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桐桐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停电成了家常便饭,三天两头就停电,停电给老百姓带来很多不便。
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学时,晚自习经常提个煤油灯,一个墨水瓶里放点煤油,用纸或棉花念成灯芯,上自习时,每人一盏煤油灯,整个教室烟雾缭绕、煤油味冲天,熏的人直头疼。妇女们经常在煤油灯下干针线活,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因为全家人的穿戴靠的就是那一双手,记得那时候,我们半夜醒来看见母亲还在煤油灯下面干活,那时候的针线活大部分都是晩上赶工,因为白天除了下地干农活之外,其它家务也很多,比如喂猪呀喂鸡呀拉碾子推磨子之类的。
后来,也就是八十年代里,蜡烛慢慢代替了煤油灯,蜡烛比煤油灯先进多了也方便多了,
那时候的吃饭洗漱问题更是谈不上用电了,烧柴火解决吃饭问题,火上烧一锅水足够全家人洗漱,卫生工作跟现在简直没法比较。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三农张老师
我是经历过,我告诉你。
北方人。
首先告诉你天黑没电的原因。
80年代农村天黑了之后就停电了,有时候白天也停,或者隔三差五的停电,原因就是用电量太少,用户用的电还没有线路损耗的多,所以在冬季或者用电少的时候就拉闸停电,减少损失。后来农村用电器多了,空调,电视,电脑,洗衣机,抽水泵什么的乱七八糟功率不小了,就不限制用电了。
那么,当年天黑了都怎么办呢?老实说,啥都弄不了。吃饭都在天黑之前搞定,刷锅洗碗慢些就看不见了,特别是老的厨房采光不好,更是得早点吃饭,否则就得点着煤油灯。煤油也要花钱买啊!穷的人家里吃盐都是问题。
饭后干啥?大人们门口或者溜达串门,扎堆聊天,拉家常理短,孩子们就满村疯跑,打游击,捉迷藏,趁着月色玩玩,基本上8点多9点不到就满村静悄悄了,这时候农村的冬天都是烟雾缭绕的,因为要烧炕取暖。
偶尔大人有兴致了,打个扑克,麻将什么的,就点蜡烛,煤油灯太暗且有烟。掏1,2块钱差孩子去买几根蜡烛,余着2毛钱买点瓜子揣兜里就回来啦,蜡烛1毛1根,火柴5分钱1盒。
家里窝一堆人打麻将也有好处,人多热闹,人体散热也多,这屋子就暖和。
33232
生为一个地道的农村娃,我来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答。我来自西北农村,以前常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那时候物资匮乏,在我们西北农村根本没有电灯一说。农闲时到了傍晚基本上都是左领右舍围坐在一起聊天,差不多的时候就上炕睡觉了。你要说非得晚上没事做,干个针线活啥的,就有了羊油,猪油等一些动物油外加一个棉花搓的灯芯,这就是我们西北农村最原始的照明。再后来就是煤油灯,感觉很高级了,再后来就有了马灯,当然也可说这是煤油灯Plus
武威小吴
豫皖龙
问:80,90年代的农村,晚上停电后到处黑灯瞎火,他们是怎样吃饭洗漱的?
作为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来讲,对以上的提的问题是最了解当几年的情况了。
当时那个年代,国家电力不怎么发达,农村用的都是乡村里的小型水电站发的电,电压又不稳,工率又低。如遇天干年岁,亮又是一晚上,不亮又是一晚上。在遇到刮风下雨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当时农村的人们都采取买煤油来做燃料做成煤油灯,来解决突然晚上停电吃饭洗漱的问题。
现在好了,国家电业飞速发展,农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并且联了网,现用电也不成问题了,真是应了那句话:国家的发展,给农村的人带来了利益。
以上是旭阳老农对(80,90年代的农村,晚上停电到处黑灯瞎的,他们是怎么处理
的?)的一点见解,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顺便关注一下。谢谢!
旭阳老农
60,70年代,农村大部分都没有电,更谈不上突然停电,在那个年代,晚上自然是用煤油灯,蜡烛一般家庭用不起,煤油是限量供应的,如果不够用,在生产队用柴油机浇地时偷点柴油,有的人家把灯头调的很小,象黄豆粒那么大。
如果说洗漱,北方人不象南方一样,有讲究的人家,大锅烧热水洗洗脚就行了,更多的人家是不洗的,洗澡都是夏天到大坑或河里去洗,妇女在家用毛巾擦擦就行了,整个冬天都不冼澡,皮肤黑得象猪皮一样,很多人家都生虱子,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虱子。
什么年代有什么样的活法,现代人是无法理解的。
农民工248510435
60年代我家开过裁缝店,那时没有电灯,母亲晚上做衣服,用的是罩子灯,罩子灯上面是个直径30多厘米的白色瓷质圆盘,中间是球形灯罩,下面是装煤油的玻璃瓶子,光亮的大小靠灯头上一个小手轮调节,擦灯罩是很细致的活(要用好棉花沾白酒),玻璃薄的像蛋壳,要轻拿轻放的操作,其实这亮度再怎么调节也就是相当于现在15瓦的灯泡……
至于夜间小便,尿盆放在炕前面,轻轻的用脚䠀一下就知道了,有月光就方便多了,因为撒尿不值得点灯,也可以划根洋火。
冬天夜长睡觉晚,没事就熄灯听老人讲故事和迷语,神了鬼了的……因为柴火少炕很凉。
雨后彩虹50后
真有意思,能问这个问题。50年代农村没有电。不知道电是什么东西。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时代听领导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是共产主义。老百姓就盼着过上共产主义生活,按需分配。在那个年代农村照明就是点洋油灯,走远路提马提灯。我们上晚自习也是一人拿一个墨水瓶装上洋油(就是现在叫煤油)。用棉花搓一条灯芯点上照明看书写字。6O年代学校有了罩子灯。就是煤油灯用坡璃罩罩起来,甲绳子吊起来,一个学习小组一盏围在一起,比原来小油灯亮多了。6O年代未中学用上了电灯,太幸福了。70年代农村有了电,个别家庭条件好的用上了电灯,太伟大了,人人羡慕。我们村能按上路灯也是90年代。要说农村晚上走路晴天有星星月亮。下雨泥水多有个手灯就很满足了。要说晚上吃饭,老辈人说的好,天黑吃饭有谁吃到鼻子里,都知道往嘴里送。
五月们的风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很多地方还没有通电呢,那个时候还没有健全的电网。当时条件允许的许多公社和村集体集资建起水力发电机房或者兼容粮食加工,白天加工粮食晚上就进行发电提供照明,当时很少有电视机收音机之类的电器使用,唯一用电的就是灯泡,那时候娱乐节目很少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后就停止发电了。六十年代我们村里也集资建起了水力粮食加工厂,建有水头高度为十五米引水渠和水池,设备有一台提供四十千瓦动力的水轮机,碾米机,粉碎机,粟头脱粒,和一台十二千瓦的发电机。现在这些设备还在服役,前段时间村里安装路灯就是用这些设备进行发电提供照明由专人管理。由于当年提供电力的设备比较落后,在没有进行农网改造之前经常停电是很常见,有时候洗澡的时候突然间停电再正常不过了,记得一个邻居说就是突然间停电洗完澡了穿衣服,把本该换洗的脏内裤又重新穿上,把那干净扔到了洗衣桶里了。我们村真正意义上的平稳用电是在2000年进行农网改造完成之后,电压也变得稳定了停电的次数也少了电费也便宜了许多。
在雨中的狂野
60,70年代农村哪有电一说呀,我是过来的人记事就是煤油灯那时候煤油也是按计划供应的,农村没有煤油时只能摸瞎吃饭,那时的人洗澡只能到水堂或河里洗澡冬天一般都不洗澡,农村上学上早自习也是煤油灯,到了80年我们那里才开始办电,当时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生产队没钱办电代款办,我当时是负责我们生产队的办电工作,我和会计一起跑了几天才办了一千元的代款,办电第一个任务是全村家家有个电灯泡明起来,忙活了几天终于全村灯泡亮起来了,记得是80年的10月17号晚上亮的,生产队又请演了一场电影电影名是甜蜜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