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人物,山水,为什么不能对着照片照搬照抄?

EYEDB


国画艺术,是我国在绘画领域独一份,为什么这一样说呢?其一,它用纸就有讲纸,一般绘画用宣纸,因为宣纸有一特点,就是柔软吸墨,还有不会扩散,也比较好保存收藏。其二国画在作画时通常用毛笔勾线条,在作人物画时首先要作者画出人的轮廓线,在一步步逐渐深入,而用照片作画只能是照瓢画弧,没有灵动感,没有意境,画出的作品生硬,不管山水,花鸟作画都有一定的步骤和要求,写生,是最能提高作者的绘画水平,如果是大师级别的画家,他的运笔虚实转换都有要求,国画它表现的是意象,而油画是写实,所以说国画要画得好,非一日之功,而是要有深厚的功底,并非一成而就。


风雨同舟129273794


我小学时就对国画有兴趣,然后小升初据说要有证书之类的才能通过,于是我学习了喜欢的国画和书法,都取得了十级证书。在学画画的时候,一开始学的是画物,比如雏鸡,水仙,河虾,人物等等,然后才学山水,也称水墨画(构图基本上是用墨汁,极少用到颜料),写意画。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画一棵缀满果实的树时,国画老师要求我们挑选粗壮的毛笔,饱蘸墨汁,在纸上任意泼洒,那时候我们有些质疑,这样画还能看吗;有些欣喜,泼洒的方式是无拘无束的,很快地我们完成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专属的作品,那时起我明白了写意画的真正含义——画心中所想,不求临摹逼真,但求真情实感。


Stephanie718


中国画的创作是展现一个艺术家艺术造诣和艺术审美的载体,中国画家在日常创作中,参考所拍摄的照片素材进行创作是可以的,也是一个十分省时省力的素材搜集方式。但艺术源于生活,必须高于生活。对所描绘的物象进行深度加工、艺术的升华和创造是创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艺术水准。

由于科技水平的长足发展,数码照片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中国画家采撷素材的重要方式。但再好的设备也只能是辅助功能,主要的还是要靠画家本人对所描绘物象的深度观察、揣摩、取舍和优化组合,以自己独有的艺术视角对描绘对象进行艺术再加工,将最美的以免提炼出来,通过自我对艺术的理解和艺术表现形式,将自然界美的东西展现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去,这就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艺术真谛所在。

照片虽然能真实地记录物象的瞬间,但却有着很强的局限性。在你记录瞬间的同时,由于受光线、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实物象本身无时不在产生着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是稍纵即逝,只有画家本人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度投入,才能够发现常人无法注意的细节变化。往往就是这些细微的变化,才能够凸显艺术作品中内在的美感。

当下,有些画家在创作时越来越依赖于照片,却忽略了许多深层次的细节挖掘,造成了千人一面和“画照片”的尴尬局面。一个艺术家,如果一味地照搬或照抄照片素材,将会对其艺术创作的发展和自我突破产生巨大的障碍,很可能将自己定格在一个由自己划定的“圈子”里而无法自拔,严重制约了本身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对自己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


国画以真实的客观对象描绘人物、山水的形象,表现出审美意境的艺术形象性之美感。国画是写意的视觉艺术。国画的创作素材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对着照片照搬照抄,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就没有意境的艺术形象性,就失去了艺术价值,就不能称为绘画艺术作品。

国画不但再现客观对象与表现主观情感上,而且绘画创作的手法上要运用似与不似之间辩证关系。讲究“写意”、“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简洁的构图与形象调动欣赏者情趣的联想,使欣赏者获得审美的艺术享受。



国画创作不能照搬摄影照片中的写实性,进行绘画创作。这就要求画家深入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提取典型的有用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



齐白石的虾须画得笔断意连,用墨的浓淡深浅、水分渗透干湿的变化,表现出硬壳的透明感;大量的留白,使群虾似在水中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看起来就像一群鲜活的虾在一池清水中嬉戏游动,体现出形神兼备艺术性的意境美感。


黄智637


国画不能对照着照片画。

因为,国画的特点求的是意在笔先。国画不同于油画,在造型上求得是神似,以写入手,以笔墨的变化来画心中成熟的形象。

在绘画当中,国画风格有很大的随意性,即兴发挥是有着很大的灵活性。比起油画的严谨国画更注重的是神似。反而,如果对照照片绘画,国画就失去他的灵魂所在,死板没有了水墨的灵动感觉。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讲,国画没有修改的机会,这就加大了国画家的即兴创作难度,但这也恰恰成就了国画的墨趣感觉。




画家孟玉峰


如果你正在学习国画,切不可对了照片画人物,画山水。那样会把感觉画没的。

我不能肯定照搬照抄是临摹还是写生?应该都不是,既然不是,何必如此?


学习国画有两条重要的途径,一临摹,二写生。临摹一定得临古代先贤的大作;写生得面对鲜活的模特或生机盎然的自然,这些都是有感情,有变化的物像,会带给作者具体实在的感受。


照片是静止不动的物像,没有点点变化,更不用说有情感,能打动你。

画国画人物还是画国画山水,要写生就得去面对生动鲜活的人物和自然,描绘的对象打动你,你也才可以画出打动别人的好作品。


陈会衡山水画家


因为画是表达心灵之所见,心灵之灵韵并不是眼睛所能见的,所以,常有这种现象:当见到一种人和事,山水之景,十分激动,拍照了;当时看照片,也确实让人由衷地感叹:“真是太美了。”可过后一段时间再看,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为什么?当时心灵也在看,把自己见的重合在你所见的景置中。画家和摄影师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画家和摄影师能分別出眼所见和心所见,能分別出景色所现和心所现,并且能用笔和相机抓住应表达的画面。而普通人不能。作画,正是这个选择过程,故名创作,所以不能照搬。即便油画也不能。另外,作画材料也限制了表达效果。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我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国画,应该是画家的“心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齐白石讲的“似与不似之间”,就是心画的境界。比如人物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里,人物的大小并不符合实际,除了地位高的人画的很大外,人的体型结构也不符合解剖比例。但在艺术上能被接受,还是经典,原因就是画家强调了自己的主观性,是他心里的夜宴图而不是实际的夜宴图,是他的心画而不是人们的眼画。画家强调自己的主观性目的,在于由形写神,出神才能入化,进入化境才是好作品。而即使形似而无神,作为人物画也是不成功的。山水国画也是这个道理,也是画家的心画。因为江山如画,但那是仙画,美到无法想象,是鬼斧神工的作品,人如何能真实的描画出来?所以画家只能主观地观察、取舍,形成自己心里的山水。清代石涛讲“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这个道理,重点在“打草稿”,就是形成自己的心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实际也有区别,假如当时能拍出照片的话,他也不会画的和照片一样,因为他把富春山当作有灵魂和生命的精灵,当作有亲情有品味有高尚精神值得敬畏的造化,他也正是怀着敬畏之心,虔诚地在那里住下来生活观察感悟,终于水到渠成,胸有成竹,完成了这幅巨作。所以,我的观点是,画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等,可以参考照片,但还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心画,这个心画就是加上了自己的学问、修养、境界等形成的“草稿”了,画起来必然底气十足。


瀚嵊书画


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感受第一,形质次之矣!











马丁艺术工作室


不是不能对着照片照.搬照抄.,而是照搬照抄很不容抄像,抄起來很困难,很无趣,很累。若是能把照片都抄得一模一样了,那形象思维能力又不筒了哟!有的人自以为"艺术",鄙视画得像照片。可是你叫他照着照片画一幅出來看,可他哭也哭不出來。不信你试,叫那些鄙视画得像照片的"大师"画一张照片出來着看,他一定会说"不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