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什麼?古人都用過哪些奇葩的錢幣?

samyasa


貨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它與我們的經濟貿易息息相關。從錢幣的產生,原始的海貝到今天我們依舊使用的硬幣,它的發展是一個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伴隨著我們歷史的演進而緩慢發展。下面,我們就簡要了解一下,中國古代錢幣的發展。

最早的貨幣

貨幣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我國曆史進入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出現了剩餘產品,物物交換的不便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因而出現了"一般等價物"。正如馬克思所說,貨幣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最初,許多商品例如海貝、龜殼、獸皮等都充當"一般等價物"。後來隨著人們交換範圍的擴大,人們更傾向於便捷的物品,只有少數受歡迎的海貝、龜殼等固定的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貨幣。

據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貨幣形式是海貝。海貝成為貨幣,是因為它本身的外觀精美乾淨,並且有確定的單位"個"。在各式各樣的海貝之中,只有貨貝(俗稱齒貝)才能成為交易中的貨幣。貨貝形制相同而大小不一,正面有溝槽及齒紋,背面隆起,一般長為1.5-3釐米,寬1釐米左右。在《詩經》中記載到:"既見君子,錫我百朋。"在商代諸多墓葬中都出土了相當數量的貨貝,其中婦好墓所出土就有六千多枚。

金屬鑄幣的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交易更加頻繁,海貝的數量不足由此開啟了我國金屬鑄幣。戰國初期,冶金鑄造業使得金屬鑄幣得以普及,尤其是一些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諸侯國 ,開始鑄造刀幣、蟻鼻錢等多種形態的貨幣。秦朝建立之後,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廢除戰國時期混亂的貨幣形制,把秦國的"半兩"方孔圓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這是我國貨幣種類、形制的第一次統一,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漢初時期仍舊沿襲秦朝的半兩錢,在漢武帝時期國家統一進行鑄造貨幣,並使用五銖錢,

五銖錢的大小適中,重量輕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方便。在漢朝至唐初,這長達七百多年的時間裡,基本延續了五銖錢。

唐朝時期,金屬鑄幣又進一步發展,開始鑄造開元通寶錢幣。自此,我國古代的方孔圓錢都採用了通寶和年號的名稱。在之後的宋元明清依舊是通寶錢幣。

金銀作為貨幣

除了銅製的金屬鑄幣之外,我國古代使用金銀作為貨幣的時間大致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秦始皇規定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在漢代,金銀作為法定貨幣的使用也開始流行,形制多為餅形和馬蹄形。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各種原因,金銀價格逐漸變得昂貴,開始以兩計算重量。

由於黃金價格的昂貴,主要用來貯藏。而白銀漸漸成為日常生活中商品交易的等價物。人們在進行商品買賣時,通常使用的就是白銀和銅錢。在宋朝時期,白銀作為貨幣,形制稱為"錠"。大一點的銀錠重50兩,小一點的銀錠重量不等,方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攜帶和交易。元朝時期,官員楊湜首先將白銀鑄造的銀錠,稱為"元寶",後來元代政府也鑄造以"元寶"為名稱的銀錠。白銀廣泛流通於民間,成為佔據重要地位的貨幣形式。

紙質貨幣的發展

根據文獻記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質貨幣的國家。北宋時期,生產力大為提高,商品經濟發展,人們在商業交換中越發要求便捷。不管是金屬鑄幣還是金銀貨幣,大宗交易下,重量較重,流通不便。四川地區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交子"這個詞本是四川方言,意思為"合券取錢"之意。政府官方發行的交子有六個部分,分別為:界分、年號、貼頭五行料例、邊框花紋、故事圖、印信。並規定了交子的流通期限,和僅限於四川地區流通。

南宋時期,紙幣有多種名稱,除了交子之外還有會子。會子起源於民間,後為政府發行。隨著宋朝末年,戰爭等多方面影響,紙幣幣值暴跌,紙幣制度便趨於崩潰。

不管是一直佔據主要地位的銅錢,還是有昂貴收藏價值的金銀,又或者最早出現的紙幣,它們無一不是歷史和經濟的產物,它們的出現和發展伴隨著我國古代商業活動的發展。


煮酒君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後來又用金銀等貴金屬代表大額貨幣。

在我國,用以製造貨幣的材料很多.至少有幾十種。常用的有以下十幾種:金、銀、銅、鐵、鉛、錫、低質合金、布、紙、貝、絹帛、糧食、荃泥、趴(或鹽塊)、珠、玉、竹木等。這些幣材,有的就用它的自然形態充當貨幣.有的要製造出各種貨幣形式.如鏟形(布幣)、刀形(刀化)、長方形(錢牌)。又如錢幣的基本形式是圓形方孔,標準式為元狩五殊、官錢和唐元寶,輕重適巾.約四克。黃金有不規則的小方印愛金、小圓印盧金、馬蹄金、長方條金、圓餅金等。銀元有元寶、錁子、線板、紡錘及長條等形。

  紙幣的幣材是紙,中國的古紙主要使用竹子和樹皮等原料製造,主要用於書寫和印書。造幣用紙是採用桑樹的內層樹皮,經過粉碎、打漿、用竹簾在紙漿中撈制而成.桑樹皮紙厚而粗糙,而且耐磨、耐折.適宜印鈔使用。宋朝政府專門向某些地區訂製這種紙張。並壟斷當地的造紙業不許向社會出售。公元1168年,建立了專門製造紙幣用紙的“造會紙局”.這些紙具有較強的防偽能力,一些偽造者就必須自設造紙作坊,而政府又明令凡捕捉造偽者,必迫查造紙者,給以嚴懲。而且,到了清代,1853年曾有大臣向清統治者建議,在鈔紙的竹簾上刻制紋飾,造出的鈔紙帶有特殊的記號.類似現代的鈔紙水印.但因當時清政府急於印鈔而未能實現。

從歷代幣制來看,雖然從發展.上看是按照物品貨幣階段、金屬貨幣階段、紙幣階段、信用貨幣階段這一規律進行,但具體分析,則可以看出,歷代幣制呈現多元化的格局。如戰國時的楚國實行愛金和銅貝(蟻鼻錢)雙本位制;秦統一中國後實行了半兩錢與黃金上幣的複本位制;而漢雖以五株錢製為主,但也大量使用了黃金及谷帛為幣;三國實行錢帛平行本位制,黃金主要用於貯藏;唐兩次鑄大錢而引起通貨膨脹,唐中期推廣飛錢,重視白銀;兩宋首創交子。實行紙幣、錢幣、銀錠三幣同行的混合本位制;金元明都想實行紙幣本位制.試圖禁止民間金銀和錢幣的流通,但事實上仍是在沿用兩宋的鈔、錢、銀三幣合流;從明嘉靖年間到廢兩改元這一時期,基本上是紙幣、銀元、銀兩、制錢四類貨幣混合流通;鴉片戰爭致1949年這一時期,有各種錢票、銀票、銀兩、銅元、銅錢和各種信用流通工具,以及中國的紙幣、銀元和外國紙幣和銀元,還包括非金融機構自由發行的代用貨幣,其種類之繁多,幣制之混亂,幣信之低落,幣值之慘跌,內容之混亂,實為中外古今罕見。

從歷代貨幣本身所表示的名目價值和本身的質量來看,錢幣有大錢、小錢、細錢、惡錢和官爐錢、私錢之別,還有小平錢(即當一文)、折二、折三、當五、當十……當五千之分,當二千以上的為大錢。而同樣為小平錢又有大型、大樣和小型、小樣的不同。從錢幣的性質看,還有記值錢、記年錢、記重錢、記號錢、記年錢、記數錢、對錢、羅漢錢、樣錢等名目。銀元的幣面標明貨幣單位,銀兩則主要以秤量和成色來表示。


大鬍子說史


您好,不請自來來回答,我在工作之餘的時候,就會查閱一些資料整理關於中國錢幣的歷史文字發在頭條號上面,發行整理了大半年,還只是整理了冰山一角。中國古錢用的錢幣真的各種奇葩漂亮的錢幣都有。(下面截圖部分我查閱資料整理的錢幣文章)

一、錢幣史篇


二、五代十國錢


三、宋錢篇


四、銀幣篇


五、銅元篇


六、就連袁大頭都能整理三十多篇


中國古錢的錢幣種類真的很多很多。。。

說個答案以外的話題,如果想真正瞭解古錢幣價值,首先要做的就是先了解學習古錢幣的歷史,才能真正去了解市場價值。


歡迎大家來接龍題賺紅包!

關注古泉學府,和我一起探討、交流錢幣收藏小知識和小樂趣!如果錯誤請大師指導!

[以上珍品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古泉學府


學界內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殷周時期的貝,但通常都是缺少論證。

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伴隨著交換而來的,是交換的產物。在政治經濟學當中,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功能。

在殷商時代,關於“貝”的史料記載如“商(賞)貝一朋”。這裡提到的“貝”是作為是賞賜所用,但還看不出作為商品交換。另外,在商代,考古地下墓葬中也挖掘出不少貝,但只從殉葬這個角度斷定貝充當了貨幣功能是不夠的。

能夠比較準確地說明貝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功能的史料是殷商時期的《逮伯篡):“速伯還作寶尊彝,用 貝十朋又 四朋。 即用貝購買了原料做成了寶尊彝,可以看出明顯是用於商品交換的貨幣。


從商周時期的貝到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諸侯割據,因此貨幣也以各個諸侯國形成了四大鮮明的特色。

鏟幣

刀幣

環錢

蟻鼻錢

秦統一六國以後,採用圓形方孔錢;漢武帝時期,收回了郡國的鑄幣權,統一鑄造五銖錢。

唐高祖廢除重量不一的古錢,統一鑄造“開元通寶”,致使貨幣由文書重量向元寶演變。


北宋時期,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使貨幣由金屬貨幣向紙質貨幣演變。

清代以後,開始由手工鑄幣向機器鑄幣演變。



夢歸秦淮


你好,中國最早的貨幣是在以物易物之後出現的海洋貝殼,這種貝殼是需要磨製的,一般是將貝殼的背部磨平,以便能用繩子串起來,便於攜帶和計數。



到了商代時期,人們開始用青銅製作成貝殼狀的青銅貝幣,並且用包金來裝飾青銅貝幣,以作為上幣使用。但是整個商代到西周時期的青銅幣基本上只能是貴族階層才能使用,民間多以天然貝幣和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青銅幣的流通是十分有限的。
&商代包金貝幣,市場參考價10000元。


隨著西周時期青銅布幣的出現,以及各國之間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錢幣的種類和鑄造量開始大幅度增加,鑄造地也越來越多,今人眼花繚亂。尤其是戰國時期,全國各諸侯國內鑄造的各種布幣、圜錢等種類十分豐富。

下面我發一些比較奇葩的錢幣大家欣賞欣賞:
&戰國時期人形幣,市場參考價2000元。&戰國時期鏤空連足橋形幣


,市場參考價3000元。&戰國時期楚國視金四銖銅錢牌,市場參考價200萬元。
&戰國時期楚國咒字

蟻鼻錢,市場參考價300元。&戰國時期齊國
截首刀,市場參考價10000元。&戰國時期楚國四布當釿,市場參考價200000元。
&王莽時期契刀五百,參考價10000元
&王莽時期一刀平五千,市場參考價150000元。

&王莽時期國寶
金匱值萬,無價。&南宋臨安行用當五百鉛錢,市場參考價100000元。


風雲說收藏


悟空小秘書邀請來答,其實我國最早的貨幣就不是幣,貨幣的出現不是一蹴而就的,貨幣出現是要有一個演變過程,這個過程一般來說還很漫長。所以最早的貨幣其實無法界定為某一種實物,只能說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原始貨幣是選取天然海貝等作為較早的貨幣使用的。至於說奇葩,對於古人而言,尤其貨幣出現的前期階段,如此低下的生產力前提下,用一些一般等價物充當貨幣屬性而交換使用,也是再正常不過。

現在我們對貝幣的時代定義一般為商周時期,因為雖然有些記載說夏朝已有貝幣,但考古學和歷史學上都對夏朝的存在無法下定義,二里頭文化是夏朝的遺存也存在一定爭議,我國一些歷史記載上夏朝之前的虞朝就更沒確切證據了。但貝幣是實打實出土的實物,貝幣的面值基本搞清楚,是“朋”,“串”為計值單位,5個貝幣為1串,2串貝幣為1朋。

一般以馬克思的貨幣起源理論將貨幣形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簡單偶然價值形式。第二結算,擴大價值形式。第三階段,一般價值形式,第四階段,貨幣形式。因此在原始交易中,便於交易或交換頻繁的物品們緩解了不易交換物品間的一些矛盾,一般等價物於是就出現了。最早這種天然貝殼並不是作為貝幣貨幣,只是一種相對稀有的裝飾品,必須海邊才有,但人們喜聞樂見,這種天然貝穿孔後又方便攜帶貯藏計數等等,於是成為一種原始貨幣。商周時期貝幣逐步成熟發展,更出現了銅貝,鎏金貝,陶貝,石貝等貝幣。戰國時期,楚國的蟻鼻錢(鬼臉錢)也是以貝幣作為原型的;據記載一些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中比較偏遠的地方,貝幣仍舊使用到後世諸多朝代。方孔制錢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國未統一前的半兩錢也是一種方孔錢)的錢幣定製,天圓地方的制錢模式一直使用到民國時期(民國初年個別省份造幣有鑄造民國通寶);當然在統一過程前,諸國也使用過布幣,刀幣,戈幣等諸多各類異形異體貨幣。

原始貨幣並不奇葩,是人類一路發展過來的見證之物。

附圖,商周石貝

附圖,商周天然貝幣

附圖,楚國蟻鼻錢(鬼臉錢)


錢幣司令


中古最早的貨幣是貝幣,拾來貝殼作為貨幣,具體的說應該是海貝。《尚書·盤庚》中記載:

貝者,水蟲,古人取其甲以為貨,如今之用錢然。

因為海貝只有海邊有,所以具備一定的稀缺性,但又比較容易得,海邊的人可以運到中原,所以又持續的可以出產,不會斷供,能夠滿足上古較原始的商品經濟的需要。

貝殼不足的時候,就用其他材料仿製成貝殼,比如蚌殼做的蚌貝、骨頭做的骨貝、陶做的陶貝、石頭做的石貝,最後就是青銅做的銅貝,乃至黃金製作的金貝,都是上古時代通行的貨幣。

到了商周以後,商品經濟獲得較大發展,不同的地區開始以該地常用的生產工具為貨幣,比如燕齊等東方之地就用石刀的模型來做貨幣,就是刀幣;趙魏等中原之地則用耜的模型來做貨幣,就是鏟型幣;西陲的秦地則用紡輪的模型來做貨幣,就是圜錢,後來通行的半兩錢。

所以秦統一以後,古代長期使用的貨幣其實是照紡輪製作的。想想漢代的五銖錢,一根繩子上有幾百上千個,就是幾百上千個紡輪,只不過後來的人已經忘記了當初為什麼把錢弄成這個形狀罷了。

比較奇葩的貨幣則有王莽的“一刀平五千”等貨幣,這種貨幣只不過比普通的五銖錢大一些,就要一個當五千個五銖錢用,這是紀值貨幣而不是紀重貨幣,誕生之初目的是為了對民間財富進行掠奪,大家又不傻,當然不拿五千個五銖錢去換,而且還自己熔掉銅錢,鑄成一刀平五千來換更多錢套利。

還有後世南朝流行的鵝眼錢、沈郎錢,入水不浮,一掰就斷,質量奇差無比。


文史宴



是天聖元寶還是紹聖元寶?


葫蘆一笑1


刀幣\\貝幣\\布幣\\骨幣\\金屬幣等



好緣來聚


看來又有一大批傻冒準備要上當了,還相信這些騙取圖錄費、保管費、鑑定費和展覽場地費的假拍賣公司,等被騙了幾千幾萬過後才知道清醒過來: 自己遇上了騙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