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城的历史变迁

东走长途葱岭边,

平开沃野是于阗;

六城烟雨生金玉,

鸡犬桑麻别有天。

这是清代著名边塞诗人萧雄歌咏和田的一首佳作。诗中所说“六城”,是指和田的伊里齐城今和田城 、喀拉哈什今墨玉 、玉龙喀什、策勒、克里雅今于田 、塔克努勒今策勒县奴日山区 。其中的伊里齐是和田城所在地的地名。地处玉龙喀什河西岸的和田城,店铺栉比,居民辐辏,系南疆一大重镇。如今,和田城虽呈现着一派年轻的风貌,但据我研究,和田城至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和田城的历史变迁

据我对和田城地形的观察和附近地名的调查,可以说和田城有一半是建在玉龙喀什古河床上的。和田城内西高东低,东部尚有峻峭的土崖,东郊农村以今公路为界,北名吐完阿热力,南名尤库日阿热力,前者意译为“下岛”,后者意译为“上岛”。由此可以推想,和田城东的低地直至东郊的玉龙喀什河,古时实际是漫漫水沼,南北有两岛相望。和田城最初就是在这自然形成的河床西畔发展起来的,现在市区东部水利处一带名为“苏旦尔瓦孜”水门 ,绝非偶然。

和田城的历史变迁

元代以前的于阗国都城,不在现今的和田城所在地。自汉迄宋,史书往往称于阗国都为“西山城”或“西城”,并有距“首拔河”或“树枝水”即今玉龙喀什河 20里或30里之说。此都城位置据我考证在今和田城西南七八公里处的阿拉勒巴格地方。10世纪以前的一些波斯文著作中,也只有和田国或马秦的称谓,而无和田城之名。《元史》中出现了“斡端城”的记载,例如《元史·世祖纪》云“诏谕斡端等三城官民”。可能元朝的斡端城即今和田城,但无十分可靠的证据,加之元末时和田人因战乱曾避居山中,故暂可将和田城的奠基放在明代。

和田城的历史变迁

自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 起,吏部员外郎陈诚等人先后五次出使西域,耳闻目睹了新疆地区的实况。《明史》根据陈诚提供的资料记载了和田的概况,“元末时,其主暗弱,邻国交侵。人民仅可万计,悉避居山谷,生理萧条。永乐中……于阗始获休息。渐行贾诸蕃,复致富庶。桑麻黍禾,宛然中土。”这说明,永乐年间1403—1424 ,全部逃往山谷间的于阗人,又回到平原地带从事农业和商业活动了。由此分析,和田城至迟也应是永乐年间兴建起来的。假设明代的和田城不在现址,施政于和田城的清朝官员应有迁城的记载,然而清代文献中无此蛛丝马迹。叶尔羌汗国时期相当于明代 的中亚史家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在其著《拉失德史》中写道:“和田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城镇之一,但现在只有玉石值得称道了。”

看来16世纪时的和田城处于衰微的情势中,因当时察合台后裔各自割据,互相火并;另一方面瓦剌蒙古人也时常入侵。晚于《拉失德史》的沙·马合谋·朱拉斯所著无名史书有人称《编年史》 记载蒙古人曾进攻和田,和田的统治者“马合谋·忙苏尔伯克带兵出城堡,双方激战。”此事大约发生在17世纪40年代初。这是明代和田城存在的史证。

准噶尔封建贵族割据政权统治新疆时,南疆战乱较少,和田城有了一定规模。长期客居于和田的莎车诗人翟利力完稿于1721年的长诗《旅行记》中这样描写和田城:

有垛的城垣雄伟高大,

显示出文明古国的庄严;

我们一起迈步走入城中,

这装点了的城市宽敞而又美观。

清朝统一新疆后,和田城仍保持着这种规模。清人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说:额里齐城“高丈九尺,周三里三分,门四,……”额里齐城就是和田城,当时的城址在现今和田城的东部。和田市区中心古鲁巴格十字街以东的闹市区(旧称回城),有4个城门的名称至今变为地名仍为人们所沿用。这4个地名是:苏·旦日瓦孜水门,在东,因近河傍水而得名 ;克孜克·旦日瓦孜热门,在西,因地近热闹的市场而得名 ,艾提尕·旦日瓦孜祈年门,在北,因寺而得名 ;古见·旦日瓦孜古见门,在南,因地近古见街巷而得名,古见含义不详 。这4个城门名,就是明清时期的和田城所遗。

和田城的历史变迁

清代的各类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和田城的地名为“伊里齐”又作“额里齐”、“伊立齐”等 。汉文正野史对伊里齐一词的解释均为“回语,居民环城之谓。”本地有些维吾尔人又将此名释为“使者”、“信使”,云古时和田统治者常于此接送各地使节,故名。明代马合谋·朱拉斯所著《编年史》的一个抄本中,对伊里齐的察合台文拼音是“伊里依其”,其义直译是“在人民中间”,这与清人“居民环城之谓”的解释意思相同,可见清人的解释是对的。

18世纪中叶,清朝平息了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新疆后,在伊里齐城东南隅修筑了一座镇城镇守之城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镇城在其指和田城——引者 东南隅,辟东门一,办事、协办各一人治之。隶叶尔羌。驻陕西、甘肃绿旗兵二百二十三人。”镇城旧址在现地区水利处附近,上世纪60年代尚可见残墙,今已无存。

此后,由于战乱停息,和田城有所发展。据椿园完稿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 的《西域闻见录》记载,和田“与外国多通贸易,衣冠诡谲,形貌奇异之人,往往有之。”可见那时和田城渐趋繁华,来此交易的各国商人不少。

19世纪中叶,封建领主与中亚浩罕侵略者掀起的战乱波及和田,和田城必然遭到破坏。清光绪三年1877 十一月二十九日,清军统领董福祥率部收复和田,后因乾隆年间建于和田城东南的镇城颓废,加之地势不佳,遂于1883年选择距伊里齐城回城 西南二里许的“地平水足”之地,动工建成新州城,花费白银2.4万多两。光绪十年1884 州官刘式南曾撰《新修和阗州城署记》,勒石立于城下,上世纪50年代尚存,后不知其所在,幸有拓本传世。据碑文云:“城高二丈,广五百丈,树楼编堞,周口以池。”四个城门分别名朝阳、阜城、正阳、承恩,分处四面。城内北有官署、祠堂等设施,东有粮仓,西有驿传。这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汉城”。据清人魏源解释:“乾隆初定新疆,于回庄旁筑墙及肩,名曰汉城,仅容官署、兵房、仓库而已。其商民街市均在汉城外。”后人沿用此制,城越筑越大,汉族商贾也入居其内,渐变为商业区域。其实,“汉城”、“回城”是一种不正常的民族关系的产物。和田汉城历来驻兵,过去汉族居民多居于其内与周围。回城则为最热闹的商业区,是维吾尔族聚居的区域。和田的汉城巴扎名派先巴扎星期四集市 ,回城巴扎名先拜巴扎星期六集市 ,一东一西,分为二市,按期逢集。汉城在上世纪30年代的战乱中曾受到损失,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尚基本完好,70年代后因基建拆毁了部分城墙。

和田城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仍很陈旧,木板拼凑的店铺歪斜窄小,尘土飞扬的街巷弯曲狭窄。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织毯、玉雕、织土绸、造桑皮纸、皮革加工等手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和田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和田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古鲁巴格白髯老人的陈醋铺、穷愁潦倒的红鼻子老板的杂货店、俄罗斯式茶炊中沸水流淌的茶馆……几乎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风姿各异的新式楼房,街道上穿梭来往的车辆,不时明灭的红绿灯,衣着新颖的行人……给和田城涂上了一层现代化的色彩。然而,那分厘必争的交易风,富有召唤力的叫卖声却历久而不衰,向人们显示着昔日的遗风。摘自-天山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