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淡雅素净的荷花

雍容华贵的牡丹

颗粒饱满的葡萄

憨态可掬的熊猫

喜庆吉祥的娃娃

……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这一幅幅或美丽或可爱的绣品

在巧手绣娘黄利平的精心绣制下

个个栩栩如生、明艳动人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今年52岁的黄利平,是西土山乡西马庄村人,十分擅长绒绣。“姥姥做了一辈子刺绣,手艺非常好,左邻右舍都愿意找她做活儿。”黄利平回忆道,儿时的她从帮忙缠线、认针开始,逐渐掌握了绒绣的传统绣法。

抻开一条条新崭崭的门帘,多子多福、龙凤呈祥……不同图案和寓意的门帘映入眼帘。“像这样的手工绣制门帘,我结婚的时候娘家陪送了12条,这是我们这儿的风俗,闺女出嫁手工绣制门帘是必备嫁妆。”黄利平边展示边说。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武安刺绣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但大都零星散落,不具规模。黄利平所在的西马庄村是我市刺绣具有代表性地方之一,村中与她年纪相仿的妇女几乎都会绣门帘。传统的绣门帘是纯手工刺绣,当地人称“扎门帘”,也就是绒绣,构图上分为走水、上格、下格,制作上大致分为选料、描图、选线、扎花、剪平、扫毛、雕瓣、缝起等八大步骤。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心灵手巧的黄利平在几十年的刺绣生涯中,一步步摸索并改进了绒绣的传统技法。“原来的绣品看着就是一幅平面图,后来我不断尝试,才有了现在的立体感突出的绣品。”黄利平说。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2012年,武安刺绣被列为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利平当选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的黄利平不断提升自己的刺绣技艺。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她专门到文化馆跟随专业的绘画老师学习。此外,她还常常到甘肃、陕西、江苏、贵州等地学习参观其他地方的刺绣针法。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学习了绘画后,黄利平懂得了色彩搭配。见识了苏绣、满绣等全国各地不同的刺绣方式后,她的刺绣技艺日渐成熟,开始不断创新。黄利平从单一的门帘绣品发展到工艺壁画、墙面装饰等多种形式的绣品。她的绣品制作材料考究,颜色配比精细,而且色彩亮丽、色泽鲜艳、对比度鲜明。绣品的图案有花朵、水果、动物、人物等,图案丰富多彩,色彩过渡自然,能够充分体现作品的立体感、厚重感,挂起来看有种软浮雕的感觉,非常高档和凸显品位。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2012年,黄利平带着她的绒绣作品——《孔雀回头看牡丹》参加了邯郸市青年创业大赛,在300多名参赛人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同年,她的绒绣作品——《荷塘月色》获得了邯郸市“圣雪海”杯优秀外宣品征集活动三等奖;2016年,黄利平在我市文化馆的推荐下,到天津工业大学参加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普及培训班。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与高效率的机械化相比,手工刺绣出活儿太慢,还耗费精力。“就拿这个3米长、1米2宽的‘国色天香’牡丹图来说吧,我没日没夜地绣了三个月。”黄利平说。因此,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手工刺绣了。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2017年,天津工业大学邀请我去教学生学习绒绣,还把我家定为他们学校的绒绣实习基地。希望能教会更多人这项技艺,让我这个传承人更加名副其实。”黄利平说。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和绒绣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黄利平,谈及将来的打算时说:“除了把邯郸成语系列、磁山文化系列和京娘湖这些代表地方文化和风景的图案绣制出来外,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比如把绒绣图案绣在包包上或者绣在衣服上,能让绒绣产生经济效益。”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武安这个“扎门帘”的绣娘如今想干大事情……

摄影: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