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本期故事:

公元前21世纪的某一天,在帝尧驾崩三年之后,大舜终于在群后的拥戴下即位,成为自黄帝之后第五位华夏联盟的君主。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舜帝召开了一次宫廷大会,参加者有四岳,十二牧以及帝尧时期的一些重臣。治水的大禹等人在列。

后世有研究者说,大舜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擅长政务的君主。他在摄政期间,就先后任用了八元和八凯,扩大了官员队伍。奠定了十二州,强化了政权管理。那么,帝舜即位后的第一次宫廷会议,有哪些人参加,又说了些什么,对后世有何种影响呢?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舜帝

大舜的位置来之不易

史料记载,大舜姓姚,名为重华,本为帝颛顼的后人。

自帝喾继位以后,有虞氏舜这一支七世都为庶人。到了虞舜的父亲这一辈,虽说是王室贵胄,却被人轻蔑的称呼为瞽叟。瞽叟就是瞎老头子的意思。后人考证说,帝舜是帝尧的侄孙辈。

大舜30岁尚未娶妻,耕于历山,也就是在山西省历山一带做农夫。以孝闻名天下,而被四岳举荐。帝尧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并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考验。

帝尧选拔大舜为百揆的时候在位已经70年了。《尚书 尧典》曰:“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帝尧当时已经是86岁的耄耋老翁,按道理应该活不久了,可是选了大舜摄政之后,帝尧据说又活了30年才死(一说28年)。帝尧死后,大舜为他守孝三年。

也就是说,在辅佐帝尧30年后,又过了3年,虞舜才得到了帝的位置。期间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舜帝继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宫廷会议。这场会议的目的,就是人事安排,任命官员。那么,帝尧都任命了谁来管理政务,又都是些什么职务呢?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夏朝的建立者夏启之父禹

第一个任命的,当然是最重要的职务。《尚书 舜典》“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

四岳,是帝尧时期任命的四方之长。分别驻守在冀方(今山西汾河盆地运城盆地一代)东南西北的四个方向。帝舜继位,四岳都回到冀都述职并参加了御前会议。帝舜和帝尧一样,首先要征求四岳的意见。

“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四位大长官,你们说说看谁能把尧帝的美德发扬光大,坐这个百揆的位置?

百揆,司马迁翻译成相,意思是百官之首。

结果大家都说,伯禹作司空。这句话倒装了,应该是司空伯禹作百揆。也就是司空伯禹可以做百揆。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这里的伯禹,就是后世所说的夏禹,俗称大禹,也就是治水的大禹。

他的父亲是崇伯鲧,帝尧时代继共工而治水不力,被大舜殛死于羽山。大舜杀了崇伯鲧,又向尧帝举荐禹为崇伯,继续治水。伯禹被帝尧任命为司空,又称司空禹。

《后汉书·志·百官》曰:“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也就是工部,治水就是司空的职责。

结果,大舜说,“伯禹你就做百揆吧。”

禹拜稽首,说:"我资历不够,这个位置还是让后稷弃,契或者皐陶来做吧。"舜帝说,"你不要谦让了,你治水有大功,就做百揆吧。"

百揆是尧帝时期大舜的最高职位,舜帝让大禹为百揆,让大禹做继承人的意思很明显,此时的舜帝也已经63岁了。

舜帝驾崩后,依尧帝故事,大禹为舜帝守孝三年,三年丧毕,诸侯归于大禹听政,所以后来禹继位为帝。

夏禹死后,其子夏启破坏了尧舜以来的禅让制而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就是后话了。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后稷

周朝的建立者武王姬发之先祖弃

我们看到,在面对大舜任命的百揆之位的时候,大禹谦让于三人,分别是弃,契和皐陶那么,处于第一位的弃又是谁呢?

弃,就是舜帝时代的后稷。

《史记 周本纪》如是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弃其实是尧帝的亲兄弟。

和所有的开国先祖都有一个传奇身世一样,弃的出生也带有传奇色彩。

传说他的母亲名为姜原,出去春游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姜原非常好奇,就踩了一下这个脚印,结果怀孕了。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孩,姜原以为很不吉利,所以把孩子扔了。弃,就是抛弃的意思。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后来弃怎么长大的,我们就不说了。说说姜原。

我们知道炎帝姓姜,而帝喾的元妃也就是元配乃姜原,意味着姜原极有可能来自炎帝姜姓部落。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帝喾娶炎帝的子孙姜原为正妻,后来生下了周的先祖弃。

周人发源于陕西宝鸡一代,宝鸡也是传说中炎帝的出生地,所以,后世周人多祭祀炎帝陵而不是黄帝陵,或许和弃的母亲本就是炎帝族有莫大的关系。

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到了弃的后人古公亶父那一代,也就是周文王的祖父那一代,迁居到了宝鸡岐山周原,后来奠定了西伯周的版图,最后由重孙周武王姬发攻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商汤

商朝的建立者商汤之先祖契

居于第二位的契,也是大名鼎鼎。他就是后来商朝的建立者商汤的先祖。

《尚书 舜典》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舜帝命契做司徒的官职。

五品就是五教,又称五典,也就是古人说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司徒掌教化民众,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自古以来,司徒就是极为显赫的官位。

《史记 殷本纪》上这么说:“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也就是说,契和弃一样,都是帝喾的儿子,帝尧的兄弟。不过,契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而不是元妃。弃是母亲履大人迹怀孕的,而契则是母亲吞吃了玄鸟蛋怀孕的。这两位都没有明说父亲是帝喾,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帝喾驾崩后,尧继位的原因之一。

但不管怎么样,名义上,契和弃都是尧的兄弟。帝尧时代,契被启用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

《诗经 商颂》上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说的就是契的母亲吞吃玄鸟蛋怀孕的故事。但也有另外的说法,帝喾乃少昊玄嚣之孙,少昊玄嚣为黄帝之子,以鸟纪官。也就是说少昊氏的官职都是以鸟命名的。所以天命玄鸟,说的是契的父亲是玄嚣之子帝喾。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秦代彩色兵马俑

秦朝的建立者嬴政之先祖伯益

皐陶我们就先跳过,说一下另一位后世的大国之祖,伯益。

《史记 秦本纪》上这么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後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这里比较绕,我来解释一下。柏翳,就是伯益,他的身世如何呢?

黄帝之孙帝颛顼有个女儿叫女脩,也是在织布的时候吞吃了玄鸟蛋生下了大业。大业也就是帝颛顼的外孙,娶了少典氏的女儿女华为妻生下了大费。大费就是伯益。舜帝赐姓嬴。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史料记载,少典氏为炎黄二帝之父族,则少典氏应当为炎帝神农氏一脉。由此看来,黄帝战胜炎帝之后,黄帝族娶炎帝族之女为妻是一种传统(帝喾的元妃姜原也属于炎帝族)。

而帝舜以姚姓女嫁给伯益为妻,则这个姚姓玉女就是舜帝一族的女儿,虽然不一定是舜帝的亲生女,舜帝属意于伯益是可想而知的。

大禹治水,伯益居功甚伟。后来舜帝命大禹讨伐三苗,打了一个月也没什么成效,伯益给大禹出主意说要学习舜帝德化三苗,大禹听信伯益的建言,退兵修德,持干戚舞。结果。七旬,有苗自己驯服了。后世的马谡劝谏诸葛亮德化孟获,也是如此。伯益可见是很聪明的一个人。

那么,伯益做了舜帝的什么官职呢?《尚书》:“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虞就是负责山林狩猎的官员。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伯益在大禹去世的时候,被指定为继承人。结果,三年丧毕,天下归启。伯益没有办法,被封为费侯,出就国。没有几年郁郁而终。

到了商汤伐夏之时,伯益的子孙费伯昌看准时机,反戈一击,在关键的时候站到了商汤那一边,做了商汤的车右,也就是副统帅。费伯昌和商汤联手,共同灭了夏桀。《史记 秦本纪》“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

到了周武王灭商之时,费伯昌一脉属于商的死党,所以伯益的子孙坐了冷板凳。

直到西周孝王时期,因为替孝王养马有功,周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这就是秦国建国的来历了。

舜帝的一场御前会议,除了四岳十二牧以外,任命了六人,其中四人的后代最终开创了夏商周秦四个王朝,这场会议堪称史上最豪,当无异议吧?

《尚书 舜典》解读,原来夏商周秦的先人互相都认识|真知堂说史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历史文化和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