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如何保证不击中自己的尾翼?

爱吃炸鸡的谷利尔琴


二战时期的大型轰炸机,尤其是美军手中的B-17、B-29这样的四发远程轰炸机,全身上下配置了12处自卫机枪或者机炮战位,在执行轰炸任务过程中采取大编队飞行,这样在面对敌方拦截战斗机时就拥有了极强的自卫火力。这些自卫机枪一般设置在机头、极为、机腹、机背和机身两侧,几乎实现了360度全向自卫火力覆盖,算是“刺猬”级别的防卫能力。

为了避免在编队飞行过程中,遭遇敌机进行密集射击时不发生误伤自己机体以及友军飞机的事故,当时的轰炸机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1、部分采用电动或者液压传动的炮塔设置了角度限制器;

以B17为例,机头、机尾、机腹都算是朝前朝后朝下射击,不会误伤自己,尤其是机腹炮塔,直接面对地面防空火力的打击,因此,这一战位的炮手是轰炸机上最危险,阵亡率是整个轰炸机机组成员中最高的。

轰炸机上的机背炮塔比较特殊,在其旋转向后射击的过程中容易误伤垂尾,因此这种炮塔增加了角度限制器,只能在安全射击角度范围内进行射击,这样就避免了误伤自己。

此外还有机身两侧的人工机枪战位,也是采用一样的限制器,从而让枪手只能向其正前方左右两侧合理角度范围内以及下方和上方射击,避免了打中机翼和平尾。

2、编队飞行中,为了避免各自轰炸机火力的误伤,不同批次的轰炸机保持一定的高度差,同时在同一个方向上,各个轰炸机的枪手只负责其中一个点,这样就一方面能够集中火力完整的覆盖一个方面(而不是一个带点),另一方面能够避免误伤和火力浪费。

总的来说,轰炸机编队飞行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空中防卫阵势,相比于分散队形或者单枪匹马的攻击方式,大规模编队轰炸方式在当时条件下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误伤依然是不可避免的。战争就是这样。

OK,对航空方面感兴趣的朋友,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老鹰航空


机枪的转动保证射界,这个射界是靠机械限位保证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射击死角。

让尾翼处于射击死角,就不会射到自己的尾翼。


天明遥遥山海关


起尾部机炮是位于最后,并且其转动的角度是有限制的。保证机身不在范围之内(中间的机炮也是一样的道理)。以B17轰炸机为例。



Miaoyin丶


一般都是在机腹部靠后设立机枪吊舱。机枪的转动角度会设计成有限的保证在枪管抬举到最大角度时机枪弹道不会扫到机尾。


duh23333


初期的自卫机枪是掉挂形式没有限位器,所以射机时很难控制机枪的射角(大部分是人员紧张或大专注……)。随着发现问题和后来改进再增加死角的射位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岢岚二十五


航炮炮塔通常位置在机尾或机身边缘,射击范围和机身重合很小,另外,设计角度有限制,自然就不会击中自身


用户881929848064


尾部机枪都有一定的攻击角度,不可能全方位无死角的攻击,飞机设计时就定好了的,所以你说的这种问题不存在。。


夜梦还乡2


还是有打自己机尾的情况的


花郎31


有的装限位器的,那几个角度不能开火,不过也的确有把自己尾翼打烂的。小飞机,管不了这么多的


elicxxx


各个国家的“山人自有妙计”,有安装在尾部的,还有机腹的,有机头或者机身两旁的。

不过并不能完全避免,应该说是各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