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康熙的儿子数量多且优秀,为何无人挑战朱标的地位而康熙时却出现了“九子夺嫡”?

热心市民建先生


朱元璋与康熙帝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孩子特别多,朱元璋有史载,二十六个儿子,十个六女儿,而康熙帝有序齿的二十个四儿子,二十个女儿,如果要问谁的儿子优秀的多,一般认为是康熙帝优秀的多。

毕竟朱元璋比较知名的除了太子朱标之外,还有朱棣、朱权了,其他的都没有啥名气,而康熙帝就不一样了,九子夺嫡,个个都十分有名气、才能。

朱标的地位无法挑战与康熙的太子之位屡次被挑战,有的人得出,朱标因为过于优秀,而康熙太子胤礽不过优秀,而其他兄弟又太优秀的原因。

这个说法即对也不对,我们拿朱标与朱棣来相比较,朱棣可是能跟朱元璋比肩的永乐大帝,而朱标本人过于仁心宅厚,因为他在众兄弟的威望比较高,但主要是来源于他的身份,他是嫡长子。

其他皇子根本就没有觊觎之心,朱元璋也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的,朱标并非是最优秀的,另外也可以从他的儿子朱允文侧面看出来。朱元璋为什么在朱标死后,不立其他的嫡子,而是继续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呢?

有的人说,是因为宗法继承制,说嫡长孙是享有最高继承权的,这个是很错误的,因为古代皇帝的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先是嫡长子,再是嫡次子,然后再其他的嫡子,如果无嫡子,就是庶长子,依次下去。

所以历史上,如果原来的太子死掉的话,就会立其他的皇子做为太子,根本就不会立太子的儿子继续做太子,再说,对朱元璋来说,如果朱元璋真的遵从这个,就应该立朱棣为太子,因为朱棣的二哥、三哥都已去世。

皇帝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注定朱标的太子之位憾不可动,所以历史上有多例皇帝想要废立太子的,基本都被满朝大臣给驳回了,而没有立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邦想要废刘盈,改立刘如意。

而在清朝,一般什么时候立皇太子呢?都是先秘密立储,然后临终的时候,才宣布谁是皇太子之位,而康熙朝比较不一样,因为他深受汉文化很深,所以是在效仿古代立嫡长子为太子。

但是毕竟这是在清朝,不管皇帝自己,还是诸皇子、大臣、贵族,都认为这个太子之位只是暂时的,即使这个太子之位长达三十几年,那么每个皇子都是有机会的。所以总的来说,并非数量多,也非优秀,完全是继承制度的问题。


历史简单说


先来说朱标,朱标是嫡长子,在名分上就把兄弟们压得死死的。

朱标的岳父是常遇春,蓝玉又是常遇春妻弟,且朱标仁爱之名深入人心,大臣们都很拥戴。

这么看来,朝中的力量对比,朱标也可以完败这些兄弟。

再者,朱标友爱兄弟,朱元璋差点废了秦王和晋王,都被朱标拦下了。

兄弟们尊重这位大哥,也就不会去图谋什么了。

明代实行的分封制,成年皇子都被派到封地上去了,除了朱标,没有人有机会在朝中培植党羽。

再来看胤礽。胤礽是皇太子,可是架不住他上面还有个大哥,大哥虽然是庶出,可是人家是长子,在名分上,他不输胤礽多少。

而且清代立储,也没有规定一定要是嫡子或长子继位,雍正时甚至发明了一个秘密立储制度,把遗诏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

这样看来,机会对每个人都均等了。

本来胤礽是皇太子,大家也不会怎么多想,可是康熙太能活了,胤礽做了近四十年太子,难免情绪烦躁,毕竟不说做太子了,就是做皇帝,也没有多少人做了四十年的。

他一暴躁,把柄就多了,给了兄弟们攻击的机会。

满清的宗室们都被关在北京,他们和朝臣接触的机会太多了,时间一长,也防止不了皇子们结党营私。

九子夺嫡,也就在所难免。


浮沉于史


虽然都是兄弟众多,但经历完全不一样,所形成的威望就大相径庭。


散养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威信

朱和尚25岁出来创业,参加了革命游击队。然后就开启了他的开挂模式。

创业第一年就认识了自己的便宜老丈人义军领袖郭子兴,郭乃红巾军一方大员,手握重权。朱元璋一看这个背景不靠靠谁?于是没过多久,朱元璋就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自此朱和尚有了靠山,吃嘛嘛香了。

创业第二年朱元璋便有了自己的孩子,男人的30而立目标不再是梦,这一次马氏生的是个男孩,也就是后来的朱标。

虽然朱元璋十分疼爱朱标,但再疼爱也没用,创业队伍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朱元璋了,于是朱标的童年就是在战场奔波中渡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朱标经历的多了成长自然也就快。

后来牛逼的不要不要的朱棣出生时,朱标已经5岁了。也就是说朱棣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朱标已然是个小大人了。

“弟弟,你今天又尿床了!”

“哥哥陪我玩!”

除此之外,正所谓长兄如父,很多时候太子朱标代替忙于创业的朱元璋,履行了照看弟弟妹妹的义务。这种童年经历形成的条件反射,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就如《明史》中所说的那样,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女中,长子朱标的威信是极高的。

圈养一点一滴消磨掉了威信

康熙当皇帝的时候,满清已经入主中原,虽然零星还有很多叛乱,帝都北京已经极为稳定,所以相较于朱元璋生在动乱年代的儿子们,康熙的儿子们生活的可是相当安逸。

尤其是太子胤礽,刚出生后没多久,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就去世了。康熙悲伤之余对这个孩子自然就格外喜爱。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些宠溺的成长环境,让胤礽永远无法体会到创业初期的艰难。

所以我们看到的胤礽,是一个有些唯唯诺诺,且胸襟不是很宽阔的太子,同时对除了皇阿玛的其他人还有股子来自心理上的自大和傲慢。这样的兄弟,其他十多位是很难喜欢起来的,更不要说把他当做大哥来看待了。

除了成长环境以外,外部的官场环境也极为重要。朱元璋是处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手底下的官员结党还不是很明显,最主要的是有能力结党的也都被朱和尚“超度”了。而康熙朝官员结党这点就很明显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官场也会有政治投资,所以肯定会有人背地里去押注储君。在这种明争暗斗的大环境下,康熙的儿子们也身不由己了,不是说你不想参与就能置身事外的。

这就形成了个恶性循环,彼此勾心斗角,暗地里使阴招,你如果是哪个下不去手的人,就将会是最先被干掉的那一个。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上两点更为重要,同时却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朱标的生母马皇后死的比较晚,而太子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死得太早了。在中国历史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后来的母凭子贵,而是子凭母贵。母亲才是年幼孩子最有力的靠山!

马皇后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将其他孩子们正要萌芽的野心灭杀于摇篮之中。而康熙的太子胤礽就可怜的多了,没妈疼啊!假设赫舍里能够多活二三十年,九子夺嫡或许都不会出现。毕竟即使康熙再怎么钟情赫舍里,几十年也消磨的差不多了。


瓦尔登的船夫


其实不管朱元璋还是康熙皇帝对皇位都是强力把控的。


康熙朝出现的九王夺嫡,也只不过是康熙皇帝,控制朝政和皇位的一种制衡手段而已。


康熙朝的九位王爷,不管怎么折腾都不算太成气候,都没能逃出康熙皇帝的五指山,这些皇子没有像唐朝比方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或者唐明皇之只李亨一样废立,或者杀死皇帝。


所以九王夺嫡的折腾是可控的。


康熙皇帝吸取了朱元璋把皇子分散到各地,各自为政最后尾大不掉的教训,把皇子们集中到京城统一管理。

钱粮人都统一供应,杜绝了了王爷们做乱的可能,避免了像明朝靖难之役或者宁王作乱等事情的发生。


朱标是嫡长子。具有无可争议的正统性,朱元璋一直悉心培养。


别的皇子被朱元璋分封各地,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即使想争权也有心无力。


其实直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各个皇子大多还是无力对抗他。不过建文帝太心急了,急于削藩,把叔叔们往死路上逼。


这种情况下反是死,不反亦死,燕王朱棣冒险反击,九死一生才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


而康熙皇帝大约是吸取了燕王朱棣,靖难成功的教训,知道藩王做大对皇权是一种威胁,所以才规定皇子必须在京城般不得在地方建立藩属。


不过这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皇子太优秀。每个人都觊觎皇帝屁股底下那把椅子。


清朝皇位的传承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是立之以贤,如果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康熙他爹顺治皇帝首先就无法登上皇位了。


这就导致了皇子间互相算计,互相倾诈谁都觉得自己挺贤的,和自己竞争的那人就是个烂人。

大家血管里留的都是一个老爸的血,凭啥我就不能想想金銮殿上那把椅子,我觉得自己挺贤啊,只要皇帝老爷子没死,那么自己就有资格去争一争。


康熙老爷子好像也挺喜欢自己儿子们互相争来争去,自己在中间做仲裁这个角色,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个儿子不能一家独大。


统御儿子和统御手下群臣道理是一样的,让大家不团结,皇帝的位置就是安稳的,如果众人都一心一意的想扶持一个人上位,众志成城,那么很可能会出现的一个结果就是皇帝被架空。


而如果手下人斗来斗去,谁也无法做大,那么最大的受益人的就是皇帝老爷子本人。


这大约就是帝王心术吧。


朱元璋统治臣下则没有这么多弯弯绕,他的方法更直接了当,就是一个字,杀!


不听话的要杀,听话的想尽办法也要杀,为皇子朱标,杀开了一条血路。

不过他对儿子们他倒是比较体贴,不像康熙那么翻脸无情,没有让他们之间斗来斗去。


朱标这个皇子的位置很早就确定了,朱标得朱元璋的喜欢,朱标本人有比较宽厚,如果他能即位,和大臣和众兄弟相处和睦,所以众位弟弟们也没有觊觎皇位的心。


而康熙对皇太子胤礽则未必有这这么喜欢。


胤礽这人对众家弟弟也未必看得上,导致了老有人想挑战一下他。而康熙对他的废立,也导致了弟弟们好像看到皇太子这位子并不是固若金汤的,自己很有希望去抢一抢,即使自己没能力,也可以撺掇有能力的去抢,自己是从龙之臣,也能提前预定给好位置,大富贵。


所以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才会争夺的那么激烈。


因为首先是康熙老爷子给了大家希望,而朱元璋一开始就把这希望给掐灭了,皇位就是朱标的,他死了就是他儿子的,别的皇子根本没有一丝细微希望。

苍蝇专盯有缝的蛋,康熙的皇位就像敲了无数小口子的鸭蛋,众皇子都想尝一口那鲜美的味道,朱元璋一开始就把皇位打造成了石头蛋蛋,盯啥?


===============



薛白袍


用事实说话,朱标确实要比胤礽优秀。朱标这样的太子坐上皇帝,其他的儿子们也应该是服气的。当然,九子夺嫡的原因有很多,胤礽也并非如雍正王朝之中那般混账无用,但做皇帝,火候还差很多。

首先看两位皇帝对太子的感情。朱元璋27岁的时候,嫡长子朱标出生,朱标的成长伴随着他打天下的过程,朱标13岁时朱元璋创建大明朝,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儿子之中唯一一个和他打天下的儿子,一起创业的艰辛让两人感情笃深,所以朱元璋立了太子之后,第一件事就将其他儿子全封了藩王,立储的决心很大。

康熙选太子,看的是他母亲的面子,他对太子十分溺爱,让太子养成了一身毛病,不仅仅对官员,就算是对亲手足都看不上。到了后来,康熙自己也开始摇摆不定,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已经让其他的皇子看到了机会,当然要卯足了劲争上一争。

另外,朱元璋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竭力拥护者,为了避免王储之争,他将嫡长子之外的藩王全部圈在京城之外,没有准许不得进京,也不能私通官员、互相通信往来。反观清朝,就一直没有嫡长子继承的传统,虽然嫡长子身份尊贵,会优先考虑,但是皇太极的先例一开,即便是幼子、庶子,也有继承大统的机会。看看雍正之前的三位皇帝,皇太极、顺治、康熙,都不是嫡长子继承的,所以对于其他皇子来说,只要太子地位不稳,他们就有机会。

最后还是回到两人的对比之上。朱标能力非常强,他宽厚仁德,曾经因为朱元璋的一些残暴行为直接和老爹提出反对意见,闹出父子间的不愉快。但朱标也不是朱允炆那般极其软弱的人,他和朱元璋一起打过仗,也帮着朱元璋治国,他手下的国事向来井井有条。而且对于兄弟手足,朱标也有长兄的威信,弟弟们有错,他会将他们拎到京城规劝教育,但在朱元璋面前还是会为他们说好话。朱棣已经算是一个优秀的皇帝了,如果更加完美的朱标太子能活下来,大约也是大明的一大幸事。

而康熙的太子胤礽就不同了,他对太子的理解更多的是高高的地位,而不是更多的责任。他对身边的人残暴刻薄,对自己的兄弟也好不到哪里去。康熙让他参与政事,他有惹出了许多麻烦。无论是性格、品行还是能力,胤礽都不是最佳的皇帝人选,他越是犯错,他的兄弟们看到的希望也就越大了。


木剑温不胜


向敬之

明太祖朱元璋有儿子二十六人,清圣祖玄烨大大小小的儿子三十五人。

朱元璋登基,便立皇长子朱标为皇太子,确定嫡长为储制度。朱元璋在培养储君监国理政的同时,完善和强化东宫制度,以勋戚重臣充实储君的顾问队伍,突出储君为制度化的接班人。

储君既定,其他皇子稍大,就封王就藩。这样,也为明朝后世,一旦皇帝指定嫡长子或皇长子为接班人,其他皇子只能无条件接受不一样的天命。

朱标从小接受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即便都是嫡子系列、最早封王就藩的几个弟弟,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都对兄长朱标极为尊重。这几个藩王,是朱元璋皇子中实力最强的。他们如此礼遇太子,其他藩王也只能绝对臣服。

民间收藏的朱元璋画像(彩绘),相貌不俗,典型特征,三庭比例悬殊,下巴很长,奇人之相。史学考证,与其真实相貌较为接近

康熙诸子不然。康熙虽然早早地确定了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但以皇长子胤褆为首的其他诸子,一般只有皇子身份,需有成绩或为父皇喜爱,才有机会晋升为贝子、贝勒、君王、亲王不等爵主。这是清朝皇家制度,皇子并非出生便是亲王。这,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待遇、身份等级。

此外,清朝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皇子不经皇帝允许,是不能随意离京的,更无就藩之事,严重地影响了皇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交结大臣,自成集团,明争暗斗,倾轧掣肘,意图彻底改变最初的出身和身份。

胤礽的储君做久了,也因康熙的放任中日益骄纵,对兄弟们极不友善,导致了储位虽定、但阴谋不止的夺嫡乱象。

康熙立碑“治隆唐宋”,礼赞朱元璋,称“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在处理诸子关系上,康熙不及洪武。虽然朱元璋在朱标死后,再立皇太孙,引发朱棣发动靖难一役,篡弑上位,但朱元璋制定的嫡长为继的皇家制度确实避免了不少宫廷政变。


以礼观书


朱标的生存环境可不是胤礽能比的!

第一,嫡长子继承制。

明朝是汉族统治,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朱元璋的各个儿子都知道自己的定位。而清朝不一样,康熙之前的皇帝都不是嫡长子。甚至,整个清朝就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康熙是顺治的第三子,母亲是庶妃;顺治是皇太极的第9子,母亲孝庄文皇后只是侧福晋;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8子,其生母孟古哲哲也只是侧妃。有前面三位皇帝做榜样,康熙的儿子们当然“不老实”啊!

第二,王爷的日常居所也不一样。

明朝时,皇子只要封王了,必须去藩地就藩,根本不让他们在京城待着。而且,明朝还规定藩王们不奉召不能进京,不能擅自离开封地!违反者,按照谋逆处理!

朱棣的儿子朱高煦(xù)为了谋求太子之位,一直不肯就藩。朱棣在永乐十五年,直接强令他就藩乐安州。

而清朝不一样,王爷们都圈养在京城。家里有孩子的都知道,两孩子在家还打架呢。更别说康熙把十几个儿子都放在身边,皇子们之间肯定会闹矛盾。

这些人天天围着老皇帝转悠,谁都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夺嫡”成功。而且,他们要是知道太子做错点什么事,肯定往大了宣传。太子想要处理好兄弟间的关系,也是很难的。

第三,有一个好父亲很重要,而康熙绝对不是一个好父亲。

朱元璋做的就不错,专心培养太子朱标。其他的那几个儿子,他全部赶往封地,不让他们在眼前晃悠。而且,朱元璋有意树立朱标在兄弟中的威信。

朱标对于兄弟们很照顾,几个弟弟犯了错,都是朱标替他们求得情。就藩西安的秦王朱樉,因为言行多有过失,被朱元璋叫到京城处理。也是朱标给他求情,朱元璋才放秦王会藩地。朱元璋就是给朱标面子,让朱标树立作为兄长的威信!

而,康熙对于其他皇子的态度却很暧昧。给几个儿子权利,让他们到吏部,户部,兵部,礼部等部门历练!这不就是在分太子的权利吗?这不就是再让其他皇子培植自己的势力吗?其他皇子干的好,肯定会抢太子的风头。康熙应该为“九子夺嫡”一事,负主要责任!

养不教父之过!所以,我不想批评胤礽的品德和能力。胤礽最后被废,主要是康熙没当好父亲。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直接说原因:

第一,皇位继承制度不一样。

(胤礽剧照)

清朝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皇位继承制度。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前,建州女真的汗位继承制度,和蒙古人是一样的,都是采取召开忽里台大会选举的办法。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皇太极建立清朝,由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猝死的,皇位(汗位)继承是在他们死之后,各方势力争斗妥协的结果。后来顺治皇帝之所以把皇位传给康熙,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康熙得过天花没死,出于让继承皇位的人能够活得长一点这种考虑,康熙捡到了一个皇位。总之,在康熙之前,爱新觉罗家是没有确定的皇位继承制度的。

明朝不一样,明朝是汉人的政权。汉人的政权,自古以来实行的就是嫡长子制。这个是非常明确的。而朱标既是朱元璋的嫡子又是他的长子,他毫无疑问应该继承皇位,没有任何怀疑。

(朱标剧照)

第二,太子的能力不一样。

康熙的太子胤礽在能力方面是比较差的,而且他的行为不端,对身边的人比较残暴。康熙让他理政的时候,他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因此,他的那些做法让别人不服。最不服他的人就是皇长子胤禔。胤禔长得一表人才,能力又比胤礽强,因此,他不服胤礽当皇太子,随时都想找出胤礽的不是,让康熙把他废了,自己上位。

朱标的情况则不同。 朱标的能力非常强,甚至在仁厚宽善方面,超过了他爹朱元璋。朱元璋在外打仗,让朱标监政期间,各种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让大臣们很服气。朱标在兄弟中也很有威信,老二老三荒唐乱政,他把他们通知到京城来规劝教育,他们对他都心服口服。就算是老四朱棣,对朱标也是非常服气的。如果朱标活着,朱棣绝对不会造反。

第三,对皇子的教育方式不一样。

(康熙剧照)

康熙对皇子们的教育采用一视同仁的方式。都会给他们延请教师,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增强骑射能力。都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一些政务给他们做,锻炼他们处理政务的能力(可惜康熙没有注意因材施教,当皇子们的趣味太过单一地集中在政治上,这也是造成“九子夺嫡”的一个原因)。康熙在出巡的时候,都会让他们随同。甚至会根据他们不同的能力,安排不同的工作。比如在康熙晚年的时候,他安排皇十四子胤禵带军队打仗。很多人觉得康熙这是想把皇位传给皇十四子胤禵的表现,其实很可能并不是这样,而仅仅是因为他觉得皇十四子胤禵的带兵能力很强而已。

朱元璋对皇子的教育则不一样。他对太子朱标的教育明显超过了其他所有的皇子,整个朝廷的文臣及有学问的人,他都安排给朱标当老师。而其他皇子从未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第四,皇子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

(朱元璋剧照)

清朝是没有藩王的,只有亲王。皇子们都是在京城长大,一直呆在京城里面。所以他们有时候显得无所事事,就要互相争斗。

而明朝是有藩王的,藩王们都会去藩国。这和汉朝唐朝的制度是一样的。藩王们既然去了藩国,就不会呆在京城里,而且在藩地有事可干,不会天天纠结皇位的问题。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元璋是汉人,他建立的政权是汉人政权,受汉文化影响“嫡长子继承制”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太子朱标就是朱元璋合法继承人,别人谁觊觎皇位就是谋逆,就是死罪。挑战朱标的地位,首先朱元璋不答应,朱标更不答应,朝廷上下也得不到支持。挑战朱标的地位就是找死,谁还去干。



康熙就不同了,大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实施的是贵族公推制,顺治实施的是遗诏制。康熙是清兵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他接受汉文化,学习汉制,釆用了汉人政权的“嫡长子继承制”,立两岁的胤礽为太子。

本来“嫡长子继承制”,在满族人建立的大清政权中就是新鲜事物,在统治集团中就没有理论基础,而且,太子长大以后,想从康熙那里分权,甚至取代康熙,掌握大清最高权利,但是康熙不让,于是两次废黜太子。



苍蝇不叮无缝蛋,“嫡长子继承制”本来就不那么深入人心,康熙废太子,清朝的皇位继承又回到了贵族公推制的祖制上,康熙的儿子多,而且个个能力都很强,九子夺嫡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是康熙儿子多,儿子少的话,康熙的兄弟都有可能争夺储君之位。

策士戴铎是雍正的幕僚,康熙废太子后,他给雍正写过一封很长的信,信中就非常清楚的提出,太子虚位,皇子们都有当储君的权利。这充分说明了,康熙废太子就是九子夺嫡的导火索。没有康熙废太子,夺嫡之争就不会出现。



假如康熙没有废太子,谁挑战太子地位就干掉谁,那谁还敢争。

朱元璋可是狠角,他封朱标为太子,他动太子可以,别人谁敢挑战太子,他不杀人才怪呢!朱元璋没有废太子,所以,朱元璋在,就没有人敢挑战太子朱标。


豫有得


朱元璋的太子无人敢觊觎,康熙的太子却当得水深火热,这主要原因是太子的父亲态度最重要。

《红楼梦》有一个隐藏特别深的政治问题,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在荣国府被废黜了。这直接导致荣国府继承人的混乱。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是封建社会坚持执行的接班人选拔标准。可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做的差。《红楼梦》贾家做的糟糕至极。那么作为一代君王,选择接班人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呢?我想没有人比朱元璋和康熙更有话语权了。这两人一个是坚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执行者,一个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践踏者。成功者是朱元璋,笑到最后的却是康熙,只是他的笑来自他的运气!

朱元璋喜欢太子朱标。这个儿子在他攻打南京的时候出生,为此朱元璋大喜,四处奔走告知自己有儿子了。朱元璋这人从小缺少家庭温暖,对嫡长子看重万分,朱标从小就被当成接班人来培养,朱元璋坚定的选择和支持朱标做接班人,至死不变,试问谁还敢有异心?

康熙与朱元璋不同。康熙虽然喜欢太子胤礽,却并不是全心全意接受这个儿子。他对太子胤礽有诸多不满。康熙在位时间太久了。六十年的时间,尽管年纪并不老,却让他被政治腐蚀的太严重。康熙对太子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其他皇子的认知,所有人都觉得有机可乘,自然跃跃欲试!

《红楼梦》作为清朝的一本小说对于嫡长子继承制有了明确的影射。尽管很巧妙,也被很多红学家捕捉到,认为《红楼梦》有影射康熙后期的九子夺嫡的故事。我认为这是作者对所有不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不好好培养接班人的集中讽刺,不一定只针对康熙!

荣国府的嫡长子贾赦因为不靠谱,不讨父母喜欢,竟然在继承了爵位的时候失去了当家人的资格。这就好比当了太子,却有可能失去国家,这种暗示之惊心动魄体现在《红楼梦》中让荣国府的二房看到机会。我不但要掌家,我还觊觎你的世袭爵位。而贾母作为最高掌权者却听之任之(最有话语权的贾代善死了)。这不正式康熙末年的真实体现?康熙老糊涂了,任由儿子闹起来。他冷眼旁观,枉顾亲情伦理,兄弟阋墙,实在是人伦惨剧。康熙幸运的是他找到了最适合的那个人选,大清挺过来了。而贾家不幸在于内耗造成混乱,即便没有抄家也会分崩离析。

康熙与朱元璋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去创造改变接班人。胤礽让他不满意,他不检讨自己教育的不够,却认为儿子不行。这种怀疑必然导致继承的混乱。朱元璋则不同。他教育儿子仁德,允许儿子“不类我”!给儿子找最好的教育资源,相信儿子可以做到最好。这种坚持,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最佳执行方式。没有所谓的立贤不立长,朱标是嫡长子,我就把他培养成最贤最好的长子,继承的名正言顺,谁也说不出来任何话,谁都要支持!朱元璋的行为,《红楼梦》的贾家正好反其道行之,他们从小对嫡长子培养不够,长大了觉得嫡长子不够好,就换人,这样怎么可以?康熙不也是这样么?

所以败家根本也好,人伦惨剧也罢。根源还在于当家人的主导思维。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强康熙不是一点半点。只是他做好了开头,老天却和他开了个玩笑。这也是谁也无法预测到的,只能说天命如此吧!便宜了朱老四。而康熙估计也是看了历史,觉得老四不错,那就老四吧!雍正就笑到了最后。但真要细说,朱元璋培养儿子每一步都正确,而康熙却是抓彩票,只是幸运抓中了头彩!你觉得呢?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与红楼以外的文化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