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轟炸機的自衛機槍如何保證不擊中自己的尾翼?

愛吃炸雞的谷利爾琴


二戰時期的大型轟炸機,尤其是美軍手中的B-17、B-29這樣的四發遠程轟炸機,全身上下配置了12處自衛機槍或者機炮戰位,在執行轟炸任務過程中採取大編隊飛行,這樣在面對敵方攔截戰鬥機時就擁有了極強的自衛火力。這些自衛機槍一般設置在機頭、極為、機腹、機背和機身兩側,幾乎實現了360度全向自衛火力覆蓋,算是“刺蝟”級別的防衛能力。

為了避免在編隊飛行過程中,遭遇敵機進行密集射擊時不發生誤傷自己機體以及友軍飛機的事故,當時的轟炸機主要採用下面兩種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1、部分採用電動或者液壓傳動的炮塔設置了角度限制器;

以B17為例,機頭、機尾、機腹都算是朝前朝後朝下射擊,不會誤傷自己,尤其是機腹炮塔,直接面對地面防空火力的打擊,因此,這一戰位的炮手是轟炸機上最危險,陣亡率是整個轟炸機機組成員中最高的。

轟炸機上的機背炮塔比較特殊,在其旋轉向後射擊的過程中容易誤傷垂尾,因此這種炮塔增加了角度限制器,只能在安全射擊角度範圍內進行射擊,這樣就避免了誤傷自己。

此外還有機身兩側的人工機槍戰位,也是採用一樣的限制器,從而讓槍手只能向其正前方左右兩側合理角度範圍內以及下方和上方射擊,避免了打中機翼和平尾。

2、編隊飛行中,為了避免各自轟炸機火力的誤傷,不同批次的轟炸機保持一定的高度差,同時在同一個方向上,各個轟炸機的槍手只負責其中一個點,這樣就一方面能夠集中火力完整的覆蓋一個方面(而不是一個帶點),另一方面能夠避免誤傷和火力浪費。

總的來說,轟炸機編隊飛行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空中防衛陣勢,相比於分散隊形或者單槍匹馬的攻擊方式,大規模編隊轟炸方式在當時條件下是最好的選擇。當然,誤傷依然是不可避免的。戰爭就是這樣。

OK,對航空方面感興趣的朋友,來關注老鷹航空吧。


老鷹航空


機槍的轉動保證射界,這個射界是靠機械限位保證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射擊死角。

讓尾翼處於射擊死角,就不會射到自己的尾翼。


天明遙遙山海關


起尾部機炮是位於最後,並且其轉動的角度是有限制的。保證機身不在範圍之內(中間的機炮也是一樣的道理)。以B17轟炸機為例。



Miaoyin丶


一般都是在機腹部靠後設立機槍吊艙。機槍的轉動角度會設計成有限的保證在槍管抬舉到最大角度時機槍彈道不會掃到機尾。


duh23333


初期的自衛機槍是掉掛形式沒有限位器,所以射機時很難控制機槍的射角(大部分是人員緊張或大專注……)。隨著發現問題和後來改進再增加死角的射位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岢嵐二十五


航炮炮塔通常位置在機尾或機身邊緣,射擊範圍和機身重合很小,另外,設計角度有限制,自然就不會擊中自身


用戶881929848064


尾部機槍都有一定的攻擊角度,不可能全方位無死角的攻擊,飛機設計時就定好了的,所以你說的這種問題不存在。。


夜夢還鄉2


還是有打自己機尾的情況的


花郎31


有的裝限位器的,那幾個角度不能開火,不過也的確有把自己尾翼打爛的。小飛機,管不了這麼多的


elicxxx


各個國家的“山人自有妙計”,有安裝在尾部的,還有機腹的,有機頭或者機身兩旁的。

不過並不能完全避免,應該說是各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