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与幸福,谁是激活我们的动力?

王建平:每日一文:《痛苦与幸福,谁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达尔文的进化论忽略了一点:生命进化的动力是来自于逃避痛苦还是趋向愉悦?生命的存在过程是一直不断地逃避痛苦的感知,还是一直不断地在寻求着感知的愉悦?这个问题对于人类显现得更为明确:是不断遭遇的痛苦磨难使人类获得进步?还是对于幸福愉悦的向往与追求在促使人类进步发展?

痛苦与幸福,谁是激活我们的动力?

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在经受痛苦与死亡的威胁与折磨,来自于生存过程的难以予测的灾害危险,来自于行为活动的意外伤害,来自于身体机能的各种疾病,来自于人与人矛盾冲突的激烈争斗,来自于时刻伴随的死亡的恐惧……人类的生存史,看起来更像是生命过程的受难史。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受苦受难的过程,佛说人有十苦逼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苦受,八忧苦,九病恼苦,十流转大苦。这各种苦痛几乎占据了人一生的时光。人为了躲避这些苦痛,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施行各种行为,生发各种智慧,这就是与命运抗争,减轻或取消痛苦,这个过程就是人类的进步过程。痛苦确实有促使人类进步的作用。

当然,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感知的满足、快乐以及发现的欣喜,生活的舒适和幸福、愉悦也在激励着人的进取。人从原始动物开始,就对周遭新奇的一切感兴趣,这种感知事物的欲望是生命的本能,人的好奇心和创造欲逐渐改变了自己,然后改变世界。获取感知的最大化,是所有生命体的原动力,更是人改变一切创造一切的强大力量,可以说,没有感知欲就没有创造力。人在生物行列中,是感知欲最强烈的种类,人使尽一切手段、穷尽一切能力,将天地之间能到达的地方都追究了个遍,上天入地、倒海翻江,直接目的就是使感知最大化,最终目的就是获得感知的最大愉悦。感知的愉悦就是人们向往的幸福状态,这种向往与期待就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推动力。

痛苦与幸福,谁是激活我们的动力?

人类的生存行为受到两种作用力的影响,一种是躲避危险与痛苦,一种是求取愉悦与幸福。前一种力是被动的,大都出自于生命的本能行为;后一种是主动的,全部出自于人的精神感知行为。生命行为是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是求取个体生存利益的必要手段;而精神感知的追求是另一种不同于生存逻辑的行为,达到与生存需要不同的感知愉悦的目的。当这两种力都在作用于人的时候,人分不清楚自己是为了不痛苦而活着还是为了得到幸福而活着。人们往往把不痛苦活着作为生存的下限,把幸福愉悦的生活作为生存的上限,其实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都生活在下限上,因为生存竞争的残酷性迫使人离不开痛苦,利用人之间的痛苦差来作为社会推动力已经成为人间常态。人们为了生存,为了温饱而不惜流血流汗、当牛做马就是生存下限在起作用,为了避免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生存,人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所以,直到如今,人类世界的主要推动力是痛苦,这是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生活在底限的人们并没有泯灭幸福的向往,生活中那些短暂而又稀少的快乐仍然在激励着人们对于幸福追求。当然,在可能性上,人们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因为,人类生存竞争复杂又残酷的现实让人的幻想不断破灭,人们很清楚:这个生存体制就不是为了人的幸福愉悦准备的,生存竞争目的就只是为了人的生存。并不是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和智慧能力不足以构成幸福的条件,人类社会的重心放在生存竞争的秩序、管理和维护上,放在构筑那条生存的底线上,放在每个人的生存利益上。这其中耗费的财富资源足以打造一个平安幸福的世界。但是,人们不会这样做,甚至没有想过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需要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必须将生存竞争的逻辑模式彻底颠覆。直到如今,人们并没有发现这个理由。

痛苦与幸福,谁是激活我们的动力?

数千年来,人类主要以痛苦的鞭策为发展的驱动力,满世界随处可以见到被痛苦驱赶如蝼蚁一样的人群,他们不得不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才可以活在最低生存线上,人类就是以这些人的血汗为代价来取得文明发展的。这是一幅悲壮的进军图,痛苦的魔力在驱赶着人群,让他们集体奔走在苦难艰辛的路上。这幅图何时才可以换成另外一幅:幸福的手在前方牵引着智慧的人类,让他们行走在另一条美好无比的大道上。

需要人做出的回答是:痛苦的驱赶力大?还是幸福的牵引力大?二十一世纪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该怎样回答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