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顆星都照亮過黑夜!各界哀悼信陽籍著名詩人、劇作家白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何正權 李鑫 通訊員 姜烽烜

1月15日凌晨2時15分,信陽籍著名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白樺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

白樺,生於1930年,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市平橋區中山鋪人。白樺中學時期就開始學寫詩歌、散文、小說。1947年參加中原野戰軍,任宣傳員;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曾在賀龍身邊工作,此後在昆明軍區和總政治部創作室任創作員;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61年調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任編輯、編劇,1964年調武漢軍區話劇團任編劇。1985年轉業到上海作家協會,任副主席。

白樺先生辭世的消息公佈後,國內文藝界人士、他的友人、讀者以及家鄉人民,都感到震驚和悲痛,紛紛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哀悼之情。

成就卓著:今夜星光燦爛

作為從信陽走出的當代最為知名的作家,白樺生於憂患年代,童年飽受戰亂、逃亡之苦,青年投身革命生涯、接受戰火洗禮,新中國建立後多次經歷政治風波衝擊。但是他在文學道路上堅持不懈,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華,充滿了火熱的情感和詩意,從事文學創作超過70年,作品豐富,成就斐然,享譽海內外。1988年白樺參加美國愛荷華寫作計劃,並在美國哈佛、哥倫比亞、明尼蘇達等20餘所大學做巡迴演講。1986年以後應邀出訪過美、法、德、日、澳等十幾個國家。在創作上,幾乎嘗試過所有的文學形式:詩歌、小說、電影、戲劇、散文等,均有結集出版。

白樺著有長篇小說《媽媽呀,媽媽!》、《愛,凝固在心裡》、《遠方有個女兒國》、《溪水,淚水》(譯有英文版)、《哀莫大於心未死》、《流水無歸程》、《每一顆星都照亮過黑夜》,詩集《金沙江的懷念》《熱芭人的歌》《白樺的詩》《我在愛和被愛時的歌》《白樺十四行抒情詩》,長詩《鷹群》《孔雀》,話劇劇本集《白樺劇作選》(內含《紅杜鵑,紫杜娟》《曙光》《今夜星光燦爛》)、《遠古的鐘聲與今日的迴響》(內含《吳王金戈越王劍》《槐花曲》《走不出的深山》)、《一個禿頭帝國的興亡》(譯有英文版本),《孿生兄弟電影劇本選》,散文集《我想問那月亮》《悲情之旅》,短篇小說集《邊疆的聲音》《獵人的姑娘》,中短篇小說集《白樺小說選》(譯有法文版)、《白樺的中篇小說》、《沙漠裡的狼》,隨筆集《混合痛苦和愉悅的歲月》,電影文學劇本《山間鈴響馬幫來》、《曙光》、《今夜星光燦爛》、《苦戀》(又名《太陽和人》)、《孔雀公主》都已拍攝成電影,演講集《白樺流血的心》等。

根據白樺的《梅香正濃》改寫的《梅香正濃》,已選入北師大版的實驗教材裡。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很多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教材裡,都有專門論述白樺文學成就和創作特色的篇章。

1982年,白樺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寫過一部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2015年,這出1983年首演的大戲塵封多年後,由當年的導演、北京人藝老藝術家藍天野復排搬上舞臺,曾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演,並舉辦“越冬的白樺詩歌朗誦會”。

2005年,白樺出版了《每一顆星都照亮過黑夜》。“這是他的生動寫照,也是他的不懈追求。” 信陽籍作家、出版人周百義如此評價。2017年5月,中國電影文學學會、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共同為白樺頒發了中國電影編劇終身成就獎。

人格高尚:混合痛苦和愉悅的歲月

作為信陽走出的全國著名作家,白樺曾和馮友蘭、姚雪垠以及胞弟葉楠等共同入選《河南當代名作家傳略(1919—1980)》。 白樺的文學創作生涯,是在信陽市潢川縣城裡讀初中時開始的。那時,他課餘當織布工,他的第一首詩歌《織工》就是描寫織工生活的,並且公開發表。此後,不管是在20世紀40年代躋身學生運動,還是到投筆從戎走向戰場,他一直都在進行文學創作。

據《河南當代名作家傳略》,1958年,白樺被劃為右派,接著被開除黨籍、軍籍,在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當鉗工,被剝奪了寫作的權利。白樺憤而封筆。1971年,白樺被平反,恢復黨籍,在武漢軍區文化部工作。1985年轉業到上海作家協會任副主席。漫長的黑夜過去,風浪稍微平息,思想禁錮的牢籠被打開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狀況,發生了重要變化,文學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白樺又義無反顧地把文學緊緊地擁抱在懷裡。 當代文學評論家、河南大學文學教授劉思謙等人,在講學中,曾一再高度評價白樺作為作家和作為普通公民的高尚人格。

白樺說:“我不能因為怯弱而去遷就因循守舊的觀念,放棄已經認識到的沉痛教訓。”

摯愛家鄉:愛,凝固在心裡

對故鄉的摯愛,貫穿白樺的一生。 1995年,闊別故鄉約20年後,他第一次回到信陽,參加母校信陽師範學校(現為信陽職業技術學院)的校慶。記者有幸陪伴了兩天,零距離領略了他的風采和魅力,感受到他熱愛故鄉、摯愛母校的拳拳之心。 2003年,白樺以75歲高齡,再次回到信陽,看望母校。自覺可能是最後一次看望信陽的山山水水,老人這次特別看望了美麗的南灣湖、賢山和兒時嬉戲的溮河等多個地方。老人對陪同身邊的記者說,希望信陽山更綠,水更清,老百姓更幸福。 在南方週末發表的文章中,老人更是表示:火化後的骨灰由我的兒子和孫女們,悄悄送往老家河南省、信陽市東北郊的陽山腳下,灑在田野、樹林、草叢和溪水裡。終點也是起點,與大自然一起永生。這是我給自己的禮遇,我以為再也沒有比這更高的禮遇了!在那裡,陽山腳下,是我父親遇難的地方,1940年冬天日本侵略軍憲兵隊把他活埋在那裡,我至今都不知道他的骸骨埋葬在哪一棵樹下。

愛情堅貞:和明星妻子一生相濡以沫

2013年5月,白樺在《南方週末》發表《守望底線》,此時,公眾才知道,他的妻子、著名演員王蓓已經罹患阿茲海默症5年之久。 白樺在文章中寫道,妻子王蓓會把一些圖片擺放在玻璃書櫥裡,雖然有時候甚至她連圖片中的自己都不認識。她對所有年輕人都叫大哥大姐,有時會把白樺誤認為是她早年仙逝的父親,準確地說,是父親和丈夫的重合,管白樺叫“老爸”,或者“老爺子”。

白樺說,如果說妻子已經完全失智,是不對的。她有一根弦始終沒有被割斷,那就是夫妻兩人之間那根弦。白樺是她唯一認識的人,頓頓服藥、吃飯、喝水,都要讓白樺首肯。“老爸!這能吃嗎?這能喝嗎?”“是的,萬一我不得不從她身邊離去,那將不是我一個人的災難。——我相信!”白樺如此寫道。

白樺和王蓓的相識,還要追溯到1953年,全國文藝工作創作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白樺作為解放軍的文藝工作者代表, 和電影界的代表王蓓在會場不期而遇。上世紀5 0年代中期,王蓓參加了《紡花曲》、《小巷之春》 、《豐收》、 《淮上人家》《兩個小足球隊》 、《幸福》 等影片的拍攝,知名度與日俱增。這兩個年輕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青年作家,一個是嶄露頭角的電影演員,因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由相識而相愛。1956年,兩個人在上海成家。

成家後不久,王蓓就因為白樺的原因,突然被列入“限制使用”的演員名單,而王蓓竟然那樣自然地就接受了下來,心安理得,毫無怨尤。白樺在工廠裡勞動改造時,每兩個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一個週末,王蓓在攝影棚加夜班還沒有回家,疲憊不堪的白樺回家之後倒頭便睡。黎明時分醒來,白樺發現妻子通宵未歸,走到窗前才發現,王蓓正坐在門廊臺階上打盹,丁香花正在她頭頂上紛紛揚揚地飄落。一問才知道,她在子夜時分就回來了,怕開門驚醒白樺,才坐在門外等待晨光的。“又有很多年了,沒有機會重訪往日的居所,那裡的門廊下依舊是丁香似雪麼?——我相信!”白樺如此寫道。 各界哀悼: 故鄉溮河嗚咽 讀者淚水奔湧

“一棵參天大樹倒下了。白樺,是一身正氣、敢說實話、骨頭硬的詩人和作家,是信陽人的驕傲。致敬,悼念!”白樺逝世的消息剛剛公佈,在他的家鄉信陽,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哀思之情,數不清的悼念文字被髮表在社交媒體上。

當天上午,信陽市文學藝術屆聯合會、信陽市作家協會共同向上海市作家協會發去唁電,向白樺先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

唁電說:驚悉著名作家白樺先生不幸逝世,家鄉文藝界深感悲痛,特此對白樺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通過貴會向白樺先生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噩耗傳到白樺的母校,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們深感悲痛。當晚,除了致唁電,該校將委派專人,前往弔唁這位著名校友。 白樺的孿生哥哥葉楠(原名陳佐華)同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為表彰他們的文學成就,信陽市正在美麗的郝堂建設“葉楠、白樺文學館”。 “老人家熱情支持,捐贈了部分作品及個人物品。可惜館沒建成,斯人已逝。”職業技術學院宣傳部長柳國傑深表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