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机构投资者的时代吗?

痛点三:流动性低

史上规模最大的加密货币追加保证金交易是通过OKEx的比特币期货完成的,价值达4.6亿美元,但还有4.16亿美元没有兑现。因此,虽然这笔订单追加了保证金,但因无法全部兑现,还是导致整笔订单被删除。在币圈,大家都知道的是,加密货币订单往往小得可怜,交易所没有专业投资者想要的流动资金。对许多机构交易者来说,收益差过大是交易的一大阻碍,尤其是那些专注于高频(HFT)交易或算法方法学的机构。

虽然在大型交易所里,比特币和以太币(大部分)的流动性相对来说还算强,而比起机构交易者更为习惯的高流动性市场(比如外汇),它们的收益差还是算大的。就算机构组团入场,目前的交易量可能根本没法满足他们的胃口。一方面,他们没法交易他们玩得更顺手的交易量。另一方面,由于急剧下滑的交易量和价格,他们将不得不转向交易所——尤其对那些市值较小的竞争币来说。

机构的流动性就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一样,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是因为机构不交易,而机构不交易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流动性。部分原因还在于这个市场是被孤立的——靠套利只能做这么多。归根结底,流动性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无法阐释清楚交易所和流动性供应商如何能让市场变得专业化(并增加订单)。可以这么说,大额资金会继续在场外观望。


现在是机构投资者的时代吗?


痛点四:过时的客服

传统领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服务方式:有什么问题就马上拿起电话与经纪商或金融服务提供商联系。这在加密货币领域基本不存在,因为这个领域的客户服务差不多是远古时代的。目前的交易所格局,连客服都缺,更不要说专门的客户经理了。市场上充斥着这样的故事:不满的客户需要等好几个月来跟踪和解决问题,其中包括资金被锁或卡住等棘手的麻烦。

现在是机构投资者的时代吗?

现有的「客户服务」面向的基本是散户投资者,考虑到币市是一个主要由散户和交易员组成的市场,这确实还算可以接受。然而,机构习惯的客服领域是非常不同的,他们需要实时跟进和密切细致的关系管理。这是大多数金融产品的核心,当加密货币领域缺乏几乎所有其他资产类别都具有的核心客户服务产品时,就很难将其定位为合法的、独立的资产类别了。

痛点五:缺乏可靠的数据和复杂的分析

虽然传统投资者数十年来一直依赖复杂的分析和数据工具,但币市缺乏这种复杂性。对冲基金的运作离不开他们的终端(或者近年来出现的具有价格竞争力的替代品),而加密货币的数据环境是分散的、不可靠的,有时甚至带有欺诈性质。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分析非常重要,尽管一些项目也在致力于开发关键资产和数据管理工具,但还没有吸引专业投资者的全面解决方案出现。

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交易所之间的相互孤立,以及由此导致了像coinmarketcap这样的信息汇集平台的不准确性。而这些信息汇集商对市场的影响力又太大,哪怕它们的数据收集基本方法不够顺畅,也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信任考验。当coinmarketcap的异动能够在几分钟内引发抛售时,我们知道,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与专业投资杂志Bloomberg Markets和The Terminal (或路透社旗下的专业平台)带来的舒适感,相距甚远。


现在是机构投资者的时代吗?


为什么「机构群」效应还没有开始

机构群体迟迟没有入场,因为上述一系列的痛点都还没有得到实质性地解决。这群投资者的预期与大多数散户投资者非常不同,他们早就习惯于拥有合规文化、定制托管、高市场流动性和机构级客户服务文化的环境。

为了言简意赅,我们浅尝了表面辄止,所以还有更深层次的「痛点」没有分析。我们将在今后的文章中继续探讨上述每一个问题。

我们坚信,加密货币资产最终一定会成为一种吸引大量机构资本的资产类别——这也是我们建立机构交易所的原因。然而,这没法在一夜之间实现,直到当整个生态系统可以这样宣布:行业自身已经准备就绪、行业发展已经足够成熟和制度化时,机构群体才会组团入场。

照目前的情况看,还很难推销成功,即使基金经理和传统金融领域内部对加密货币十分好奇的倡导者都相信,这一资产类别的未来十分光明,但现有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远远未能达到传统投资者的期望。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头条新闻报道说,华尔街对此很感兴趣,但基本要素并不存在,而且绝大多数机构资本想入而无门——哪怕那些厌恶风险的老牌基金经理相当渴望进入这个领域。

最后的最后,如果加密货币生态系统内,能有负责任的专业公司和倡导者主动站出来,把新旧金融世界之间的鸿沟填满,机构投资者就会入场了。如果我们像诺沃格拉茨那样,愿意在前面引导着它,「机构群」效应就会开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方式来做事,并提醒传统投资者,这个新兴资产类别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力,而且还具有高安全性、高担保率、高熟悉度和强复杂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