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四件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最贵的上百亿,它们还会出现吗?

蓝风


在人类的文明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是值得骄傲的: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有灿烂的文化;当然,我们也有数不尽的宝物。

在浩瀚的历史里,我们的先人给我们创下了丰富的宝藏。

但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我们的国宝现在还流落海外,有的甚至至今下落不明,这不得不说是很让人痛心的事情。

北京猿人头盖骨

“同学们翻开书本第一页,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中学历史课本的第一课就有讲述关于有北京人的事情。


从元谋人到北京人,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取名为“北京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远古的北京周口店。

虽然说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特征,但是此时的他们手脚的分工已经变得明显,他们不仅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还能够使用他们来使自己更好地完成一些事情。

并且,他们还能够使用天然火来保护自己。这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思考要如何改善自己的条件,并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的力量。

北京人生活的时期在距离今天约70万年至20万年,那时候生活条件还非常的恶劣,北京人正是靠着他们制作的石器和天然火不断的挑战自然,在与自然的搏斗中,使自己顽强的生存下去,并逐渐的进化。

他们的头盖骨被称作北京人头盖骨,1929年的冬天,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这些头盖骨,这对于考古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现。

发现头盖骨是个好消息,但有时候,坏消息就是来得那么突然: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了将要离开北京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12月5号的时候,这支部队乘着火车往秦皇岛的方向驶去,本来一切正常,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突然间传来了坏消息——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正式向美国发起了挑战。 既然已经和美国正面冲突了,那自己当然要先下手为强。

日本军队很快的俘虏了在北京、天津等处的一些美国兵,而在美国大兵手里的北京人头盖骨也就因为这样下落不明了,至今都还没有发现,不过有传言称其在秦皇岛某处的地下埋着。

“完璧归赵”——和氏璧

“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吧:战国的时候,赵惠王得到了一件稀释珍宝——和氏璧。秦王知道后就一直想要把和氏璧占为己有,于是他就派使者跟赵国说自己愿意用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赵王他很害怕也很茫然,因为他感觉秦王不可能真的会的拿15座城来换,但又害怕秦国会以此为借口攻打赵国。

后来,是蔺相如出使秦国,他不仅成功的将和氏璧带了回来,而且还打了秦国的脸。由此产生了“完璧归赵”这一成语和。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何氏璧落到了秦始皇的手里,秦始皇让人在壁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并说这个玉是传国玉玺,要流传千百年。


大家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三国时代的孙坚和袁术先后得到了玉玺,但这玉玺仿佛有毒,孙坚和袁术得到它之后,都是很快就被杀。

史书一直记载着玉玺的时期,但到了后唐时期,就没有它的相关资料了。也就是说到后唐的时候,传国玉玺就不知道去哪了,不过,之后元朝时期,甚至清朝都出现过传国玉玺的记载。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序》是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称号的王羲之写的。

唐太宗对于这个宝贝是爱不释手,据说在去世的时候还把他带入了陵墓之中。

但是在五代十国的时候,鼎鼎有名的盗墓者温韬盗取了李世民的昭陵,但他并没有发现《兰亭序》。


《兰亭序》究竟在哪?是否在乾陵里面?它还存在于世界上吗?这些目前都还是迷。

永乐大典

《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它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这个评价,足以说明了《永乐大典》的高度。

它是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的,内容包括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释藏道经、戏剧......可以说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知识。

但很可惜在清军入关后,由于战火,《永乐大典》的正本就失传了,副本也由于战火遗失了很多,现仅剩下800余卷,并且还散落于世界各地。



以上是我觉得的中国四件顶级的国宝。当然我国的宝贝还有很多,除了上述的四件宝贝,还有其他到现在还不知去向的宝物,比如乾隆九龙宝剑、传说中的夜明珠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希望有一天他们都能够回到我们的手里来。


小小嬴政


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有很多,但是要算出四件来的话,我认为是一下四件

①北京人头盖骨<strong>我们在初中历史上都学过“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这一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这也证明了北京猿人在距今约69万年,就已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

而在1927年,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头盖骨,这发现一经公布,立即震惊了世界。有专家估计它的价值超过上百亿,但其真正的学术价值则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1927年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


②和氏璧

“完璧归赵”大家都听过,而事件的主角就是和氏璧。和氏璧本是赵国国宝,而秦昭王听后便想把和氏璧占为己有,于是“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怕献了和氏璧又不能得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而当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和氏璧就到了秦始皇手里。后来,秦始皇命人在璧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并规定此玉乃是传国国玺,要留传千秋万代。但秦灭亡后,和氏璧的去向,也已不得而知。只留下“完璧归赵”之一故事流传下来


③《兰亭序》<strong> (唐冯承素临摹《兰亭序》)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而《兰亭序》可谓是其巅峰之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王羲之去世后,《兰亭序》几经辗转落到了一个名叫辩才的和尚手中,而不久后便被酷爱书法的李世民派人给盗走了。

而李世民去世后据说把《兰亭序》带入了陵墓中,也有人说它在女皇武则天的乾陵中,还有人说他被时任耀州节度使的温韬所盗,后来毁于战火。

但由于李世民命当时的书法大家虞世南、褚遂良和欧阳询等人临摹《兰亭序》,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多是当年流传下来的摹本


④十二生肖铜兽首

<strong>


总共耗时151年才建完的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中被毁于一旦,其中无数国宝被掠夺烧毁。其中掠夺的就包括十二生肖铜兽首。

十二生肖铜兽首是由宫廷画家郎世宁主持设计的,它不仅造型精巧,还能昼夜十二个时辰轮流喷水

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目前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鼠首和兔首铜像都已回归中国大陆,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但是蛇首、鸡首、狗首、羊首仍然下落不明


还有其他许多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如慈禧夜明珠(据说在慈禧陵墓内)、《永乐大典》(大部分下落不明)、乾隆皇帝九龙宝剑(被孙殿英盗走下落不明)等等


五葉談


在我国漫漫历史之中,经历过从青铜文明一步步的上升阶段。中间也有很多祖先们智慧的结晶,这些文物经过岁月的洗礼更加的弥足珍贵,但是中间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有一些文物已经找回来了,历经种种磨难回到祖国的怀抱,它们对于研究人员研究当时的文明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有一些却遭到了"失联"。

第一个就是北京人的头盖骨。

我们都知道人类经历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而北京人所处的时期正是这一个转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所以他们留下的东西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有科学家在周口发现了猿人的头盖骨。这一发现立马震惊了全世界。有人说他的价值超过百亿。但是如果从研究历史价值来看,它简直就是无价的,而这么一个无价之宝却在最后抗日战争之中丢失了,至今没有再出现过。

二是《富春山居图》,这个画是元代有名的画家所做的,黄公望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画家。

他的绘画生涯是从自己四十岁开始的。在前四十年他一直在仕途生涯中抑郁不得志。好不容易当了一个小官,最后还被连累进牢了。当他出狱之后就开始到处观察开始画世间万物,在古代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他和自己的师弟一起云游四方。

两个人到了富春江的时候停了下来,黄公望在这个地方住到了自己人生最后的日子,中间他每天观察这个地方的每一个细节,这里的水,树,都被他收入画中,用了四十年的累计画了一幅画送给了自己的师弟无用。也正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这幅画,但是在后来幅画就不知所踪了。

再一次出现就是在清朝的一个富人收藏家之中,这幅画简直就是他心中的最爱。所以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一再的嘱咐自己的家人。把画给烧了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也正是这样正在烧的时候他的侄子赶来,救了这幅画。但是这幅画已经烧了一半了,但就是如此他的价值才更高。这就是他的最后的出现,现在已被寻回,藏于博物馆之中。

三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和氏璧。

我们都知道这了故事,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在春秋时期。距离今天已经非常的久远了。当时秦昭王就已经垂涎已久了,但是当时毕竟还不是很强大。在蔺相如的威胁一下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后来还是到了秦国皇帝的手中。秦始皇命人在上面刻字,并且还规定这个以后就成为传国玉玺了。

但是后来秦氏王朝仅仅两年就灭亡了,当然这个价值连城又象征着权利的宝物也在战争中丢失。后来它曾经出现过很多次,但是时真时假,在清朝快结束的时候,末代皇帝被赶出宫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四 就是《兰亭集序》,这个我们都知道价值连城,对他的熟知程度也非常的高。

但是这第一行书却至今下落不明。有人说它被武则天带到了墓中,也有人说它在火之中早就被毁了。众说纷纭。如今我们见到的都是后世的人模仿的。但即使是模仿的,就连原作之中的写错改正的痕迹都在它也不是真迹,只能是神似,所以其原真迹价值多高可想而知了。

这些宝物有的已经被寻回,但是其余的还在某个地方,至于他们是否还会出现,可能是需要某个契机吧!


无笔史官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惟一从未中断的古文明,古巴比伦灭于公元前729年亚述帝国,古埃及灭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国,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灭于雅利安蛮族,中国文明公元前2800年发源于黄河岸边,至今未断。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数不尽的国宝在历史的河流中消失不见,今天在这里试述几个。

一、大禹铸九鼎

《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九鼎是华夏至尊神器,相传出于大禹之手,大禹将天下划为九州,并铸造九鼎刻九州名山大川奇异之物,是天命所归、至高无上的象征,商汤逐夏桀,周武伐商纣,九鼎代代相传,楚王问鼎意在中原,显然在春秋时期,九鼎仍完好无缺,据传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入洛阳,延续了近800年的周王朝灭亡,秦将九鼎西迁咸阳,然而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九鼎却不知所踪,《秦始皇本纪》记载: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关于捞鼎还有个故事,内容大概:众人捞到鼎后,两根绳子系在鼎的两个耳朵,两排人用力拉绳,铜鼎刚刚被拉出水面,突然一条蛟龙跃出水面,一口咬断绳子,铜鼎又落入水中,从此再也没有九鼎的下落,因为历史过于久远,九鼎到底是九个还是一个,也因为找不到九鼎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谜!

二、随侯珠



《淮南子》记载: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随侯珠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有一个“随珠和璧”的成语来形容珍宝中的极品,关于随珠的传说是春秋时期随国的国君出行,在途中遇到一条大蛇被打断成两节,随侯心生恻隐,命随行者用药帮大蛇救治,一年后,大蛇口衔宝珠来报答随侯,关于随侯珠“夜有光明,如月之照”的描写,随侯珠很可能就是夜明珠。公元前706年,楚国打败随国,随珠到了楚国手里,楚国手上就拥有了“春秋二宝”的随珠和璧,秦灭楚后,这两件宝物又到了秦始皇手里,秦始皇死后,随珠也消失不见,故有人猜测随珠因为有照明的功效,被秦始皇带入墓中,以代膏烛!

三、和氏璧

春秋二宝之一的和氏璧,是“天下所共传之宝”,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广为人知,基本上大家都晓得,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让玉工刻在和氏璧上,成为了皇帝的玉玺,刘邦灭秦后,和氏璧成了汉室的“传国玉玺”,是封建皇朝的至尊之物,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楚国向赵国和婚时,曾将和氏璧送到赵国,秦昭襄王提出用15座城相交换,后来引出了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但是最终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所有,只是什么时候到了秦国手上史上没有记载,此后和氏璧在中国的地位无与伦比,历时1600多年,经历了100多位帝王之手,到五代时,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和氏璧就此不知所踪!

四、北京人头盖骨




早在1918年,在北京的西南郊五十公里处的周口店,发现了哺乳动物的化石(世称龙骨),随后在1921年,人们在这龙骨山找到了举世闻名的北京人遗址,1923年,又发现两枚古人类的牙齿化石,1929年,发掘工作得到了新进展,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古人类的头盖骨化石,这就是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轰动了国内外,北京人的发现,是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为研究人类的起源以及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瑰宝,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即将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12月5日,该部队乘火车前往秦皇岛,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俘虏了美军在北京、天津等几个地方的士兵,中国的瑰宝北京人头盖骨就此下落不明!

以上四种珍宝,在中国历史及文化方面,都有其特别的意义,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价值无法估算,至今不知所踪,希望几件国宝能够重见天日,让世人可以得见顶级国宝风彩!


挚滗画畫紅尘


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大大方便了文明的记录和传承,但同时纸制品的易燃、怕谁、爬虫也始终困扰着一代代文明传承的守护者,即便古人穷尽智慧,发明了防虫蛀的纸张,做好完善的防火措施,也抵挡不住战火和意外的发生。

几千年下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传承下来的文物用十不存一都已经不恰当了,千不存一都有些勉强,可见文物国宝在历史长河中消散了多少!而这其中,当然会有几个让后人们耿耿于怀,不断惦记,这里就说说船夫心目中期待重见天日的国宝。

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至于它后来的命运,关注的人就少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始皇帝就将其作为秦国的传国玉玺,并在上面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后来虽然历朝历代都声称用和氏璧作为玉玺,但可信度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以至于到了最近几百年,压根都不好意思提这茬了,至于和氏璧如今下落在哪,也成为历史的公案,有人猜测早在秦始皇死后,就被带进了陵墓,想到秦始皇陵完善的“安保系统”,如果真是这样,倒不失为一个好的结果,毕竟后来人还有希望让其重见天日。

《兰亭集序》

三国魏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盛世,诞生了无数影响后世上千年的书法大家,王羲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经典作品《兰亭集序》更是被世人传为经典,但很可惜,就如船夫开头所说的,书画作品太容易毁损了,以至于今人很难看到魏晋大家们的真迹了。

要知道在唐朝,由于离魏晋朝代很近,传承下来的真迹极多,所以唐朝的文人练字,都是临摹真迹的!到了宋代,就差了一个档次,只能临摹碑文了,今人虽然科技发达了,但就连碑文都残缺不全了。

至于那副经典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怀疑藏在唐朝那几位陵寝还算完整的地宫当中,至于真假,也只有留给后人去探索了。

《永乐大典》

自从乾隆修了《四库全书》后,那些古籍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另一本经典合集《永乐大典》的重要性就被提高了。毕竟永乐帝想删改的地方就那么几十年,至于其他的地方,大多不会太面目全非,原始资料的完整度值得期待。

同样,这本书早就遗散殆尽,不过明朝皇帝的地宫里,很有可能还有一套备份!这个希望,真的挺让人期待的。如果能够重见天日,历史意义非凡。

无名氏

只给四个名额太少太少了,我们如今知道的都是机缘巧合下被流传下来,为人所知的,那些无名的文明圭臬,有多少遗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想必早已是天文数字。想来,就心痛,文明总是多灾多难,但也因此弥足珍贵,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继承并发扬传承下去。


瓦尔登的船夫


在世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古老的华夏文明是最璀璨的,历史最悠久,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从未间断过。古老中国遗留给人类瑰宝无数,散布世界各地,有的是走私的、有的是被掠夺的、有的是古代远销世界的,还有许多下落不明,其中有四件顶级囯宝至今下落不明。

一、书圣王羲之的经典代表作《兰亭集序》。王羲之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相传王羲之写光三池子的墨水,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公元325年4月22日,王羲之与友人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即《兰亭集序》,通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点画犹如美妙的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被历代书法界大家奉为级品,历代帝王视如珍宝,为历代名摹,然而旷世瑰宝,至今下落不明,据说武则天去世后,将《兰亭集序》当作随葬品,一起埋葬于乾凌。


二、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距今有60万年,1929年冬天,考古专家在北京周口店发掘,1941年移交给即将离开北京回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但由于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美日宣战,日军俘虏了北京、天津的美国士兵,北京猿人头盖骨至此下落不明,2012年3月,又有新线索出现,有可能埋于秦始岛地下,具体在哪无人知晓。

三、和氏璧,天下奇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与和氏璧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的故事,相信都不陌生,至今下落不明,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铸成玉玺。



四、著于明代朱棣时期的《永乐大典》,它不仅仅是一部大典,更是一座光耀古今中外的中华文明的丰碑,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它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可惜至今全书下落不明。


大风起兮云飞扬y


泱泱华夏,灿烂辉煌,在这片土地上曾孕育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神往的盛世繁华,也留下了无数珍贵无比的古迹文物,然而因为战乱等原因,很多文物如今都下落不明了,那么在众多下落不明的文物中,如果非要选出四件最宝贵的文物,那我个人认为是以下四件:

九鼎

王权象征,国之重器,相传当年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并铸造九鼎,一鼎象征一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刻于鼎身。后来夏朝灭亡,商朝得九鼎,商朝灭亡,周朝得九鼎将九鼎迁于洛邑,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无不觊觎王权,暗中窥视九鼎,意图号令天下。首先登场的便是楚庄王,他第一个到洛邑直问鼎之轻重,后来秦武王到洛邑欲将九鼎迁于咸阳,但最终举鼎而亡,迁鼎一事也不了了之。

虽然九鼎历经几次有预谋的抢夺都没成功但世事无常,周王室衰微已成必然,后来秦灭周,终将九鼎迁于咸阳,但秦朝灭亡后,九鼎便下落不明,因为史书中从未出现九鼎被销毁的记载,所以九鼎尚存的可能性非常大,只不过两千多年过去了,九鼎一直未被找到。

传国玉玺

秦始皇统一下后,命人将和氏璧镌刻成玉玺,并命丞相李斯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取名传国玉玺,从此传国玉玺成为历代王朝皇权天授的象征。玉玺失则天下亡,玉玺得则天下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逼太皇太后交出玉玺,太皇太后大怒之下将玉玺摔于地下,玉玺由此破了一角,后来王莽命工匠以黄金补之。

再后来传国玉玺历经战乱,辗转落入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帝李从珂之手,李从珂在位时石敬瑭起兵谋反,后晋与契丹军队攻入后唐都城洛阳,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于玄武楼自焚而死,传国玉玺从此失传,后来历代王朝的君主无不以找到传国玉玺为己任,但都没有任何发现。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于公元353年与友人一起在会稽山游玩时所作,我不懂艺术,但我们都明白,兰亭序在我国文学界和书法界都是占有最重要地位的,它更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价值难以估量,相传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对兰亭序也是情有独钟。

后来兰亭序的真迹便遗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朝时期的临摹本,不过不像九鼎和传国玉玺,兰亭序有很大概率是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只不过现在不允许挖掘皇陵,所以我们还不能完全断定兰亭序就在昭陵,但总是有希望的。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共两万两千多卷,约3.7亿字,《永乐大典》汇集了历朝历代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涉及天文,地理,占卜,医药等各领域,其价值难以估量。

嘉靖年间,《永乐大典》被重抄了一份副本,从此世上存有正副两本,然而正本到了明末清初后便下落不明,有传言说毁于战火,也有传言说陪葬于嘉靖帝的永陵。而副本到了清朝时被收藏于宫中,由于管理不善,多有失窃,再加上清末时的战乱,到如今副本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留有800余卷,所以中外很多文人学者都希望《永乐大典》的正本还留存于世间,更期盼正本将来会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咸鱼闲聊


如意金箍棒,重13600斤,大禹治水时的留下的,具吴承恩所写的文献记载,最后一次出现在唐朝,和玄奘法师同时期,上一次出现是唐朝前500年的时间,传说大禹把它扔在东海,后被一似人似猴的得到,文献记载他姓孙,居然和玄奘法师的大徒弟同名同姓,请国家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和组织专业人才,用一切可用的技术设备找到它。


allenzzl


东珠,可能已出世了,就是夜光宝石,现世界存两棵,一在美国,一在中国。

中国这一棵是持有者太太爷,救蒙古王爷被赠给的,本质是球型钻石,但夜里发光,春秋战国时记有两棵一对。

和氏璧,不知所踪。

王羲之兰亭序,疑在西安乾陵内,没发掘不明真否。

洪筹九范,不知其踪。

但秦始皇墓内有列国书简否,及天象地舆图否,可窥洪筹九范式样。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随便说几个都是无价之宝!第一个,华夏九鼎,最出名的司母戊鼎跟后母戊鼎。第二个,和氏璧(传国玉玺),完璧归赵的主角,后来被秦始皇做成了传国玉玺,下落不明!第三个,传闻我们瑰宝是四书六经,其中一经《乐》失传了,导致现在只剩下四书五经了!第四个,泰阿剑,刚正之剑,是春秋铸剑大师欧冶子和干将合力所铸,几经易主后于秦始皇之后下落不明了!我说的这四个,有价你也买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