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體驗楠溪江“舴艋舟”?來,來,這篇文章先看下!

要体验楠溪江“舴艋舟”?来,来,这篇文章先看下!

要体验楠溪江“舴艋舟”?来,来,这篇文章先看下!

葉新人/攝

楠溪江,一條“流詩的江”。

舴艋舟,曾是楠溪江流域重要的交通工具,是溫州永嘉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山水詩的核心文化符號之一。

中國山水詩流傳,始於楠溪江。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曾擔任永嘉郡太守,是溫州永嘉的特大文化IP,自從謝靈運在此播撒下詩歌的種子之後,永嘉便成為陶弘景、李白、杜甫、孟浩然、蘇軾、葉適、李清照等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心嚮往之的勝地。

唐代著名大詩人孟浩然有詩曰:“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

舟,古已有之,是船伕漁民的運輸生產工具,但在文人騷客的筆端,則千姿百態、氣象萬千,包含著色彩絢麗的文化內涵。《詩經》中有《柏舟》《二子乘舟》等專門篇章,唐詩、宋詞中關於舟的精彩名句不勝枚舉。舟的意象萬千,如孤舟、扁舟、輕舟、虛舟、不繫舟,又如蘭舟、蓮舟、漁舟、舴艋舟,還有行舟、泛舟、歸舟,沉舟、一葉舟,以及樓船、畫船、畫舸、短蓬、蓬舟、歸棹、去帆。

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廣雅》(成書於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由三國魏時的張揖編撰,共收字18150個。)寫道:“舴艋,舟也。”這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文明史上最早把“舴艋”與“舟”記載於文本的史料。這一權威文字條目足以證明古代有一種名字叫做“舴艋”的舟。清代乾隆年間的王念孫在《廣雅》的基礎上,歷10年完成《廣雅疏證》上、下兩冊32卷,其中的《玉篇》寫道:“‘舴艋,小舟也。’小舟謂之舴艋,小蝗謂之蚱蜢,義相近也。”簡潔明瞭、生動形象地解釋了“舴艋舟”是形狀像蚱蜢的小船。

要体验楠溪江“舴艋舟”?来,来,这篇文章先看下!

那麼,依據《廣雅》成書的時間,即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227-232)來計算考證,同時兼顧先有“舴艋舟”後有《廣雅》文字記載“舴艋舟”的邏輯推理,“舴艋舟”距今歷史在1800年左右。這裡要強調的是,三國時期的永嘉屬於吳國(東吳)地域,民風剽悍。楠溪江流域的地理環境適合“舴艋舟”穿梭,而不適合大船往來。三國時期的吳國水軍實力雄厚,造船業發達,那麼,在甌江、南溪(雙溪,今叫“楠溪江”)出現“舴艋舟”是順理成章的。按照這一考證,得出“楠溪江舴艋舟”距今歷史為——1800年左右。

這裡,不得不要提到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根據《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列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意思是:謝靈運喜愛遊山玩水,為了能盡情地賞略永嘉郡的好山好水,謝靈運對當時的木屐進行了一番改革創新,特製了一種前後齒可裝卸的木屐,把木屐的兩齒改成活動的,上山時把前齒抽去,下山時把後齒抽去,這樣無論上山還是下山,腳下都能保持水平的角度,輕鬆愜意而不容易疲勞和滑倒。這種木屐和他的山水詩一起很快風靡京城,被稱為“謝公屐”。對於“謝公屐”,“詩仙”李白也是心嚮往之,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寫道:“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當前,有部分文史學者認為“楠溪江舴艋舟”距今的歷史為1500多年,依據是“公元422年,謝靈運出任永嘉太守”,把謝靈運出任永嘉太守的時間作為“楠溪江舴艋舟”發明出現的時間,這一論斷是明顯站不住腳的,理由是沒有史料能證明“楠溪江舴艋舟”是謝靈運發明的並且是在公元422年發明的(謝靈運只擔任過一年時間的永嘉太守)。同時,筆者認為,如果有重磅權威史料能考證“楠溪江舴艋舟”是謝靈運發明的,那對於提升舴艋舟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將起到“立竿見影”“一呼百應”的作用。

要体验楠溪江“舴艋舟”?来,来,这篇文章先看下!

舴艋舟的意象五彩斑斕,尤其是承載了歷代詩人的喜怒哀樂和家國情懷。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是甌江山水詩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國內唯一以山水田園風光見長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譽為“中國山水詩的搖籃”,融天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可以想見,公元422年,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擔任永嘉太守,常常乘坐舴艋舟寄情永嘉山水,在楠溪江上詩情大發、如痴如醉;可以想見,蘇東坡在流放途中寫下“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時對詩畫楠溪的夢寐嚮往和輾轉反側,只恨不能到永嘉擔任一回太守啊;

可以想見,“永嘉四靈”的四位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同乘一隻舴艋舟,敢為人先、意氣風發地叫板“江西詩派”;可以想見,徐定超從老家楓林乘坐舴艋舟到溫州城擔任首任溫州都督時的豪情壯志;可以想見,中共早期著名革命活動家謝文錦乘坐舴艋舟播撒紅色種子時的風華正茂。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張志和《漁父歌》:釣臺漁父褐為裘,三三兩兩蚱蜢舟。李賀《南園十三首》:泉沙軟臥鴛鴦暖,曲岸回篙舴艋遲。杜牧《春日言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織蓬眠舴艋,驚夢起鴛鴦。皮日休《胥口即事六言二首》:鴛鴦一處兩處,舴艋三家五家。陸龜蒙《奉和襲美古杉三十韻》:岸聲搖舴艋,窗影辨蠨蛸。司空圖《雜題九首》:舴艋猿偷上,蜻蜓燕競飛。同樣泛舟,心情各異。李清照年輕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還“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晚年寡居時,卻愁苦深重。“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啊!同樣泛舟,一是蘭舟思念,一是舴艋愁苦。境遇不同,則有天壤之別。如今,“楠溪江舴艋舟”承載了文化振興、鄉村振興的使命,頻頻受到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網等一大批核心主流媒體的青睞。
“山水詩城,耕讀永嘉”像舴艋舟一樣抖擻精神,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千帆競發、揚帆遠航。

1800年左右,只是一個具備重磅、權威史料證據的考證結果。筆者認為“1800年左右”偏於保守。

按照先有“舴艋舟”後有《廣雅》文字記載“舴艋舟”的邏輯推理,以及“古詩詞中常用“舴艋舟”形容小船、小舟。反之,古詩詞中的‘舟’自然也包括了‘舴艋舟’。”這一思維判斷,筆者把目光大膽投向了《詩經》。《詩經》中有《柏舟》《二子乘舟》等專門篇章,難道說《柏舟》《二子乘舟》詩篇中的“舟”就不是“舴艋舟”?

《詩經•柏舟》(作者:佚名):“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的意思是:“蕩起小小柏木舟,隨波漂浮在中流。心煩意亂難人睡,內心深處多憂愁。不是想喝無美酒,也非沒處去遨遊。”其中的‘柏舟’,意思是柏木製成的小船。楠溪江舴艋舟船體需松、杉、樟、柏等木料製作而成。綜合分析,能夠證實的是柏木確實是古代造船的材料之一,也是舴艋舟所需的木料之一。但是,缺乏有力的史料證據來證明詩經《柏舟》中的“柏舟”是一隻“舴艋舟”或者不是“舴艋舟”。《二子乘舟》是《詩經》裡面《國風》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寫得單純。全詩無一句比興,詩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現和消逝的小舟。其中,“二子乘舟”中的“舟”釋義是一隻“小舟”,同樣也不能證明它是一隻“舴艋舟”或者不是“舴艋舟”。眾所周知,《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和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如果大膽假設《詩經•柏舟》《詩經•二子乘舟》詩篇中的“舟”是“舴艋舟”,那麼,舴艋舟的距今歷史是——3000多年。

要体验楠溪江“舴艋舟”?来,来,这篇文章先看下!

池張成/攝

“距今3000多年曆史”,並不是最大膽的推測。還有更為驚人的考證。“舴艋舟”其實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形狀像舴艋的小舟;另一說是小巧玲瓏若舴艋(蝗蟲)般大小的小船。按照另一說法,就不能不提歷史特別悠久的“獨木舟”。我國不僅陸疆廣大,而且河流眾多,海域遼闊,因此中華民族不僅有一部光輝的陸上進化史,而且也有一部壯麗的水上開發史。而一部水上開發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發展史。研究中國舟船發展史,最早還得從遠古說起。在原始社會初期,先民們尚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他們的活動範圍被侷限於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於沒有一定的工具,他們無法捕撈深水中的魚群,無法狩獵河對岸的野獸,不僅如此,如遇洪水氾濫,他們甚至連生命都不能保全。惡劣的環境與求生的本能迫使人類去思考,人們開始尋求一種可以浮於水上的工具,以期獵取更多的食物和戰勝洪水的危害。然而究竟什麼東西能夠浮於水面而不沉?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著人們的智慧,自然現象的反覆出現也給人以一定的啟迪。“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世本》)“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淮南子·說山訓》),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經過長期實踐,古人創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這是一種用樹幹或竹子並排紮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繼編木為筏之後,又有“刳木為舟”(《周易·繫辭》)。“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它是一種用獨根樹幹挖成的小舟,其製做過程是:先選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樹幹,將不準備挖掉的部位塗上溼泥,然後用火燒烤未塗溼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狀後,再用石斧等工具砍鑿,這樣疏鬆的焦炭層很快就被“刳”盡,如此反覆多次,獨木終被“刳”成帶槽的舟。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剡木為楫”(《周易·繫辭》),即是指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撥水使舟捷疾也”(《釋名·釋船》)。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在舵未出現以前,槳還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獨木舟與槳相配合,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面上活動。 “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周易註疏》卷4)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但1977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這表明至遲在大約七千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綜合以上分析,如果“獨木舟”也可稱為“舴艋舟”的話,那麼,舴艋舟距今的歷史就是—大約7000年。

當前,處於甌江山水詩之路建設“絕佳風口”位置的浙江永嘉,正在精心打造“中國山水詩新高地”。我相信,作為中國山水詩的核心文化符號之一的“楠溪江舴艋舟”的歷史文化考證,必將引起學術爭鳴,萬眾翹首,熱情關注。

有詩有遠方,永嘉更美好;有詩有遠方,才是永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