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只有甲方,没有景观设计

国内只有甲方,没有景观设计


毕业两年后,当我回到这片故土,却越发看不懂这里的景观设计环境。“甲方看不懂图纸,你先把这个SU模型做出来”,“只要甲方高兴,这个项目就稳了”......听到这些的时候,我只想翻白眼,内心有一万个为什么升腾而起,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调研?为什么不考虑实际需求?

我后来渐渐明白,任何行业都有两种人,一种是在前方冲锋陷阵,有血肉之躯者矜矜业业,也有滥竽充数者盆满钵提;还有一种,选择作为一个教育者在背后默默耕耘,我最终选择了后者


1.“我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2011年,正值中国房地产事业的巅峰,那个时候景观作为房地产的附属项,正以前所未有的红利迅速扩张着,但作为一名景观学生,我总隐约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太对。

在国内读本科时,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植物学家,设计课和植物课像两条平行线,设计老师对植物一知半解,植物老师解决不了设计问题,“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拉丁语是什么?”,“它需要怎样的生长环境?”,老师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却依然无法解决我的困惑,面对项目时,只有四个字,无从下手。

当时的资源获取途径,远不像今天这般手到擒来,从手头现有的一些国外专业书籍中,我好像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的解答——景观,是一门集合科学、工程、结构与艺术为一体的实用性学科,是以人为核心,以植物为表现的空间设计方式,它应涵盖于构筑物之中,而不只是构筑物的附属。

我决定出去看看。大三下学期,我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作品集,当时的留学机构凤毛麟角,所谓的作品集也只是几个大学作业的简单叠加,加上中介的简单翻译。因为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正确的设计逻辑、语言逻辑,所幸那时的留学竞争也远没有今天这般激烈。

在择校上,我也有自己的坚持:

作为一个东北人,四季分明是我最后的倔强——没有雪的冬天还叫什么冬天?其次,在当时的认知里,美国是一个教育大国,特别是美东,聚集了不少好学校,学习氛围也相对浓厚,美国的实用主义精神,也比较符合我对景观是一门实用学科的认识;再加上,我的母校马萨诸塞大学本身的景观学科历史非常悠久,大概仅次于哈佛GSD的景观设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景观教学方法和逻辑,最重要的是,学费也便宜一些

一切就绪之后,我终于踏上了留学的旅程。


2.“我依然要从零开始”


直到入学后,我才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

经历了本科四年的学习,我本以为自己在景观设计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上了几次基础课才发现,我连景观设计是什么,都无法讲清楚。

经历本科四年,我能画出炫酷的效果图,却对最基本的设计逻辑一窍不通。但当时摆在我面前的,远远不止这一点:

  • 上课听不懂

英语一直是我的软肋,15分钟,是我当时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物理极限。国外老师的讲课逻辑,也让我非常不适应,作为在祖国茁壮成长的花朵,我早就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但国外导师完全不吃这一套:

“你这个设计有问题......”

“好好好,对对对,您说怎么改?”

“你自己看。”

......卒

事情总要解决。我的导师也曾直言不讳地吐槽我 “本来英语就差,还非得找个中国室友”,“中国学生很聪明,但有点太急功近利了”,这确实是很多中国孩子的现状,关键是总要学着改变、去迈出第一步,去问,去交流,真的没人会笑话你。

  • 基础课的“顿悟”

我逐渐接受了自己毫无优势的事实,从零开始。

在国内的时候,很多学生的设计过程,就是找一个好看的例子,然后进行模仿,至于它为什么呈现出这个样子,我当时并不知道,也没人告诉我。而在马萨诸塞,基础课就是一个帮助大家整合自己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将脑海中的碎片化知识串联起来。

我开始与教授的交流,针对设计问题努力讲出自己的见解,这条设计方向行不通,就根据自己所能想到最好的,拿出三到五个设计方案与教授讨论。事实证明,也正是在这样不断推翻再重建的过程中,我逐步锤炼了自己的设计思维。

我至今记得,当时做完了基础课的五个模型,我将它们堆在一起的时候,原来那些平面化的图像,突然在脑海中有了立体的形象,仿佛实现了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跳跃,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空间感。


国内只有甲方,没有景观设计

马萨诸塞大学 景观设计学生作品展


  • 从听不懂到助教

在此特别感谢我的导师Joseph SR Volpe,他是一位毕业于哈佛,师从凯文林奇,并有着40多年教龄的老教授,有一点点老派,注重空间营造与逻辑,注重人体的比例关系。他教会了我真正的设计逻辑,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正确的教导学生的方式:只有自己有足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支持,才能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设计上的实际问题,也感谢他在我毕业后,从众多学生中特别选择了我成为他的助教。

身份的转变,不仅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景观设计,并深度体会世界名校对于景观设计教学的理解

景观设计,实际上是一个网状的设计逻辑,各条设计线往往是穿插进行的,但是作为老师,必须按照线性的流程来教学。因此

,在第一堂课,我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生态模型的构建上,这个生态模型说来也简单,以一个中心和三个落脚点为基础。

这个中心是人,也就是以人为本,这是景观设计的核心所在;三个落脚点分别是生物群落、自然基础与文化背景。生物群落其实就是植物,自然基础包含地形、风、水、阳光朝向等;这三个落脚点相互影响,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教授和练习,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明白这个是什么,帮助他们构建起自己的逻辑框架,因为只有建立起框架,你才会在实践中主动的进行自我补充和学习,而这种框架是通用的。


国内只有甲方,没有景观设计


3.“好,回国”


回来的契机,是因为我先生,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历史系的背景,让他对东方的神秘力量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而我,也确实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了。

回国前,我已经有过三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回国后,顺利进入设计院就职,但国内外差异化的设计环境,让我越发看不懂国内的景观设计:颠倒化的设计流程、缺失的人体比例、无中生有的设计需求,以及只有噱头的中国元素。

对很多中国的留学生来说,中国元素似乎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利器,包括在国外上学时,身边很多同学也会利用中国元素做设计,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于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中国元素背后的内核挖掘。对中国人来说,传统的景观之中,透着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这种传统元素的价值所在不是照搬和堆砌,而是要思考如何通过西方当下的设计规则,来符合当下中国人的审美以及功能需求。

日本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包括我最喜爱的现代景观大师詹姆斯·C·罗斯,就是在吸收日本文化的同时,根据场地、气候的变化,通过西方的形式创造出带有自己的园林风格。在这条路上,中国的景观设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相信,那一天总会有的。

最后,给同学们提供一点留学的小tips:

  • 对于专业上的任何疑问,大胆去问,沟通和交流是一个帮助自己迅速成长非常有效的方式;
  • 不要局限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在汉艺,每一位老师都希望你能迅速成长;
  • 享受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营养,去旅行、去看展、去摄影;
  • 学好英语,学好英语,学好英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We design landscape for people",这是我当时放在自己作品集扉页的一句话,共勉。


国内只有甲方,没有景观设计

与我们联系,可微信关注康石石公众号:kang-shishi,后台留言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