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猴格大人


妻妾成群那是有钱人和贵族的做法,中国自古重男轻女,男多女少是常态,有钱人妻妾多了,必然导致平民更多光棍汉。

周朝时周王和诸侯有多位妻妾。正妻一位,每位正妻又来亲友团(一般是亲妹妹或堂妹)三位,称滕妾,滕妾的地位低于妻但是高于妾。士大夫也能娶妾但是数量少。后面的朝代,贵族妻妾的数量跟其爵位和官职挂钩的,官小了或没当官的只能娶一位或两个妾。当然很多姬妾是没有名份的,称外室,跟如今的二奶三奶差不多。没有名份的姬妾地位小于妾,因为妻和妾都是经过手续和仪式迎娶的。


罗玉凤


比电视剧上的,要严重得多。

离我们比较近的明清,对小妾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我们有了一种错觉,小妾是有一定地位的。

尤其是《红楼梦》里面那个娇杏,嫁给了贾雨村做妾,但是贾雨村的正妻却染病身亡。从而被扶正,最后更是成了诰命夫人。

在明清的一些小说里,时不时的就能看到,某小妾被扶正。这给了人们一种错觉,小妾在机缘巧合之下,是能变成正室的。

但是这种情况,也就在宋朝及以后,可能会发生。

而且大多,是在商人的家庭。如果官员的小妾被扶立为正室,那怕是要成为同时代人的笑柄了。

唐朝及以前,是贵族政治。这种情况下,妾的地位,可想而知。毕竟人家都要去娶“五姓女”,妾不比奴婢好多少。哪怕就是正妻亡故了,位置一直空在那里,小妾也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小妾的地位非常低

甚至家里的主人愿意,随时可以把小妾卖掉。

小妾的一切,包括性命,都不属于自己,都是主人家的。

就连自己生的儿子,都不属于自己,要管正房叫娘。比如说《红楼梦》里的探春,一直管王夫人叫娘,而管他的生母,叫姨娘。

尤其是宋朝之前,妻子的地位比丈夫低不了多少,想整治小妾,真的是手到擒来。小妾要是有了逾矩的想法,怕是要死的更快了。

小妾唯一的出路,就是生一个儿子,或者女儿。将来能有个奉养,不然真的要凄凄惨惨了。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嫡庶观念还是非常强的。

大家可以看看红楼梦,嫡出的儿子贾宝玉和庶出的儿子贾环,地位简直有天壤之别。

贾宝玉基本就是内定的荣国府继承人,即便他行为怪异,不爱读书,性格软弱,留恋女色,不走正道。

相比起来,贾环比较爱学习,也不那么喜欢女人,但仍然没有什么资格继承家业。

其实,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都是如此。

朝鲜古代庶出的孩子,甚至不能称自己的贵族父亲叫做爸爸,只能喊“大人”。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原因有2:

第一,妾的地位低下。

在古代,妾基本是生育工具和泄欲工具,并没有什么地位。

比如红楼梦里面的赵姨娘,为荣国府当家贾政生了2个孩子,不亚于嫡妻王夫人。

然而,赵姨娘的地位很低,连八竿子打不着且辈分很低的王熙凤,也能将她骂的狗血喷头。

这种人生的儿子,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被比较重视,就是嫡妻没有生育。

如果嫡妻有孩子,那么庶出的孩子就没机会。

第二,妾的关系低下

古代婚姻很多是政治和经济,因为不是自由恋爱。

这种婚姻强调门当户对,通常嫡妻的家庭和丈夫差不多。

两家结合,对双方都有很大帮助。

不过,妾的社会关系就差了。她们说白了很多就是女仆,家庭也都是仆人或者底层市民。

在重视门第的古代,妾和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背景,导致被人瞧不起,也失去了继承权。


萨沙


末代皇帝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里,有这么一个桥段:说是溥仪继位之后,光绪的老婆裕隆太后,就成了紫禁城里的老大,皇宫里的所有人,都要唯她马首是瞻。

就如同慈禧控制光绪一样,裕隆皇太后也想牢牢地控制溥仪。然而,裕隆皇太后并没有那么好的命,在清帝逊位之后没几年,丫就嗝屁归西了。


裕隆之死,并没有让溥仪觉得自己自由了,因为此时的他不过是个小小子,在他之上还有别的货色。裕隆死后,各种牛鬼蛇神纷纷出来,想要当紫禁城的家,其中就包括同治和光绪的妃子。

是的,你没有看错,同治都死了几十年了,他的妃子们仍然出来刷存在感。到溥仪继位时,同治和光绪还有四位妃子在世;尽管裕隆死的时候已是民国,这四位妃子仍然坚持要给自己一个名分。

在北洋政府的主持之下,这四位妃子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太妃。与过去惯例不同的是,这些太妃们竟然妄图干预皇帝的生活,而且她们最后还真的得逞了!这不是造孽嘛!

得亏那时的溥仪年幼无知,对皇室的家法并不是特别熟悉。于是,这帮太妃便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还特么让小皇帝称呼自己为额娘,每天都要去请安。

要知道,根据清朝的礼法,这些妃子就是皇上身边最下等的存在,即便皇帝死了,新皇帝仍然可以不把她们当做一回事。若不是清朝有了前所未有之变局,哪能轮得到她们出来上蹿下跳?

按照嫡庶关系,这些所谓的太妃,就是最末等的存在。然而清朝已是风烛残年,也就顾不得这些礼法了,太妃们也就趁机占便宜,成了溥仪的干妈。

四个太妃之首,就是端康太妃。这些妃子们和裕隆太后一样,都是见识过慈禧太后淫威的,自然对她的那一套了如指掌。如今她们熬资历终于混出头了,还不对着小皇帝指手画脚?

终于有一天,端康太妃做了一件非常过分的事情,她把溥仪非常敬重的御医赶跑了。14岁的溥仪知道后,大怒!于是,跑到端康太妃的住处,大声骂到:

“她是什么人?不过是个妃。本朝历代从来没有皇帝管妃叫额娘的!嫡庶之分要不要?如果不要,怎么溥杰不管王爷的侧福晋叫一声呢?凭什么我就得叫她,还要听她的呢……”

此时不同以往,若是搁过去,皇上直接废了太妃,也是情理之中。然而此时的大清国早特么完了,端康太妃自然也就不尿他这壶。于是,她就开发了女人固有神通“一哭二闹三上吊”,大闹紫禁城。

端康太妃胡闹的结果,自然引起了溥仪亲生父母的注意。太妃把溥仪爹妈叫过来之后,又是一通告状,并要求溥仪赔礼道歉。溥仪爹妈虽然身份尊贵,相对于太妃,他们也只是庶民,只好逼着溥仪道歉。

溥仪爹妈在回去之后,越想越憋屈,最后溥仪的亲妈竟然自杀了。

溥仪的母亲的自杀,一下子将端康太妃吓蒙了。不管怎么说,那也是皇帝的亲生母亲,自己什么斤两,心里还是有那么几分B数的。于是,蛮横的端康太妃一下子就怂了,自此再也不敢干涉皇帝的生活。

通过末代皇帝的一个小小生活片段,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即便你是皇帝的亲妈,只要你没有被前任皇帝上过,你就是个庶人。那些妃子们照样打压你!

嫡庶之分,可见一斑。


祗树


这可比电视里严重的多了!妻子是明媒正娶的,在家在外都得尊称一声“夫人”包括自己的老公都一样,所以才有相敬如宾这一说!妾就不一样了,只是一个泄欲和生育的工具罢了!据我了解妾入门不能走正门,就一顶轿子从后门抬进来!妾也分贵妾,偏房,副房,陪房(甄嬛传里的颂芝就属于)通房,外室,侍妾!像通房,侍妾,外室这些人的地位有的都没有夫人和嫡女身边丫鬟的身份高,只不过比普通丫鬟多点工资赏钱而已!虽然妾也分等级的,但是她们每天早晚都要给正妻请安问好,终身不得穿红,而且她们就算见了夫人生的孩子和她们的孩子都要行礼,尊称一声少爷小姐的!她们生的孩子也不能叫她们母亲的!


韩宾家的老三


真的很严重。甚至比电视上演的更严重。不论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

帝王家讲究立嫡不立长。贞观年间,李承乾被废以后,唐太宗李恪和李治立太子人选中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排行第九,但是是嫡出的李治。而没有选择庶出的李恪,可见嫡出的地位会高很多。

在再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王夫人生的是嫡出,而贾环是赵姨娘所生的是庶出。在大观园中贾宝玉和贾环的待遇差别可谓是天壤之别。贾宝玉是人人想要奉承的主子。而贾环有时丫头都可以欺负他,比如说《红楼梦》第60回,贾环向芳官要蔷薇粉,芳官却骗他,实则给他的是茉莉粉。

赵姨娘知道后,还去找芳官大闹了一场。这时芳官等小戏子和赵姨娘直接上手掐架,也可见赵姨娘不是正房太太,并不能真正算作主子。

探春是赵姨娘所生,但是从小养在王夫人房里,地位身份就明显和贾环不同,大观园中的丫头婆子各个都是认这个主子的,

就这几件小事,古人的嫡庶观念可见一斑。


海客鱼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嫡庶之分呢?大约在商朝就有了,经过周公定礼之后,成为法规定律,才有了流传千年的嫡庶之分的阶级差异。

首先是怎么分辨谁是嫡谁是庶?这是根据其母亲的出身来判断的。现在人多认为古代都是三妻四妾,这种观点是根本性的错误,我国自古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只有一位,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子嫡母,其他女人所生的在根据地位的不同再分等级庶生子,奸生子等等。其中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当原配夫人去世,男人再明媒正娶的夫人,也享有正妻的地位,其所生也为嫡子嫡女。


嫡庶确立之后,他们各自享有的社会地位也是不同的。周公定礼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以这条为准绳确立法统理统。我国古代因为这条制度发生过很多的正统之争,如宋英宗时期的濮礼之争,大家熟知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之争,都是围绕嫡长子继承制发生的。

在春秋时生育技术低下,男性人口都是宝贵资源。这种情况下嫡庶之分不是不可以逾越的,当时私生子也比较多,要是能力强也可以得到超过嫡子的待遇,著名的有春秋赵国的建立者赵襄子,他就是以庶子的身伤继承家主,最后建立赵国。

到秦汉之后,嫡庶之分就有了严格的界限,嫡子得到最优等的待遇,庶子也就比家中奴婢高一等,要是不受家中长辈喜爱,也与奴婢同等了。庶子还好一点,要是庶女就更惨。在宋朝时不受喜爱的皇家庶女,也经常下嫁给富豪商户,士、农、工、商四等,连皇家庶女也被下嫁最下等商户,就可见普通人家的庶女是什么待遇了。


庶子女的母亲多为主家买来,或是奴婢之身受宠后提拔为妾室。妾的身份卑微在家中仅作为取悦男主的工具,苏轼就曾将怀孕的妾室送于他人,然而不管悲哀与否,合理与否,这便是我国千年以来的社会规则伦理。


老板再创业


传统社会,从整体来说,嫡庶观念是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比如所熟知的嫡长子继承制,无论先秦时期,还是在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始终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个。

《知否》剧照(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电视剧《知否》中为什么只提到盛家长房、四房、五房三房子孙,是因为这三房是嫡支,也即长房、四房、五房最早三兄弟一定是王妃或者继妃所出,同样,侯府爵位也只在长房三兄弟之间承袭。

其一,嫡庶之分是由生母的地位决定的,所以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正妻的保护。传统社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在历朝历代,均对妻进行保护,严禁妾的地位超越妻,制定严格的法律。

再者,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嫡庶身份上的差别伴随着的是利益的分配。传统社会强调的是多子多福,儿子多了,继承人的选择就是很头疼的问题,如果主观选择,势必会因视角不同产生分歧,比如以贤、仁等作为标准,可能好几个儿子都符合这个标准,所以干脆以先天条件为定,先选妻生的孩子,再选妾生的孩子,有多人时就按照年龄顺序。

此外,从宗族角度来说,嫡庶还是区分宗族大宗、小宗的标志之一。也正是因为夹杂在宗族之中,所以在宗族发展兴盛的传统社会,嫡庶之分也就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观念。

当然,如果具体来说,肯定有个别事件或者个别朝代并不是那么重视嫡庶观念。


楚邾


嫡庶观念,是中国的一大传统,为的是解决众子之间对于财产的争夺。而嫡庶观念的产生与宗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在商朝后期已经存在,到周朝变得更为典型和系统。在百姓家里便家里的嫡子继承家业的,其他庶子只能分得一点,而且嫡子的地位远高于庶子。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印证嫡庶有别。我们都知道袁术袁绍是两兄弟,可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就非常瞧不起袁绍,因为袁术是嫡次子,袁绍是庶子,可见嫡庶观念的影响力有多深。再举个例子,也是个姓袁的名人,那便是袁世凯,他是个庶子,所以他在袁家的地位就不高,因为好事都是给嫡子。而且袁世凯的母亲死后也不能入葬祖坟,因为她只是个小妾,不是正妻。当时袁世凯是名震四方的人,可是他母亲还是在家族中没有地位。


通过这两个例子,电视剧中的嫡庶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社会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并且社会中的嫡庶观念是很浓厚的,嫡子地位远高于庶子。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好处,可以使儿子之间减少斗争,因为东西都规定留给了嫡子,庶子就不必要与嫡子争夺。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当今社会,嫡庶观念依旧存在,即老大的地位高于其他儿子,老大比其他儿子有更多的利益。


历史百家争鸣


我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说古代人的嫡庶观念可不仅仅是个观念,嫡长继承制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礼法,很多时候是写进法律里的,不容侵犯!

我国的夏商时期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嫡长继承制从西周就开始正式的实行,而且父死子继大于兄终弟及。也就是正妻的长子有绝对的继承权,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古代社会的嫡庶观念。对于老百姓来说,嫡长子可以继承家产,对于皇亲国戚、有世袭官爵的家庭,嫡长子可以继承爵位和财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古代朝代中,只有元朝(谁势力大谁当皇帝)和清朝(前期大家商量后来理论选贤)不实行嫡长继承制。当然也不是说其他的儿子没机会,如果无嫡长子,那就立庶长子,反正得是岁数最大的。如图:

这种制度现在看来似乎没啥科学道理,但在古代,却是一种有效的解决继承问题的方法,因为判断直接:谁是大老婆的长子,谁来继承。如果按家长的喜好,那岂不是更扯,如果选贤,毕竟贤能这东西短期内不好判断,如果家长早死,那就是一场争斗。

举几个例子吧,汉武帝刘彻当太子之前,汉景帝刘启是先提拔了王氏当皇后,然后在立刘彻当太子,这样名正言顺,同理还有武则天,当时的武昭仪独宠于唐高宗,但仍要努力爬上皇后宝座,这样她的孩子才有机会未来登基,明太祖朱元璋在长子死后,立了皇长孙继位。而历史上废长立幼导致悲剧的事儿就更多了,例如,赵武灵王在两个儿子之间摇摆,隋文帝杨坚立了老二,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有人也说清朝不用嫡长,也享国很久啊。其实。入关前,后金不懂汉人礼法,皇太极是众人推举的,可以服众;而顺治福临是豪格与多尔衮之间妥协的产物,自然也没问题。入关后,康熙玄烨只能说是上天的选择了(得了天花都没死),这样的几率毕竟太小了,在往后大家都知道的九王争位,对康熙朝是极大的消耗(其实康熙是喜欢自己的太子的,不然不能两立两废);雍正时,无嫡子,长子二子早夭,三子被废,位置留给了最年长的弘历(当然也是最优秀的);乾隆后,清朝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嘉庆颙琰虽是第十五子继位,主要是当时兄弟们要不不争气要不早死(大名鼎鼎的五阿哥永琪20多就死了);道光旻宁是大清国唯一的嫡长子继位的;咸丰奕詝同样是活着的最年长皇子;同治载淳是唯一的皇子,没别的选择,而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因为清朝没有这种宗法制,同治早死无子,慈禧为了继续掌权,立了载淳的堂弟载湉,也就是光绪帝。大清帝国最后的半个世纪,都掌握在女人的手里,问题是这个女人是个出色的权谋家,而不是一个出的的政治家。

当然,有时候不得不信“气数”这个很玄幻的词,很多王朝走向衰败的开始都是由子嗣不旺引发的,就像东汉,汉章帝刘炟后,皇帝都是小孩子,连后嗣都没有,权利掌握在外戚或宦官手里,继位的都是小孩子,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嫡长继承制也都成了空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