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填志愿:“同位分”与“等效分”不可混淆,可能导致滑档

2019填志愿:“同位分”与“等效分”不可混淆,可能导致滑档

本期导读:“同位分”与“等效分”是一回事儿吗?真不是一回事儿!其中,不少专家广为引用的“等效分”概念,极有可能2019年继续让考生和家长误入歧途,操作不当,滑档掉档没商量,一起来看一下吧: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掌握了“位次法”报考,当然“线差法”也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今天,有家长问,位次法、线差法和两者结合法,到底哪个更靠谱儿。这些概念都有同位分和等效分有关系,下面我们展开来讲。

2019填志愿:“同位分”与“等效分”不可混淆,可能导致滑档

位次法的适用范围

高考录取是按招生计划数来进行的,哪怕同分考生也要计算小分排出位次,这是位次法盛行的理论基础。

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你们省招收200名考生,我们知道国人“清北情结”深厚,前200名考生一般都会选择清华北大。除非有考生愿意去华西医学院口腔医学,否则第201名考生极少有机会被录到。所以,这个时候,别谈什么258分的线差。

2019填志愿:“同位分”与“等效分”不可混淆,可能导致滑档

同样,“华五”、老“C9”、“两财一贸”和“两电一邮”等行业顶尖高校或其他的985大牛,每年招生计划相对固定,什么位次适合报哪所高校,业内业外人士都比较清楚。

很明显,这些重点高校特别适用于“位次法”,越往下误差越大,我们在昨天的文章中提到,临界点就是省内第一所“双非”大块头高校,位次法就要结合招生计划来做进一步分析测算。

2019填志愿:“同位分”与“等效分”不可混淆,可能导致滑档

线差法的适用范围

一般来讲,线差法只适用于、而且特别适用于分数线附近的考生。比如山东本科线是435分,那么435分或者再加2、3分,看看往年压线录取的院校基本相对固定,其实是比较好理解的:辣鸡院校有愿意报的就不错了。

这是另一个极端的典型,同理也是线差越大,误差越大,至于有些专家提到清华北大或重点高校线差258分或是358分,很是有点扯的成分,这个线差对报考就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正像用位次法来报专科高职一样,也是意义不大。

2019填志愿:“同位分”与“等效分”不可混淆,可能导致滑档

所以说,无论是“位次法”还是“线差法”,都有其相对固定的适用范围。去年,我们在另一篇文章中以湖北为例,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至少在本科这个批次,“线差法”比“位次法”误差更大,除了分数线附近院校外,“线差法”好用,“位次法”一定好用。

鉴于此,我们推荐大多数考生用“位次法”结合招生计划变化情况来填报志愿,还是相对靠谱儿的。那么,问题来了,相同位次换算出往年的分数,可以顶格报考吗?它叫“同位分”, 还是叫“等效分”更准确?

2019填志愿:“同位分”与“等效分”不可混淆,可能导致滑档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科录取分数是560分,对应最低位次是9556名。2018年高考成绩揭晓,山东一位考生考了9500名,高考分数是584分。那么584分与往年这个560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认为,这两个分数叫“同位分”比较准确,不能称之为“等效分”。其实,“等效分”这个专业术语,最先出现在大学专业录取过程中,比如东北师范大学设专业级差,专业间级差为3分,某603分考生第一专业报高了,减去3分,以600分与其他考生比较,参与第二专业录取。这个600分,就是这位考生第二专业的“等效分”;如果第二专业仍未录取,则以597分的“等效分”与其他考生比较。

2019填志愿:“同位分”与“等效分”不可混淆,可能导致滑档

“等效分”,顾名思义,就是录取过程中具有相同等效的录取价值。我们反对在报考过程中,使用“等效分”这个概念,是囿于很多考生和家长容易被误导,认为今年584分,与往年560分具有相同的“报考价值”,加上本来存在的“不浪费一分”报考的思想,容易产生顶格报考的冲动,轻则被动走调剂,重则组团滑档。

我们建议大家把它当成“同位分”来对待,现在政策一时一变,招生计划一年一变,“同位分”(相同位次对应的分数)往往并不具有相同的报考价值。这一点,提醒家长们一定要认清。即便是招生计划不变,考生人数不变,政策不变,所有基本要素不变,也至少要做到“同位分”回撤三两分报考,从而提高选院校、定专业的有效性。

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