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者枉为人师




不孝者枉为人师


[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厮为人师,实为表率,是为学生之楷模。

因有其高尚之德,方能成为人师。

师之行而生之影,若师不端,则生偏斜,如同上梁不正而下梁歪。

师长比家长影响更甚,自古孩子敢顶撞父兄或忌惮师长,师之尊如在天之神,高高立于三尺讲台,虽近在咫尺,却又尊尚于万里之外。

大师必有大德,唯大德方可育出大材。

而近邦临国能把孝道传播至深,令人深思,实乃用心佳作。

[2]

师为表率,以身作则,虽有痴母如童,然不嫌不弃丝毫。行则带其左右,随时照应不懈。虽处学堂,却未忘母恩深重。

曾遭讥讽非议,也遇家长反对之举,其心不泯仍坚持服侍母亲在侧。

人生短暂,机遇难求,高禄重酬亦未撬动其心。

有痴母在,何敢弃之不顾而远走他方。

有人不解,谓其此举已影响其授业之职,甚者面前和而背地恶。教唆子远离之,莫过多亲近。

[3]

杂言纷飞,众口难合。为灭流言,校长约其谈心,以盼其做出选择。

或回乡专侍痴母,或舍母而专心司职。

言谈间,候于廊道痴母却悄然无影迹。

急寻,遍走,无果。

众生闻之寻母声,纷纷转身齐聚同寻。知其念母情重,思及己身,若是吾,岂能不焦不痛。

幸而生偶遇,痴母无恙,心安。其也寻至此,望母心宽,揽母入怀,有母在乃世间至尚之福。

再议其事,聚众表决。空白一本,无人对其带母入校存异议。

事为通过,师得以继,而生也从中学得何谓孝,何为爱。

[4]

师,本以言传身教为业,身教大于言传,言可假而行必真。

即使假行,也是一时之真。

教,非限书本之学,大德常见细微之处。

小事能顾及,则大事定保全。

若师苦教圣贤书,而不行圣贤事,与生也无益,终不过口中念着阿弥托佛,而心中仍不知恩情为何物。

而师亲效力行,纵使不言一语,生观之亦知效仿而行。

此为上层传业法。

[5]

世间之情从母爱而生,母恩无私,至真至纯至圣。

为女子而弱,为母亲则强。

眼中全是护子之心,盼子强望子壮,守得孩儿康泰,纵使耗尽生命亦在所不惜。唯母爱方可。

吾等幼时靠母养,吾等壮时来养母。此谓回馈母恩。

若无母亲百日熬,哪得吾等强壮身;

若无老母青丝披银发,哪得吾等咿呀襁褓喂养大。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

而世人却大有忘却母亲养育恩,嫌弃老妪痴傻瞢。

嚼的米面咯嘣脆,却不记得母亲乳血贵;

穿得绫罗黄配翠,却忘了寒门老母蓬头灰;

住得金屋高槛门,却丢下老母在草堆。

此为不孝,实为忘恩。

今天你不来养母,明天子不来养汝。

上行而下效,一报还一报。

莫做亏心事,天地鬼神知。

欲报养育恩,趁母健在时。

莫待百年过,黄泉路上卧。

凄凄又泣泣,泪尽悔已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