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與康熙的兒子數量多且優秀,為何無人挑戰朱標的地位而康熙時卻出現了“九子奪嫡”?

熱心市民建先生


朱元璋與康熙帝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孩子特別多,朱元璋有史載,二十六個兒子,十個六女兒,而康熙帝有序齒的二十個四兒子,二十個女兒,如果要問誰的兒子優秀的多,一般認為是康熙帝優秀的多。

畢竟朱元璋比較知名的除了太子朱標之外,還有朱棣、朱權了,其他的都沒有啥名氣,而康熙帝就不一樣了,九子奪嫡,個個都十分有名氣、才能。

朱標的地位無法挑戰與康熙的太子之位屢次被挑戰,有的人得出,朱標因為過於優秀,而康熙太子胤礽不過優秀,而其他兄弟又太優秀的原因。

這個說法即對也不對,我們拿朱標與朱棣來相比較,朱棣可是能跟朱元璋比肩的永樂大帝,而朱標本人過於仁心宅厚,因為他在眾兄弟的威望比較高,但主要是來源於他的身份,他是嫡長子。

其他皇子根本就沒有覬覦之心,朱元璋也不會給他們這樣的機會的,朱標並非是最優秀的,另外也可以從他的兒子朱允文側面看出來。朱元璋為什麼在朱標死後,不立其他的嫡子,而是繼續立朱標的兒子朱允文呢?

有的人說,是因為宗法繼承製,說嫡長孫是享有最高繼承權的,這個是很錯誤的,因為古代皇帝的繼承製是嫡長子繼承製,先是嫡長子,再是嫡次子,然後再其他的嫡子,如果無嫡子,就是庶長子,依次下去。

所以歷史上,如果原來的太子死掉的話,就會立其他的皇子做為太子,根本就不會立太子的兒子繼續做太子,再說,對朱元璋來說,如果朱元璋真的遵從這個,就應該立朱棣為太子,因為朱棣的二哥、三哥都已去世。

皇帝的嫡長子繼承製就註定朱標的太子之位憾不可動,所以歷史上有多例皇帝想要廢立太子的,基本都被滿朝大臣給駁回了,而沒有立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邦想要廢劉盈,改立劉如意。

而在清朝,一般什麼時候立皇太子呢?都是先秘密立儲,然後臨終的時候,才宣佈誰是皇太子之位,而康熙朝比較不一樣,因為他深受漢文化很深,所以是在效仿古代立嫡長子為太子。

但是畢竟這是在清朝,不管皇帝自己,還是諸皇子、大臣、貴族,都認為這個太子之位只是暫時的,即使這個太子之位長達三十幾年,那麼每個皇子都是有機會的。所以總的來說,並非數量多,也非優秀,完全是繼承製度的問題。


歷史簡單說


先來說朱標,朱標是嫡長子,在名分上就把兄弟們壓得死死的。

朱標的岳父是常遇春,藍玉又是常遇春妻弟,且朱標仁愛之名深入人心,大臣們都很擁戴。

這麼看來,朝中的力量對比,朱標也可以完敗這些兄弟。

再者,朱標友愛兄弟,朱元璋差點廢了秦王和晉王,都被朱標攔下了。

兄弟們尊重這位大哥,也就不會去圖謀什麼了。

明代實行的分封制,成年皇子都被派到封地上去了,除了朱標,沒有人有機會在朝中培植黨羽。

再來看胤礽。胤礽是皇太子,可是架不住他上面還有個大哥,大哥雖然是庶出,可是人家是長子,在名分上,他不輸胤礽多少。

而且清代立儲,也沒有規定一定要是嫡子或長子繼位,雍正時甚至發明了一個秘密立儲制度,把遺詔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

這樣看來,機會對每個人都均等了。

本來胤礽是皇太子,大家也不會怎麼多想,可是康熙太能活了,胤礽做了近四十年太子,難免情緒煩躁,畢竟不說做太子了,就是做皇帝,也沒有多少人做了四十年的。

他一暴躁,把柄就多了,給了兄弟們攻擊的機會。

滿清的宗室們都被關在北京,他們和朝臣接觸的機會太多了,時間一長,也防止不了皇子們結黨營私。

九子奪嫡,也就在所難免。


浮沉於史


雖然都是兄弟眾多,但經歷完全不一樣,所形成的威望就大相徑庭。


散養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威信

朱和尚25歲出來創業,參加了革命游擊隊。然後就開啟了他的開掛模式。

創業第一年就認識了自己的便宜老丈人義軍領袖郭子興,郭乃紅巾軍一方大員,手握重權。朱元璋一看這個背景不靠靠誰?於是沒過多久,朱元璋就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自此朱和尚有了靠山,吃嘛嘛香了。

創業第二年朱元璋便有了自己的孩子,男人的30而立目標不再是夢,這一次馬氏生的是個男孩,也就是後來的朱標。

雖然朱元璋十分疼愛朱標,但再疼愛也沒用,創業隊伍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朱元璋了,於是朱標的童年就是在戰場奔波中渡過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朱標經歷的多了成長自然也就快。

後來牛逼的不要不要的朱棣出生時,朱標已經5歲了。也就是說朱棣還在穿開襠褲的時候,朱標已然是個小大人了。

“弟弟,你今天又尿床了!”

“哥哥陪我玩!”

除此之外,正所謂長兄如父,很多時候太子朱標代替忙於創業的朱元璋,履行了照看弟弟妹妹的義務。這種童年經歷形成的條件反射,對於青少年來說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就如《明史》中所說的那樣,在朱元璋的眾多子女中,長子朱標的威信是極高的。

圈養一點一滴消磨掉了威信

康熙當皇帝的時候,滿清已經入主中原,雖然零星還有很多叛亂,帝都北京已經極為穩定,所以相較於朱元璋生在動亂年代的兒子們,康熙的兒子們生活的可是相當安逸。

尤其是太子胤礽,剛出生後沒多久,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就去世了。康熙悲傷之餘對這個孩子自然就格外喜愛。但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些寵溺的成長環境,讓胤礽永遠無法體會到創業初期的艱難。

所以我們看到的胤礽,是一個有些唯唯諾諾,且胸襟不是很寬闊的太子,同時對除了皇阿瑪的其他人還有股子來自心理上的自大和傲慢。這樣的兄弟,其他十多位是很難喜歡起來的,更不要說把他當做大哥來看待了。

除了成長環境以外,外部的官場環境也極為重要。朱元璋是處在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手底下的官員結黨還不是很明顯,最主要的是有能力結黨的也都被朱和尚“超度”了。而康熙朝官員結黨這點就很明顯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官場也會有政治投資,所以肯定會有人背地裡去押注儲君。在這種明爭暗鬥的大環境下,康熙的兒子們也身不由己了,不是說你不想參與就能置身事外的。

這就形成了個惡性循環,彼此勾心鬥角,暗地裡使陰招,你如果是哪個下不去手的人,就將會是最先被幹掉的那一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比上兩點更為重要,同時卻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個原因,那就是朱標的生母馬皇后死的比較晚,而太子胤礽的生母赫舍裡死得太早了。在中國歷史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後來的母憑子貴,而是子憑母貴。母親才是年幼孩子最有力的靠山!

馬皇后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就將其他孩子們正要萌芽的野心滅殺於搖籃之中。而康熙的太子胤礽就可憐的多了,沒媽疼啊!假設赫舍裡能夠多活二三十年,九子奪嫡或許都不會出現。畢竟即使康熙再怎麼鍾情赫舍裡,幾十年也消磨的差不多了。


瓦爾登的船伕


其實不管朱元璋還是康熙皇帝對皇位都是強力把控的。


康熙朝出現的九王奪嫡,也只不過是康熙皇帝,控制朝政和皇位的一種制衡手段而已。


康熙朝的九位王爺,不管怎麼折騰都不算太成氣候,都沒能逃出康熙皇帝的五指山,這些皇子沒有像唐朝比方說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或者唐明皇之只李亨一樣廢立,或者殺死皇帝。


所以九王奪嫡的折騰是可控的。


康熙皇帝吸取了朱元璋把皇子分散到各地,各自為政最後尾大不掉的教訓,把皇子們集中到京城統一管理。

錢糧人都統一供應,杜絕了了王爺們做亂的可能,避免了像明朝靖難之役或者寧王作亂等事情的發生。


朱標是嫡長子。具有無可爭議的正統性,朱元璋一直悉心培養。


別的皇子被朱元璋分封各地,遠離政治中心,所以即使想爭權也有心無力。


其實直到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各個皇子大多還是無力對抗他。不過建文帝太心急了,急於削藩,把叔叔們往死路上逼。


這種情況下反是死,不反亦死,燕王朱棣冒險反擊,九死一生才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


而康熙皇帝大約是吸取了燕王朱棣,靖難成功的教訓,知道藩王做大對皇權是一種威脅,所以才規定皇子必須在京城般不得在地方建立藩屬。


不過這就導致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有時候皇子太優秀。每個人都覬覦皇帝屁股底下那把椅子。


清朝皇位的傳承不是嫡長子繼承製而是是立之以賢,如果是嫡長子繼承製,那麼康熙他爹順治皇帝首先就無法登上皇位了。


這就導致了皇子間互相算計,互相傾詐誰都覺得自己挺賢的,和自己競爭的那人就是個爛人。

大家血管裡留的都是一個老爸的血,憑啥我就不能想想金鑾殿上那把椅子,我覺得自己挺賢啊,只要皇帝老爺子沒死,那麼自己就有資格去爭一爭。


康熙老爺子好像也挺喜歡自己兒子們互相爭來爭去,自己在中間做仲裁這個角色,這樣可以保證每一個兒子不能一家獨大。


統御兒子和統御手下群臣道理是一樣的,讓大家不團結,皇帝的位置就是安穩的,如果眾人都一心一意的想扶持一個人上位,眾志成城,那麼很可能會出現的一個結果就是皇帝被架空。


而如果手下人鬥來鬥去,誰也無法做大,那麼最大的受益人的就是皇帝老爺子本人。


這大約就是帝王心術吧。


朱元璋統治臣下則沒有這麼多彎彎繞,他的方法更直接了當,就是一個字,殺!


不聽話的要殺,聽話的想盡辦法也要殺,為皇子朱標,殺開了一條血路。

不過他對兒子們他倒是比較體貼,不像康熙那麼翻臉無情,沒有讓他們之間鬥來鬥去。


朱標這個皇子的位置很早就確定了,朱標得朱元璋的喜歡,朱標本人有比較寬厚,如果他能即位,和大臣和眾兄弟相處和睦,所以眾位弟弟們也沒有覬覦皇位的心。


而康熙對皇太子胤礽則未必有這這麼喜歡。


胤礽這人對眾家弟弟也未必看得上,導致了老有人想挑戰一下他。而康熙對他的廢立,也導致了弟弟們好像看到皇太子這位子並不是固若金湯的,自己很有希望去搶一搶,即使自己沒能力,也可以攛掇有能力的去搶,自己是從龍之臣,也能提前預定給好位置,大富貴。


所以康熙晚年的九王奪嫡,才會爭奪的那麼激烈。


因為首先是康熙老爺子給了大家希望,而朱元璋一開始就把這希望給掐滅了,皇位就是朱標的,他死了就是他兒子的,別的皇子根本沒有一絲細微希望。

蒼蠅專盯有縫的蛋,康熙的皇位就像敲了無數小口子的鴨蛋,眾皇子都想嘗一口那鮮美的味道,朱元璋一開始就把皇位打造成了石頭蛋蛋,盯啥?


===============



薛白袍


用事實說話,朱標確實要比胤礽優秀。朱標這樣的太子坐上皇帝,其他的兒子們也應該是服氣的。當然,九子奪嫡的原因有很多,胤礽也並非如雍正王朝之中那般混賬無用,但做皇帝,火候還差很多。

首先看兩位皇帝對太子的感情。朱元璋27歲的時候,嫡長子朱標出生,朱標的成長伴隨著他打天下的過程,朱標13歲時朱元璋創建大明朝,可以說,朱標是朱元璋兒子之中唯一一個和他打天下的兒子,一起創業的艱辛讓兩人感情篤深,所以朱元璋立了太子之後,第一件事就將其他兒子全封了藩王,立儲的決心很大。

康熙選太子,看的是他母親的面子,他對太子十分溺愛,讓太子養成了一身毛病,不僅僅對官員,就算是對親手足都看不上。到了後來,康熙自己也開始搖擺不定,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已經讓其他的皇子看到了機會,當然要卯足了勁爭上一爭。

另外,朱元璋是“嫡長子繼承製”的竭力擁護者,為了避免王儲之爭,他將嫡長子之外的藩王全部圈在京城之外,沒有準許不得進京,也不能私通官員、互相通信往來。反觀清朝,就一直沒有嫡長子繼承的傳統,雖然嫡長子身份尊貴,會優先考慮,但是皇太極的先例一開,即便是幼子、庶子,也有繼承大統的機會。看看雍正之前的三位皇帝,皇太極、順治、康熙,都不是嫡長子繼承的,所以對於其他皇子來說,只要太子地位不穩,他們就有機會。

最後還是回到兩人的對比之上。朱標能力非常強,他寬厚仁德,曾經因為朱元璋的一些殘暴行為直接和老爹提出反對意見,鬧出父子間的不愉快。但朱標也不是朱允炆那般極其軟弱的人,他和朱元璋一起打過仗,也幫著朱元璋治國,他手下的國事向來井井有條。而且對於兄弟手足,朱標也有長兄的威信,弟弟們有錯,他會將他們拎到京城規勸教育,但在朱元璋面前還是會為他們說好話。朱棣已經算是一個優秀的皇帝了,如果更加完美的朱標太子能活下來,大約也是大明的一大幸事。

而康熙的太子胤礽就不同了,他對太子的理解更多的是高高的地位,而不是更多的責任。他對身邊的人殘暴刻薄,對自己的兄弟也好不到哪裡去。康熙讓他參與政事,他有惹出了許多麻煩。無論是性格、品行還是能力,胤礽都不是最佳的皇帝人選,他越是犯錯,他的兄弟們看到的希望也就越大了。


木劍溫不勝


向敬之

明太祖朱元璋有兒子二十六人,清聖祖玄燁大大小小的兒子三十五人。

朱元璋登基,便立皇長子朱標為皇太子,確定嫡長為儲制度。朱元璋在培養儲君監國理政的同時,完善和強化東宮制度,以勳戚重臣充實儲君的顧問隊伍,突出儲君為制度化的接班人。

儲君既定,其他皇子稍大,就封王就藩。這樣,也為明朝後世,一旦皇帝指定嫡長子或皇長子為接班人,其他皇子只能無條件接受不一樣的天命。

朱標從小接受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即便都是嫡子系列、最早封王就藩的幾個弟弟,如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都對兄長朱標極為尊重。這幾個藩王,是朱元璋皇子中實力最強的。他們如此禮遇太子,其他藩王也只能絕對臣服。

民間收藏的朱元璋畫像(彩繪),相貌不俗,典型特徵,三庭比例懸殊,下巴很長,奇人之相。史學考證,與其真實相貌較為接近

康熙諸子不然。康熙雖然早早地確定了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但以皇長子胤褆為首的其他諸子,一般只有皇子身份,需有成績或為父皇喜愛,才有機會晉升為貝子、貝勒、君王、親王不等爵主。這是清朝皇家制度,皇子並非出生便是親王。這,決定了他們的政治待遇、身份等級。

此外,清朝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因,皇子不經皇帝允許,是不能隨意離京的,更無就藩之事,嚴重地影響了皇子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交結大臣,自成集團,明爭暗鬥,傾軋掣肘,意圖徹底改變最初的出身和身份。

胤礽的儲君做久了,也因康熙的放任中日益驕縱,對兄弟們極不友善,導致了儲位雖定、但陰謀不止的奪嫡亂象。

康熙立碑“治隆唐宋”,禮讚朱元璋,稱“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在處理諸子關係上,康熙不及洪武。雖然朱元璋在朱標死後,再立皇太孫,引發朱棣發動靖難一役,篡弒上位,但朱元璋制定的嫡長為繼的皇家制度確實避免了不少宮廷政變。


以禮觀書


朱標的生存環境可不是胤礽能比的!

第一,嫡長子繼承製。

明朝是漢族統治,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所以,朱元璋的各個兒子都知道自己的定位。而清朝不一樣,康熙之前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甚至,整個清朝就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子,母親是庶妃;順治是皇太極的第9子,母親孝莊文皇后只是側福晉;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8子,其生母孟古哲哲也只是側妃。有前面三位皇帝做榜樣,康熙的兒子們當然“不老實”啊!

第二,王爺的日常居所也不一樣。

明朝時,皇子只要封王了,必須去藩地就藩,根本不讓他們在京城待著。而且,明朝還規定藩王們不奉召不能進京,不能擅自離開封地!違反者,按照謀逆處理!

朱棣的兒子朱高煦(xù)為了謀求太子之位,一直不肯就藩。朱棣在永樂十五年,直接強令他就藩樂安州。

而清朝不一樣,王爺們都圈養在京城。家裡有孩子的都知道,兩孩子在家還打架呢。更別說康熙把十幾個兒子都放在身邊,皇子們之間肯定會鬧矛盾。

這些人天天圍著老皇帝轉悠,誰都想好好表現一下,爭取“奪嫡”成功。而且,他們要是知道太子做錯點什麼事,肯定往大了宣傳。太子想要處理好兄弟間的關係,也是很難的。

第三,有一個好父親很重要,而康熙絕對不是一個好父親。

朱元璋做的就不錯,專心培養太子朱標。其他的那幾個兒子,他全部趕往封地,不讓他們在眼前晃悠。而且,朱元璋有意樹立朱標在兄弟中的威信。

朱標對於兄弟們很照顧,幾個弟弟犯了錯,都是朱標替他們求得情。就藩西安的秦王朱樉,因為言行多有過失,被朱元璋叫到京城處理。也是朱標給他求情,朱元璋才放秦王會藩地。朱元璋就是給朱標面子,讓朱標樹立作為兄長的威信!

而,康熙對於其他皇子的態度卻很曖昧。給幾個兒子權利,讓他們到吏部,戶部,兵部,禮部等部門歷練!這不就是在分太子的權利嗎?這不就是再讓其他皇子培植自己的勢力嗎?其他皇子乾的好,肯定會搶太子的風頭。康熙應該為“九子奪嫡”一事,負主要責任!

養不教父之過!所以,我不想批評胤礽的品德和能力。胤礽最後被廢,主要是康熙沒當好父親。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直接說原因:

第一,皇位繼承製度不一樣。

(胤礽劇照)

清朝一開始就沒有明確的皇位繼承製度。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前,建州女真的汗位繼承製度,和蒙古人是一樣的,都是採取召開忽裡臺大會選舉的辦法。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皇太極建立清朝,由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猝死的,皇位(汗位)繼承是在他們死之後,各方勢力爭鬥妥協的結果。後來順治皇帝之所以把皇位傳給康熙,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康熙得過天花沒死,出於讓繼承皇位的人能夠活得長一點這種考慮,康熙撿到了一個皇位。總之,在康熙之前,愛新覺羅家是沒有確定的皇位繼承製度的。

明朝不一樣,明朝是漢人的政權。漢人的政權,自古以來實行的就是嫡長子制。這個是非常明確的。而朱標既是朱元璋的嫡子又是他的長子,他毫無疑問應該繼承皇位,沒有任何懷疑。

(朱標劇照)

第二,太子的能力不一樣。

康熙的太子胤礽在能力方面是比較差的,而且他的行為不端,對身邊的人比較殘暴。康熙讓他理政的時候,他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因此,他的那些做法讓別人不服。最不服他的人就是皇長子胤禔。胤禔長得一表人才,能力又比胤礽強,因此,他不服胤礽當皇太子,隨時都想找出胤礽的不是,讓康熙把他廢了,自己上位。

朱標的情況則不同。 朱標的能力非常強,甚至在仁厚寬善方面,超過了他爹朱元璋。朱元璋在外打仗,讓朱標監政期間,各種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條,讓大臣們很服氣。朱標在兄弟中也很有威信,老二老三荒唐亂政,他把他們通知到京城來規勸教育,他們對他都心服口服。就算是老四朱棣,對朱標也是非常服氣的。如果朱標活著,朱棣絕對不會造反。

第三,對皇子的教育方式不一樣。

(康熙劇照)

康熙對皇子們的教育採用一視同仁的方式。都會給他們延請教師,教他們學習文化知識,增強騎射能力。都會在適當的時候放一些政務給他們做,鍛鍊他們處理政務的能力(可惜康熙沒有注意因材施教,當皇子們的趣味太過單一地集中在政治上,這也是造成“九子奪嫡”的一個原因)。康熙在出巡的時候,都會讓他們隨同。甚至會根據他們不同的能力,安排不同的工作。比如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他安排皇十四子胤禵帶軍隊打仗。很多人覺得康熙這是想把皇位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的表現,其實很可能並不是這樣,而僅僅是因為他覺得皇十四子胤禵的帶兵能力很強而已。

朱元璋對皇子的教育則不一樣。他對太子朱標的教育明顯超過了其他所有的皇子,整個朝廷的文臣及有學問的人,他都安排給朱標當老師。而其他皇子從未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第四,皇子們生活的環境不一樣。

(朱元璋劇照)

清朝是沒有藩王的,只有親王。皇子們都是在京城長大,一直呆在京城裡面。所以他們有時候顯得無所事事,就要互相爭鬥。

而明朝是有藩王的,藩王們都會去藩國。這和漢朝唐朝的制度是一樣的。藩王們既然去了藩國,就不會呆在京城裡,而且在藩地有事可幹,不會天天糾結皇位的問題。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是漢人,他建立的政權是漢人政權,受漢文化影響“嫡長子繼承製”在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太子朱標就是朱元璋合法繼承人,別人誰覬覦皇位就是謀逆,就是死罪。挑戰朱標的地位,首先朱元璋不答應,朱標更不答應,朝廷上下也得不到支持。挑戰朱標的地位就是找死,誰還去幹。



康熙就不同了,大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實施的是貴族公推制,順治實施的是遺詔制。康熙是清兵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他接受漢文化,學習漢制,釆用了漢人政權的“嫡長子繼承製”,立兩歲的胤礽為太子。

本來“嫡長子繼承製”,在滿族人建立的大清政權中就是新鮮事物,在統治集團中就沒有理論基礎,而且,太子長大以後,想從康熙那裡分權,甚至取代康熙,掌握大清最高權利,但是康熙不讓,於是兩次廢黜太子。



蒼蠅不叮無縫蛋,“嫡長子繼承製”本來就不那麼深入人心,康熙廢太子,清朝的皇位繼承又回到了貴族公推制的祖制上,康熙的兒子多,而且個個能力都很強,九子奪嫡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是康熙兒子多,兒子少的話,康熙的兄弟都有可能爭奪儲君之位。

策士戴鐸是雍正的幕僚,康熙廢太子後,他給雍正寫過一封很長的信,信中就非常清楚的提出,太子虛位,皇子們都有當儲君的權利。這充分說明了,康熙廢太子就是九子奪嫡的導火索。沒有康熙廢太子,奪嫡之爭就不會出現。



假如康熙沒有廢太子,誰挑戰太子地位就幹掉誰,那誰還敢爭。

朱元璋可是狠角,他封朱標為太子,他動太子可以,別人誰敢挑戰太子,他不殺人才怪呢!朱元璋沒有廢太子,所以,朱元璋在,就沒有人敢挑戰太子朱標。


豫有得


朱元璋的太子無人敢覬覦,康熙的太子卻當得水深火熱,這主要原因是太子的父親態度最重要。

《紅樓夢》有一個隱藏特別深的政治問題,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在榮國府被廢黜了。這直接導致榮國府繼承人的混亂。嫡長子繼承製一直是封建社會堅持執行的接班人選拔標準。可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做的差。《紅樓夢》賈家做的糟糕至極。那麼作為一代君王,選擇接班人的行為有什麼不同呢?我想沒有人比朱元璋和康熙更有話語權了。這兩人一個是堅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執行者,一個卻是嫡長子繼承製的踐踏者。成功者是朱元璋,笑到最後的卻是康熙,只是他的笑來自他的運氣!

朱元璋喜歡太子朱標。這個兒子在他攻打南京的時候出生,為此朱元璋大喜,四處奔走告知自己有兒子了。朱元璋這人從小缺少家庭溫暖,對嫡長子看重萬分,朱標從小就被當成接班人來培養,朱元璋堅定的選擇和支持朱標做接班人,至死不變,試問誰還敢有異心?

康熙與朱元璋不同。康熙雖然喜歡太子胤礽,卻並不是全心全意接受這個兒子。他對太子胤礽有諸多不滿。康熙在位時間太久了。六十年的時間,儘管年紀並不老,卻讓他被政治腐蝕的太嚴重。康熙對太子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其他皇子的認知,所有人都覺得有機可乘,自然躍躍欲試!

《紅樓夢》作為清朝的一本小說對於嫡長子繼承製有了明確的影射。儘管很巧妙,也被很多紅學家捕捉到,認為《紅樓夢》有影射康熙後期的九子奪嫡的故事。我認為這是作者對所有不堅持嫡長子繼承製,不好好培養接班人的集中諷刺,不一定只針對康熙!

榮國府的嫡長子賈赦因為不靠譜,不討父母喜歡,竟然在繼承了爵位的時候失去了當家人的資格。這就好比當了太子,卻有可能失去國家,這種暗示之驚心動魄體現在《紅樓夢》中讓榮國府的二房看到機會。我不但要掌家,我還覬覦你的世襲爵位。而賈母作為最高掌權者卻聽之任之(最有話語權的賈代善死了)。這不正式康熙末年的真實體現?康熙老糊塗了,任由兒子鬧起來。他冷眼旁觀,枉顧親情倫理,兄弟鬩牆,實在是人倫慘劇。康熙幸運的是他找到了最適合的那個人選,大清挺過來了。而賈家不幸在於內耗造成混亂,即便沒有抄家也會分崩離析。

康熙與朱元璋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去創造改變接班人。胤礽讓他不滿意,他不檢討自己教育的不夠,卻認為兒子不行。這種懷疑必然導致繼承的混亂。朱元璋則不同。他教育兒子仁德,允許兒子“不類我”!給兒子找最好的教育資源,相信兒子可以做到最好。這種堅持,是嫡長子繼承製的最佳執行方式。沒有所謂的立賢不立長,朱標是嫡長子,我就把他培養成最賢最好的長子,繼承的名正言順,誰也說不出來任何話,誰都要支持!朱元璋的行為,《紅樓夢》的賈家正好反其道行之,他們從小對嫡長子培養不夠,長大了覺得嫡長子不夠好,就換人,這樣怎麼可以?康熙不也是這樣麼?

所以敗家根本也好,人倫慘劇也罷。根源還在於當家人的主導思維。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強康熙不是一點半點。只是他做好了開頭,老天卻和他開了個玩笑。這也是誰也無法預測到的,只能說天命如此吧!便宜了朱老四。而康熙估計也是看了歷史,覺得老四不錯,那就老四吧!雍正就笑到了最後。但真要細說,朱元璋培養兒子每一步都正確,而康熙卻是抓彩票,只是幸運抓中了頭彩!你覺得呢?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與紅樓以外的文化和歷史。歡迎大家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