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造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后来去哪了?


张作霖造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后来去哪了?


世界上第一艘航母,是1918年9月服役的英国皇家海军的“百眼巨人”号,属客轮改装舰。该舰排水量为14500吨,可载机20多架杜鹃式鱼雷攻击机。它的诞生,标志着火力输出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炮巨舰”主义开始慢慢走向衰落。但真正的快速衰落,则是在“二战”的中期。

依据现代航空母舰,所应有的基本特征和外观形状。张大帅的“镇海”舰,显然不是正规意义上的航母。根据资料,该舰配置有120mm阿姆斯壮主炮2门,75mm陆军炮4门,动力为烧煤锅炉往复蒸汽机,1,200匹马力,航速可以达到12节。这样的配置,在当时就有点弱哈。舰只还带陆军炮,这是什么梗?这是改裝舰的结果,也就是湊合着改、凑合着用。

张作霖造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后来去哪了?



这舰当初是送到日本去改的,主要武器‘为2门120毫米主炮和4门75毫米副炮,可搭载2架水上飞机。水上飞机是法国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镇海”舰由于搭载2架飞机,也就凑合成为了水上飞机母舰,从历程上讲,也就建立中国最早的海军航空兵部队。实际上,这艘舰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水上飞机母舰,一是水上飞机搭载数太少了;二也不具有持续攻击力;三是主要遂行的是侦察任务。你给个专业轰炸任务,这种飞机也干不了。当然,跑跑轰炸、战斗的龙套,客串一下还是可以的。

“镇海”舰作为当时中国海军、东北海军的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1926年3月,与原来自渤海舰队的“海圻舰”一起南下作战。“海圻”舰在两个烟囱之间,装上个假烟囱,伪装成意大利的巡洋舰。“镇海”舰按原来商船的面目进行涂装,喷上船名“大昌”,冒充起了商船。由于没有起飞甲板,飞机起飞又属海面吊飞,舰侧外观形同商轮,冒充商轮是不费力的。

张作霖造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后来去哪了?


进入长江后,北伐军的海军,原来自闽系海军的班底,纪律松懈,军备废弛。当时了望哨发现两舰后,仅通报驻泊各舰,有意大利巡洋舰和商轮进入吴淞口。两舰混入长江口后,首次偷袭“海筹”舰即得手,迫使“海筹”和“应瑞”舰弃锚往长江上游逃走。考虑到航道不熟和潮汐的因素,“海圻”遂下令返航。而“镇海”了望并没看到撤退旗号,遂孤舰追击“靖安”运输舰。

败退中的“应瑞”舰见此情景,返身回驶急救“靖安”舰,“镇海”一看势孤,遂向长江口退避。在脱离接触的过程中,又遇到“江利”炮舰进入长江口,“镇海”舰始攻击“江利”舰,“海圻”舰也赶来助战,两舰一阵集火射击,便令“江利”舰停车失去抵抗能力,在卸下“江利”舰的炮闩和拿走其枪支后,两舰一前一后押送“江利”舰返航基地。

张作霖造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后来去哪了?


7月22日,“镇海”、“威海”两舰驶向海州湾(连云港)。“镇海”舰施放水上飞机,对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标投下数枚炸弹,造成一定恐慌。闽系海军随即挥军迎战,被客串轰炸的水上侦察机发觉,通报母舰。等到闽系海军赶到目标海区之时,“镇海”两舰早就溜走了。在避退过程中,又发现北伐军运输船“三江”号。两舰即刻抵近射击,运输船见状马上投降,两舰遂缴获了军衣8千套、雨衣1千套、枪5枝。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青岛虎视眈眈,由于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凶捍,青岛守军自知无法以陈旧的舰只与其对攻。第五战区决定,将包括“镇海”舰在内的东北舰队的舰只,自沉堵塞港口,以达到迟滞日军舰队进入青岛港。这样的方式,无疑是悲壮的,这也是“镇海“舰,能为中国所做的最后一点贡献了。

张作霖造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后来去哪了?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