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德和、德華興、聚德成……老包頭的這些著名商號

【聚焦學習】

古來稱現在的“京津冀”為“燕趙”之地。大多數人都知道老包頭歷來是山西人居多,包頭也是晉商的發祥地之一,但是很少人瞭解河北人在包頭歷史。其實包頭歷來也和燕趙大地有著緊密的關係,特別是京綏鐵路1923年通車之後,包頭大批皮毛和油料、地毯等銷往北京天津,京津冀一代的商人也看中包頭這塊福地,紛紛前來投資,使包頭的京貨業異軍突起,為包頭成為北方商業重鎮奠定了雄厚基礎。

復德和、德華興、聚德成……老包頭的這些著名商號

▲老包頭的著名商號德華興

名動老包頭的燕商

自古以來“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戰國時期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頒佈命令,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趙國因而得以強盛。後陸續率將士攻擊匈奴,佔領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建立雲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築長城以抵禦胡人,趙長城在包頭境內大約150公里,為包頭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到了明代,深明大義的土默特阿拉坦汗為了達到與明政府“通貢互市”的目的,不惜與明王朝苦戰40餘年,數次兵臨北京城下,終於獲得成功,雙方貢市不絕。“通貢互市”順應蒙漢人民和睦相處的願望,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

乾隆年間,河北就有一些回族百姓以販賣役用馬匹為業,往返於包頭、北京、河北之間。初期以販運役馬為主,後逐步開始販運牛、羊、駱駝等牲畜,銷往北京馬店、騾馬市做役畜或供清兵騎用,同時也銷往河北等地,供農民做畜力,牛、羊則供民眾食用。後有河北滄州回族王姓、山東回族白姓於乾隆年間建起伊斯蘭教傳入包頭的第一座寺院,即現在位於東河區的清真大寺。

清代皮毛行和糧油行是老包頭出口最大的兩個行業。每年包頭油坊榨油達120萬斤。《清史稿·食貸志》記載: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更定奉天海口稅,則增收黃豆豆餅、包頭油簍四稅加贏餘八萬兩”。從側面可以看出,當時包頭的油讓京城滿城飄香。1918年包頭商店大小共1200餘家,而京綏鐵路通車3年後的1926年,包頭工商戶已經達到了2000餘家,這其中有不少是來自京津冀地區的商人辦起來的。

河北的邢臺舊時稱“順德府”,本不產皮毛,清末民初也成為皮毛集散地,就是因為他們有一批吃苦耐勞專門到包頭收購皮張的商人,人稱“順德府皮販貨郎子”,還有的乾脆在包頭開起皮毛店。後套大地主王同春也是邢臺人,他不僅開發了大後套,而且與孔庚等人開辦了包頭最大的煤礦公司——漠南礦業公司,賺得缽滿盆滿。如果說老包頭的東門大街是晉商天下,那麼老包頭東、西前街和川行店、中市場則成了京津冀商賈的天下。

復德和、德華興、聚德成……老包頭的這些著名商號

▲老包頭首屈一指的糕點鋪復德和

前街著名的綢緞百貨店有德銘號、德華興、盛魁、裕豐恆、德興合、鴻志昌等;著名的京貨行業有永升齋鞋鋪、長利齋鞋店、大德成、通彩華、久大興等。著名的糕點鋪復德和、著名的飯店聚德成等等,這些京津冀商人開設的店鋪特別注重店面的裝飾和廣告宣傳,店鋪大多是兩層樓,外觀富麗堂皇,廣告除了幌子外還有大量的牆體字、海報、傳單等,再加上一口地道的京腔,讓聽慣了山西話的包頭人感到特別新鮮。

德華興是當時包頭首屈一指的百貨店,有鞋帽、百貨、服裝,商品齊全,在河北人邢榮軒的苦心經營下,本著薄利多銷、和氣生財的宗旨,以貨優價廉贏得了信譽,招來了遠近顧客,每天川流不息,七間大樓的門面,矗立在包頭的市面上,甚是壯觀。復德和是河北省香河縣人林曉峰開設的做糕點的一個著名店鋪。形狀像座三層樓,這是當時包頭最高的建築,上面有用磚雕刻的各式圖案。

包頭呂公道最早只是個刀剪鋪,河北人呂振江在原同利號的基礎上,苦心經營形成規模。經營的商品以刀剪為主,後來又逐步擴大品種,經營五金工具,自行車及零件,瓷器、玻璃、油漆、電料等。它的經營方式與眾不同,所購進的貨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上等貨、暢銷品。購進貨品後,先自己檢查一遍,發現殘次品立即銷燬,決不出售。由於講究信譽、童叟無欺,人們稱之為“呂公道”,反而把原來商號的名字遺忘了。

復德和、德華興、聚德成……老包頭的這些著名商號

▲包頭電燈麵粉公司

助力工業城市建設

河北人不僅在緞莊和百貨業方面做得風生水起,其他行業也毫不遜色。當時在東前街有三家金銀首飾店,分別是義生樓、永玉成、鳳祥金店,這三家金銀首飾店都是河北人開的,前面是店鋪後面是作坊,由於做工精細、品種繁多很受歡迎,特別是旅蒙商人帶到牧區銷售得到蒙古族王公貴族的青睞。餐飲業中天津飯館有福聚成、義聚成、聚德成等,讓人品味到了最正宗的京幫風味。特別是聚德成,一開業就從北京請來烤鴨師傅孫三,在聚德成院裡設有烤鴨爐,燒本地產的耐寒果木,烤出的鴨味甚於北京烤鴨,伴有的鴨餅、甜麵醬、大蔥、黃瓜,味道也不差於北京全聚德。1935年,九世班禪返藏途經包頭,其行宮就在聚德成,聚德成也成為當時有錢人婚喪嫁娶、迎來送往的重要場所。

京津冀商人與本地商人在經營方式、紅利分配等方面有所不同。本地行業大都是坐等顧客上門,很少主動送貨上門,也缺乏形式多樣的宣傳。在伙食方面,本地絕大部分有大灶小灶之分,經理等人吃小灶,店夥吃大灶,而且店夥吃的大都是粗糧,只有在過年過節才改善一下,有的甚至在過年也不給吃肉。有個笑話講,某糧店的掌櫃過年給夥計吃素餡包子,夥計們敢怒不敢言,在維持關帝廟廟會秩序時故意大喊“別擠了,當心擠出胡蘿蔔素餡包子”。

京津冀商幫夥食上下一致,要吃什麼都吃什麼,不論是經理還是學徒工,伙食是一樣的。每桌四個菜,兩葷兩素,主食是饅頭、烙餅、花捲、米飯等,隨便吃,在吃喝方面不計較。在分配方面,本地商家和山西買賣,都是用頂生意的股數按股分紅利, 而京津冀商幫的行業,在分紅利時,除財東分紅外,對其他人員都是饋贈,每年年終結賬後,按照每個人的工作好壞,有的給得多,有的給得少,用這樣一種經濟手段,激發店夥們的幹勁。另外,他們也不輕易辭退店夥,而是盡其所能,適才而用。

除了店鋪商業,京津冀商幫還注重創辦實業。包頭電燈麵粉公司是包頭第一家真正的現代化企業,按地區分,山東投資人佔半數以上,河北投資人佔40%,山西投資人佔比最少。1932年,推選在包頭建設“移民新村”的河北人段繩武為常務董事,段繩武從河北吸儲三四萬,稱為大生銀號。廠內職工也用月工資的一部分投入職工儲蓄,用來作為流動資金。公司職員、工人共200餘人,絕大多數來自河北、山東。著名的永聚鐵工廠前身是金聖源鐵工廠,是由河北人劉子榮兄弟三人創辦的,到1951年公私合營時,該廠經過清產核資實有資金12萬元,是當時包頭規模最大的私營企業。

時光荏苒,京津冀商人在包頭創辦的企業解放後大多實現公私合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部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支援包頭和包鋼建設,又有許多來自京津冀的企業和職工來包頭落戶,如電機廠、開關廠、華建公司、安裝公司等,他們發揚燕趙人“革新包容、進取有為”的精神,為包頭髮展成祖國著名的重工業城市作出了重要貢獻,包頭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