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千古绝对:烟锁池塘柳,寂寞寒窗空守寡,请君对下联

千古绝对:顾名思义,就是古人所出,至今无人能对。 "绝对"有两个特点: 一、它是经过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有的已经对得出,有的还未对得出。 二、它的难度很高,凡是可以称得上"绝对",总有一些"古古怪怪"的条件限制。 其实近年来诸多绝对已被今人对出,而只能称为名对了。

对联中的千古绝对:烟锁池塘柳,寂寞寒窗空守寡,请君对下联

上联:烟锁池塘柳

关于此联,不同的资料给出的结论各有不同,有人说"烟锁池塘柳"来自唐诗,有的说源于明末的陈子升,而更多的说法是来自乾隆。

据说,乾隆年间一次开科考试,两考生脱颖而出,伯仲难分。乾隆于是出此联而试,一名见联当场调头就走,另一名想了半天也悻悻而去。乾隆于是钦点先走的为第一。众臣问其故,乾隆说:"我此联为绝对,能一见断定者必高才也。"

"烟锁池塘柳",的确堪称为绝对,上联五字,字字嵌五行为偏旁,且意境很妙。看似简单好对,其实很难,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天下第一难"。

烟锁池塘柳:其结构上五个字使用五行作为偏旁;池塘是一个合成词;句中烟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雾如烟;雾隐藏了池塘和柳,而作者出句又用烟字隐藏了雾,以此描绘出一个幽静的池塘、绿树环绕、烟雾弥漫的景象;有人提出五行不能同位相对,有合掌之嫌;更有人为了增加难度,甚至要求五字都是名词(事实锁字虽是两用词,但句中只能作动词用);因此欲对出合乎上述要求并且意境关联的对句实属不易。

下联:

1、炮镇海城楼

传说这是有"天下第一才子"之称的纪晓岚对出的下联,也有说是解放海城时某解放军士兵对的,究竟是谁对的,无法进行考证。这个下联被人们看作是豪放派的对法,也是最为流行的对法,似乎成了"烟锁池塘柳"公认的标准对句。

然而却有专家认为,这个下联虽是工整有序,但只是字对,不仅平仄欠合,且以专有名词"海城楼"对随处可见的"池塘柳"也是犯对联之忌的

2、茶煮凿壁泉

这是个婉约派的下联,据说是一位姓阎的北京大学教授所对,并曾发表于早年之《羊城晚报》,平仄协调,意境优美。尤为可贵者,"烟锁池塘柳"中"五行"悉在左旁,此半联则把木、火、金、土、水放在了字的底下(繁体的"凿"字下面有个金字),惟"凿壁泉"为特有名词,与"池塘柳"这普通名词相对,亦为联格之大忌。

对联中的千古绝对:烟锁池塘柳,寂寞寒窗空守寡,请君对下联

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

故事说的是明末清初年间,在中国有一江南女子,才貌倾城,后却因为人事哀怨随即遁入空门,不问情色。该女子在寺门外的墙上写出一句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并坦言凡能有应对者,便身心相许,重返红尘。

一时间,前去应对的文人雅士们络绎不绝,但最后又无不悻悻而归。

究其缘由,概因为这上联字字嵌有同一偏旁,而语意又流畅贯通,如若没有神来之笔,光凭一两个凡夫俗子岂能随意点破? 该故事的结尾甚为遗憾:看到前路全无知己,那小女子便心灰意冷,当真在庙里空守了一辈子寒窗,直到寂寞死去。

"寂寞寒窗空守寡"之所以是句绝联,直到今天都无人可以解对,其实并不是因为那文字里的精巧机关,而是实在没有下文可以配得上这"寂寞"二字。

至于那个摒弃了红尘的小女子,诚然她终其一生地持守在了暮鼓晨钟里,但她的寂寞也未必是所愿的。这样的孤独,连她自己都看不懂,忍不住,试问还有谁能够解救?

就像 那个"独钓寒江雪"的老人,一幅《题秋江独钓图》至今还存放于故宫之中,这一钓怎么算也有千余年之久,并且好像完全没有就此打住,收杆归家的念头。

下联

1、休偕佳偶但依僧

相传,有一富孀旁居朋友家中,时有形单影孤之叹,遂出一妙联征婚,愿以万贯家财随嫁。其联云:"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一时无人应对。一天,忽然来了一游方和尚,身着敝衲,形容丑陋。那和尚提笔便写下下联应对:"倘修仙佛,休偕佳偶但依僧。"众人一看,对仗工整,妙语双关,于是齐声称妙。那富孀见后大窘。再看那和尚时,口念"阿弥陀佛",飘然而去

2、远近达道过逍遥

另传为此对是李清照守寡后,多方仰慕才名或觊觎其家财而强要提亲做媒。于是,李怒而出对:寂寞寒窗空守寡。并放言,谁能对出意境字句皆佳的下联便与他为妻。后来一位轿夫对道:远近达道过逍遥。被世人以为好对,可惜易安已去世10年之久了。

3、梧桐朽枕枉相栖

后来有宋朝才子崔拂对道"梧桐朽枕枉相栖",后人公认是最工整的。其中"栖"繁体字为"木妻",全句委婉相劝,不要妄自菲薄,与"梧桐"做的"朽枕"厮守到老,也不过"枉"自悲伤。其中后两字暗含机关"相[木妻]"意为"想妻"。

笔者以为:烟锁池塘柳,寂寞寒窗空守寡二联,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古绝对。笔者还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把这两个千古绝对,合为一联:烟锁池塘柳寂寞寒窗空守寡,不知道会出现啥结果。

对联中的千古绝对:烟锁池塘柳,寂寞寒窗空守寡,请君对下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