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讨好式”爹妈

朋友夫妻下定决心要做一对温和呵护孩子成长的爸妈,平时的教育以“怀柔政策”为主,打算把“沟通”和“互动”贯彻到底,一定不让“暴力语言”给孩子的小心灵留下任何一道伤痕。

拒做“讨好式”爹妈

于是,这样的情景在他们家经常出现:

早上妈妈爸爸向宝贝告别:“宝宝,你乖乖在家跟姥姥在一起,爸爸去上班好不好?”孩子倔强地拒绝,并且手脚并用,全身上下都在抵触,不让爸爸妈妈离开……

晚上妈妈要喂饭:“宝宝,我们吃点蔬菜好不好?”孩子仍然是一脸拒绝,一门心思地吃妈妈做的牛肉松……

拒做“讨好式”爹妈

起初他们并未觉得有什么异常,毕竟“孩子还小嘛”是解决所有亲子关系异常的答案。一年两年过去,问题出来了:在问诸如此类的问题,孩子还是很拒绝,甚至会大声哭泣,仿佛出现了教育倒退。而当朋友眼看着自己快要迟到又不得不抛下孩子之后,再问孩子“好不好?”孩子总是一脸嫌弃地讽刺:“我的想法又不重要。”

做母亲的心软,女友很难过:其实我们真的用了很多的耐心去跟孩子互动,虽然说不上让这么小的孩子领情,可是这孩子的反应跟想象中差太大,什么“温和而坚定”,都是哄人的……


拒做“讨好式”爹妈


生活中我们逐渐都意识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棍棒”绝不可取,语言的“刀锋”也需要注意,因此近年来家庭教育出来一个新的核心主张,叫做“温和而坚定”。


拒做“讨好式”爹妈


而我们所忽略的是:父母之于子女,是人师是亲人也是朋友,但绝不是需要随叫随到二十四小时在岗待命的守卫士兵。


拒做“讨好式”爹妈


许多年轻父母对待孩子有一颗柔软的心,但却遗失了“温和而坚定”当中的“坚定”。如果我们的“温和”占满了全部的爱,那么树立规则与界限的“坚定”便无立足之地。朋友夫妇对孩子的教育恰恰验证了这一点,因为父母亲始终给予的引导是“讨好式”的。


拒做“讨好式”爹妈


什么是“讨好式”父母,举个例子,“宝宝,妈妈去上个厕所好不好?”如果孩子说不好,难道我们就要憋到内伤吗?去,当然是要去的,可是孩子的这一声“不好”又怎么处理呢?“讨好式”父母的郁结就在于此,他们希望能够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但真正实施时,仿佛自己的每个举动都要获得孩子的“首肯”,而遇到很多情况有的确做不到“尊重孩子的选择”,就这样拧巴地、小心翼翼地、自我安慰着地“呵护”孩子的心。除却这一点,许多父母形成了“讨好式”的习惯也在于,他们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唯恐孩子不爱他们。


拒做“讨好式”爹妈


事实上,我们很多父母对“温柔对待孩子、给孩子多个选择”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所谓温柔对待孩子,并非是将“不限量供应”的“温柔与选择”都丢给孩子,而是在不影响我们父母正常生活的基础上,为孩子留下一些选择的余地,将“父母的容忍度”限量限时出售,拒绝讨好,兼容“坚定”:

多用陈述句,后接选择句

当我们希望给孩子选择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爸爸妈妈在尊重你的意愿”的时候,给予孩子一定的选项当然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而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我们可以有指向性的给孩子选择:“爸爸妈妈要上班去了。宝宝是跟小兔子一起等爸爸妈妈回来呢,还是跟姥姥一起运动一下等爸爸妈妈回来呢?”这样的问法是向孩子表达,前面一句话是一个陈述句,是既定的事实,但怎么度过这段时间、做什么事情,是你可以自己选择的。

以此类推:

“宝宝,我们到时间上床睡觉了。那我们宝宝是要听大灰狼还是猪八戒的故事呢?”

“宝宝,我们要吃青菜了。那么我们是选择大力水手喜欢的菠菜呢,还是尝尝蜡笔小新哥哥说的青椒?”

“不好好说话”

在许多道理让孩子懵懵懂懂接收不到“信号”的时候,选择是没有用的。比如,宝宝,我们刷牙好不好?那孩子在回答“不好”之前,先有的困惑是“刷牙是什么?为什么要刷牙?”


拒做“讨好式”爹妈


在这种情形下,父母也完全不需要讨好与哄骗,可以跟孩子“不好好说话”:“宝贝,我们的牙齿里,也有许多你小眼睛看不到的虫虫,它们肚子饿了,就会吃宝宝牙齿缝隙的饼干碎、糖果,或者是肉肉渣,如果我们不用牙刷消灭它们,它们会越长越大,大到吃我们的牙齿来填饱肚子,那时候牙齿就会很痛,是不是?”在这一番“教育”之后,就可以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了:“宝宝,那今天你是要拿牙杯让爸爸放水呢,还是爸爸拿着牙杯让宝宝来控制水流呢?”

当孩子执拗时,让孩子出选择题

当我们跟孩子沟通出现了“疲态”的时候,我们父母也可以尝试把“创造”选择的接力棒,移交给孩子。比如“爸爸明天休息,宝宝可以想一想都想做什么,可是时间可能只够我们做一样,那爸爸从你想做的事情当中选择一个适合明天做的、爸爸也喜欢的,等爸爸再休息,就做下一个,好吗?”这段看似“多此一举”的表达实际是传递给孩子几个信息:

1、宝宝,你也有报出选项让爸爸妈妈选择的权利,也谢谢你给了爸爸妈妈选择的余地,使我们能在彼此都舒服的方式中度过美好的一天。

2、宝宝,爸爸妈妈在作出了选择之后就会兑现,希望你也能够感受到说出的话能够做到,是件有成就感的事情。

与孩子交流,是个复杂又不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意识到,过度给予孩子温柔,让自己变成了“讨好式”父母,只会养出“要好式”的孩子。给予孩子八分爱,留下两分给自己,让父母学会在孩子眼前“自私”,反而为孩子无形树立了规矩、圈定了界限,将父母和孩子区分成了“你”、“我”两个个体,使爱有“让度”,也有“温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