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鄉村振興見聞:洎水河畔“追夢人”

江西乡村振兴见闻:洎水河畔“追梦人”

江西德興市天門山民俗文化園項目整體推進順利,現已初見稚形。 王成前 攝

中新網江西德興4月6日電 題:江西鄉村振興見聞 洎水河畔“追夢人”

作者 王昊陽 王成前

四月的江西德興,處處湧動著發展的春潮。

位於該市洎水河畔、天門山腳的一處工地,工程車輛來往穿梭,機械作業轟鳴聲不絕於耳,工人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幹勁十足,場面熱火朝天。

江西乡村振兴见闻:洎水河畔“追梦人”

天門山居委會“兩委”班子成員在項目工地進行現場辦公。 王成前 攝

正在建設的是天門山民俗文化園項目。青山掩映間,一排排仿明清風格的徽派建築傍著一條南北向“山泉花溪”而建,猶如一片巨葉鑲嵌在谷地中央。

天門山村,德興市銀城街道下轄的一個城中村,面積25平方公里,人口2800餘人。以往,由於該村產業發展成色不足,村集體收入主要是靠徵地補償。

天門山村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失地農民謀求更好的出路,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村幹事創業?天門山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潘勇軍及其“兩委”班子成員尋路心切。

經過反覆調研、分析和論證,一幅努力可達的天門山村鄉村振興路徑圖得以清晰勾勒:在著力建好農民新村安置點的基礎上,依託獨有的城郊區位、山水資源和民俗風情等優勢,推行“旅遊+”融合模式,將古銀城“七鋪街”形制佈局同步植入到新村建設的全過程,再現古玩字畫、金銀手工、鄉土特產、民俗演繹和中醫坐堂等業態,同時推動休憩型商業和創意型旅遊文化創新,打造健康山花道、相約白樺林、竹韻小木屋、帳篷谷、仙人垂釣、山地自行車、林果採摘、國學學宮等配套體驗項目……

“我們通過政府配套、村民自籌、社會投資等多種形式籌集建設資金,致力把天門山民俗文化園項目打造成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的鄉村振興新樣板,讓農民實現安居的同時,也追求樂業。”潘勇軍告訴記者,該項目總佔地面積3890畝,其中仿明清時期古銀城“新村”建設用地90畝。

自項目去年啟動以來,目前建設推進順利。記者現場看到,103套三層聯排民宅主體結構已封頂,正在進行建築裝飾和道路、景觀等外部配套設施建設。

“建設過程中,在用料上一定要‘考究’,不能喪失‘內涵’,該用什麼料就堅決用什麼料,不能‘偷樑換柱’,最大程度還原古銀城歷史風貌……”這天,在項目施工現場,對每個施工細節都格外留心的潘勇軍,與施工方負責人交談許久,直到忙碌得錯過中午飯點。

半小時後,城區的餐館送來外賣。村“兩委”和村民理事會一群人在工地上圍坐起來,邊吃邊聊著。天門山居委會副主任朱柳紅說,他們幾乎每天都在加班加點,這種“工地現場用餐辦公會”是常見的事。

“徵地難”眾所周知,但該項目推進速度讓人驚訝,徵地協議一週內簽訂90%以上,土地丈量兩天全部完成。當談及為什麼有這樣的局面,潘勇軍感慨說,“一群有情懷的人,幹一件有意義的事,必然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

眼下,隨著特色民宅建設基本完工,天門山村人的鄉村振興夢,邁出了從設想走向現實的第一步。

接下來,仿古商業街、遊客服務中心、古城門城牆、國學學宮、叢林漂流、精品民宿等項目建設將啟動。

潘勇軍表示,天門山民俗文化園項目建成運營後不收取門票,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八方遊客參觀遊覽,村民們可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村集體經濟可通過收取店鋪租金、景區項目分成等方式發展壯大。

“凝心聚力才能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天門山村村民理事會成員、畢業於南昌工程學院的80後小夥子餘綱華說,他每天義務來工地轉轉,監督工程施工質量,是一份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是一份謀求共同富裕的擔當。

“這段時間接待了好幾撥前來洽談旅遊招商子項目的江浙客商和返鄉人士,目前已談成多項合作。”潘勇軍欣喜道,有了社會資本的助力,有效地緩解了項目建設中資金緊張的矛盾。

“古城文化縮影,山水生態新村,鄉風文明家園,民俗風情勝地。”這是天門山村人共同描繪的鄉村振興美好願景。採訪結束時,記者耳邊迴響起洎水河畔這群“追夢人”的話:“等項目全部建成的時候你們再來,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看頭。”(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