甘肃是很爱喝酒的地区,尤其是张掖酒泉这一片,酒文化很是了得,可以说是酒桌上歌声不断酒不停啊!



欢迎各位的评论,如果你是甘肃老乡,就点个关注支持一波吧,感谢!


风云爱生活


所谓“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说。

还有一则资料,出自于明驼的《河西见闻录》。明驼于民国22年(1933年)夏秋由兰州到敦煌往返一趟,费时7个月,行程万里。民国23年(193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河西见闻录》,以游记题材记述亲见的河西各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山川风物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河西官场中,通行着一种谚语:“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梁新民在《武威史地综述》中引《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卷》云:“‘金张掖’、‘银武威’的美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而“银武威”之名,其文字最早见于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书中说“银武威不容乐观”。



可见,“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名气较大,经常在著作和媒体上被广泛使用,人们也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尽管我们经常使用“金张掖”、“银武威”这种说法,但它们得名之由来,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史书中缺乏明确的记载。那么,“金张掖”、“银武威”之说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种说法,据武威耆旧说,民国时有个贪官,外号叫郭砣砣(老百姓把银圆叫砣砣)。他先在张掖做官,搜刮民脂民膏,捞了一笔,又听说武威山川秀美,繁荣发达,便四下活动到武威当官,结果又捞了一笔。所以老百姓说他“张掖捞了金砣砣,武威又捞银砣砣,干脆就叫郭砣砣”,从此,有了“金张掖”、“银武威”之说。

第二种说法比较笼统,说河西走廊是甘肃的好地方,人们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说这里的富裕,所以用“金张掖”、“银武威”表示这 是两块好地方。

第三种说法用了地理五行学说,说张掖在武威的西方,在五行中西方为金,所以有了“金张掖”之说,相对于“金张掖”来说,武威就成了“银武威”。

第四种说法源于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早年,有一位朝廷官员奉旨到河西巡视,在途中他听到了甘、凉两地流传很广的一句民谣:“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干水湖滩。”他放眼凉州满目干燥缺水,但踏遍甘州却到处是水,两地气候差异很大。当时甘州人把自己的家乡赞誉为“银甘州”,凉州人把自己的家乡赞誉为“金凉州”。而这位朝廷官员则认为,根据甘、凉的气候特征,应该把甘、凉两地的美称互换,因为金有火性,银具水性,银来凉州,恰到好处。这虽然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但“金凉州”之名历史上确实存在,2005年8月,甘肃省藏学研究专家组对武威市西夏博物馆保存的藏文典籍进行考察、鉴定。在《藏文大藏经》题记中记载道:“抄写佛经的善业功德完成于明代金凉州的甘珠尔殿”,说明凉州藏文典籍出自本地。据此可知,凉州在明代时还有“金凉州”之称。由此可知,这个传说也值得推敲。

第五种说法,则是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谢继忠教授撰写的《浅谈“金张掖”、“银武威”的由来》一文。该文用历史、经济与民俗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释。该文的出发点和灵感来自清代甘肃巡抚元展成于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给皇帝写的一道奏折,奏折上说:“臣现在清理通省田赋,渐次就绪。查甘肃地处边陲,山多田少,凡实在可以长年耕种之地俱经照例升科。其科则有分晰金、银、铜、铁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总以金、银川地为上等,山中平坡地为此等,铜、铁陡坡地为下等。征赋亦各有差。”这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甘肃用来征收赋税的土地分金、银、铜、铁4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出“金”、“银”2等;在下等陡坡地中,又可分出“铜”、“铁”2等。谢继忠教授在分析了清代河西走廊赋税征收的标准,以及张掖、武威的土地与赋税征收情况和张掖、武威的人口状况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结论,其中包括三点:张掖属‘金’等的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属‘银’等的土地,数量更大一些;张掖缴纳的赋税多于武威,由此便衍生出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通过元展成的奏折内容这一历史依据也说明,用金、银、铜、铁的等级,表达人们对一些地方水土条件与富庶程度的认可,是河西走廊特有的一种表述方式。



由于没有史料印证,那么辩论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前面《河西见闻录》说到“在河西官场”流行“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那么,我们不妨再从官方的角度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明时期,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对甘肃镇战略地位重新审视,认识到了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国防地位,于是将陕西行都司治所西移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使其便于东西兼顾,并根据敌情,迅速作出反应。这样,甘州便成为明代甘肃镇的“总会之地”,是明代经略甘肃的大本营。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可见,无论是明朝,还是清代,张掖在军政建制的地位上要高于武威。如果是官方对张掖、武威进行赞誉,则必然是张掖在前,武威在后,自然便有“金张掖”、“银武威”的称号。

以上是“金张掖”、“银武威”来历的几种说法,看上去都言之有理,有根有据。由于缺少历史记载,任何一说都能自圆其说,难以辩论说服。看来,要想找出历史的答案,还要不断挖掘史料,不断研究和考证。


华视广告传媒


陇东的觉得河西戈壁滩所以穷,河西的觉得陇东靠天吃饭才穷,陇西的觉得河西缺水穷,河西的觉得陇西旱的要死更穷,陇东南的觉得河西河都快干了所以穷,河西的更觉得陇东南雨水多怎么还能那么穷,河西因为戈壁滩多,好惨。


性情高人


庆阳宁县有什么埂呢?


文史采薇


甘肃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城市,经济目前还是属于在刚发展阶段


王海龙ZJ


庆阳是老区,董志塬五,六十年代是甘肃粮仓,后水土流失严重,河西后来者,七十年代解决了水的问题,成甘肃粮仓,陇南成徽盆地气候优越历来富庶。


阳光90650191


庆阳董志塬被称为“天下黄土第一塬”


暴走杏仁子


甘肃的梗就是缺水,南水北调!


懒惰的猫67


甘肃的彩礼负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