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却无法攻克日军?

wonderdch


诚邀,如题。湘军是大清历史上最后的一只精锐力量,自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被捻军消灭后,不管是咸丰还是同治帝都不得不依靠湘剿灭叛乱,稳定统治。湘军也不负圣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终于消灭了太平天国割据政权,然而在稍后的甲午海战中,湘军却没有大展雄风,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原因有很多,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太平军和日本军队的战斗力相差太多了。

其实太平军没有什么武艺,可是特别齐心,打起来以死相拼,可以忍饥挨饿。一旦清军释放火器就趴在地面上,枪声略微稀疏就勇于英勇冲锋。可是这种战术遇到了悉数装备洋枪的淮军,喜欢建设土墙,装备很多刀矛手保护火器手的湘军,显然就不管用了。因此,太平军最后数十万人也打不过10多万湘淮军。在天京20万太平军无法打败3万湘军为天京解围也是一个道理,特别是到了后期,太平军的肉搏战才能下降也非常厉害,非常依靠洋枪,可是其洋枪数量不如清军,特别是清军还有洋炮,太平军失利也就很好理解了。

但是日本就不同了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海军建设不断加强。作为一个正规国家军队,日本海军在甲午海战以前几年大力购买欧美先进军舰,彼时的湘军早已被清政府分裂到各种部队中,无论是训练还是将领的指挥艺术都不如日军,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太平军后期的战斗力很低,跟明治维新后的日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首先说明一点,甲午战争时清廷参战的主力是淮军,当年曾国藩攻克天京后就把湘军主力给解散了。但淮军和湘军的性质差不多,也可以拿来替换去比较。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非常重要的事件,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彻底地改变了晚清的历史走向,为日后汉人掌权以及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太平军在刚刚兴起之初,其战斗力还是非常凶悍的,打得八旗和绿营是哭爹喊娘,以至于清廷不得不启用地方团练。

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以及太平天国的内讧,当年那帮作战凶猛,信仰坚定的“老广西”都渐渐打光了。而太平军在招募新兵的时候也没有太严格的选拔制度,什么社会二流子都能进,这一点跟湘军相比差之甚远。人家曾国藩招兵就非常苛刻,地痞混混之流一概不予录用。而且湘军都是由乡党组成,大家都是亲戚朋友,因此凝聚力非常高,在战场上抛弃战友擅离职守的情况极少发生,高素质兵源帮助湘军愈战愈勇。

到了战争后期,经常是几万湘军追着十几万太平军打。在天京保卫战中,李秀成率领20万太平军愣是没打退曾国荃的5万湘军。而在天京城破之时,城内的太平军战士尚有10万,这个兵力与湘军基本相当,但结果还是被KO。(后期的太平军战斗力真的不行)

实事求是的讲,太平军仍旧是一支传统的农民军,特别是后期太平军简直就是一个流动收容所,里面什么人都有,都是来混饭吃的,其训练水平和战斗意志可想而知,很难和军纪严明的湘军对抗。

但是话又说回来,湘军和淮军难道就是现代军队吗?

显然不是!

湘军和淮军同样是两支封建军队,这种军队打打农民军还可以,但要是真的碰上现代军队,那就歇了。而甲午战争时的日军正是一支现代军队,其单兵素质,战斗纪律,战斗意志都远胜于湘淮两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平壤之战时,淮军和日军的兵力基本相当,武器也基本一致,而淮军还有坚固地平壤城墙做依托,明显是战友优势。(甲午战争时期的淮军)

而当时日军的水平也很一般,其战法就是猛冲,无脑式猛冲,这种冲锋式作战方式一直持续到日俄战争时代。日本所谓的军神乃木希典就特别喜欢这种霸气冲锋,而现在我们管这种作战方式叫“千里送人头”。(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

日军的狂热冲锋肯定是杠不过淮军的子弹,几轮冲锋下来日军被打得是七荤八素,遭受重创。可就在日军束手无策之际,淮军突然撤出了平壤城,这让日本人都蒙了,幸福来得太突然了!随后日军便伏击了撤退的淮军,取得了平壤之战的胜利。

那么淮军为何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突然撤退呢?

因为子弹用光了。

其实淮军在战前准备的弹药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是由于训练不到位,淮军士兵的射击精度贼差劲,使用子弹也没有节制,完全就是用弹雨压制日军的数次冲锋。如此一来淮军的弹药消耗飞快,仅一天时间,七十多万发子弹就几乎打光了。

假设淮军有免费续杯的子弹,那么即便把全国男子都填进去,日本人也拿不下平壤城。但子弹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在子弹告罄之前淮军只得仓皇撤离。

当然,现代军队的定义不只是训练,其综合保障体系也涵盖其中。要知道在甲午战争时淮军的粮食都需要自筹,朝廷是不管的。至于弹药和军饷也差不多,都是由地方分摊,这很容易出现扯皮的情况,极大地影响军队战斗力。

试想这样一支军队怎么可能是日军的对手?


千佛山车神


太平天国军比明治维新后的日军还强?这是什么逻辑!

先来看湘军的历史

1、湘军的本质是:书生+山民组合,即:

“用诸生讨训山农。号曰湘军”

2、初始湘军为:湘潭招募水军四营,以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为营官;衡州招募水军六营,以成名标、褚殿元、彭玉麟、邹汉章、龙献琛为营官;陆勇十三营6500人,以塔齐布、周凤山等为营官;水路以以褚汝航为各营总统,陆路以塔齐布为诸将先锋,合计人数:1.7万人(包括后勤人员).

3、1860年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后,湘军成为大清在南方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时,湘军人数达到12万人;曾国藩出于避忌,在攻克南京后,就解散了湘军,改建长江水师;曾国藩解散湘军的原因,除了避忌之外,还有湘军暮气的原因:1858年三河之役后湘军锐气大减;1861年湘军就发生朱品隆、唐训义不支援湘军的事情,让曾国藩感叹此风一开,湘军不复再用。

这或者就是1861年年底曾国藩让李鸿章回合肥组建淮军的原因。

淮军在营制、命令系统、自筹军饷等方面和湘军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淮军用洋操训练,兵器用火器、聘请西洋军官作为教官。

湘军火枪队

简单说,淮军就是湘军的升级版。曾国藩有了升级版淮军,自然就可以解散暮气、不团结的湘军了,仅仅留下左宗棠部和湘军水师(改成长江水师)。

4、湘军暮气的原因,在于湘军原始士兵在战争中不断损耗,只能招募老气而滑头的老勇,甚至太平天国的降军。“新集之兵,莠民之贪惰者尔”——这就是攻克南京后湘军的基本情况。加上因为湘军没有军饷,只能靠洗劫来补充军饷和提振士气,洗劫最出名的是曾国荃的吉字营和鲍超的霆军。

5、1895年3月,湘军在牛庄之战、田庄台之战被日本山县有朋率领的第一军和大山岩率领的第二军围歼。

6、无论湘军,还是太平军,基本上都是以湖南湖北人为主,本质上太平天国战争就是湖南湖北人自己人打自己人。


日本陆军

和湘军在牛庄、田庄台作战的日本陆军第一军、第二军,都是在1894年9月组建,在战后1895年5月28日即解散。

即:和湘军作战的日本陆军并非常备军,更多是后备役。很可能是日本当时的财政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常备军,而不得不战时临时召集、战后解散。

日本陆军是学习德国,和淮军学习德国的思路是一致的。但日本建立的是近代化的部队,而淮军并非近代化部队。


总结

湘军打太平军,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水平相当;湘军和近代化的日本陆军作战,除了人数有优势之外,根本不足以相提并论。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笔者很喜欢太平天国历史,试做回答。提问者对历史缺乏理解,击败太平军的主力是湘军没错,但是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打败的不是湘军,曾国藩这时候早就去世了,主要是淮军,确切的说就是北洋水师。

对手实力不同。太平军天京内讧以后,出色将领就剩李秀成和陈玉成,天王洪秀全不问朝政,《资政新篇》纯属纸上谈兵。太平军基本上枪支弹药全靠走私,湘军一大群人帮助它,有淮军,左军,外国人组建的常胜军,各种围剿,湘军不赢才怪。

日本准备时间很久。日本人发动甲午战争事蓄谋已久的,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也就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日本国民那时候简直是举国动员侵略中国。

计策失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李鸿章试图以夷制夷,耽误时间,打仗的时候爱惜北洋舰队,自己舰队,出力不足。且北洋舰队的实力比不过日本的舰队,慈禧挪用海军军费,武器装备很久没有更新了。

西方态度。太平军的时候,清方可以“借师助剿”,西方开始中立,后来支持清政府。而甲午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喜欢文章,请关注“重说中国历史”,谢谢!


文史工作坊


这个问题本身有点不够准确,湘军攻击太平军时确实有战斗力,在甲午战争中,不能把战败责任让湘军背。

1.甲午战争淮军是主角湘军不是。对太平军作战中,清朝廷调用了八旗军,绿营兵,湘军,淮军,楚军,曾格林沁骑兵几个相对独立军事力量,各有千秋。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还是湘军,特别是围困天京作战中,二曾风头尽显。而在甲午战争中,由于曾国藩对湘军进行裁撤,且主要将领已经去世,三十年过去,李鸿章位极人臣,淮军成为对日作战的主力,湘军仅有一万多人参与作战。



2.传统习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甲午战争中,从军事角度讲,负主要责任的肯定是李鸿章的淮军,当时的中国倾全国之力推行洋务运动,建立造船厂,兵工厂,招商局,铁矿厂,花了三十年时间,搞起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并且斥巨资从国外订购战舰,洋枪洋炮,聘请外国教官,苦心经营出一支队伍,结果对日一战,大败亏输,昔日李鸿章围剿太平军的威风,一点不剩,剩的是割地赔款!


3.战败是清帝国国力对日本的衰落。从整体上讲,军队负有战败责任,但是最终还是清帝国的全面的落后,负责任的还是清政府。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日同时开始进行改革,中国搞洋务运动,日本搞明治维新,但是清朝廷换汤不换药,还是一如既往的腐败,内讧,盘剥,压榨。而此时的日本,明治天皇已经成为虚位元首,实行君主立宪,殖产兴业,开化民众,三十年的时间,日本完成,脱亚入欧,跻身强国行列。清军甲午战败,也就正常不过了。


话说春秋


首先击败太平军,不仅仅是湘军的功劳。在江浙歼灭李秀成主力军团的是李鸿章的淮军,消灭李世贤主力军团的是左宗棠湘军。

歼灭陈玉成主力军团的是,湘军鲍超和多隆阿八旗军联手的战绩。从西北回师的太平军最后主力军团陈得才军团20万大军,是僧格林沁消灭的。曾国藩湘军主要是攻克了安庆和天京,湘军只是消灭太平军的清军一部分力量,并不是百万太平军,都是湘军消灭的。

而且在甲午战争战场上,湘军也不是主力军。甲午战争主力是淮军,东北练军,山东新兵,河南练军(毅军50多个营),以及一部分湘军。清军的失败是整个体系的失败,而不是某一个部队可以挽救的。

首先将领都没有接受过完整近代军事教育,比如,聂士成以武童生身份投效庐州绿营,左宝贵出身江南绿营,叶志超乃淮军旧部。他们的近代军事知识,就是在镇压太平军的时候,从洋枪队哪里学到了一些过时的欧洲线式战术。

毕业于天津陆军军官学校1000名学员,只能当教练,不能进入军队野战部队担任军官。清军的理论火力是日军的10倍到20倍,还是停留在洋枪队带来的线列战术。在战场上他们呆板地排成整齐线列,然后在拉栓步枪的火力下一排一排地倒下,而采用新式陆军操典的日军则更多选择俯卧射击。

其炮兵仍旧属于步兵编制,战前临时播发到各炮位,就不用说炮兵集火射击了,起码落后日本炮兵三代。清军本身没有预备役制度和战场救护制度,编制更加落后,只有营级编制,而日军是野战师团编制。这一切都导致清军很难在甲午战争击败20万日本陆军,即便主力全是湘军,最后也是惨败的下场,因为湘军的战斗力并不超过,毅军,淮军和东北练军这些部队。


深度军事


太平军其实就是农民组成的匪徒,一没文化,二没常识,三没纪律,他们之所以能够一路凯歌,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清王朝的军队已经腐朽到拉不开弓的程度了,入关时杀气腾腾的满清八旗已经堕落为了纨绔子弟,养马溜鸟,圈地包妓,基本上连马背都上不去了,然后又不信任汉军汉人,处处提防,处处掣肘,清王朝的国防基本上就是一扇已经腐朽到家的木门,随便谁上去踢一脚就能摧枯拉朽地倒掉。所以拿着长矛饱食终日的一群八旗兵面对拿着锄头已经饿疯了揭竿而起的农民和矿工,谁输谁赢还说不定。


第二,打江山和治江山是有很大差别的。打江山需要的只是一股气,当年清军入关的时候就是一小股势力,把劲使到一个点上,摧枯拉朽地撞垮了一整个系统完善,还有备份的大明王朝。而治江山需要的是文化,制度,人才,保持生产发展,社会稳定。治江山的成本是比打江山高很多的。蒙古人能够很容易打下半个世界,但是争权持续的时间不长,因为打很简单,到一个地方像蝗虫一样杀光抢光就行了,但是要好好把一个地方发展起来,却不是这么简单。太平天国,其实就是一群蝗虫,走到一个地方,就疯狂抢掠,供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和那一群所谓的王享用。其实对老百姓,比起腐朽的清王朝来说,太平天国时更大的劫难。


太平军是汉人匪徒组成的部队,而湘军是为专门应对太平军而诞生的汉军。汉人管理,汉人筹措军费,汉人上战场,两者唯一的不同就是,太平军没文化,湘军有文化。到了后期,湘军文化凝聚力越来越强,而太平军还努力把最有文化的杨秀清弄死。所以结果也就高下立判了。


而后来的日军,是明治维新的产物,不但很好地继承了传统东方文化,还吸收了西方文化,不但有文化,还主动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拉开了整个一代的代差。日军对后来的湘军,淮军,北洋,完全是降维打击。你一群用封建文化礼教组织起来的农民,和接受过西方军事教育,训练有素的杀人机器比起来,就是羔羊。


甲午清军——


甲午日军——



中国地大物博,照理说日军进来了,真的要是全民统一抗战,打持久战,日本人耗也会被耗死。无奈就无奈在清王朝太腐朽,他们为了自己统治的稳固,不惜割地赔款,也时刻担忧内部有人揭竿而起,推翻自己的腐朽统治。对于这样的上层,下层再努力,再不怕死,也没有什么用,十个李鸿章,十支北洋舰队,也是摆设。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需要说一下的事,湘军在平过太平军以后,随着曾国藩的隐退,也就土崩瓦解了,分化出来的淮军发展为后来李鸿章的北洋,技术上是在往现代化军队上走,但是根基还是一支汉人的私人武装,以一支封建私人武装去对抗一支西式现代化军队,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HannibalLecter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惨烈的甲午战争战场上,清军的陆军参战部队,主要以淮军为主。特别是在关乎战争主动权的入朝战役上,在平壤等地被打得兵败如山倒,叫日军亮着刺刀狂追的,主要都是淮军部队。战场上脚底抹油的叶志超卫汝贵等“名将”们,也都是百分百的淮军嫡系。当湘军投入到甲午战场时,摊上的已是岌岌可危的烂摊。

而比起淮军这些胆气丧尽的丢人表现来,甲午战争爆发前,湘军的仅存骨干们,战意却是十分高涨。绝大多数战将,都是嗷嗷叫着要与日军血拼。

虽然在甲午战争前夜,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的缔造者们,都早已去世多年。但同是湘军老前辈的刘坤一,开战前就把李鸿章的“调停”幻想骂的狗血淋头,一句“倭人觊觎已深,意欲乘隙而动”,精准洞悉日本图谋。李光久魏光焘等湘军中层将领们,更是纷纷请战。开打的决心十分坚定!

这其中尤其悲情的,当属之前收复新疆的湘军英雄刘锦棠。在甲午战前,他就不停上奏请战,但当他终于接到清王朝召唤时,却已病入膏肓。还在出征路上时,他的健康就彻底垮掉,以至于中风病倒。病榻上的刘锦棠,依然“口中喃喃指述边事”。此情此景,足以羞煞甲午战场上,那些扔下枪撒腿逃跑的清军“名将”们。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士气高涨的湘军,却为何不能再创辉煌,挽救甲午战争的颓势呢?因为参战的湘军部队,实力早已衰退严重。

早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时,松了一口气的清王朝,就开始对湘军各支部队拼命裁撤。待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湘军残存的精锐部队,大多数都在完成收复新疆功业后驻扎西北,稳住清王朝的西北边疆。留在内地的湘军部队呢?拜清王朝多年内部倾轧所赐,湘军各支部队,人员缺编严重,而且连后膛枪都很少,大多数士兵用的,都是落后的“土造”。比起已经拥有半自动步枪和机关枪的淮军来,家底十分惨淡。

这么一支家底惨淡的湘军,投入到甲午战场时,已是甲午战争大厦将倾的时刻。湘军开始奔赴辽东前线时,已是1894年冬天,朝鲜半岛已然尽数丢掉。可怜热血满腔的湘军将士,其实就是去前线“背锅”。更气人的是,明明叫湘军“背锅”,清王朝却还极度刻薄,以《吴愙斋中丞电稿》的原文说,简直是“盼饷未到,盼粮未继,兵单不能调,炮少不能添”。如此坑爹局面,又怎能指望湘军力挽狂澜。

但是,也就是在这“里外全是坑”的糟糕局面下,甲午战争尾声时才开到战场的湘军部队,依然毫无惧色的挺进炮火前沿,以义无反顾的浴血厮杀,令骄横的日军,结结实实尝到了苦头。

比如在甲午战争的“反攻海城”战役里,手持低劣“土造”枪械的湘军,却打出了高素质的战斗表现。迎着日军的炮火覆盖,各支湘军部队瞪红了眼浴血冲杀,虽说因装备火力功亏一篑,却全无先前清军听见枪声就鸟兽散的荒唐场面。惊出一头冷汗的日军,也在《日清战史》里留下服气感叹:“此日中国兵颇为顽强”“忠勇力战”。

而在甲午战争最后一场大规模陆战——辽河中下游战役上,拼红了眼的湘军,更叫日军见识了中国军队的铁血精神。牛庄争夺战上,湘军魏光焘部以劣势兵力血拼日军,凭着手里几位火炮巧妙设伏,给日军来了场漂亮的火力打击,重伤日军大佐佐藤正。沈宝堂陈胜友等部,更在日军的“排枪炸炮”火力下顽强抵抗,几乎杀到全军覆没的境地。

就连近代日军一直引以为傲的第五师团,也在这场血战里,结结实实尝到了湘军的厉害。在牛庄东面的血战里,湘军武威军与第五师团来了场硬碰硬的厮杀,枪支落后的湘军忍着日军轰击设伏,直到日军迫近才开火,场面“弹丸纷飞如雨”。第五师团大队长今田唯一少佐被击毙。兵力劣势的武威军,杀得第五师团几度增兵,才冲开了东面防线。

接下来的牛庄巷战里,面对日军第五第六两个师团合击的湘军,更是死战不退,把牛庄每一片废墟都当做了战场。直到疯狂的日军在牛庄纵火焚烧,把牛庄烧成一片火海。这些湘军铁汉们,就以这玉石俱焚的方式,履行了护国使命!

谈及甲午战争,后人津津乐道的,常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清军在前线的一触即溃。多少后人忆起此情此景,都是万千耻辱感涌上心头。但是请莫忘记,在甲午战争的尾声阶段,还有这样一支受尽刁难嘲讽的湘军,却以血战到底的表现,捍卫了近代中国军人的尊严。他们的英雄形象,不应因这场耻辱战败而被抹煞。

只看那甲午尾声,牛庄的熊熊烈火,就知一句“无湘不成军”,绝非戏谑之言,却是多少湘军汉子,以身许国的悲壮!

参考资料《刘坤一遗集》《光绪朝东华录》


我们爱历史




因为从军制,指挥,装备上均已经落后了啊,还是一支“前现代”陆军,当然无法打过现代化的日本明治陆军。然而老湘军虽然各方面落后,但凭借着一股血气之勇的传统,在甲午战争后期的牛庄/田庄台之战中虽败犹荣,给予了日军以相当的杀伤。

光绪21年2月,日军攻陷盖平,海城,进逼辽南,此时老湘军魏光焘,李光久部奉命迎敌。李光久为湘军宿将李续宾之子,从戎10年,长期带兵防守长江,骁勇敢战,无纨绔虚骄之气。3月3日上午9时,日军第一军,第三第五师团抄袭清军牛庄后路,魏光焘军前进至四台子,策应李光久,次日,日军分三路直扑牛庄,湘军火器不足,且落后,但依托街市,以少数格林连珠炮,两磅开花炮以及老式劈山炮奋力抵抗,左营营官记名总兵余福章受伤不下火线,依旧持刀指挥部下反击,最后中炮阵亡,右营营官副将沈宝堂中枪折臂,帮带参将陈胜有战死,炮队营官肖有元中炮重伤,但依旧指挥部下瞄准日军,轰垮日军盘踞房屋多所。

在牛庄东北,魏光焘部中营亦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总兵衔副将罗吉亮身负枪伤多出,拒下火线,帮带游击魏极富阵亡。日军进占牛庄城区中心后,以海神庙为联队指挥所,李光久亲率主力中营对海神庙进行突击,日军猝不及防,死伤超过百人,但由于湘军兵力寡不敌众,无法抽调兵力扩大战果,李光久部只能占领海神庙附近教堂死守,麾下副将谭桂林在突袭海神庙时,中枪重伤,但依旧指挥部下夺取日军速射炮一台,转头轰击日军,最后伤重阵亡。左营营官贺长发身受重伤,但依旧手刃日军追兵三人,最后与敌同归于尽,都司邓敬才被日军枪弹射中胸腹,血流如注,亦与逼近之日军展开近身肉搏。

战至黄昏,魏光焘,李光久麾下15营湘军,伤亡惨重,只有大约7营尚有战斗力,不得不在刘树元部接应下,逐次撤出牛庄,撤退向田庄台方向,宗泽亚在《日清战争》中记载,此战被誉为日清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残酷之城市攻坚街巷战,一日之内清军战死1880人,被俘698人,日军战死115人,400余人负伤。

3月9日,清军与日军再战于田庄台,清军兵力为宋庆麾下清军2万,大炮40门,但清军中新兵众多,且各军互不相同统,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协调的作战计划。日军兵力为19000人,大炮91门,上午8时,战斗打响,第三师团与第一师团对田庄台进行两面夹击,并吸取牛庄之战教训,命令工兵开始焚烧民房,以驱逐在民房中顽抗的清军,由于炮兵火力被数量质量均占优势的日军迅速压制,守军中的淮军各部首先溃散,湘军魏光焘,李光久残部以及刘树元五营拼死拒战一上午,得知后路友邻部队已撤后,只得向营口方向转进。此战日军由于战术得力,压制火力强劲,累计伤亡仅200余人,清军累计阵亡1000余人,多为魏,李,刘麾下湘军。

甲午之战中,湘军以22营八千武器陈旧之众,与日军两师团将近三万人拒战五昼夜,给予日军以能力所及范围内之杀伤,实在是虽败犹荣,无愧于30年前组建初期老湘军时代的声名以及三湘父老的嘱托和期望


晴天有时下猪


首先,剿灭太平军的不仅仅是湘军,只是曾国藩湘军最出名。

剿灭百万太平军是清军多支武装力量综合的战果。包括,摧毁陈玉成主力的多隆阿军团,歼灭太平军最精锐北伐军的僧格林沁马队。在苏杭地区彻底歼灭忠王主力的李鸿章淮军和洋枪队。

打击太平军最后2个最大军团李世贤军团和黄文金军团的楚军,围攻陈得才军团的蒙古马队,豫军,皖军等等。太平军多一半都是清军其他武装歼灭的,曾国藩直属湘军的战果大约是最多三分之一。

同时,到了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湘军战斗力也大幅度下降了。太平军封了2000多个王,湘军也封了一万多个挂名提督,挂名总兵和挂名副将。军营里到处都是私自结社的哥老会,各种闹饷和哗变,就连鲍超的湘军都发生了大规模哗变事件。

最后,曾国藩湘军一下子裁减到只有17000人。到了甲午战争实际参战的湘军,其实只有5700人。在参战的十几万清军当中,只是一个配角。

在甲午战争牛庄战斗,湘军对战日军第3师团7个步兵大队,第5师团6个步兵大队,还有2个骑兵大队,1 工兵大队,1个炮兵联队。最后湘军阵亡1000多人,负伤700多人,被俘698人。合计损失2400多人,日军伤亡398人。

从参战人数和伤亡比来看,超过了抗战大多数战斗,可以说湘军打的非常顽强。但是甲午战争失败,不在于湘军是否参战,而是清朝的军制太落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