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如何幫助學生祛除“寫假作文”病症

第2期—如何幫助學生祛除“寫假作文”病症

【寫作指導】第2期

幫助學生祛除寫作“四大病症”(一)

第1期我們討論了學生寫不好作文的“四大病症”,主要包括寫“假作文”、無話可寫、未掌握寫作方法和不重視文章修改。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克服【寫“假作文”】的習慣。

【先分析寫“假作文”的病因,再對症解決】

病因一:追求材料的“高大上”

因為學生接觸到的文章(包括課文),所寫內容絕大多數都不是普普通通事,這讓學生潛意識中認為寫作的素材不能過於普通。打個比喻,既然平時吃的都是排骨、燒雞、大蝦這些菜,現在讓學生自己炒菜選材,他自然而然地會選這些食材,總認為那些土豆、白菜、蘿蔔不能做出來好吃的菜餚。學生潛意識中要挑選“高大上”的寫作素材,既然沒欣賞過那麼好的景色,沒見識過那麼大的場面,沒親身經歷過那麼感人的故事,那就編吧。

【對症治療】關鍵是引導學生改變寫作選材的標準。

要讓學生知道,酸辣土豆絲、醋溜白菜、涼拌蘿蔔絲做好了,一樣是上等佳餚。怎樣才能讓學生明白呢?那就讀這類文章吧。對於高年級學生,老師推薦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文章選材於日常,文風淡雅、清新、自然,都是“白菜做成佳餚”的典範。

病因二:未能養成觀察的習慣

春天,萬物復甦,面對作文《找春天》卻無話可說,或者直接想想古人的詩歌,再東拼西湊,好歹寫夠400字。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沒有養成認真觀察的習慣。觀察是知覺的一種高級形式,只有觀察了才有可能發現妙處,發現了妙處才有意願告訴別人,有了分享的意願才有寫作的衝動。同時,通過觀察也發現了細節,寫作的時候也有話可說。

【對症治療】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養成觀察的習慣。

具體怎麼做呢?比如寫作《知了》,要想寫好,只能去認真地觀察知了,充分了解知了,才能獲取到寫作的原材料。再比如,春天來了,老師佈置了一篇作文《找春天》。要引導孩子真正去找春天,找的過程就是觀察的過程。柳樹不是一夜變綠的,玉蘭花也不是一天盛開的,萬物復甦都有一個過程,通過觀察,會發現很多很多的細節。哪些細節是別人可能不知道的,這就可以分享給大家,用語言告訴別人就是說活,用文字告訴別人就是作文。

病因三:平時缺乏素材積累

生活中,每個學生都見過無數的場景,都經歷過無數的故事,但是寫作的時候卻一個也想不起來。分析原因,主要是沒有養成記錄(寫日記)的習慣。時間會讓你遺忘任何事情,更別說事情的細節了,如果寫了日記,有時間翻一翻,便不會忘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平時沒積攢下“米”,寫作時拿什麼來做飯呢?總之,學生因為沒有積累素材,寫作時只好編文章,即使記住了大概,也無法完全把細節寫到位。

觀察—思考—寫作,也就是發現世界奇妙之處,經過思想的加工,再用文字分享給別人,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堅持寫日記就是在不斷重複這個過程,也是在積累材料,增長認識,鍛鍊用文字表達的能力。

第2期—如何幫助學生祛除“寫假作文”病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