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住過的這條揚州小巷,是綿延兩百多年的“學區房”!

說到學區房,特別是名校的學區房,真是讓不少家長夢寐以求,價格自然也比一般的小區高不少。揚州歷來重視教育,為了能讓孩子讀上一所理想的學校,很多家長都是願意花大價錢的。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條小巷,它裡面的房子就是學區房,而且在兩百多年前,那裡就有學區房!

朱自清住過的這條揚州小巷,是綿延兩百多年的“學區房”!

您可能會問,學區房不是近些年才有的概念嗎?怎麼會有兩百多年呢?

朱自清住過的這條揚州小巷,是綿延兩百多年的“學區房”!

禾稼巷,長約兩百米,東連粉妝巷,西接南門街。巷子短,結構也簡單,北側是樹人學校南門街校區,南側是屬於育才小學學區房的居民區。春日暖融融的陽光下,巷中既有自行車穿梭而過的“嘎吱”聲,也有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顯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不過,時光倒回到幾百年前,禾稼巷也曾沾染過戎馬之氣。

朱自清住過的這條揚州小巷,是綿延兩百多年的“學區房”!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的一員虎將,他協助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平定天下後,朱元璋賜予常遇春揚州房產。位於揚州舊城南部的常府巷據說就是常遇春的府邸所在地,粉妝巷是常家女眷居住的地方。而禾稼巷,也同這位大將軍有關。汶河街道文化站站長龐建東介紹,這裡原來叫作“都臺巷”,是常遇春的帥府所在地,之後帥府搬到了甘泉路的兵馬司巷,這裡就成為了一個糧倉,叫作“禾稼巷”。

禾稼巷1號是個住有多戶人家的大雜院,裡面保留著一處明清時期的古井,還能眺望到臨近堂子巷中的兩棵古銀杏。龐站長介紹,兩百多年前,樹下住著的是乾隆年間的進士秦黌。乾隆南巡來到揚州,把秦黌招過去問了一些問題,其中提到了揚州有舊城和新城有什麼區別?秦黌說,新城是鹽商居所,舊城是讀書人居所。於是,乾隆就寫了一個橫幅:舊城讀書處。

掛上御賜的“舊城讀書處”牌匾之後,秦家所在的堂子巷和附近的禾稼巷,就成了當時最受揚州讀書人歡迎的地方。民國時期,禾稼巷內開辦了一家叫做“貧兒院”的慈善機構,專門收容孤兒和流離失所的窮人,並免費教授文化知識和一些手藝。上世紀五十年代,在貧兒院的基礎上,揚州市第二中學正式建立。

龐站長介紹,這所學校為揚州輸送了第一批女子護士,揚州非常有名的書法家——魏之禎,就在這所學校裡教高中語文。1999年,在揚州市第二中學的原址上又成立了揚州樹人學校。時過境遷,兩棵古銀杏樹依然巍然挺拔,散發著芬芳書香,滋養著莘莘學子。

朱自清住過的這條揚州小巷,是綿延兩百多年的“學區房”!

如此說來,禾稼巷是名副其實的百年“學區房”啊!在近現代,還有一位學者也跟禾稼巷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就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朱自清先生。

揚州作家王東明介紹,大概是1922年,朱自清先生為他的好朋友俞平伯的詩集作序,朱自清明確落款,寫於揚州禾稼巷。第二年,他為汪靜之的詩作序,落筆也寫明禾稼巷。據老一輩講,朱自清當時在禾稼巷租了一個四合院。

說起朱自清的種種,作家王東明如數家珍。因為對這位大學者十分欣賞,王東明曾多次到禾稼巷來尋訪。遺憾的是,他並未能找到先生居住過的痕跡。

朱自清住過的這條揚州小巷,是綿延兩百多年的“學區房”!

常府社區黨總支書記朱鳳琴說,朱家後人朱小濤先生,也曾帶著朋友來過禾稼巷,走訪了社區裡八、九十歲的老年居民,但可能由於當時的朱自清先生名氣不大,又是租住在這裡,走訪下來,沒有居民瞭解確切的情況。王東明表示,清芳已去,背影還在,雖然找不到先生的痕跡,但是行走在這裡,彷彿能看到先生的背影。

清芳已去、背影長留,被禾稼巷獨特氣質打動的,還有收藏愛好者曹梅,她也是揚州市收藏協會藝術品分會副秘書長。她在附近有一個工作室,閒來無事時喝喝茶,把玩把玩藏品,也別有一番雅趣。曹梅指著一個花瓶告訴記者,這個瓶是仿小康的一個瓶子,人物造型是三孃教子,瓶上畫工特別細,髮絲都能看到一根一根的。

曹梅收藏的另外一件民國仿雍正時期的梅瓶,也讓人眼前一亮。她介紹說,這個瓶子的釉色叫胭脂紅,是以黃金落釉的,較為名貴,裡面有瑪瑙、玉石,而且瓶子的器形特別漂亮。

朱自清住過的這條揚州小巷,是綿延兩百多年的“學區房”!

知性的女藏友、溫潤的瓷器,都和寧靜的小巷相得益彰。而對於禾稼巷中的居民們而言,這裡絕對是一個理想的居住地。禾稼巷居民表示,在這裡居住了幾十年,原來的爛泥路也變成了柏油路,小巷環境越來越好,居民的文明程度也越來越高。常府社區黨總支書記朱鳳琴說,目前街道正在把這條街巷打造成“彩色街巷”,沿著巷子的西邊種了各種鮮花,有凌霄、月季,還有紫藤等等,再過一兩個月,這裡會是一副奼紫嫣紅的景象。

住過大將軍,辦過貧兒院,還是古往今來讀書人匯聚的地方,可以說,這條舊城深處的小巷,既延續了揚州的厚重文脈,又始終煥發著勃勃生機。小巷的居民都十分熱情、文明,等到花開之時,咱們可以組團去禾稼巷好好逛一逛!

來源丨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