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5倍,为什么他们住的都是独栋小楼?

c陈斌


日本人口密度超过我国2倍是事实,日本人居住独立小楼也是事实,但是,日本也遇到了鲜为人知的深刻农田不足、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等深刻社会问题。



日本50年前的粮食自给率达到了70%,而目前这一自给率下降到了40%,一旦世界粮食市场生变或者天灾人祸阻断粮食进口,必将直接威胁到日本的生存。日本非常早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强有力的以下措施:

第一,去外国开发农业,早在田中角荣首相执政时期,田中角荣力主投资巴西农业开发,投资了2亿公顷的良田,总面积相当于5个日本农田,成为了“日本的粮食生产基地”,至今这一粮食基地仍然源源不断地向日本输送大豆和玉米。

第二,农田买卖严格管控,日本土地是私有的,个人可以随便买卖土地,但是买卖农田却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1,农田不可以转移作为他用。必须始终保持为农田。

2,购买农田者必须出示购买后的种植计划书,也就是说没有种植计划书,买不了农田。并且购买后必须按照计划书实施种植,更改种植项目绝不可以。例如规划种植大米,购买后发现大米市场不好,想改种价值高的大豆行不行?不行!没有“空子可钻”。

3,有些地方规定更加严格,购买农田者必须是农民。

由于日本农田的严格管理,农田买卖极其不易,变更土地用途更是不可能的。



而日本人住独立小楼的传统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富人住别墅,穷人住公寓,这几乎是全世界的普遍认识,然而在日本有些富人却改变了这一传统居住习俗,开始改住公寓了,当然这样的公寓也相当豪华,并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公寓。笔者曾经访问过东京一位非常有钱人居住的公寓。提起为什么选择公寓居住的话题时,朋友说:“日本国土小,公寓节省土地”,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日本人爱国的尽头十足,你会在谈话只经常听到日本国土小,因此要怎样怎样的话语)



日本近年来人口始终处于负增长状态,如果人口是正增长,恐怕日本人都住独立小楼的习惯将会变得非常艰难!


日本事美国说


最近,有媒体报道,日本的人口密度是348.3人/平方公里,中国的人口密度是139.6人/平方公里,日本是中国的2.5倍。但是。很多人在日剧里看到东京的高楼大厦稍微多一些,其他城市的人住的都是独栋小楼。难怪有中国网友感到奇怪,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好几倍,他们为啥都可以住上独栋小楼?

数据显示,日本全国人口1.4亿都不到,但是日本人口分布却更加集中。东京都周围的“首都圈”、大阪京都神户的“京阪神地区”和名古屋周围的“中京圈”这三大都市圈就已经聚集了7000万人,日本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这样一来,其他地方基本上就没有人了。所以你去札幌之类的城市,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人人住的都是独栋小楼。

当然,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也会出现“独栋小楼”。在日语中把“独栋小楼”叫“一户建”,这种“一户建”的建筑在日本住房比例中大概是54.9%。不过在大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购买土地建房的家庭,大多是属于非富即贵。他们就是买下一块地就等于中国农村买了一块宅基地,自己在这块宅基地上建房子,只要土地是你的,你想怎么折腾都可以。

此外,“一户建”还有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居民住在房子里,或者拥有这块地皮的家庭。他们往往把大宅子拆了改楼房,或者把大宅子地皮改成几块小宅子地皮。这在大城市区比较多见。

不过,“一户建”也给当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目前日本老龄化严重,几代人住一套“一户建”,这就导致了独栋小楼拥有很长的使用期,旧楼拆不掉,而周边的新楼却越造越高,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这让人感觉日本人的小楼好像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大城市里拥有这么多“一户建”,开发商要想拆除建造高楼大厦就难了,因为土地是私有制的,永远归属私人所有,不愿意卖没有人能强买,就算开发商磨破嘴皮,人家也未必肯把土地让出来。

事实上,日本人的“独栋小楼”与中国和美国的“别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土地大概是90平米以下,建筑面积120平米左右,一楼厨房饭厅客厅卫生间,二楼三到四个房间。“一户建”的价格也不贵,即便在东京都23区里面,7000万日元左右的价格也能弄到一个所谓“独栋小楼”,按今天的汇率大概410万人民币左右。如果,跑到日本中小城市,可能弄一套“一户建”也就不到300万人民币了。

当然,日本普通工薪阶层还是喜欢住高楼大厦,没有愿意选择“一户建”。首先,买公寓房贷款更容易,而且大楼住户多,安全上有保障,有些事情可以由住民自治会交涉,不像“一户建”什么都要自己来出面。再者,大楼房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就算发生强震抗震强度好。当然,大楼里居民多,附近又有很多小区,基本上交通、超市等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在生活上相对比“一户建”方便些。

日本人口密度远超中国,但是人口主要集中在几个都市圈内,其他的土地上住的人就稀少多了。所以,一些边远地区的家庭住“独栋小楼”不稀奇。此外,即使是大型城市,也有很多家庭几代人都住着“独栋小楼”(一户建),在日本土地是私有的,没人可以让逼迫你出售。当然,还有一些日本富裕家庭,在日本热点城市买地造“一户建”,也不是中国人想象住的是“豪华别墅”,日本人的“一户建”全部建筑面积也不过100平米左右。


不执著财经


人口密度问题,在东京市区你试试,能有35平米,都算你是小康之家。一般独栋或叠拼别墅的住户都在郊区或者更远。在日本上班,坐新干线长达一小时时间的人,基本上都住这样的房子。

第一:人少,全国也就1 亿人左右。

第二:房子位置偏远,离市区挺远的。换做我国,并不符合国情。首先我们工作对企业的忠诚度就很低,很多人频繁的跳槽,而日本人80%终生只在一个企业上班。我国地大、工作机会多,大部分人不会愿意日复一日的坐动车花费一个小时时间跨省上下班。

第三:土地私有制,房屋木质化,是导致房价低廉的主要原因。不过不要羡慕,日本社会房价虽然便宜,但是生活成本却很高,不是我们每个人能承受的。例如:你倒垃圾,要学会分拣才不会被罚款,并且垃圾倾倒费用高昂。房屋维修,基本靠自己。否则你很有可能在某段时间天天打电话催维修公司的工人上门服务,虽然服务态度极其的让人满意,但是能不能过来,还需要天意……

第五:在日本定居的千万别高兴太早,日本人越来越少,房子不是在商业区好地段的,基本流通率为0,国内很多人买日本房屋认为是捡了多大的便宜,其实你很有可能是接盘侠。而且你最好养成定时给你的亲朋好友打电话报平安的习惯,日本绝对是个超级冷漠并注重隐私有礼貌的国家!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认识周围的邻居街坊。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因为一旦突发意外,很难说你能否在腐烂成骨头前,有人能发现你……

第六:国际地产交易商认定日本房地产为减值类商品,板块边缘地带下沉、地震、核辐射等危险指标为B+级别,目前对日本房屋进行海外收购的只有中国人(包括台湾亲绿阵营人士),欧美与韩国地产代理行业对本国公民有意向收购海外地产的投资指南里都有文字上的警示。

第七:出现灾难提前疏导时(尤其是海啸、核污染类),你别指望会通知你,本地社团对每一家住户的情况都了解,传讯电话(只有座机号码手机号码不负责记录,除非你是某当地株式会社的重要人员)都有记录。但是坏就坏在日本是个超级守秩序的民族,遵守秩序达到变态的程度。一般本地社团的任务是最快速的通知本地国民,外来投资者或持他国护照者不在服务范围内,由国民自卫队负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假设专家已经预判到可能会在半夜出现海啸,本国的国民接到通知会安静有序的撤出危险地带,而你有可能在无知的状态下,睡在卧室里接受海浪的洗礼。等国民自卫队集合完毕,赶到事发现场时,基本房子已经漂没影了。

以上就是我同学在日本生活的经验,现在后悔并且正在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我班同学一致的观点是,这厮最多也就拿个中国的居留证,想要回自己已经抛弃的国籍那是没可能了。😄😄


冰糖160709070


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5倍,是俄罗斯的40倍,但日本却没有到处高楼云集,而是人口承载力较小的独栋小楼和民宿随处可见,难道日本人都不住房子?其实,计算人口密度都是粗略计算,并不是只计算了居住面积,尽管日本国土面积仅有37.8万平方公里,但其可居住面积占比较大,其实按照我国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来比较,日本的人口密度根本不算什么,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早已经超越了1000人╱平方公里。

高楼云集的上海



不过日本人口密度超过300人╱平方公里确实也是一个不小的数据,在3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里可以容纳近1.3亿的人口确实令人惊叹,关键是日本有到处可见的独栋小楼,而并非高楼大厦,这种情况其实跟上面所描述的上海的状况差不多,日本也有很多像上海一样的城市,承担了日本大部分的人口安置工作。比如日本东京几乎承担了日本10%的人口,其周边城市也是人口密集地,根据日本政府统计九州、本州地区分布的居民占日本总人口的60%,而这些地区中居民群聚也较为明显,因此这也就让日本政府仍然可以腾出区域给居民建造独栋小楼。

日本东京



另外,受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日本居住区域分布也有所变化,居住的房型同样随之变化,尽管日本建房的质量较高,抗震级数可达8.0级,但一般考虑到地震的影响,日本人一般也不会把高层楼房建在自然灾害多发区。在地震频繁区域的小资民众居住区就建筑独栋小楼,而且小楼的建造材料多为实木,承重远远比不上混凝土,因此楼房不高,但安全系数十分的高,即便是有地震发生也不用过于担心人身和楼房的安全。

日本独栋小楼



还有,日本人建造的府邸一般可以居住几代人,再加上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日本独栋小楼拥有很长的使用期,旧楼不拆,新楼仍在继续修建,慢慢的建造率高出了拆除率,小楼自然也越来越多。


黑先生1998


日本独栋小楼多,是因为日本有自建房。

日本是一个国土私有化的国家,拥有一块地就可以自己建房子了。

原来的房子房龄太长,设计落后,所用材料落后,家里人口增长,原来的房子不够住了……这些缺点都可以成为主人重建的理由。

那么日本人可以随处建房子,城市规划会不会很乱呢。

一张图告诉你,不会。

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城市规划很齐整。

在日本,自建房不需要统一建设,自己建自己的就好了,但是会有一些关于高度方面的限制,但是每块土地所有者都会尽可能的让自己土地上的建筑做到最好。

日本人的自建房水平很高,全部是用机械建房技术,效率高,质量也很好。

这是一家自建房工地,可以看到,建筑工人很少,预制墙体运到现场后直接组装便可以。

一栋这么高的建筑,只需要几个工人便可以完成了。

东京寸土寸金,能在市中心地段拥有独栋小楼的,那真是有钱人了,这部日剧中的欧巴桑说的话,还真是东京房价的真实写照了。


可可西儿伶俐坊


在日本动画片,经常都会出现一户家庭拥有独栋小楼的场景,比如蜡笔小新、多啦a梦,很多人都以为日本人都住独栋小楼。事实上,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可以住上独栋小屋,据数据显示,全日本一户住宅的比例大概是40%,很多人也住高楼的小公寓。


1、大城市人口“爆炸”,无法满足户户住上独栋小楼

日本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人口大量集中在两个城市圈。资料显示,东京都市圈拥有超过3700万人口,关西的近畿地区拥有超过2000万人,这意味着两个都市圈就集中了日本接近一半的人口,而两大都市圈的面积仅占日本的国土不到10%。

都市圈的人口密度可想而知,每户家庭想要住上独栋小楼几乎不可能,他们大多居住在高层建筑的公寓房。毫不夸张地说,在东京市区,如果一户家庭有个40平,那都能算是小康之家。

题主所提到的“独栋小屋”,大多位于非核心都市圈的其他城市(城镇),农村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必定是户户“独栋”。当然,大城市也有一些独栋小屋,但是由于用地紧张,数量不多,占比很低。

2、战后日本经济腾飞,政府大力倡导“一户一套”

想必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日本的独栋小屋数量比较多呢?这跟日本的发展历史有关。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钢铁、煤炭等传统工业兴起,日本人开始注重解决住房问题。而战后的日本,废地荒地比较多,于是日本政府制定了一户住宅的独栋小屋兴起计划。1965年,日本政府提出“住房建设五年计划”,要求“一户一套,一人一室”,那时独栋小屋一度成为中产阶级的代表。

不过,也不是每户家庭都拥有独栋小屋。要知道,日本实施土地私有制,只有家庭条件优越,才有实力拥有独栋小屋,这种现象在大城市特别明显,像如果在东京拥有独栋小屋,那么必然是非富即贵。

对于住不起独栋小屋的日本人,日本政府也一边主导建设公租房,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地方住房供给公社的机构,确保人人都住得起房子。

3、独栋小楼面临人多地少,年轻人不再追捧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日本独栋小屋也面临了发展瓶颈。独栋小屋疯狂开建后,日本楼间距越来越小,这直接造成日本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难以通车,给有车一族带来出行不便。在大城市,独栋小屋建设的数量逐渐少了很多。

90年中后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新一代年轻人对独栋小屋也慢慢失去兴趣,不再把拥有自住房子当作生活追求。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他们只能选择租房或者购买公寓满足居住需求。由于日本实施终身雇佣制和年长制,年轻人大多处于职业基层,无法去负担私人独栋小屋背后的巨大成本。

不难预见,独栋小楼将成为日本记录过去经济辉煌的标志性建筑,随着老龄化愈加严重变得越来越闲置,不再为新一代年轻人所追捧。


金十数据


“日本人口密度是中国全国的2.5倍”这句话说的是全国平均。其实日本比中国的人口密集度更高,日本全国人口一亿4千万不到,但是东京都周围的“首都圈”、大阪京都神户的“京阪神地区”和名古屋周围的“中京圈”这三大都市圈就已经聚集了7000万人,日本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这样一来,其他地方基本上就没有人了。

所以其他地方你想怎么盖房子就怎么盖房子,那些地方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地方盖房子,而是因为老龄化社会造成的人口过疎带来的被废弃了的房子怎么办的问题。日本的废房也有一个产权问题,风能进雨能进别人不能进。即便知道这房子无主,根据现有法律,地方政府也不能去拆,但是不拆又会带来安全上的问题,大家都在挠头。

当然问题说的不是这些“其他地方”,而是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其实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的市中心基本上都是高楼,独栋小楼少一些。

但即便在首都圈,也能住上“独栋小楼”,有趣的是价格也不是很贵。比如即便在东京都23区里面,7000万日元左右的价格也能弄到一个所谓“独栋小楼”,按今天的汇率大概410万人民币左右,这个价格估计在北京三环之内能弄一个厨房没问题。再肯远一点,扩大到琦玉神奈川的话,5000万日元弄一个也不难,那就是不到300万人民币了。

日语中把题图中的这种“独栋小楼”叫“一户建”,很日本式。在东京土地面积一般就只有60平米左右(到了神户能有100平米),盖起来了全部建筑面积大约也就在100平米左右,除了能停一辆汽车的地方,一般没有能称得上“院子”的地方,和中国或者美国的“别墅”“豪宅”完全不同。当然那种真正的大豪宅也有,但基本上集中在高级住宅区,像东京的田园调布,神户边上的芦屋等地方。大城市市中心也算寸土寸金,非大富大贵人家住不起大豪宅。

题图中的房子,土地大概是90平米以下,建筑面积120平米左右,一楼厨房饭厅客厅卫生间,二楼三到四个房间。

下面是东京都品川区的新建一户建,土地64.48平米,建筑面积112平米,价格6945万日元(按今天的汇率大约相当408万人民币,再加上8%消费税,440万人民币左右吧):

而真正的豪宅是这样的:

选择一户建还是大楼看个人的口味和追求,如果追求自由的私有空间,“一户建”是一个选择,虽然稍微贵一些。但是对于一般工薪阶层来说,大楼是更好的选择。首先是贷款更容易,其次大楼住户多,更安全,有些事情有住民自治会出面交涉,不像“一户建”什么都要自己出面。楼房一般都是钢筋水泥结构,抗震强度也更好,而且因为墙体厚,保暖隔热性能好,光热费也节省。再有就是大楼因为居民多,附近基本上都会有超市什么的,生活方便。

至于为什么日本的大城市里还会有这么多“一户建”存在,没有给开发商全弄成高楼大厦的理由是因为日本的土地管理非常严格,而且开发商没有那么大的拆迁能力。

日本全国的土地都有台帐,产权,用途都有规定。如果是住宅用地,容积率也是定死了的,要改变非常困难,不是睡个午觉就能解决的。而且是完全私有制,永远归属自己所有,不愿意卖就没有人能强买,一般能搞拆迁的就只有国家大型公益项目,一般的开发商就只能和人磨嘴皮,有那功夫还不如另找块空地去。所以祖上留下来的地皮一般就永远在手里,后代有把大宅子拆了改楼房的,也有一块大宅子地皮改几块小宅子地皮的。但基本上不太有人去动把几块小宅子的地皮合起来改大楼的脑筋,因为太麻烦。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在日本即便是在大城市也有不少“独栋小楼”一户建的现象。


冰冷雨天


日本是个岛国,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一亿三千万。2016年,日本人口的密度为348.3人/平方公里,中国每平方公里不到146个人。 虽然日本的人口密度接近中国的3倍,但是日本的楼房都是以几层的居多,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住独幢房子,舒适度比中国的好多了。

许多朋友到日本来,会发现东京的房子没有想象得那么高大,高楼大厦也没有我国一二线城市多,走进一般的住宅区,更是的是密密麻麻的几层小楼房,觉得这样的都会没有压迫感,其实很不错呢。

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面积是北京的八分之一,人口密度更是北京的几倍,自建的几层小楼房非常多,很多日本人住的都是独栋的小别墅。日本真的是这样吗?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为了尽量节约土地,应该是多建高楼大厦才对啊,他们还能住别墅?

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1,据说东京一直到明治时代才允许盖三层楼,平房的历史源远流长;此外,东京在明治5年(1872年)发生大火后,制订了“银座炼瓦街计画”(银座规则),要求建筑的高度符合街道宽度,这从安全或景观角度来说都有道理,深植人心。

(东京车站)

所以,在2003年,森大厦等一批开发商公布了170米级别的大规模旧城再造方案,但迫于当地百姓强烈反对,最后盖成了地上12层、地下6层,高度66米左右的模样。由此,百年前诞生的“银座规则”再度得到遵守,东京的闹市区终未出现太过唐突的摩天楼。

2,东京住宅区的楼房有高度限制。日本有“日照权”的概念,就是盖房子不能妨碍别人享受阳光的权益。所以许多住宅区限制楼房不能高过10米。

(东京都内的独栋小楼)

3,日本土地私有制法律保障土地所有者权益。

日本土地私有制,一旦购入,有永久的所有权。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想盖房子就盖房子,不受时间限制,只要符合当地住宅规划。日本很少有像中国那样大面积拆迁现象,因为要几百户住户都统一拆迁,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比如成田机场,到现在了机场内,都还有几家住户不走。

在东京,你可以经常看到路边一栋老平房拆了,又重新在原地盖新房子。笔者家周围,一年四季都有一栋2,3层一户建出售。

(东京都内正在建造的独栋小楼。2层楼,带车库。室内面积86平方米)

4,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过高的建筑物在强烈地震当中不利于人员逃生,因此日本政府严格限制了建筑物高度,这是出于对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的考虑。

5,日本虽然也有能力建造耐地震、台风的千米级摩天楼的技术,但建筑业者普遍相信,只要超过500米,建筑物就需要大量混凝土维持强度,无法确保宽敞的内部空间,只能当作地标等象征,并不适合人栖息,所以并没有一股脑儿地去赶这样的热潮。

虽然在东京都内也可以买地盖楼,但东京都内土地价格比较昂贵,买一块地要付出大笔钱。很多在东京上班的人,都喜欢在东京郊区或邻近的县买一块地,盖房子。由于交通便利,也不耽误上班时间,而且房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建设,所以从东京开外郊外的电车沿线,都是密密麻麻的一户建。


逆风的鱼


日本人住的都是独栋小楼?咱们去的是一个日本吗?

日本人很多人住独栋小楼是不假,这种“一戸建て”的建筑在日本住房比例里面大概是54.9%。

但是,别以为这样就很好。

日本是土地私有,你买下一块地就可以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大概意思就和中国农村有一块宅基地你自己建一个房子差不多。

之所以大家会认为日本人住的都是独栋,其实还是受了影视剧和动漫的影响。都是电视里演的了,准确度你觉得有多少。

胡哥来告诉你,如果是东京啊京都啊大阪啊这些城市,地价那么贵,大家不可能都是自己建房,绝大多数人都是住公寓。

而且东京城市圈基本上集中了日本将近一半的人,其他地方人就少了,甚至还有点“地广人稀”的感觉。所以你去札幌啊之类的城市,会惊喜的发现原来人人住的都是独栋哦。。。

住独栋,注意,这不是豪宅,只是自建房。好处是可以自己设计,省钱。但,坏处就是你的邻居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你会看到这些房子建得千奇百怪,而且很拥挤。还不如高层公寓呢!

胡哥的朋友Taka家里就是在东京的公寓里住,为啥不自己建房呢?买不起地啊朋友!

而且公寓住的人多,物业有保障,比那些所谓的独栋安全多了!

你还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关的话题呢?欢迎向胡哥提问!

长得好看的都点赞了,你还在等什么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国的逗比生活,欢迎关注嘿老外头条号!】


嘿老外



一般的回答都是围绕着日本土地私有化、人口集中等老掉牙的理由上,其实日本之所以会给我们人人住独栋小楼的印象大多是日本电视剧和动漫造成的,这是日本影视产业发达的缘故,而事实上能住的起独栋小楼的日本人并不多。

日本有8000多万人聚集在关东城市圈里,他们中有80%居住在高层公寓当中,只有极少数富人居住在别墅区和独栋小楼里,日本城市里没有那么多独栋小楼,现实中的独栋居住区都分不在日本的农村里,正是城市人向往独栋生活空间才在影视剧和动漫当中刻画那种家家户户独栋小楼的环境,这又碰巧被我们看到才误以为一户建在日本很普及,错觉由此产生。



日本中小城市的一户建比较多,这与他们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有关,由于家庭富有外国的一块土地以后都会想尽办法的建成属于自己的生活居住区,哪怕是犄角旮旯也不例外的建成小房子,这时候日本发达的建筑技术起到了作用,因为宅基地小所以要建成高层建筑,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独栋小楼都是2层或者更高的原因。


中国前几年经济不发达老百姓空有大片土地却无法建造高层建筑,因此大多都是单层建筑的四合院,但是随着这几年我国经济好转老百姓都有了钱不管是农村还是郊区,陆陆续续出现了小产权的高层建筑,一些钉子户甚至是十几层的高层住宅区,这就说明以我们的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只要建筑技术跟得上、资金到位完全可以家家户户都建特朗普大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