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有哪些症狀?

壯仔媽寶


什麼是川崎病?

乍一聽這個病名,可能以為它是個什麼罕見病,其實不是。它最愛欺負5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男寶寶。

川崎病又稱黏膜淋巴結綜合徵,是一種以急性發熱、出疹為主要症狀的急性血管炎症。

由於此病是由日本醫生川崎富作首次報道出來的,因此被稱為川崎病。

這種病的主要症狀是:一開始連續高燒5天,用藥也不奏效;緊接著患兒雙手雙腳出現腫塊,然後脫皮;同時雙眼發紅,舌頭上還有顆粒狀紅點,形似“楊梅”。

臨床表現:


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川崎病本身沒那麼可怕,可怕的是它容易引起併發症,造成肝臟、心、肺、腎臟等器官的病變,特別是容易造成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

此外,還會引起患兒煩躁不安、腹痛、關節痛、咳嗽,甚至發生抽搐、昏迷等症狀。

冠狀動脈瘤:

大概每10個川崎病患兒中有兩到三個,因為延誤治療時間病情加重,繼而出現缺血性心臟病或者猝死等突發情況。

遺憾的是,目前川崎病的病因還不清楚,可能與感染有關,但均未得到證實。


科學家庭育兒


目前階段,在研究小兒川崎病臨床致病原因方面始終不明晰,但通常和鏈球菌以及丙酸桿菌的感染存在緊密的聯繫。然而,臨床研究結果仍存在諸多不吻合之處,在致病原因方面還提出了支原體與塵蟎等因素,並且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和化學藥物過敏存在一定的關聯。

通常,小兒川崎病的發病年齡集中在5歲以下兒童,且男性的發病量遠遠超過女性。但是,在成人階段或者是90d以下的嬰兒中,川崎病的發病並不常見。四季均可發病,但每年4~5月及11月至次年1月發病相對較多。

川崎病最明顯的臨床表現就是發熱、眼結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腫與皮疹等。除此之外,在患有川崎病的兒童中,引發心血管併發症的幾率也相對較高,如果沒有接受治療,實際的發病幾率能夠達到20%~25%。

具體損害:

心臟合併症。

心臟合併症是川崎病損害患兒身體系統最嚴重的一種病症。在川崎病發病30d之內屬於急性期,容易引發冠狀動脈病變,而急性階段消失以後,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瘤的概率超過20%,一般的病程會達到兩年。當患兒處於冠狀動脈瘤的後期,會伴有冠狀動脈閉塞與狹窄的症狀,特別是厚度增加的動脈內膜還會呈現出鈣化的趨勢。


肺部合併症。由川崎病所引發的肺部病症逐漸成為臨床關注點,而具體的臨床症狀就是該疾病沒有咳嗽的症狀,在檢查以後會發現肺部溼囉音。


消化系統

一般情況下,消化系統的血管相對豐富,所以很容易受到川崎病的影響,特別是急性發病時期,會嚴重損害患兒的肝臟,還存在黃疸的情況。


泌尿系統

在泌尿系統當中,腎臟組織血流量與毛細血管諸多,致使腎血管炎發生幾率提高,對腎小球毛細血管造成嚴重的損傷。一般情況下,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與急性輕型的腎小球腎炎類似,蛋白尿與白細胞情況明顯。


神經系統

川崎病對於人體神經系統的損害表現在中樞神經系統,具體表現在無菌性腦炎與腦膜炎,誘發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腦水腫與腦血管內膜的通透性不斷提高等。


兒科醫生鮑秀蘭


川崎症對於多數家長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但由於近年發病增多,已逐漸取代風溼熱心臟病成為兒童獲得性心臟病中最常見的疾病,川崎症也因此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川崎症又稱為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症,日本的川崎富作教授在1967年首次報道了這個病,故取名為川崎症。川崎症主要是一種急性全身性的血管炎,心臟也會受到影響,故目前將此類疾病歸於心血管疾病。

川崎症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川崎症一般常見於五歲以下的兒童,50%的患兒年齡小於兩歲,且男孩多於女孩,比例大概是1.3~1.5:1。

川崎症的症狀有哪些?

1.持續發熱

不明原因的發熱≥5天,溫度在39-40°C左右且抗生素治療無效。此為診斷川崎症的必要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

川崎症初期與普通感冒相似,出現持續的高燒,但川崎症使用感冒藥無任何效果。與普通感冒相比,患兒一般狀態不佳,食慾不振,精神不好,多數患兒發病初期症狀就比較嚴重。

2.發疹

發熱2-3天后身體出疹,主要分佈在軀幹,出現紅色斑丘疹、多形紅斑或猩紅樣,但無水皰及結痂,無瘙癢症狀。

3.四肢末端發生變化

急性期時,患兒手掌與足底充血、硬結性水腫,退燒時手腳指尖脫皮的現象。

4.雙眼球結膜充血。

發燒時雙眼結膜充血、發紅但無分泌物,一般起病第3-4天出現。

5.口腔黏膜會發生變化

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口唇發紅及乾燥皸裂甚至流血,舌頭紅成草莓樣,也稱“草莓舌”。

6.頸部淋巴結腫大

發燒時會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且多為單側,直徑>1.5cm。

川崎症一年四季中均可發病,但每年的4-5月和11月至次年1月發病率最高。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治癒率是很高的,但是很多家長很容易將它和感冒搞混淆,孩子發燒時出現上述症狀時,家長就要警惕,一旦確診為川崎症,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治療,並注意遵醫囑。

川崎症會傳染嗎?

川崎症是一個不傳染的疾病。它並不傳染,跟風疹、麻疹不一樣。

川崎症都有哪些危害?

以前都認為川崎症是一個良性疾病,因為部分病人可自愈。很多人覺得它就同感冒一樣,過個十幾天,自己就能好,但目前發現若不經過治療,很多人會留下後遺症。它的後遺症主要是心血管疾病,比如動脈瘤、動脈擴張、動脈狹窄。動脈瘤到了成人時期會突然破裂引起猝死,而且動脈瘤形成以後容易引起栓塞,還會引起冠心病,導致心肌缺血、梗塞,也可以發生猝死。猝死率大約是0.3~0.5%。很多青壯年人冠心病可能是兒童時期得了川崎症之後未予診斷治療留下的後遺症。

川崎症八歲以上的小孩發病情況極少,但是常常由於年齡大的患者症狀不典型,容易造成誤診。所以年齡大發病如果診斷不及時,更容易發生冠狀動脈畸形。因此,起病年齡的大小及治療是否及時是決定心血管併發症預後的重要因素。

川崎症治癒以後會復發嗎?

川崎症跟感染有關,需要預防感染。一些家長覺得燒退了之後,就沒事了,但是沒有想到血管瘤沒有完全好。

川崎症疾病分四個期,可能發燒只是急性期,急性期就是發燒的頭,一般1~11天是急性期;但是11~21天還有一個亞急性期,亞急性期不治療的話還會繼續;到兩個月的時候才是恢復期,然後60天后是一個慢性期。而且這個疾病危險期不一定在急性期,可能在亞急性期,或者恢復期的時候出現一些危險因素。疾病的預防當中,一定要增強抵抗力,家長一定要採取正規的治療、系統的治療和堅持將治療進行徹底,出院後一定要堅持隨診,不要半途而廢。

特別提醒:

川崎症得了之後,有些會影響到心臟,家長一定要密切注意這種情況,比如有沒有心率增快,可以經常摸摸脈搏。如果小孩出現心律失常,心肌炎,要減少運動,臥床休息。川崎症的併發症有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人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勞累,保證充足睡眠,這是護理方面要注意的。

想要了解更多的看病攻略,關注“就醫搜”微信公眾號,每天都會有實用的文章推送給您!

本文編自網絡,不代表三甲醫院網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



川崎病,又叫做黏膜皮膚淋巴腺綜合徵,因為是由日本醫生川崎富作首次發現,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病主要見於兒童,不過我在實習的時候見過一個成年人的,印象頗深。

從黏膜皮膚淋巴腺綜合徵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看出來,它會又皮膚、粘膜和淋巴腺的症狀。具體症狀有下列幾個

1.持續的發熱,而且用抗生素是無法緩解的(因為川崎病並不是細菌感染,目前病因未證明)

2.雙眼結膜充血,發紅。但是沒有膿性滲出物(這是區別於紅眼病的地方)

3.皮膚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紅斑,手腳會出現脫皮

4.淋巴結腫大

5.患者的心臟會受到損害,引起心肌炎、心包炎

6.關節疼痛或者腫脹,手和腳會出現硬性的水腫

7.急性發作會損害患兒的肝臟,因此會出現腹痛和黃疸,就是皮膚髮黃


雖然這個病看起來很可怕,但是隻要診斷明確,家長積極配合治療和給與相應妥善的護理,預後較好


人體探索者


川崎病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常發生於嬰幼兒,且男性的患病率大於女性。病理變化常表現為全身性的血管炎,尤其好發生於冠狀動脈。

川崎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發熱。患兒常出現體溫升高,大多在三十九到四十攝氏度之間,可持續一週到兩週,此時期用抗生素治療無效。2.球結合膜充血。患兒常在發病後三到四天出現眼球充血的症狀,但是沒有膿性分泌物,一般於體溫恢復正常後消退。3.唇部及口腔改變。患兒唇部常出現充血、乾裂現象,舌乳頭腫大凸起、增粗發紅,出現“草莓舌”,口腔中黏膜常表現為瀰漫性充血。4.手、腳症狀。發作期患兒可出現手部和腳部皮膚的硬性水腫,手腳掌部可有紅斑。緩解期患兒可出現手指甲和腳趾甲與皮膚交接部位的膜狀脫皮,手指甲和腳趾甲上可見橫溝,病情嚴重的患兒還可出現手指甲和腳趾甲的脫落。

5.皮膚變化。患兒發病後第一週常可出現猩紅熱樣的皮疹和多形性紅斑,肛門周圍的皮膚及黏膜呈紅色或伴蛻皮。6.頸部淋巴結腫大。患兒發病初期可出現一側或兩側的頸部淋巴結腫大,腫物無化膿、表面顏色不紅,觸摸時有堅硬感並伴疼痛,隨著體溫恢復正常腫物逐漸消退。7.心臟表現。患兒可出現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冠狀動脈損害等較嚴重的病理改變。8.其他。偶爾可併發肺炎、消化系統症狀、腦膜炎、關節炎等。


杏花島


說起川崎病大多數寶爸、寶媽應該都不陌生,甚至有些寶寶還曾經得過這種病。然而也有一部分爸爸、媽媽由於對該病了解不夠,可能會將其與急性感染性疾病、腮腺炎等弄混淆。其實,川崎病和這些疾病在臨床症狀、病理機制、發病率等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區別的。

川崎病在醫學上又稱為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是一種急性的發熱性伴見出疹的兒科疾病,5歲以下的男性嬰幼兒為其高發人群。該病在臨床上可主要見於以下表現:

1)高熱:早期患兒可出現39攝氏度以上的高燒,該熱勢持續的時間不盡相同,一般在一、二週左右,此時患兒的體溫常規退熱藥並不能使其明顯下降,只能維持短時間的降溫;

2)皮疹:大多數患兒在發熱幾天後會出現掌蹠面的紅腫熱痛,後期患兒甲週會出現脫皮,顏面、軀幹、四肢也會出現類似一般斑丘疹的皮疹,呈紅斑樣或猩紅樣,不癢也沒有皰疹或結痂的出現;

3)淋巴結腫大:有些患者早期會出現一側或兩側的頸部淋巴結腫大,少數患者的腫大可波及下頜部位,該腫大為非化膿性的,患者一般不會感到疼痛,通常情況下數日可消退;

4)部分患兒可於發熱數日後出現雙眼結膜充血,沒有滲出物,極少數會演變成化膿性結膜炎;大多數寶寶會出現口唇紅腫、乾燥甚至皸裂,嚴重者可伴見口唇出血;口腔內部黏膜充血紅腫,出現楊梅舌,一般不會出現口腔潰瘍;

該病一般預後較好,在治療後可恢復健康。但是不排除一些患兒會出現相關併發症如:心血管系統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冠狀動脈瘤等)、休克、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徵等。因此,如果寶寶出現類似症狀,建議爸爸、媽媽們還是及時送孩子去醫院,進行專業治療。

本期答主:蔡露,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川崎病是一種全身的血管炎症,好發於5歲左右的兒童。既然是炎症,而且是全身性的,那麼症狀肯定就逃不出發熱和充血疼痛。那麼川崎病主要症狀就是:

  1. 發熱,而且一般是高熱,39-40度,持續1-2周或者更長,體溫一般一天之內波動在1-2度。一般來說吃抗生素沒有辦法降溫。
  2. 球結膜充血,表現出來也就是眼白泛紅。一般發病後3-4天出現,退熱後消失。
  3. 口唇表現,嘴唇充血,泛紅而且會開裂;口腔內黏膜充血;舌頭也會充血,看起來像草莓一樣。
  4. 手足表現,急性期的時候手腳紅腫、發硬並出現紅斑。恢復期的時候手腳指頭附近會出現脫皮。
  5. 皮膚表現,皮膚會出現紅斑,皮疹等,通常在發病第一週內發生。肛門周圍的皮膚髮紅、脫皮。
  6. 頸部淋巴結腫大,可以在患者脖子上摸到硬硬的淋巴結(小疙瘩),不紅,但是常常按壓會感覺疼痛。退熱之後消散。

除了以上能觀察到的症狀以外,川崎病還會導致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等,不過這些疾病的症狀可能並不如上面的幾項典型,但是川崎病的診斷還是要以專業醫生為準,如果發現孩子有類似川崎病的症狀,請馬上前往最近的正規醫院兒科進行檢查,以免耽誤病情!

醫學界 顧小花


醫學界婦產科頻道


川崎病是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小兒急性發熱性疾病。涉及皮膚、口腔和淋巴結,並且通常影響5歲以下的兒童。原因不明,但如果早期發現症狀,川崎病患兒可以在幾天內完全康復。如果不治療,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影響心臟。

日本和韓國後裔的孩子中川崎病最為常見,但是會影響到所有的民族。

體徵和症狀

川崎病不能預防,但通常有分期出現的症狀和體徵。第一階段可持續2周,通常發熱持續至少5天。

其他症狀包括:

嚴重的眼睛發紅;腹部,胸部和生殖器皮疹;紅色,乾燥,破裂的嘴唇;腫脹的舌頭,即“草莓舌頭”;喉嚨發炎、疼痛;腫脹的手掌和腳掌,呈紫紅色;淋巴結腫大

在第二階段,通常在發燒開始的2周內,手和腳上的皮膚可能開始大塊剝落。這甚至可能發生在已經接受治療的兒童身上。也可能有關節疼痛,腹瀉,嘔吐或腹痛。

如果你的小孩出現任何這些症狀,要及時告知醫生。

併發症

如果早發現,醫生可以治療川崎病的症狀。大多數孩子在開始治療2天內感覺會好一些。如果在症狀開始10天內治療川崎病,心臟問題通常不會發展。

而未經治療的病例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如血管炎症。這是特別危險的,因為它可以影響向心髒供血的冠狀動脈。除了冠狀動脈之外,心臟肌肉,瓣膜以及心臟周圍的外膜可能會發炎。也可能發生心律失常(心跳正常模式的改變)或某些心臟瓣膜功能異常。


十月呵護


  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又稱川崎病,本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高發年齡為5歲以下嬰幼兒,男多於女,成人及3個月以下小兒少見。臨床多表現為發熱、皮疹、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黏膜瀰漫充血、楊梅舌、掌蹠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等。由於本病可發生嚴重心血管併發症而引起人們重視。

  川崎病臨床症狀常以高熱(39℃以上)為最初表現,熱程在5天以上,一般為一、二週,有的熱退一、二天又高,熱程長的可達三、四周,退熱藥僅短暫稍降。發熱數日後掌蹠面紅腫且痛,軀幹部出現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態無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癢,無皰疹或結痂。發熱數日兩側眼結膜充血,球結膜尤重,僅少數併發化膿性結膜炎,用裂隙燈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狀體炎。唇面紅腫、乾燥和皸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楊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無潰瘍。

  此外,部分病例早期有淋巴結腫大,一側或雙側,非化膿性,數日後消退,有時腫脹波及頜下,甚至誤診為腮腺炎,淋巴結腫僅限於頸部前三角,不痛,波及其他部位很少。病程第二週部分患兒手、足部脫皮,從甲床移行處開始,部分可先表現為肛周脫屑。

  川崎病的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系統併發症、休克、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徵及其他併發症,其中冠狀動脈併發症發生率高,是臨床關注的重點,本病預後大多良好。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川崎病症狀

早期症狀: 突然發熱,呈弛張熱或持續性發熱,持續5~11天或更久(2周至1個月),平均體溫常達39℃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常見雙側結膜充血,口唇潮紅,有皸裂或出血,見楊梅樣舌。發熱約1~4日後,軀幹尤其會陰部出現多形性紅色斑疹,亦可呈蕁麻疹樣皮疹,有瘙癢感,但無水皰或結痂。

晚期症狀: 約在發熱後第10日,當皮疹、發熱和其他急性期症狀開始消退時,往往出現心臟損害,發生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心律失常等症狀。患者面色蒼白、發紺、乏力、胸悶、心前區痛,聽診時可聞收縮期雜音、心動過速、奔馬律、心音低鈍。

1、主要症狀:

突然發熱,呈弛張熱或持續性發熱,持續5~11天或更久(2周至1個月),平均體溫常達39℃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常見雙側結膜充血,口唇潮紅,有皸裂或出血,見楊梅樣舌。發熱約1~4日後,軀幹尤其會陰部出現多形性紅色斑疹,亦可呈蕁麻疹樣皮疹,有瘙癢感,但無水皰或結痂。1周後,指甲或趾甲近端蒼白,手中呈硬性水腫,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現潮紅,皮膚常繃緊較硬,壓之無凹陷。10天后,甲床皮膚交界處出現特徵性趾端大片狀脫皮。約2個月後指甲和趾甲常出現橫溝。病程中往往伴有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以前頸部最為顯著,直徑約1.5cm以上,大多在單側出出現,稍有壓痛,於發熱後3天內發生,數日後自愈。

2、嚴重症狀:

約在發熱後第10日,當皮疹、發熱和其他急性期症狀開始消退時,往往出現心臟損害,發生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心律失常等症狀。患者面色蒼白、發紺、乏力、胸悶、心前區痛,聽診時可聞收縮期雜音、心動過速、奔馬律、心音低鈍。經臨床、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放射線檢查約50%病例發現心臟損害。作超聲心動圖和冠狀動脈造影,可查見多數患者有冠狀動脈瘤、心包積液、左室擴大及二尖瓣關閉不全。X線胸片可見心影擴大。冠狀動脈瘤直徑小於8mm者可以退縮;大於8mm者不能退縮,容易發生冠狀狹窄或閉塞,而引起心肌梗塞。

3、其他症狀:

主要有關節炎或關節腫痛、虹膜捷狀體炎、中耳炎、肺炎、無菌性腦膜炎、腹痛腹洩,輕度黃疸或無菌性腦脊髓膜炎的表現。少數患者有肝炎、膽囊水腫、腸麻痺及腸出血、胸腔積液、顱神經麻痺和腦病。急性期約20%病例出現會陰部、肛周皮膚潮紅、脫皮並於1~3年前接種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現紅斑或結痂。恢復期指甲可見橫溝紡。

4、病程特點:

病程長短不一,但一般病程如下。第一期為急性發熱期,一般病程為1~11天,主要症狀於發熱後即陸續出現,可發生嚴重心肌炎。第二期為亞急性期,一般病程為11~21天,多數體溫下降,症狀緩解,指趾端出現膜狀脫皮。重症病例仍可持續發熱。發生冠狀動脈瘤,可導致心肌梗塞、動脈瘤破裂。第三期即恢復期,一般在第4周,病程為21~60天,臨床症狀消退,如無明顯冠狀動脈病變即逐漸恢復;如有冠狀動脈瘤則仍可持續發展,可發生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臟病。少數嚴重冠狀動脈瘤患者進入慢性期,可遷延數年,遺留冠狀動脈狹窄,發生心絞痛、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臟病,可因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5、病理分期:

根據日本MCLS研究委員會1990年對217例死亡病例的總結,在病理形態學上,本病血管炎變可分為四期:

Ⅰ期:

約1~2周,其特點為:①小動脈、小靜脈和微血管及其周圍的發炎;②中等和大動脈及其周圍的發炎;③淋巴細胞和其它白細胞的浸潤及局部水腫。

Ⅱ期:

約2~4周,其特點為:①小血管的發炎減輕;②以中等動脈的炎變為主,多見冠狀動脈瘤及血栓;③大動脈少見血管性炎變;④單核細胞浸潤或壞死性變化較著。

Ⅲ期:

約4~7周,其特點為:①小血管及微血管炎消退;②中等動脈發生肉芽腫。

Ⅳ期:

約7周或更久,血管的急性炎變大多都消失,代之以中等動脈的血栓形成、梗阻、內膜增厚而出現動脈瘤以及瘢痕形成。關於動脈病變的分佈,可分為:①臟器外的中等或大動脈,多侵犯冠狀動脈、腋、髂動脈及頸、胸、腹部其它動脈;②臟器內動脈,涉及心、腎、肺、胃腸、皮、肝、脾、生殖腺、唾液腺和腦等全身器官。

除了血管炎變之外,病理還涉及多種臟器,尤以間質性心肌炎、心包炎及心內膜炎最為顯著,可波及傳導系統,往往在Ⅰ期病變時引致死亡。到了第Ⅱ、Ⅳ期則常見缺血性心臟病變,心肌梗塞可致死亡。還有動脈瘤破裂及心肌炎也是Ⅱ、Ⅲ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本病的血管病理與嬰兒型結節性多動脈炎非常相似。除冠狀動脈或肺動脈瘤和血栓形成外,主動脈、迴腸動脈或肺動脈等血管內膜均有改變。熒光抗體檢查可見心肌、脾、淋巴結的動脈壁均有免疫球蛋白IgG沉著。頸淋巴結及皮膚勻可出現血管炎,伴有小血管纖維性壞死。還有胸腺高度萎縮,心臟重量增加,心室肥大性擴張,肝臟輕度脂肪變性以及淋巴結充血和濾泡增大。但腎小球並無顯著病變。

診斷標準:日本MCLS研究委員會(1984年)提出此病診斷標準應滿足下述6條主要臨床症狀中的其中5條才能確定:①不明原因的發熱,持續5天或更久;②雙側結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瀰漫充血,唇發紅及乾裂,並呈楊梅舌;④發病初期手足硬腫和掌蹠發紅,以及恢復斯指趾端出現膜狀脫皮;⑤軀幹部多形紅斑,但無水皰及結痂;⑥頸淋巴結的非化膿性腫脹,其直徑達1.5cm或更大。但如二維超聲心動圖或冠狀動脈造影查出冠狀動脈瘤或擴張,則四條主要症狀陽性即可確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